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瞭解的中原和中原文化有哪些呢?

月滿西施樓


喜歡研究中原文化,那你必須要了解中原文化的內涵。中原文化內涵的博大精深又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呢?如果你想要知道,那麼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中原,是一個以河南為中心的區域性概念。相傳大禹治水的時候把中國分為九個州,“九州”最早見於《禹貢》,九州的說法不一,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獎州、兗州、青州、徐州、豫州、揚州、荊州、梁州和雍州。

九州”常常用以代表中國,成了中國的代稱。這在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詩(放歌行》中就有體現:“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幾幹年來,“九州”ー直在多種典籍中出現,有“月照九州,祝福祖國”、“四方風氣,九州雲変,玉簫有心音猶在,鐵甲無生意依然”等詩句。

九州中的“豫州”,就是今天河南這一塊,因居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因境內平原較多,故又稱“中原”,是天下至中的原野之意。中原是一個有著不同外延的詞彙,大體上有三種不同的理解大概念: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中概念:主要指黃河中游地區,包括河南、陝西、山西、安徽和山東一部分,湖北一小部分

小概念:特指河南省,即河南的列稱。文化,最早出現於《易責卦》,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說法,這裡的“文化”是指文治與教化的意思。儘管迄今為止,文化還沒有形成一個讓世人共同認可的定義,但人類對文化的研究熱情卻歷來不減。據說有人統計過,僅從1871年到1951年這80年間,關於文化的定義就有164種之多。這些定義大致有這樣幾種:一種是“總和說”,如《辭海》的解釋“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一種是“觀念價值說”,強調的是精神現象;一種是“生活方式說”,認為通過學習從社會獲得的那一部分就叫文化;還有“二分說”、“工具符號說”等。對文化大體上也有三種不同的理解:

大概念:凡是人類創造的東西,而不是自然存在的事物,都是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質,有些是精神和物質的統一體,例如古時的“四大發明”、“地動儀”,今天的“鳥巢”、“水立方”等。

中概念:特指精神財高。如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科學等。

小概念:主要指文學和藝術。比如美術戲曲、音樂、舞路、書法、電影等。文化還有特指裝地城某時期某一行業的文化現象的飲食文化起居文化,例如化山文化、半坡文化、伸韶文化等,甚至煙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性文化廁所文化等。中原文化從歷史的角度看,是指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延續至今的中原地區文明發展的總和。

談到中原文化,還需要了解一個概念,即“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一個學術概念,它是指以古代洛陽為中心的河洛交匯地區的文化現象,被認為是中原文化的中心,也是黃河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從歸屬看,應該從屬於中原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通常講的中原文化,般都是特指河南 文化這個小概念。

還有中原文化的基本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中原文化是一個體系,內容十分豐富。有人把它分為史前文化、圖騰文化、帝王文化、聖賢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科技文化、醫學文化、漢宇文化、詩文文化、宗教文化、戲曲文化、民俗文化、武術文化、姓氏文化、飲食文化、政治文化20項,也有人分為16項、18項,版本多有不同。

徐光春同志在2007年1月舉行的香港懇談會上的主題演講中,中原文化歸結為18項內容”,分別為:

1.史前文化。中原在夏朝建立之前存在著豐富的文明成果,主體現在大量的考古成果方面。例如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預湖文化、二里頭文化等。

2.神龍文化。

神龍是中國人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思龍的故里,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吳伏獲以龍為圖騰,他的主要活動區城今河南周口淮陽帶被認為是龍圖騰文化的發源地。1987 年在河南濮陽出土的貝殼龍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3.政治文化。歷史上中原長期是政治角逐、政權更替、“你方唱巢我登場”的大舞臺,積累了大量的政治智慧和經驗,形成了豐富的政治文化。

4.聖賢文化。中原浦現出許多聖賢,受到人們的崇尚,他們有著豐富的知識和思想,創造出大批經典著作,成為中華文化發展的不朽豐碑。

5.思想文化。中原是百家思想集大成的地方,道家、儒家、墨家、名家兵家 法家等都活躍在中原地區。中原思想文化傳達著自強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學,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

6.名流文化。中原是歷史名人名流輩出的地方,名流以其文化素養、文化格調和文化創造影響著社會,形成種社會文化效應和文化風尚。

7.英雄文化。中國人崇拜英雄,中原大地也造就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既有神話傳說中的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也有彪炳史冊的岳飛等。

8.農耕文化。中原地區是農業最早興起的地方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的耕作技術、工具創造和科技發明等。

9.商業文化。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許多商業文化的第一,例如最早的實物貨幣貝幣就出現在中原。

10.科技文化。中原科技文化比較發達,具有內容的廣博性、發明的前沿性、創造的實用性、發展的傳承性等特點。比如中國的四大發明都在中原孕育或發明。

11.醫學文化。中醫、中藥以獨特的療效著稱於世,被譽為國粹。

12.漢字文化。漢字的產生以及每原的漢字文化史。在中原大地上,漢字文化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國大家輩出的地方,

13. 詩文化中原是中國文學的發樣地,也是家就佔全國的50%據(中國文學史》統計,僅河南籍的著名詩人和文學以上。

14.宗教文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儒、釋、道“三教合.”,三者的繁榮和發展都與中原息息相關。

15.戲曲文化。戲曲文化起源於中原,形成於中原,存秋戰國時期的“鄭衛之鄉”被認為是戲曲之源,今日的開封在夏代就有“求倡休儒而為奇偉之戲”的記載。

16.民俗文化。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點鮮明,斑斕多姿,主要體現在飲食、服飾、起居、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諸多方面。

17.武術文化。武術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內容,源於河南的武術有少林拳、太極拳、心意拳、萇家拳四大拳派,又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說。

18. 姓氏文化。中華許多姓氏的起源或衍生都與中原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就是小編在這篇文章中介紹的中原文化,但是我們的中原文化還有很多方面需要發掘和研究,如果你想要知道了解的更多,那麼就關注我,還可以評論交流。(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孫遠遠


歷史上對於中原的定義主要是以廣義狹義來劃分。廣義上中原是指黃河中午下游地區,包括今天的陝西,山東等地。狹義上獨指今天的河南省。

從歷史上來說中原文化包括;史前文明,二里頭文化,夏文化,圖騰文化,飲食文化,儒家文化,墨家文化,道家文化,漢傳佛教文化,中原音樂文化,戲劇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等通過黃河流域向四周輻射,中原文化讓中華文化更加多源性。





侃侃聊熱點


古中原包括山西南部、陝西東部,河北山東西部和安徽北部以及河南。夏朝是古羌人(西戎)大禹部落在山西建立的;商是東夷部族建立的;周是炎帝后裔陝西西岐人在建立的,分封了諸侯,並建立了周禮。山東曲阜孔子創立了儒學,楚國老子創立的道家,在長安終南山下樓觀臺寫下了《道德經》,齊國(山東)人孫子創兵學,著《孫武子十三篇》,秦統一中國,統一文字和貨幣和度量衡依法治國。中原的中部河南地區由於黃河經常氾濫災民遍野,產生了逃荒的河南擔。



月滿西施樓


中原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明的主體和主幹。中原文化是以河南,山西,陝西,河北,山東為核心向外輻射。以龍山文化的陶寺文化,石岇文化為基礎發展到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秦往後等。

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以河南,山西,陝西,河北,山東為核心。


貨貝研究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和主幹。中原文化以河南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中文名

中原文化

外文名

China Central Plain Culture

地域

黃河中下游地區

意義

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

語言

中原官話

文化特質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是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中原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必須注意的是,中原文化的地域性明顯又與其他地域文化不同,它最值得重視的特點就是與中國文化形成的直接關聯。由於黃河泥沙的淤積和氣候等諸多便利的自然條件,這裡自上古時期就形成了發達的農業文明,在諸地域中最先跨過了“文明的門檻”。由這種文明衍生的文化,則為後世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文化禮儀典章提供了基本的範本。同時,中原文化之所以在中國文化的整體格局中佔據重要地位,還在於它強大的輻射力。在中國歷史上,它依託於生產方式的先進性、軍事的擴張,甚至中央政權崩解導致的移民大批遷移,向四方傳播。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它主要表現為:

根源性:中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明體系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無論是口頭相傳的史前文明,還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明肇造,都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從“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三皇五帝”、“河圖洛書”等神話傳說,到對早期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的考古發掘,河南省有大量遺址遺物。夏、商、週三代,被視為中華文明的根源,同樣發端於河南。作為東方文明軸心時代標誌的儒道墨法等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總結三代文明的基礎上而生成於河南的。[1]

原創性:中原文化對構建整個中華文明體系發揮了篳路藍縷的開創作用。無論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構,還是漢字和商業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發明與中醫藥的產生,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記。《易經》、《道德經》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獨特發現,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黃帝都“有熊”置百官和李斯提出的郡縣制,確立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模式;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張衡的渾天儀,都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

中原文化

包容性:中原文化具有兼容眾善、合而成體的特點。中原文化通過經濟、戰爭、宗教、人口遷徙等眾多方式,實現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全面融合與不斷昇華。考古人員發現,20萬年前南北文化在中原一帶交匯。進入新石器時代,文化交流更為頻繁,文化融合更為深化。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與周邊地域文化具有許多共同點。如中原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就是東夷的交往;鄭州大河村遺址中出土的一些富有山東大汶口文化特徵的陶器,說明中原文化在那時就開始吸收周邊文化成果,熔鑄自己的文化。胡服、胡樂、胡舞、胡人食品在漢唐間傳入中原。世界其他地區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傳入中原,卻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納。[1]

開放性:中原文化有著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集中表現在:一是輻射各地。如嶺南文化、閩臺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來源於中原的河洛文化。唐代的思想家文學家韓愈就極大地影響了潮汕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禮儀規範常常被統治者編成統一的範本,推廣到社會及家庭教育的逐個環節,從而實現了“萬里同風”的社會效果。三是遠播異域。秦漢以來,中原文化主要是通過陸路交通向東向西廣泛傳播,不僅影響了朝鮮、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開闢了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鑑真東渡扶桑等歷史記載,都書寫了中原文明傳播的壯麗畫卷。從北宋開始,中原文化憑藉當時最發達的航海技術,遠播南亞、非洲各國,也開闢了世界文明海路傳播的新紀元。[1]

基礎性: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系統中處於主體、主幹的地位。中原文化在與其它文化不斷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大,並由此催生了中華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都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原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如禮義廉恥、仁愛忠信,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動,如婚喪嫁娶、歲時節日等,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民俗活動。正如一名著名考古學家所說:中原以外的文化區都緊鄰或圍繞著中原文化,很像一個巨大的花朵。這些外圍的文化區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斷綻放,才形成了中華文化這朵絢爛的文明之花。[1]

文明源頭

在中原地區的考古中,史前文明在這裡的連續性表現強烈。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自東向西的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和老官臺文化在中原崛起,它們之間聯繫緊密,已經形成一個較大的文化區域,與周邊文化同一時期的孤立發展相比,已表現出明顯的發展優勢。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半坡文化是由老官臺文化發展而來,向北發展到陝北地區,沿黃河擴展至洛陽,經漢水流域影響到南陽盆地。而中原地區的仰韶後岡文化則擴張至晉南、魯東北等地。仰韶半坡文化和仰韶後岡文化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仰韶廟底溝文化迅速向四方擴展,北至河套地區,南達漢水中游,東抵華北平原北部,西伸甘肅湟水流域。與周邊相比,這一時期的中原文化是處於中心地位的強勢文化,起主導作用。[2]

史前的石磨工具(裴李崗文化遺址)

裴李崗文化時期人們開始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經濟以農業為主,出現家畜飼養,並伴有采集及狩獵等生產方式。仰韶文化繼承了裴李崗文化的內涵,當時開始形成大規模建房而居的聚落,彩陶的使用證明了燒製技術的出現。從龍山文化開始出現較多的城址,屬於萬邦時期,青銅容的使用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大力發展,占卜等巫術活動當時較為盛行。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有著直接的聯繫,中原地區在這一時期開始進入全新的文明時代。[3]在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了中國迄今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碧龍形器的發現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龍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4]

圖騰

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是龍的故里。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就是因此而來。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河南省發現的龍文物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最為正宗。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王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說都是北京故宮裡各種龍形象的祖先。中原和全國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少與龍有關,如每逢喜慶之日舞龍燈,農曆二月二祭龍王、吃龍鬚麵,端午節賽龍舟等。這些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播撒到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就是龍。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5]






小哥哥說歷史


中原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和主幹。中原文化以河南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

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中原是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中原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必須注意的是,中原文化的地域性明顯又與其他地域文化不同,它最值得重視的特點就是與中國文化形成的直接關聯。由於黃河泥沙的淤積和氣候等諸多便利的自然條件,這裡自上古時期就形成了發達的農業文明,在諸地域中最先跨過了“文明的門檻”。由這種文明衍生的文化,則為後世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文化禮儀典章提供了基本的範本。同時,中原文化之所以在中國文化的整體格局中佔據重要地位,還在於它強大的輻射力。在中國歷史上,它依託於生產方式的先進性、軍事的擴張,甚至中央政權崩解導致的移民大批遷移,向四方傳播。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它主要表現為:

根源性:中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明體系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無論是口頭相傳的史前文明,還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明肇造,都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從“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三皇五帝”、“河圖洛書”等神話傳說,到對早期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的考古發掘,河南省有大量遺址遺物。夏、商、週三代,被視為中華文明的根源,同樣發端於河南。作為東方文明軸心時代標誌的儒道墨法等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總結三代文明的基礎上而生成於河南的。

原創性:中原文化對構建整個中華文明體系發揮了篳路藍縷的開創作用。無論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構,還是漢字和商業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發明與中醫藥的產生,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記。《易經》、《道德經》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獨特發現,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黃帝都“有熊”置百官和李斯提出的郡縣制,確立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模式;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張衡的渾天儀,都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包容性:中原文化具有兼容眾善、合而成體的特點。中原文化通過經濟、戰爭、宗教、人口遷徙等眾多方式,實現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全面融合與不斷昇華。考古人員發現,20萬年前南北文化在中原一帶交匯。進入新石器時代,文化交流更為頻繁,文化融合更為深化。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與周邊地域文化具有許多共同點。如中原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就是東夷的交往;鄭州大河村遺址中出土的一些富有山東大汶口文化特徵的陶器,說明中原文化在那時就開始吸收周邊文化成果,熔鑄自己的文化。胡服、胡樂、胡舞、胡人食品在漢唐間傳入中原。世界其他地區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傳入中原,卻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納。

開放性:中原文化有著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集中表現在:一是輻射各地。如嶺南文化、閩臺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來源於中原的河洛文化。唐代的思想家文學家韓愈就極大地影響了潮汕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禮儀規範常常被統治者編成統一的範本,推廣到社會及家庭教育的逐個環節,從而實現了“萬里同風”的社會效果。三是遠播異域。秦漢以來,中原文化主要是通過陸路交通向東向西廣泛傳播,不僅影響了朝鮮、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開闢了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鑑真東渡扶桑等歷史記載,都書寫了中原文明傳播的壯麗畫卷。從北宋開始,中原文化憑藉當時最發達的航海技術,遠播南亞、非洲各國,也開闢了世界文明海路傳播的新紀元。

基礎性: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系統中處於主體、主幹的地位。中原文化在與其它文化不斷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大,並由此催生了中華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都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原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如禮義廉恥、仁愛忠信,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動,如婚喪嫁娶、歲時節日等,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民俗活動。正如一名著名考古學家所說:中原以外的文化區都緊鄰或圍繞著中原文化,很像一個巨大的花朵。這些外圍的文化區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斷綻放,才形成了中華文化這朵絢爛的文明之花。


唐明國亮


中原就是當今的河南大部和周圍省份的一個區域



髆宛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e2b09fb3567246bd9cb5e6e6d5305aa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