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咱陽泉!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最新出爐

有咱陽泉!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最新出爐

山西168個 陽泉4個

有咱陽泉!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最新出爐

有咱陽泉!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最新出爐

有咱陽泉!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最新出爐

有咱陽泉!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最新出爐

有咱陽泉!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最新出爐

趙氏孤兒傳說

“趙氏孤兒傳說”是根據發生在260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一段感天動地、震撼人心的故事演變而成。

據《左傳 成公八年》、《史記 晉世家》記載,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可寇屠岸賈追名逐利,妄想獨攬晉國大權,設計將累世於國有功的晉國上卿趙盾一家300餘口滿門抄斬。惟有趙盾兒媳莊姬因公室血緣倖免於難。

時莊姬身懷六甲,在宮中生子趙武(即趙氏孤兒)。屠岸賈欲斬草除根,率兵進宮搜查而不遂,即懸賞千金舉報趙孤。然天不滅趙。趙盾之子趙朔的生前好友程嬰、門客公孫杵臼、中軍元帥韓厥三人將計就計,程嬰舍子、公孫杵臼捨生,救出一脈僅存的趙氏遺孤趙武,程嬰並趁機攜趙武於胸襟之內,從晉國輾轉逃往仇猶古國盂縣(今盂縣,周時為仇猶國)藏匿達十五年之久,使趙氏血脈得以延續。

後人因改盂山曰“藏山”,以藏孤得名也。晉景公十七年,屠岸賈因犯欺君之罪而被滅族,趙氏冤情得以平反昭雪,趙武恢復了趙家在晉國的地位,併成為治國棟樑。

平定武迓鼓

有咱陽泉!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最新出爐

武迓鼓是平定縣民間傳統文化中的鼓樂瑰寶,它產生於北宋,歷經千年,是國家非遺保護榜上的“活化石”。

近年來,平定縣高度重視保護和傳承工作,眾多熱心民間傳統藝術的群眾文化工作者大膽創新,不斷探索適應新形勢的運行發展模式。

平定砂器製作技藝

有咱陽泉!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最新出爐

平定(冠窯)砂器製作技藝歷史悠久,早在秦代就已有生產,距今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是《中國陶瓷史》的漏筆,其製作技藝是中國陶瓷發展史的“活化石”。

其製作嚴格遵循古法和古訓,工序複雜,工藝考究。精選當地特有的優質粘坩為主要原料,經選土、風化、粉碎、過篩、制泥、拉坯、成型、打磨、烘乾、窯燒、熏製等多道工序燒製而成。從選料到成品熏製,各道工序都對砂器工匠的經驗、技藝有著極高的要求。延續著“一坩二壓三篩土,四踩五捏六入爐,七煽八杈九燻烤,十分質量十分苦”的流程,並且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其產品質地細密輕薄、外觀光閃晶亮、古樸典雅,集實用和工藝美術價值於一身,產品曾一度行銷全國,並出口東南亞及歐洲等地。

平定黑釉刻花陶瓷製作技藝

有咱陽泉!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最新出爐

“平定黑釉刻花陶瓷製作技藝”具有“施釉肥厚,紋飾簡潔,拙樸厚重”的藝術特點,即“豐潤,飽滿,立體感強”。

採用當地原料,就地取材,因材施藝,以“溼做法”而為,在坯體未乾之前施釉、刻花,講究“刀刀見泥,洗練灑脫”的刻法,紋飾則體現“計白當黑,肥花大葉,見空說話,穿插挪讓”的手法,突出民族吉祥文化的特徵,經選料,配製,研磨,過濾,除鐵,陳腐,練泥,拉坯成型,修坯上釉,設計裝飾,刻花,烘乾,繼而裝窯燒製等方可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