《混亂》:我花了兩天整理孩子的樂高,才發現環境並非越整潔越好

文丨福林媽咪

這段時間兒子不能出門,精力無處釋放,每天都把家裡的玩具倒騰一遍,家裡的客廳都無處下腳,收拾的時候也是胡亂一裝,不分什麼類別新舊。前兩天我把孩子的樂高小零件都整理了一邊,結果過了一天孩子就又弄亂了,讓我是又生氣,又沒脾氣。

《混亂》:我花了兩天整理孩子的樂高,才發現環境並非越整潔越好

正巧我聽了一本書叫做《混亂》,讓我一下改變了思路。

整理花費的時間太多,還不如用這些時間來做更有意義的事。

很多寶媽都喜歡整理,衣櫃、鞋櫃、書櫃,孩子的玩具櫃,每過一段時間就要打理一次。但是孩子彷彿天生就是秩序的破壞者,你前腳收拾,他們後腳就可以弄亂。要想保持家裡整潔,就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來收拾孩子的亂攤子,於是在整理家務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數不勝數。

還有很多人掏錢學習關於如何整理的課程,家裡有很多用來收納的箱子盒子,但是再換下衣服還是放在床上,再拿乾淨衣服還是會把櫃子弄亂。

很多人在工作中也常常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歸檔分類自己的文件,為了分的好看分的詳細,還準備各種標籤、便籤,防止很多文件夾。但有研究者表示,最好的整理和歸納方式,就是把文件或資料都放在一摞,這樣你會用腦子來記憶文件在什麼位置,每次找資料的過程也是你對這一摞東西重新回顧的過程。

《混亂》:我花了兩天整理孩子的樂高,才發現環境並非越整潔越好

而且他們都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放的,使用次數最多的、最重要的文件,經過多次拿取,就會放在考上的位置。所以說,混亂未必無序,整齊未必有用,人腦子裡的秩序和心裡的秩序,才是更符合人行為動作的地圖。

孩子的書本書桌同樣如是。

很多孩子其實書桌特別乾淨,每次寫作業都要把鉛筆、橡皮都擺好,鉛筆削的特別仔細,但是做這些似乎就花費了他很大的精力和激情,真到寫作業的時候,反而開始注意力下降了。

經典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德善去自習室學習,每次都是信心滿滿,但她的決心只能支撐她把桌面收拾乾淨,把書擺整齊,把鉛筆盒收拾利落,然後一看書就開始犯困。

所以說,與其花很多時間在整理上,整理不產生價值,還不如多花時間在正事上。

《混亂》:我花了兩天整理孩子的樂高,才發現環境並非越整潔越好

其次,混亂更能孩子的激發創造力。

混亂並不是髒亂差,而是允許一部分東西不安規定的形式而存在,是秩序下的無序,是規則中的自由。

就拿孩子的玩具來說,玩具是孩子的工具,是為更多可能而生,而不是為了整齊的排列而生。如果我們在孩子每次玩兒遊戲的時候過分強調,不能弄亂剛收拾好的玩具架,每次只能拿一個玩兒,玩兒完了必須放回原位去再拿下一個,那孩子還有玩兒的樂趣嗎,更別說用不同的玩具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了。

創意的來源很多時候都是和無序、偶然相關的,環境越整潔,孩子月不敢亂動,偶然性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小,創意的迸發就越少,樂趣也就越少,久而久之,孩子就被整齊規矩地“太死了”,失去了創新的能力。

很多看過《達芬奇傳》的人,都會感嘆達芬奇是個天才和全才,因為他研究的東西太多了,他不僅是一個畫家,還醉心於醫學人體解剖學,發明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築工程師和軍師工程師,他的圖紙手稿,在後世的人看來都驚歎不可思議。正是這樣一個涉獵廣泛的人,才能畫出神秘的蒙娜麗莎,成就自己傳奇的一生。

《混亂》:我花了兩天整理孩子的樂高,才發現環境並非越整潔越好

喜歡的東西太多,可能有有太多的苦惱,看似混亂,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只有多接觸各個門類的知識,才能觸類旁通,才能讓自己的思想進行碰撞,得出新的靈感。而孩子們處於好奇心旺盛的時期,保護他對萬事萬物的好奇,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太多孩子因為規矩和壓力放棄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秩序和混亂,如何統一

事實證明,一個住人的房間總會越來越複雜,總是會傾向於混亂。生活中充滿不確定性,我們想要抓住一些東西,實現一部分掌控感,這是正常的,所有很多人就是喜歡收納、整理的這個過程,會讓他寧靜下來。

所以說,混亂與秩序,正是我們需要平衡的兩個方向。

對於孩子來說,一定程度的混亂是有好處的,有研究表明,“桌面亂糟糟的人,比桌面整潔的人的創造力,平均要高出50%。”但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幾個和秩序相關的敏感期,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影響孩子秩序的建立,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混亂》:我花了兩天整理孩子的樂高,才發現環境並非越整潔越好

3-4歲執拗敏感期

這個時期孩子的執拗敏感期,往往就和秩序感有關,孩子會喜歡把自己IDE東西排成一排,做一件事的先後順序得按照他想的來,而他對秩序的追求常常到難以理解的地步,表現為執拗、任性。

3.5-4.5追求完美敏感期

在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就像一個傳說中的處女座,看到的東西必須完美的,不能有瑕疵,哪怕吃個雞蛋也要樣子好看,進而發展到對規則的嚴格遵守,垃圾必須扔到垃圾桶,不僅自己要遵守,爸爸媽媽也要遵守,這也是對孩子內心世界對秩序的追求。

追求秩序,能帶給孩子安全感,歸屬感,時空感、格局感,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期間,混亂是孩子不能允許的,我們要做的是順應孩子的要求,滿足孩子的有序願望。

在這兩個階段內,孩子成長的主題應該是秩序。

《混亂》:我花了兩天整理孩子的樂高,才發現環境並非越整潔越好

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很簡單,從寶寶1歲多開始,就可以在家裡為孩子開闢出一個創造空間,牆上貼壁紙,外圍可以放圍欄,地上放方便清洗的地毯,混亂只可以發生在這個空間內,平時可以兼顧孩子的創造力與收拾家務的精力,即使到了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這樣一條規則也可以滿足孩子的秩序感,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滿足他對秩序和混亂的要求。

而父母也不需要刻意引導,順應孩子的需求,不去橫加干涉,就是對孩子發展規律的尊重。

《混亂》:我花了兩天整理孩子的樂高,才發現環境並非越整潔越好

樊登說:“這個世界是一個不斷熵增的世界,混亂才是我們生活的長期主題,如果我們不能接受混亂,並且讓混亂為我所用,讓混亂成為我們人生進步的動力的話,你就天天在跟你自己的人生作戰。”

所謂熵增,指的是在孤立系中 , 熵增總是大於或等於零,簡單說就是,在一個環境中,熵是不斷增加的,也就是這個環境會變得越來越複雜和混亂,這是和質量守恆定律同等地位的客觀世界的原理。

所以說,雖然我們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安排生活,但是世界不會按照我們的計劃來走,混亂是常態,想要控制混亂是本能,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讓他學會平衡混亂和秩序,就是我們能給孩子立下的一根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