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教育法對應試教育有幫助嗎?

理念主導教育


首先作為一個有著將近7年教齡的英語老師來說,我必須肯定的回答,快樂教育法對應試教育是有幫助的。

一.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從古至今,我國一直秉持著傳統的應試教育方法,生產考試的機器。父母和老師眼中在乎的就只有分數,只要分數考的高,其他的都是浮雲,這是萬萬要不得的。

我們說好的教育和學習,是要德智體美全方位發展的,如果只有分數,這會大大侷限我們孩子的其他天賦和特長。

二.越來越多的大城市北上廣深,包括新一線城市斥巨資引進一些國際品牌學校或雙語學校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提倡素質教育和快樂學習。教育本身就是多元化且可多棲發展的,國際教育提倡的快樂教學法是我們一定要去汲取的。

比如說,芬蘭的家庭教育理念就受到了大批國人的追捧,民主化的教育,多方位的去培養孩子的特長,最大化挖掘他們的天賦。而不再是一味的打壓式的逼著去學習,要鼓勵式和探索式的學習。

而快樂教育的前提是家長通過正確的輸入人生價值觀和學習觀,不要一味的強加各種數字填鴨式的應試要求。

學校裡面我們經常在研討會上發表,快樂教育的核心思想。老師們要做的是深入瞭解當代兒童和學生們的心理,和學生們一起成長,把快樂教學的理念融入到課堂中。

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說,今天她兒子在幼兒園很開心。我問她,什麼事情這麼開心?她說:“今天幼兒園老師帶著8個小朋友一起在學校的操場上撿樹葉,然後拿著放大鏡在觀察每片樹葉的不同,大家圍在一起探索式的學習讓孩子非常開心。” 下課以後,老師還把樹葉做成標本送給小朋友了,這種探索式和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讓每位小朋友都非常有收穫,且也能瞭解到大自然的規律,快樂教育或者快樂學習的本質不就是基於在平等和鼓勵的基礎上去推崇的麼?


晶晶的小小智慧屋


① 所有的積極嘗試,都最終有益。

快樂教育對應試教育自然也有用。

我小時候讀《三國演義》,死活讀不進去。

後來玩了光榮的《三國志》電腦遊戲,慢慢對裡面的人物爛熟於心。小說《三國演義》讀起來也開始變得有意思了。

每讀到一個人物,腦子裡就浮現出他的各項屬性:武力值xx,智力xx,魅力值xx……

這些信息本沒有絲毫價值,但促使我讀了好幾遍小說,就有價值了。

② 教育的過程,本不快樂。

一切吹噓教育過程能讓人快樂的,不是騙子就是傻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學而不習之,不亦苦乎?

時習,就是要在恰當的時機實際運用。學以致用、且及時致用,那自然是快樂的。

學而不用,為學而學,天天考試、刷題,那明明是人間地獄好不好?

③ 承認學習中的痛苦,未必是壞事。

比如我告訴孩子,學習是很難很難的,你只要不被嚇趴下就是好樣的。結果她竟然偶爾會得個小紅花,發現也沒我說的那麼難,是不是更有信心去學了?

如果我告訴孩子,學習是快樂的,你學不好是因為還沒體會到其中的樂趣。那她會怎麼樣?她只會不斷受挫,因為她發現既學不好還不快樂,從而懷疑自己是個笨蛋,或者懷疑家長都是大騙子,再或二者兼而有之。

所以,不騙自己,也不騙孩子。學習是個苦差事,而我們正是要迎難而上,鳳凰涅槃!


九月風滿樓


應"悟空小秘書"邀答!

快樂教育法對應試教育有幫助嗎?

1⃣️為什麼社會上出現了好多反快樂教育的提法,就這快樂二字他一聽就不加思索: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不苦哪有成績,自古以來的名人偉人誰是樂出的,他又想到:一代英雄二代樂,三代出惰落,這就讓它更有理由反對快樂教育不好,想想ta的理由成立啊,不吃苦中苦 難為人上人啊!


2⃣️其實這個快樂教育的實質是好的,就是不應用快樂二字,應改為"興趣教育",這樣就沒一個人會誤解,因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先是家長,比方對孩子從胎教開始就放音樂,出世後有音樂聽就不哭,ta生長在音樂的環境中,家中天天充滿歡樂的歌聲,這個孩子學藝就比其它孩子好,因為ta產生了興趣啊!有興趣的孩子學習時情緒高漲,ta在樂中學,能不快樂?


3⃣️我教二胡,對天性無音樂薰陶的學生,ta一拿起二胡幾分鐘就打瞌睡,每次如此,因為ta對二胡感到沒興趣,你怎麼培養ta也不如別人,這應試考核中就被淘汰。

學藝沒興趣可以不幹,但學文化沒興趣不幹那就貽誤終生,因為這種學習是枯燥乏味的,要死硬背的知識,必須刻苦,不樂無興趣也要學好。為什麼有的學生學得好?一是智力遺傳,二是基礎打得好,學什麼ta能舉一反三,消化理解的基礎上不需要死記硬背,ta就學得輕鬆快樂、這就證明興趣教育要從小抓起。


4⃣️為什麼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又要說到老師的寓教於樂,在課堂上老師要能把枯燥的知識變成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比如一個教師上物理課,只是教學生死記公式,學生不知道這公式是哪裡得來的。另一個老師邊做實驗邊讓學生動手邊講公式的來歷,只有理解了的記憶才幼學如漆、學生在這興趣中學習當然是輕鬆快樂的。

5⃣️人們誤解認為幸福教育會與應試教育相剋,認為快樂的教育只適用於幼兒園,如果換個名詞叫"興趣教育",咋一聽就覺得興趣教育對應試教育太有幫助了!


謝謝你的閱讀🙏


許科雲


怎麼才會快樂?

當人的某種需要被滿足時,將獲得快樂。

有人發現問題,經過努力解決時將獲得快樂

有人對某事物有興趣時,參與的過程中就能獲得快樂

但是,千人千面,要讓班裡每個人在學的過程都快樂是不可能的,比如一個學生甲打了學生乙,你難道讓甲快樂嗎?若懲罰就不快樂了。

所以,快樂教育法,一定是有一定範圍的,學生犯錯了,也要讓其痛苦,以懲罰,不然就是助紂為虐,助長惡劣風氣。

快樂教育法可以應用在應試教育中,但應試教育不可能被取代,因為,踏入社會,找工作也是應試,比如考編,知識就那麼多,你必須得控制著自己學才能考的好,不然沒有那個吃盡苦中苦的堅毅品質,怎麼能出人頭地。又如哈佛大學的學生真的演繹著“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這是精英教育,沒有捷徑。

最後,我想說素質教育是培養中產階級,快樂教育是培養社會大眾。要想做精英,學習的過程必然是痛苦的。

那麼,你的選擇是什麼?


高中生物馮老師


1

有一個問題一直被人們所爭論:孩子的教育,應該是順其自然,還是完全控制?

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但是在現實裡,卻用著後者的教育方式。

這就是中國教育矛盾的地方。

這個矛盾點在哪裡?人們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可以有很多種,但逃不過兩個方向,快樂教育和應試教育。

這就像地球的兩極,風馬牛不相及,但卻又針鋒相對。

比如快樂教育,有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思想,叫做釋放孩子的天性。

而應試教育,則要求學習成績必須靠大量的練習,也就是刷題。

請問,刷題的孩子還有天性了嗎?幾乎快沒有。

再請問,釋放了天性的孩子,還會做題嗎?基本不愛做。

這就是矛盾,看似無交集,實則很對立。

而因為這樣的矛盾,中國的孩子掙扎著,中國的家長焦慮著。

2

有人說快樂教育是垃圾教育,為什麼?

因為讓孩子釋放了天性後,很多孩子成長後的結果是,沒有教養、野蠻、熊、吃不了苦。

換句話講,就是長成了生活上的廢人。

當然,也有人說應試教育是魔鬼教育,這又為什麼?

因為讓孩子只學習死知識做無數題,培養出的結果是,很多孩子缺乏思考、不懂變通、沒有創新。

同樣換句話講,就是培養出了思想上的廢人。

呵呵,兩種教育還真是一樣,都培養出了廢人。

其實,這很不正常,正常的教育不應該是取捨於一種,而是適時而為,量力而行。

但中國的父母貌似很心急,心急就容易缺乏思考,缺乏思考的結果就是容易犯錯。

這些人犯的錯多了就變成了一個教育現實:快樂教育或應試教育,會把孩子變成廢人。

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快樂教育廢人生,應試教育滅人性。

那麼,大多數孩子最應該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教育,需要一個度。

什麼是度?就是規則,所以,孩子需要的,是規則教育。

3

規則教育的第一條,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有一對母子去火鍋店吃飯。

大人已經坐在了位子上準備用餐,只有孩子還在跑來跑去,吵吵鬧鬧。

這時一個服務員端著湯過來,孩子一把撞上去,不幸,受了點傷。

孩子小,受點小傷就會哭,而這一哭不要緊,把孩子媽媽惹毛了。

孩子媽媽在火鍋店裡大鬧,說必須要求賠償。

這對母子,完全沒有想到是自己的問題,反倒怪起火鍋店來,真是可笑。

其實,這就是沒有規則意識,包括父母,包括孩子。

很多中國父母是這樣,他們的孩子也是這樣。

如果持續這樣下去,最後的結果只會是更大的悲哀。

4

規則教育的第二條,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

有三個初中學生,逃課出來溜達,路過一所小學。

在小學附近轉了兩個小時,正好門口陸續出來小學生,他們決定堵幾個小學生。

為什麼要堵?想要搶他們的東西,比如食物,比如零用錢。

有一個小學生不想給,於是就反抗起來,但是,身單力薄,被三個初中生打了一頓。

而這個時候,經過的一名女老師趕緊去阻止。

不知道是誰給了這三個初中生的勇氣,也罷女老師打了一頓,最後還是路過的幾個保安救下了他們。

那這三個初中生呢?跑了。

這樣的事情是少數嗎?非也,遍地都是。

這就是缺乏敬畏之心,其根源就是父母的不干涉和所謂的“放養”。

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法,受害的永遠是他人,但最終受害的,一定是他們自己。

5

規則教育,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孩子設界。

界,就是底線,觸碰了底線就要受到懲罰,罰疼了才會長記性。

但是,這裡有個前提,父母要有規則意識和敬畏之心。

沒有這兩條的父母,不會也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所以,我建議所有的父母,每天做一件事,自省。

自省過的人才會發現缺陷,才會去改正。

堅持下去你會發現,受益的不單單是你自己,還有孩子。

請給孩子一個有底線更安全的未來吧,用規則教育去規範自己和孩子的人生。


樊登的小迷弟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應試教育,就是為了應對考試地去培養人。

所以,針對學習認真、筆記到位,但成績上不去的學生,我們可以採取快樂教育法。因為,他們很有可能學“呆”了,成了讀“死書”。我們需要活躍此類學生的大腦,讓他們的思維更加愉悅和發散,當腦細胞快樂時,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和學習效率才能更加提高。




另外,針對大多數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快樂教育是行不通的。本人作為一個在教育機構工作的老師,職責就是幫學生提成績,家長和學生的要求也只有這一點。送來的學生,大多都是在學校已經很“快樂”了(調皮,嘻哈,開小差)。而且,孩子本身是幾乎沒有自制力的,你不能指望他在放鬆的“快樂”環境下,還能高效的學習。所以,在我們這邊,我能做到的就是一個字---嚴。各種強壓著學習,要求按質按量完成科目作業和額外鞏固習題,剛開始學生可能會有不適應和不願意學,但等下次考試後,看到提升的分數,家長和學生就都樂意,繼續這樣學了。

最後,我想說。沒有什麼教育法是適應一種教育的,教育落到實處,是培養人的。針對不同的人群,我們需要做好的就是四個字“因材施教”!


深圳數學toyN


關於快樂教育法對應試教育是否有幫助這個話題,我的回答的肯定的,我認為“快樂教育法”對“應試教育“

有很好的正向幫助,理由如下:

第一,“快樂教育法“能夠幫助”應試教育“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1、應試教育枯燥乏味,乾澀無趣。孩子們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厭學情緒對學習是致命的。一旦厭學,孩子們對讀書和上學就會抗拒。

2、快樂教育

生動活潑,趣味盎然。孩子們在快樂的環境中學習,能夠持續培養並強化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冰心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我們教育人士會說:有了興趣,學習便水到渠成。快樂學習,事半功倍

第二,“快樂教育法“能夠幫助”應試教育“點燃孩子學習熱情。

1、應試教育強塞硬灌,被動學習。孩子們很容易本能抗拒,抗拒的心理是不接受。一個拒絕的內心,無以安放知識。

2、快樂教育寓教於樂,點燃熱情。通過好奇心的拉動,通過快樂教育的興趣培養,孩子們在“潤物細無聲“中完成了知識的學習。快樂是一把鑰匙,只有打開孩子們的心扉,知識的陽光才能普照孩子們的內心

第三,“快樂教育法“能夠幫助”應試教育“塑造孩子健康心理。

1、應試教育冷麵機械,書海題庫。孩子們很容易出現壓抑的心理狀態,長此以往,孩子們的天性被抹殺,變成了學習的機器,心理沉悶。一顆灰色的心,很難持續學習

2、快樂教育笑聲爽朗,暖意融融。孩子們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輕鬆愉悅,心情舒暢。這樣的健康心理,可以讓孩子們永遠熱愛學習,長期持續學習。

第四,“快樂教育法“能夠幫助”應試教育“激發孩子創造能力。

1、應試教育生搬硬套、死記硬背。孩子們天性的創造力很容易被抹殺,陷於苦學之中,左腦壓抑,右腦得不到開發,難以體會巧學之妙,學習效率低下。

2、快樂教育尊重天性,激發創造。孩子們動手能力加強,左右腦同時開發,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並重,創造力提升,有利於幫助孩子們體會“巧學“之樂,學習效率倍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快樂是最棒的方式。快樂才會愛學,愛學才能會學,會學才能主動學,主動學才能效率高,效率高才能效果好,效果好自然就成績好,成績好焉能不快樂?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是一條康莊大道!

快樂教育是一種理念,是一種破局之道,是一把金鑰匙。快樂教育,快樂學習,快樂人生。所以快樂教育對應試教育必然有正向幫助。


於邦志律師


作為一名教師的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斯賓塞快樂教育法》裡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應該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他強調順隨孩子的天性發展,以“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為主導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法則被證明是普遍適用的,因為揭示了人性和心智發展的規律而使孩子和家庭受益。斯賓塞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教會學生做人,快樂教育就是教人們通過改善心態來獲取快樂。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快樂教育的思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裡的“好之者”可以理解為喜歡學習、善於學習的人;“樂之者”,可以理解為懂得快樂學習的人。

在當今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怎麼才能讓讓快樂教育法對應試教育起到調節作用呢?怎樣才能在應試教育裡讓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闡述。

快樂的來源有多個途徑---家庭、學校、社會

一,家庭。 孩子成長需要愛的關懷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愛。讓孩子獲得安全感,讓孩子的內心足夠強大,當孩子遇到挫折,或者遇到困難的時候,就不會有挫敗感。從中獲得自信心。同時父母也要培養孩子自己的智慧,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特長,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獲得全面的知識素養。多鼓勵孩子,積極暗示孩子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從而讓孩子保持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這些都是來自家庭的快樂,從而為走向學校做好了積極的鋪墊。

安全感怎麼獲得呢?首先要有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父母首先要做好孩子的榜樣,互敬互愛,夫妻關係融洽,積極向上,對孩子不亂髮脾氣,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對孩子有耐心,遇到問題要想辦法解決,不大吼大叫。

舉例1.曾經我有一個學生整體看上去鬱鬱寡歡,不愛說話,學習成績差,作業經常不完成。後來我瞭解了原因是父母離異,母親帶著她改嫁後,現在的繼父和母親有生了一個弟弟,繼父沒有穩定工作,在外地打工,母親和繼父的關係不好,經常吵架,弟弟有姥姥照顧,母親為了補貼家用,在離家很遠的超市上班,晚上很晚才能回來,上下學都是自己放學回家,作業沒人監管。她的案件就是缺乏家庭的關愛,沒有安全感造成學習成績低的原因

舉例2.班裡的英語課代表果兒,父母是普通工人,母親脾氣溫和,父親積極上進,每次的作業都是保質保量積極按時完成,班裡舉行的各項活動也都積極參加,家長也對班級工作很關心,每次有需要家長協助完成的時候,她的父母都是第一個幫忙跑前跑後,孩子也看到眼裡,所以孩子幹什麼事情也很上進。節假日,家長總是抽時間陪孩子外出旅遊,看看外面的世界,接觸大自然,培養了孩子熱愛生活的積極心態。

孩子快了的源動力是家庭給予的。

二,學校。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興趣,學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的學習中去。

其次師生關係要融洽,樂其師,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師在平常應該維護好師生關係,讓學生真正的喜歡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帶動學生,讓學生真正的愛上你所教的這門課,快樂學習這門課,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太差。

再次,學校要人性化管理.多組織一些適合孩子們身心健康發展的實踐活動,從活動中孩子就可以學習到課堂中無法獲得的知識,從而實現課外與課內的互補,讓學生明白,並非單純的課本上的知識就是學習,學習無處不在,在思想上同學們也會意識的生活即學習,從而內化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三,社會。應該加強監督,淨化青少年的成長環境

。多提供一些適合青少活動的場所,列如圖書館建設,科技館建設,而且各個場館要對青少年免費開放,讓他們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而不是整天沉迷於手機遊戲。也可以多組織一些適合青少年鍛鍊自我的公益活動,讓他們從中受到教育,體會到幫助他人樂趣,這也是快樂的來源。讓自己將來自己成為有用的人。這些動力的來源,當然也能形成促使努力學習的外在因素,有助於激發內在學習的動力。

綜上所述快樂教育法對應試教育是否有幫助,關鍵看如何恰當的引導,才能達到我們所想要的樣。在應試教育下,你是如何快樂引導自己的孩子的呢?大家的做法在對孩子的應試起到幫助作用了嗎?


鉛筆頭英語課堂


快樂教育法是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斯賓塞倡導的,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應該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

顯然,這是與傳統的應試教育大為迥異的一種教育理念,一般的家庭也很難將兩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至少在現階段,對很多人來說,快樂教育法對應試教育沒有幫助。

現實面前:升學是第一位的,是排斥快樂教育法的。

雖然學校、家庭和學生本人渴望減輕課業負擔、緩釋各種壓力,快樂教育法也曾一度風靡,不過在實踐中,人們發現這樣做雖然過程的表面“完美”了,但卻發現它與應試教育存在著先天性的巨大沖突。

在他們實施快樂教育法的過程中,一方面使得學生不愛刻苦學習,努力鑽研,另一方面又使得結果很不理想,導致學生不能取得理想的分數。因此,在升學就是指揮棒的前提下,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人們開始選擇放棄快樂教育法。

獨闢蹊徑:快樂教育法並非一無是處,關鍵是需要因材施教。

拋開盲目的跟風炒作,每一種教育方法都有其優缺點。快樂教育法也不應該是鼓吹絕對的快樂,不能搞非黑即白的絕對化,我們也不能寄希望於一種簡單方法放之四海而皆準。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有的孩子適合精英教育,有的孩子適合職業教育,但是現在大家都去擠一座獨木橋,就會造成人滿為患,對很多普通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快樂教育法並不等於放縱不管,而是要找到更加適合孩子的成功途徑。

未來之路:培養特長專長是可期待的,希望有更多成功案例。

快樂教育法並不是什麼神話,近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藝術類、特長類的考生,規避自己文化總分不高的弱項,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成為“學霸”,不少人還考上了心儀的重點院校,開始專業學習。

實踐證明,這些孩子也是有充分競爭力的,他們在成長中也獲得了更好的學習能力,當然也走出了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我們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探索、實踐如何將快樂教育與應試教育相結合的成功案例,讓快樂教育不再被“妖魔化”。


遠景家庭教育


我的回答是快樂教育法對應試教育有幫助!快樂教育可以對沖一部分應試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快樂教育是良好的夫妻關係、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發自內心的同理心、謙卑心、無為心的自然結果,而不是家長停留在口頭上,說我給你快樂教育,你要快樂喲!快樂教育不是家長要做這做那把孩子逗樂,而是給孩子創造自由探索的條件和機會,孩子小的話,需要家長陪伴。陪伴的意思是孩子不需要你的時候,你不要出現,不要打斷孩子;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及時回應、誠實回應。(請參見我的文章《孩子是如何學習的》)。


應試教育其實是一個選拔機制、淘汰制。應試教育系統對學生進行層層選拔,少數人勝出,多數人淘汰。應試教育造就了我們的國民性,每一箇中國人都有強烈的求生欲,亦即對改變命運的渴望,這個動力不是來自於求知慾,而是來自對被淘汰的恐懼,害怕輸給別人。所以,國人會窩裡鬥,骨子裡缺少合作意思。學校教育本來並不等於應試教育,但我也說不好,為什麼現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似乎就等同於應試教育。


考慮到相當一部分孩子在家裡和學校都處於比較壓抑的狀態(比如家長自己影子斜卻要求孩子身子正,比如總也做不完的作業),孩子的成長情況可能是這樣:

孩子成長水平 = 孩子的自然成長 - 家庭教育 - 學校教育


如果家長做到快樂教育,情況會是這樣:

孩子成長水平 = 孩子自然生長 - 學校教育


如果家長和學校都做到快樂教育,情況就會是這樣:

孩子成長水平 = 孩子自然生長 (參考北歐國家芬蘭的教育,國內一土學校等)


根據我有限的經驗,相當多的家長馬上會不同意,孩子自然生長?怎麼可以!哪有自覺的孩子?不管哪行?

這些家長,我推薦兩本書給你們:

《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作者:尹建莉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書名即內容

《幻想即現實》作者:曾奇峰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看了這本書我就記住了一句話“負面暗示成就負面現實”我深以為然。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孩子回家說老師今天沒佈置家庭作業,家長打電話給老師求證,這是不信任孩子,長此以往,你的孩子會變成一個不值得信任的人。反過來也是一樣,你的孩子跟你撒謊說學校要收什麼資料費,實際上是偷偷作他用,你識破但不點破,還是把錢給孩子,孩子心想媽媽這麼信任我,我還騙她,孩子會內疚,自然會悄悄糾正自己。


總之,快樂的孩子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世界充滿了探索的慾望,腦子裡會蹦出很多問題要去找答案,找答案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但TA不會覺得自己在學習;應試教育下,孩子多是被迫學習,心裡是抗拒的,完全沒有心境去體會探索之美、知識之美,學得應付,應付考試、應付家長、應付老師。


應試教育就像歷史的車輪,誰能抵抗?唯有從局部施行快樂教育著手,溫水煮青蛙。所以我認為,快樂教育法對應試教育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