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抗疫“母子兵”:“大方”媽媽捐款寄家鄉“摳門”兒子不用一次性口罩

映象網訊 (記者 陳偉然 通訊員 何錄萍)常言道: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馬寨鎮有一對“母子兵”,共同奮戰在阻擊疫情的最前線。

“藍帳篷” 變成愛心驛站

“您是需要寄快遞嗎?現在疫情比較危險,您不用出門,我們幫您……”在鄭州市二七區馬寨鎮馬寨社區東方家屬院疫情監測點,崔春玲接過了居民手裡的快遞,交給了兒子馬鵬龍,由他當起了居民與快遞員之間的聯絡員。

崔春玲是馬寨社區村委委員,也是東方家屬院的負責人,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一直堅守在東方家屬院卡口,每天對過往人員進行嚴格檢查,詢問、登記、測體溫,每一個步驟都不能落下。

看到母親每天忙在抗疫的第一線,崔春玲的兒子馬鵬龍也主動請纓,加入到了抗擊疫情的青年志願者行列中。兒子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崔春玲非常欣慰。馬鵬龍是西南大學會計專碩應屆畢業生,他加入志願者隊伍後,母子二人每天齊上陣,把這個小小的卡點變成了聯絡服務群眾的愛心驛站。除了每天準時到卡口執行檢查測量登記工作外,還主動擔任起小區的垃圾收集傾倒及快遞收發工作,居民在家就能享受到母子倆全方位的生活服務,大大減少了外出的頻率,保障小區居民的安全。

郑州抗疫“母子兵”:“大方”妈妈捐款寄家乡“抠门”儿子不用一次性口罩

深夜奔波只為買藥寄武漢

每天執勤結束回到家裡,母子倆會通過電視瞭解疫區的最新情況,每一個跳動的疫情數字都牽動著母子倆的心。看到武漢市居民為了疫情防控全部居家不能出門,馬鵬龍想到了自己之前出去旅遊途中認識的武漢小夥伴,他趕緊拿起手機撥通了電話,希望瞭解他的身體狀況,併為他們加油打氣。

馬鵬龍在聊天的過程中得知這位武漢的朋友由於疫情影響,無法出門購買生活常備的藥品,他掛斷電話就立馬起身出門,馬寨鎮大小所有藥店,他一家一家詢問,購置所需的藥品。由於疫情期間藥店銷售量大,有些藥品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才能到貨,馬鵬龍只能提前預約,藥品到貨後就第一時間去購買,足足用了兩天的時間才終於購齊所需藥物。

郑州抗疫“母子兵”:“大方”妈妈捐款寄家乡“抠门”儿子不用一次性口罩

拿到藥品的馬鵬龍一刻也不敢耽誤,馬上到快遞點準備發走。當他到達快遞服務站時被告知,藥物快遞需要發票才能寄,馬鵬龍又一家一家的到各個藥店開具發票,一直折騰到夜裡十點多,將藥物寄給遠在武漢的朋友,他才安心回家。

“大方”母親捐款寄家鄉 “摳門”兒子不用一次性口罩

崔春玲馬鵬龍母子通過新聞了解金銀潭醫院的現狀,被醫院醫護人員舍小家為大家的義舉感動,希望能為一線的醫務人員做點什麼,儘自己的微薄之力。買不到N95口罩等醫用物資,只能捐贈現金,母子倆通過人民日報上查到醫院定點接受物資捐贈的電話,打電話詢問捐贈途徑後,捐贈5萬元人民幣到金銀潭醫院財務科。除此之外,崔春玲還為老家沈丘縣李老莊鄉政府捐贈人民幣1萬元,口罩3000個。而這些,如果不是熟人無意中透漏出來,一起站崗的同事都不知道這件事,崔春玲也從未向村委提起過。在馬寨社區黨支部組織黨員群眾捐款時,她又捐了1000元。

郑州抗疫“母子兵”:“大方”妈妈捐款寄家乡“抠门”儿子不用一次性口罩

然而,這麼一個“慷慨大方”的人,對自己和兒子卻很“摳門”。從開始值崗起,崔春玲母子自己卻一直戴著一個棉布口罩,兒子的口罩繩都斷了,縫補之後仍繼續在使用,為了安全,他們每天回家進行清洗消毒,“金銀潭醫院是這次抗“疫”的主戰場,武漢的群眾也正在前線與疫情搏鬥,我們在這邊執勤,與他們的付出相比少得多。社區為保障我們的安全,會給我們發口罩,但是現在物資情況這麼緊,我想把口罩留給更需要的人!相信有我們的努力一定能打贏這場戰役”馬鵬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