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

“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 ——題記


一.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遊子吟》(唐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應該是兒時的我們最早接觸的詩句之一了,其接觸之早、通俗易懂,往往使得我們沒有細細體會其中的深意。

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

手中線、身上衣,是太過平常的兩樣東西,可在詩人筆下由物及人,寫出了一位平凡老母親在送別自己即將遠行的孩子時,一片憐子之心、深篤之情。簡簡單單的字句,讓搖頭晃腦背詩的我們可以想見燭火昏黃下一針一線密密縫補遊子身上衣的老母親。為何要密密縫補,怕遊子晚歸衣衫薄!

而今再讀更讀出一種矛盾之感——心怕子不歸,無衣憂子寒。詩中的老母親,當今的父母,又何嘗不希望兒女早日還家呢?而那一針一線的憂慮與付出,是願孩兒身暖而壯志不移,是憂孩兒勞苦且遲遲難歸。

二、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邯鄲冬至夜思家》(唐 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在唐代,冬至之日人們本應在家中與親人團圓歡度,如今人們亦有冬至回家吃湯圓或是餃子的習俗與情懷。冬至夜晚他鄉驛站中,詩人在一盞孤燈前抱膝枯坐,燭焰晃動,像滿滿溢出的思家之情。

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

羈旅中單薄而孤獨的遊子身影,又何嘗不是家中親人日夜所思呢?“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女子想念遠征的丈夫,將菜筐棄在大路旁,直白地將懷遠之態刻畫得悽惻動人,而本詩中一句“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不同於寫兒女私情地寫出了離兒之苦、憐子之心。

冬至的深夜家人圍坐,一定在談論著還未歸家的遊子吧!詩人採用對寫的手法想象著,遠隔一方的家人應該還在談論著自己啊,這暗含著,因為自己客居在外,這個冬至父親母親過得並不愉快。他們在談論著遠行人什麼呢,詩人並未點出,卻容易想見。天下父母之情態應是如此,出門在外求學工作的孩子,是心中時刻的擔憂與牽掛,是尋常日子裡最深的希望與念想。

三、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歲暮到家》(清 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天下父母的憐子之心是無窮無盡的,遊子歲暮到家能趕上過年是父母最高興的事。

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

初讀此詩便令人為之動容,與孟郊之“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有異曲同工之妙,更寫出了母親對兒女的關懷憐愛,憂心思念。細細縫好的冬衣,常常捎去的家書,是憐子之心的日常體現,而一句“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更是寫進了天下千千萬萬遊子的心坎。一見面便心疼孩兒面容清瘦,拉著孩兒問起在外的艱辛,幾乎是一句含淚的詩句。那是我們多麼熟悉的一幕,熟悉的父母那一聲輕輕呼喚似乎就在耳邊,父母欣喜擔憂又心疼的神色幾乎就在眼前。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遊子報喜不報憂,既是因為愧疚,也是不希望父母更加心疼。母親啊,孩兒出門在外不能盡孝膝下,又怎麼忍心跟您抱怨在外的艱辛呢?

天下父母子女之間的記憶太瑣碎了,瑣碎得像一首看似無意義卻充滿溫情的輕柔歌謠。它唱著小小竹製搖籃旁的撥浪鼓,唱著一下一下蹣跚學步的樣子,唱著充滿煙火氣的廚房的忙碌,唱著微苦而回甘的相伴成長,唱著回首就可以望見的路口,父母在那裡送子女遠行,也在那裡等著子女回家。

憐子之心,最苦。

作者:夏深,金融系妹子,忙著學習,抽空可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