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解二戰:結束戰爭的巴黎和會,為什麼挖了二戰爆發的坑出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慘烈無比,整個歐洲的國家扭打成一團,最後連身處北美的美國都參加了戰爭,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迫使德國投降。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所以人們當時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但實際上,巴黎和會上反而挖了一個叫做《凡爾賽和約》的大坑出來,直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那麼為什麼結束戰爭的巴黎和會,反而挖了一個二次大戰的坑呢?

一、恐怖的世界大戰

要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嚇人不嚇人,那是真嚇人。有個一戰笑話可以形容這場戰爭對人們的震撼:一個南極探險家,在一戰剛爆發時去了南極,四個月後他回來後詢問,誰贏得了戰爭,結果別人告訴他,戰爭還在繼續,然後這個冒險家就瘋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這之前,人們可沒想過,戰爭要持續這麼久。畢竟在這之前,戰爭從不超過四個月。以前不是幾次戰役就完事了嗎?怎麼這次打的這麼慘烈呢?

趣解二戰:結束戰爭的巴黎和會,為什麼挖了二戰爆發的坑出來?

道理很簡單,因為誰也沒想過技術的變化,會對戰爭起了這麼大的影響,而且竟然讓戰爭的死傷變的如此巨大。咱想想索姆河戰役就知道了,英軍一天倒下去六萬人,這人都怎麼死的?某個角度上是活活作死的,士兵排成方陣,軍官頭戴假髮,舉著指揮刀,軍旗手舉著軍旗,軍樂隊演奏著音樂,士兵們在軍官一聲令下,踩著節奏走向了德軍陣地。對,走向的,因為要衝鋒,也是要等到距離德軍陣地一百米之內再衝鋒。

於是現在看來很搞笑的一件事發生了,數個方陣的士兵,排列的整整齊齊,然後走向了德軍陣地。作為進攻方的英軍和拿破崙時代沒區別,端著自己的步槍,挺著胸膛。而對面的德國人呢?對不起,德國人平均每四十米一挺馬克沁機槍,而且在陣地前還有地雷和鐵絲網。於是英國人就慘了,一天就在德國人的槍口下倒下去六萬多人。

趣解二戰:結束戰爭的巴黎和會,為什麼挖了二戰爆發的坑出來?

這樣的戰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數不勝數,或者說,在一戰的每一場戰鬥,都是這樣的模式。今天我方陣亡三萬,前進五米。明天敵方陣亡四萬,前進三米。大家不是在打死對方,而是在耗死對方。等於說這戰爭沒有勝利者,因為大家都是損失慘重。現在好不容易耗死德國了,於是大家開始準備給自己找點補貼了。

二、巴黎和會

1919年1月,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了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於是召開巴黎和會。但是說是和平大會,可實際上啊,只有戰勝國自己參加了,戰敗國和中立國都沒來。那麼這不能叫做和平大會,基本上我們應該叫它分贓大會。而會議的議題也簡單,討論怎麼處置德國和瓜分戰後的世界利益。

趣解二戰:結束戰爭的巴黎和會,為什麼挖了二戰爆發的坑出來?

不過戰勝國啊,有大有小,一個是根據國力來,一個是根據功勞來,這還是個雙重標準。比如說日本,雖然也是新興列強,但是因為他對歐洲不感興趣,因此他是沉默的小夥伴。再比如意大利,也一樣不受人待見。怎麼說呢?首先來說他是橫跳到協約國來的,背叛了原來的盟友德國。然後意大利在戰爭裡實在太沒分量了,因為戰爭裡意大利軍隊一直在被擊敗,差不多就是沒有協約國的幫襯,它就亡國的那種。所以意大利也就沒有什麼發言權了。

趣解二戰:結束戰爭的巴黎和會,為什麼挖了二戰爆發的坑出來?

而這次巴黎和會上,說話最有份量的就仨,英國、法國和美國。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英國和法國是和德國打的最久,而且付出傷亡最大的,那當然是最有說話份量的。而美國就比較特殊,首先來說,美國是在英法和德國都筋疲力盡時參戰的,給了德國致命一擊。另一點呢,就是英法都欠他的錢。戰爭期間英法也是靠美國提供糧食和武器才撐下來的,但是英法都在打仗,哪有錢給美國呢?那就只能賒賬了。所以美國在一戰後,就成了最大的債權國。

趣解二戰:結束戰爭的巴黎和會,為什麼挖了二戰爆發的坑出來?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這三國派來開會的人。英國來的是首相勞合·喬治,法國來的是總理喬治·克列孟梭,美國來的是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這仨人直接分成了兩派,勞合·喬治和喬治·克列孟梭是歐洲傳統觀念主義者,闖蕩政壇多年,熟悉國際事務。而伍德羅·威爾遜則不然,他是大學教授出身,是個理想主義者,雖然外交經驗不多,但是頭腦靈活而迅速。而這也代表的是戰後的世界兩種觀念的衝突——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簡單說就是,我們是要為舊日的仇恨進行報復呢,還是要永久建立世界和平呢?

趣解二戰:結束戰爭的巴黎和會,為什麼挖了二戰爆發的坑出來?

這一點,當時沒有答案,開會的人也沒有得出答案。但是在這兩種觀念的相互衝突下,巴黎和會還得接著開。大家一方面想要和平,想要以後不打仗了。另一方面又想要撈一筆,補貼補貼國內。而且呢,還有人希望能永遠把德國置於死地。那麼在這麼一個扭曲的思路下來開這個會,這會要開成什麼樣?又要拿出一個什麼方案來?這可就真沒人說得準了。

三、三國合力挖大坑

法國的克列孟梭是個老牌的傳統觀念者,他很清楚歐洲戰爭的一個特點——一場戰爭從來不是隻決定了當下,它也會決定下一次戰爭。而出於對這個特點的瞭解,他堅定地要處決德國,他一定要把德國徹底肢解。因為他知道,如果不這樣,德國早晚有一天會起來繼續攻打法國,而法國是抵擋不住的。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趕緊把德國肢解掉。

而且如果不能肢解德國,法國就沒有足夠的利潤,自然也就彌補國內因為戰爭而出現的人口減少和工業受損。

趣解二戰:結束戰爭的巴黎和會,為什麼挖了二戰爆發的坑出來?

而與之相對的,那就是威爾遜了,威爾遜是不主張過分懲罰戰敗國的,尤其不能過分懲罰德國。在他眼裡克列孟梭那是胡鬧,因為你要是又要把德國肢解,又要鉅額的賠款。那麼德國受到此等羞辱,那不是早晚要報復你嗎?

如果按照他的看法,那不如按著他的十四點和平原則,對德國進行優待算了。不僅讓德國免於受辱,這樣還能有利於世界和平。

趣解二戰:結束戰爭的巴黎和會,為什麼挖了二戰爆發的坑出來?

而這樣的結果顯然就是,威爾遜和克列孟梭吵個不可開交。威爾遜指責克列孟梭是個戰爭狂人,迂腐而過時的老東西。而克列孟梭也嘲諷威爾遜是一個不懂政治和國家利益的白痴,根本就不知道德國的危險,也不知道他們歐洲的傳統與規則。

如果不是有在場的其它參會成員攔著,估計克萊蒙梭能和威爾遜當場來個決鬥,看看他倆誰說的是對的。反正克列孟梭以前確實有和人舉著槍決鬥的習慣,不差多一個威爾遜了。

趣解二戰:結束戰爭的巴黎和會,為什麼挖了二戰爆發的坑出來?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則是十分頭疼的,他認為雙方其實都沒錯。比如說法國的想法,如果從國防角度來考慮,那還真是這樣。因為德國是歐洲問題兒童,有名的愣頭青。今天不能按死德國,德國明天就起來了。

但反過來,如果支持了克列孟梭的做法,那麼後果是什麼?勞合·喬治很清楚,結果無非就是以後大家再打一次世界大戰。何況如果過分壓制德國,那麼法國就會成為下一個心頭之患。因此勞合·喬治自己也是十分別扭的,對於到底怎麼處置德國,他也不知道該怎麼搞。

趣解二戰:結束戰爭的巴黎和會,為什麼挖了二戰爆發的坑出來?

於是勞合·喬治最後決定放棄思考,發揮大英帝國千百年來的光榮傳統,充當攪屎棍,開始和稀泥了。

他一面支持克列孟梭,在條約裡對德國百般刁難。但另一方面,又支持起了威爾遜,給德國留下各種後門,算是對德國的一個寬慰。於是乎在這勞合·喬治的主導下,一份新鮮出爐的《凡爾賽條約》,就被推了出來。當時沒人知道,他們其實是挖了一個大坑,而這個坑,英美法三巨頭親手給挖出來的。

結語

這份《凡爾賽條約》,在當時看是結束一切戰爭的條約。但實際上,它既不能威懾德國,也不能安撫德國。反倒是讓德國對英法恨的咬牙切齒,發誓遲早要報一箭之仇。因為這份條約,對於德國實在是太苛刻了。而局外的聰明人,也看出來,這份條約,純粹是一份休戰協定。那麼到底這份條約,是多坑人,以至於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那就是下一個故事,再見分曉了。

參考文獻:《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凡爾賽條約》

《一戰秘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