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農村,肩扛300斤的大力士“遍地走”,為啥現在沒有了?

40年前的農村,肩扛300斤的大力士“遍地走”,為啥現在沒有了?


40年前的農村,肩扛300斤的大力士“遍地走”,為啥現在沒有了?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每每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會望著窗外,回鄉起兒時在農村的點點滴滴。那時的生活很艱苦,粗茶淡飯,但是每個人的精神頭卻很足,很快樂,很充足。清晨大家迎著朝暉,三五熱結成一群去地裡幹活,傍晚伴著星輝說說笑笑的回家。

40年前的農村,肩扛300斤的大力士“遍地走”,為啥現在沒有了?

不過對於孩童們最感興趣的卻是吃飯時,長輩們聚在一起聊的歷史故事,奇聞軼事等等。不過有一件事,對我影響最為深刻,那就是大家在一起閒聊時,經常會聊到,誰誰誰家的力氣是真大,肩扛300斤的糧食,誰誰誰蓋房,一個人就抗著預製板上頂了。相比現在,一袋150斤的糧食,能獨自一人扛在肩上的幾乎都很少,那麼,40年前的農村,肩扛300斤的大力士“遍地走”,為啥現在沒有了?

說到之前農村的“大力士”,筆者也親身看到過,在我有印象時,家鄉的土地政策是按人頭到家中,每年家裡都有餘糧,飲食生活還算不賴,但是耕種的方法卻比較原始,那就是人耕地,有條件的則是牛耕地,種地都是彎腰種地,背挑穀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午”這句詩是當時人們實實在在的寫照。

40年前的農村,肩扛300斤的大力士“遍地走”,為啥現在沒有了?


在農村有句老話“力氣是練出來”,這句話一點也不假,粗活幹多了,力氣自然就練出來了,由於沒有機械,全靠人力,每個人看上去都比較精壯,即使有些人比較瘦,但力氣也是非常的大,肩扛一二百斤的糧食也是不在話下的,之前在農村蓋房,沒有機械的輔助,基本上都是幾個人扛著預製板把上到房頂。

40年前的農村,肩扛300斤的大力士“遍地走”,為啥現在沒有了?


還有之前有農業稅的那時候,記得只要秋收一結束,將糧食晾乾之後,村幹部就會在村部喇叭上吆喝交公糧與農業稅了,幾公里的糧站,地走上個把小時。據說有些家戶沒有平車,就肩抗糧食,那時的糧袋都是麻袋,縫口的一代大概是200斤,有的人肩抗兩袋,就去交公糧了。

40年前的農村,肩扛300斤的大力士“遍地走”,為啥現在沒有了?


當然,力氣除了是練出來的,還是飲食,生活作息有關,要想有力氣幹活,就要一頓三餐,頓頓不落,每天到點就休息,這樣才能保持充足的精神,才有力氣來幹活。而現在呢?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許多年輕人對身體越來越不重視,整天抽菸喝酒,胡吃海喝,作息不規律,缺乏鍛鍊,而肩扛三百斤了似乎已經成了傳說。

那麼你們那裡有肩扛300斤的大力士嗎?你對40年前的農村,肩扛300斤的大力士“遍地走”,為啥現在沒有了?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