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字考:原來唐宋時期就有“宅男”的說法了

“宅”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流行文化,也是一類現代人的生活態度。“宅家”、“宅男”、“技術宅”等語詞的用法已經漸漸為人們所廣泛使用,甚至連官方媒體也將“宅”在家作為新聞標題。如央視網:“戰疫每日觀察丨宅在家裡可以認真做好的十件大事”。

“宅”字考:原來唐宋時期就有“宅男”的說法了

在現代文化語境中,“宅”具有了享受在家的生活狀態、熱衷於某種愛好和興趣的狀態等新的意義。很多人認為,這一詞意是由日本“御宅”一詞傳輸到國內進而產生的詞意分化,但經過考證,“宅男”的說法早在中國唐宋時期就有了!

追根溯源,查考用法,在具體的社會語境中看待“宅”——“宅”字考的意義正在於此。

“宅”組詞歷史回溯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有談及“宅”字的含義,它是一個形聲字,“宅,所託也。”也就是所託居的住所之意。《孟子》中也有這樣的語句: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中國傳統的組詞中,“宅第”、“家宅”、“宅院”等,“宅”都是作為一個獨立語素存在,即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且是名詞形式,與網絡中流行的“宅女”、“御宅”等義有所不同。

但是,網絡用語中關於“宅”的組詞,也並非是現代才出現。從唐宋時期的文獻中,就可以看到此類詞語的使用痕跡:

  • 錢起《宿畢侍御宅》——全唐詩
  • 乃募軍中武勇十倍者,得三千人,號外宅男,而厚其恤養。——北宋《太平廣記》
  • 郭有蕃狗,隨郭臥起,非使宅人,逢之輒噬。——北宋《太平廣記》

可以看到,近似於網絡流行詞的“宅”字詞組在唐宋時期就已出現。只不過這裡的“御宅”一般是指對於對方所居之所的敬稱,“外宅男”是與“內宅男”相對,更多是指涉內外宅中的男子,“宅人”雖是雙音節詞,但也並未形成固定的詞組搭配。

真正作為網絡流行語出現的“宅”,還要從日本、臺灣的使用和流傳說起。

古代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交流頻繁,中國的語言文字傳到日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御宅”(おたく)一詞在日本的原意就是“您的家”,是對話中的敬語,與中國唐朝所使用的意義基本一致。

直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動漫迷們經常用“御宅”來互相稱呼,“宅”的意義逐漸開始發生轉變,指涉ACG文化的痴迷者和狂熱者。後來爆出“宮崎勤事件”(1988 年—1989 年發生於日本東京都與埼玉縣,被害對象為四名 4—7 歲的女童被誘拐後殺害。)使得“御宅”這個詞在社會口中具有了貶義,被認為是“沉浸在動漫世界,無法正常融入社會的人”。

“宅”字考:原來唐宋時期就有“宅男”的說法了

日本文化對臺灣的傳播為“宅”帶來了更多的意義和組詞。臺灣人將整天沉迷在自己的興趣中不問世事、不與他人來往等行為稱之為“宅”,他們自己也就成了“宅男”、“宅女”。

此後,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宅”的流行用法又傳回了大陸,在青年群體中成為一種語言時尚。“宅男/女”、“一直宅在家”等用法隨處可見。“宅”的語義色彩也從貶義轉為中性。

“宅”字考:原來唐宋時期就有“宅男”的說法了

研究者所繪製的一張“宅”字演變傳播圖

“宅”的組詞用法考證

“宅”字在現代網絡中的使用,已經突破了原有的名詞用法,逐漸具有動詞和形容詞屬性。在詞義上,也不僅限於“住宅”,更多了“足不出戶”、“生活散漫”、“具有狂熱愛好”等新的含義。

1.“宅”的動詞性用法

  • 單用:今天你宅了嗎;愛就宅一起
  • 宅+在+地點/時間:宅在家裡不出門;宅在週末
  • 宅+時間:宅七天
  • 宅+著:宅著;宅著玩;宅著的快樂

2.“宅”的形容詞性用法

  • 副詞+宅:很宅、不宅
  • 宅+名詞:御宅族、宅文化;宅男、遊戲宅、腐宅、宅友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宅”組詞的增多與流行,“宅”的感情色彩也不斷在發生著變化。作為名詞的“宅”在傳統意義上是住宅的意思,是個中性詞;“很宅”、“御宅”等詞剛出現的時候,通常伴隨著不思進取、懶散的生活狀態,帶有貶義色彩;而隨著“宅”字的泛化使用,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了這種生活狀態和意義,因而這個詞又回到了中性色彩。

“宅”字考:原來唐宋時期就有“宅男”的說法了

某餐飲品牌打出的外賣口號

社會的發展和語言的生命力

從“宅”這個字的演變傳播可以看出,它有著中外、古今文化的積累和創新

“宅”字的新用法是社會生活方式轉變的產物。當人類告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時代,進入拼速度、搶時間的工業化大生產時代,身體和心理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高壓力,使得擁有一個興趣愛好,或者能夠待在家裡完全放鬆不問世事,成為一件非常寶貴又美好的事情。因此,“宅”就被賦予了更多意義。正如語言學家羅常培所說:

一個時代的客觀社會生活,決定了那時代的語言內容,也可以說,語言的內容實在足以反映出某一時代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的側影。社會的現象由經濟生活到全部社會意識,都沉澱在語言裡面。

互聯網的存在更加使得“宅”的傳播和使用更為廣泛和普遍。

當然,“宅”字的新用法更是印證了漢語強大的生命力。語言就像人類一樣,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規律。從中國古代“宅院”的意思發展到現代“待在家裡”、“熱愛某種興趣”的意思,一詞多用的背後,其實是語言的“經濟性”原則在發揮作用。

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收益,這是人類普遍的追求,語言的發展也同樣如此。語言活動中的經濟消耗越小,那麼收益就越大。所以,“宅”這種集中體現社會文化、極具表現力的語言,便一下子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和傳播。因為這樣既不需要開發出新的語詞,又可以在原有語義上加以生髮,從而增強了話語的接受度,有利於用最小努力達到最大交流效果。

“宅”字考:原來唐宋時期就有“宅男”的說法了



一個詞剛出現的時候,我們可能覺得它是“異端”、是“不符合現有語境的”。但語言有其自身的生長和發展規律,它的出現,正是現實的需要。而它的生命力,就在於能否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宅”字在新時代煥發了新的生命力,並且在人們的大量使用中獲得了認可,而許多曾經風靡一時的網絡熱詞,如“鴨梨”,已經漸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裡。

“宅”在家,瞭解“宅”,繼續“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