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下班回家,只想躺在床上刷會手機睡覺。

結果,某視頻APP,一刷就停不下來,看完一個15秒的短視頻,系統又推送來另一個15秒視頻。

時間一晃兩小時就過去了,明知道第二天要上班,應該要立馬放下手機去睡覺。

但,就是捨不得,也放不下。

說好了不熬夜、不刷手機、不追劇,結果一個沒控制好,又玩到深夜。

其實,追劇、刷小視頻、刷朋友圈上癮的人,不止你我。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有研究報告顯示,某小視頻22%的用戶日均使用時長,已經超過1小時。每10000個活躍用戶,就有4500人每天都在刷視頻。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這個數據足以說明,某小視頻的用戶黏性可以和讓人沉迷的網絡遊戲,旗鼓相當了。

有人說:那些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刷某小視頻的人,是意志力非常薄弱的人。

其實,恰恰相反。

《行為上癮: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學秘密》這本書,告訴我們,之所以我們會忍不住刷一個又一個的小視頻,這和意志力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行為上癮。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在行為上癮的背後,是各大產品經理,對用戶心理的洞悉,使其開發出了一款款讓我們欲罷不能的APP,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行為上癮: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學秘密》這本書的作者何聖君,曾經因為忍不住被一部又一部的美劇、網絡小說吸引,結果導致原本想要改的手稿,沒有改,荒廢了自己的時間。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在他偶然間獲悉了行為上癮的規律後,現在的他,不管是週末還是節假日,每天5點準時起床,開始閱讀和寫作。

在過去的3年裡,作者通過自己不斷輸入和輸出,以平均每年出版一本書的速度,成為自己曾經不敢想象的模樣。

作者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既然意志力無法抵抗行為上癮,那麼我們就要知曉行為上癮的原理,才有可能解決行為上癮的問題。

01

行為上癮往往由 6 種要素構成:目標、反饋、進步、挑戰、懸念、社交。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1、 行為觸發

是人就有惰性,只要能輕而易舉的獲得快樂,有誰不願意做呢?

那些電視劇、遊戲之所以能讓我們沉迷,完全是因為這些產品,觸發了我們大腦的懶惰系統。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個人對著小視頻哈哈大笑,這是因為這些視頻讓我們感到快樂,讓大腦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


但,這種快樂只是能暫時讓我們感到滿足,一旦不看小視頻或者玩遊戲,就讓我們感到悵然若失,整個人生都毫無意義。

這是一種很危險的心理,會讓我們分不清現實和虛擬世界。

2、輕鬆入坑

任何讓人行為上癮的原理都遵循簡單上手的原則,它們利用大腦趨樂避苦的本能,讓我們輕鬆入坑。

在輕鬆入坑的原理上,商家還把人類的損失厭惡機制應用到極致。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何為損失厭惡機制?損失厭惡機制是指,在面對相同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會讓我們覺得難受。

比如,商家贈送我們滿減券,如果這些滿減券過期了,我們會覺得損失了一個億。


所以我們經常會為了這些滿減券,而買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在厭惡損失機制的影響下,我們不知不覺掉到商家的套路中,還覺得自己得了便宜。

3、即時反饋

心理學專家武志紅曾說過:無回應之地,即為絕境。

當我們發了一條朋友圈後,刷朋友圈的時間是不是比平常更多了呢?


如果你正好看見某個群@了你,就算你正在處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是不是會立刻停下手頭的工作,點開這個群,看下對方說了什麼?

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即時反饋的強烈心理需求。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看,只要運用好即時反饋機制,我們就不難理解,朋友圈的點贊為什麼如此讓人著迷,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低頭族。

02

4、爽點,讓你欲罷不能

追過網絡小說的人,一定有過可以不吃不喝躺在床鋪上,一口氣看完20幾萬字的小說的經歷。

為什麼網絡小說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這是因為網絡小說非常善於為讀者製造爽點。

拿電視劇《延禧攻略》來說,它能爆紅,是因為設置的爽點很徹底。劇中魏瓔珞一路升級打怪,從宮女逐漸坐上皇貴妃的寶座,這樣曲折的進階,會讓觀者大呼過癮。

其實,當年紅透半邊天的《甄嬛傳》也是一樣的原理,這也是為什麼大女主這麼受歡迎的原因。

因為大家在看劇時,會帶入了自己在現實中實現不了的爽感,所以希望能在小說和電視劇中實現。

5、差一點就贏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娃娃機上欲罷不能呢?這是因為差一點就贏的心理在作祟。

試想下,如果你在抓娃娃時,每次都能抓到娃娃,那我們是不是很快就對抓娃娃失去了興趣呢?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可,一旦在抓過娃娃的過程中,每次都是差一點點就能抓到的狀態,我們是不是會不由自主的一直想要抓娃娃。

直到抓到一個娃娃,能讓我們興奮的叫出聲來,我們感到特別的滿足,即使這個娃娃已經超出了它原本的價格。

差一點就贏的心態,讓我們不知不覺的沉迷於“賭博”當中。

賭徒之所以會傾家蕩產,不就是相信自己下一把一定會把自己失去的全部贏回來。

娃娃機也是同樣的道理。差一點就贏的心態,讓我們走入別人的“陷阱”而不自知。

6、社交,讓人慾罷不能

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與人溝通和交流。

APP Annie發佈的《2019年移動市場報告》顯示,全球月活躍用戶排名前6名的APP,帶有社交功能:Facebook、Whats、Messenger、微信、Instagram、qq。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雖然手機讓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變少了,但卻一點都沒有減少我們的社交和溝通。

因為我們把社交都放在了虛擬的網絡世界,而忽略了身邊的人。

03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道理知道了很多,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那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把這些道理,在生活裡實踐。

就像我們知道了行為上癮的原理,但依然控制不住自己。

但,當我寫下這些方法時,你肯定會嗤之以鼻。

可,這方法雖簡單,關鍵在於行動。

就像一切的焦慮來源是拖延症,而解決拖延症的唯一方法就是行動。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所以要解決行為上癮的方法有五個。


方法一:習慣,讓好習慣代替壞習慣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那些讓我們上癮的壞習慣、電視劇、小說等,能給我們內心帶來什麼樣的獎勵。

在找到這個答案後,再想想一些好的習慣,是否也能對內心起到同樣的獎勵和滿足感?找到答案後,我們就可以戒掉讓我們上癮的壞習慣了。

方法二:微習慣的力量

微習慣就像我們碎片化的時間一樣,它之所以能讓人戒掉行為上癮的關鍵原因就在於,它不會讓人產生“想想就害怕”的情緒。

所以在制定微習慣時,一定要記住這7個步驟:選擇習慣目標、賦予目標的意義、納入日程之中,建立獎勵機制、記錄完成情況,永不提高目標。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當自己能輕鬆達到目標時,千萬不要突然間提高目標,因為永不提高目標就是讓我們不會想想就害怕的秘訣所在。

著名小說家安東尼·特羅洛普說過:習慣這個東西,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堅持去做,就能勝過那些艱難的大事。

方法三:環境的力量

古時候有孟母三遷,現有學區房,其目的都是想讓環境使孩子變得更優秀。

俗話說的好,和優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變得優秀。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在一個公司裡,如果人人都是混日子、玩手機,即使你是剛來公司的新人,立馬也會變成“老油條”那樣混日子。

人的本性是趨樂避苦的,所以如果沒有辦法離開這家公司,又很容易受他人影響時,那麼就要為自己創造一種積極向上的環境。

比如可以利用發達的網絡尋找志同相合的人,遠離不良行為的誘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對自己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中去。

方法四:善用工具,提高自己的專注力

瑞典作家史蒂夫.諾特伯格發現番茄工作法,能幫助我們解決拖延症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番茄工作法的要素,就是把要做的任務列出清單,用有效的25分鐘來專注地做清單上的任務,再用5分鐘做一次徹底的休息。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這樣的一張一弛,不僅科學而且高效。

番茄工作法通過列計劃、執行、記錄、處理和覆盤,這五個步驟,讓人的大腦逐漸適應這種工作方法,並養成高效的工作習慣。

這樣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讓我們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就可以刺激我們的大腦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

方法五:無利可圖

當我們刷手機刷的欲罷不能時,想想上面提到的六大上癮原理。

我們會發現自己又被套路了。再想想我們犧牲了大量的時間,只換來短暫的快樂,卻給商家們帶來了無限的利益時,會不會覺得特別的不甘心?


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手機?


一旦我們覺得這件事情不利於自己,我們就能放下手機,心甘情願地去睡覺了。

當我們在自我成長的路上,不斷精進,變得越來越好時,我們會為自己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會對自己正確的行為更加上癮。

而,成長畢竟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

只有自己拿得起放得下時,才能控制自己行為上癮,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