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愛哭怎麼教育?

小可愛aiai


這個我最有發言權,我是一個九歲孩子的媽媽,我也愛哭,受委屈了哭,不開心了哭,看到小貓小狗很可憐我也會哭,總之別人看來不經意的事,到我這裡鼻子一酸眼淚就流了下來,就像咳嗽一樣,想控制也控制不住。

兒子可能遺傳了我的性格特質,也愛哭,說話稍微大聲點、作業做得不對用紅筆打叉叉、說到傷心處,還沒發聲,眼圈就紅了。期間我也安慰過他,同時我也責備過他,畢竟是男孩子,動不動就哭很沒有男子氣概,但是都沒有用,就是愛哭,淚腺太發達了!時間長了,我也就習慣了,回頭想想我也這樣,我哪有資格責備他[捂臉]。

言歸正傳,哭其實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發洩出來,總比憋在心裡要好,但是愛哭的人的性格脆弱,內向,敏感這是毋庸置疑的,天生的沒辦法去改變,我們要做的就是傾聽,陪伴,接受,安慰,同理心對待他,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在一個有愛的家庭中長大的,這樣才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正向的價值觀,如果一個孩子連哭都要被教育,那麼結果可想而知,將會變得更內向,同時我也覺得性格內向外向沒有好壞之分,行為才有對錯之別,如果一個孩子註定要成長為一顆蘋果樹,父母非要讓他按照我們的思想長成一棵桔子樹,那孩子還是孩子嗎?不覺得是一個傀儡嗎?一個沒有自我的人,也就是沒有自我價值感的人的人生將會非常悲慘,在渾渾噩噩中迷失方向。父母要做的就是儘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如果孩子是因為沒有滿足其自身需求而哭,那得要分兩個方面來說,第一,問其原因,如果不過分,在自身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滿足其需求,前提是停止哭泣,但是下次如果有要求一定要用嘴巴說出來,哭,沒有用,第二,無理取鬧的哭,這個時候道理是說不通的,就讓他哭吧,鍛鍊一下肺活量,不是壞事,孩子正是抓住了父母的軟肋用哭來要挾,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堅持原則,不能妥協,勝利就在前方。有了一次的教訓以後,孩子下次可能會改變很多,但是不要小看孩子,慣犯是不可能輕易的就妥協的,需要父母“狠”下心來鬥智鬥勇。哭完以後一定要抱抱,讓他們知道父母永遠都愛著你。

以上僅是育兒教育過程中的感悟,孩子的問題也是父母的問題,沒有問題的孩子,只有問題的父母,育兒路上任重道遠,未來的路還很長,我一直在努力反觀,改變,不是為了改變孩子,而是想讓孩子長大以後對於他從小生活的原生家庭還有一絲留戀,這就夠了[祈禱]


張馨文聊家常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了我的孩子,因為她總是笑嘻嘻的,所以,我把她的乳名叫做笑笑。其實,孩子也不是生下來就天天笑的,這或許同我的個性,教育有關吧,既然看到這個問題,我就談談我教育孩子不哭的體驗,希望提問題的你,可以從中有所收穫。

在孩子小的時候,大概1_3歲期間,他還不懂事,表達也表達不清楚,要引起你的注意,他的表達方式大概就只是哭吧。撒尿了,他嫌不舒服,要哭;睡醒了,他餓,要哭;玩累了,他困,要哭;生病了,他難受,要哭;總之,他只要有事,就要哭。作為父母的你,就要多留心,該你做的,要及時做到,減少他的哭。再有就是,有的小孩,每次醒來都要哭,我告你我哄孩子的一個訣竅,他醒來,你不要就知道趕緊抱起來,哦哦哦,嗯嗯嗯,不哭不哭不哭的說,邊說還邊排著他,這個節奏,正是他哭的節奏,這樣只能是越哄越哭。你要學會和他對話,雖然他聽不懂,到他能聽到,打破他的節奏,“你醒來了,餓不餓,先吃點奶,還是先給你看看拉沒拉吧。”也許你覺得他聽不懂,但卻打破了他哇哇哭的氣氛,反正,我的孩子剛生下來時,一醒來就哭,我媽媽就趕緊抱起來,又是哄,又是拍,他照樣一直哭,後來到四五個月時,就剩下我一人照看,醒來我也顧不上先抱她,就嘮嘮叨叨的邊說邊做,換尿布尿不溼,配奶粉,沒幾天,發現她不哭了,瞪著眼睛躺在那聽我叨叨呢。再到後來,八九個月到一歲吧,孩子每天五點多就醒了,而那時正是我最瞌睡的時候,幸好,孩子並不哭鬧,只要餵飽她,她就一個人坐在床上玩,我繼續睡我的覺。在她一兩歲時,有時也會因某種事情不如意而哭,這時,我會突然說,外面怎麼怎麼,誰誰誰來了,我們去看看,說點他平時關注的,他就會馬上停止哭,回答我的話題。總而言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哭你可以分散轉移他的注意力。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孩的通病,但你可以利用這點來哄她們不哭。

三歲以後,孩子就該上小班啦。這時的他,已經懂了一定的道理,不懂得,也該家長教。這時,他要是哭,你就得分情況來教育。若是生病難受,你就要告他做人要堅強;若是做錯事,你就要讓他勇於承認錯誤,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若是無理取鬧,那你就先不要管他,再哭也不理他,下一次,他就知道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當然,這些都是道理,遇事也許你就變了。我是一個女兒,從小,我就怕她長大後像其他女的一樣,遇事就哭哭啼啼。所以不管是她對還是錯,只要先哭,我就要批評她,首先哭就不對。若她做錯了,但卻是先和我說原因,然後再說她該怎麼處理,我就會先表揚她,再分析她的對錯。習慣吧,我女兒到現在高中了,不管是家裡有事,還是學校有事,她總是先說事情,先分析事情,雖然,有時我也看到她心裡很難過,但她不會哭。

相信,習慣成自然,若你的孩子此時有太嬌弱的表現,遇事首先就是哭,相信你也給他講過大道理,他還是不聽。那你就要先狠心,不改他的哭,不理他,不給他解決任何事,只有他停止哭,理智的同你說話時,你再原諒他。再給他講你也是為了他好。有了第一次不哭,以後就會越來越堅強的。


獅腦山下小喇叭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一提起小孩兒,很多人先想到的就是哭鬧的形象。確實,兒童哭泣是很常見的現象。從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到開始進入學校生活的小學生,很多家長都頭痛孩子哭鬧的問題。那孩子總是哭怎麼辦呢?

首先,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一定要先明白他哭的原因是什麼,再想如何應對。在嬰兒時期,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他的很多需求都要通過哭來表示。

他哭的時候有可能是感到餓了,渴了,也可能是該換尿布了,或者其他不舒服的事情。還有的時候,嬰兒也可能是因為看不到熟悉的媽媽或爸爸,甚至因為陌生環境裡沒有熟悉的味道,缺乏安全感而大哭。

在寶寶出生後的前三個月,嬰兒的哭泣會非常頻繁,在第三個月之後會下降。在出生後的前九個月,嬰兒最經常哭泣的時間是晚上。所以,新晉的爸爸媽媽們也要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應對寶寶頻繁的哭泣。

接觸有著很好的安撫效應,所以輕輕的拍或者撫摸這類動作都可以讓寶寶儘快鎮定下來。甜甜的味道也有一定的安撫作用。當然,最重要的是及時找到寶寶的需求,並且儘快滿足他們,千萬不要刻意冷落孩子,放任他哭泣不管。

而等到孩子大一些的時候,他們的哭泣往往就更有目的性,希望家長們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個時候,並不一定孩子一哭就要馬上按他們的要求做,而是要看這個需求是否合理。

當孩子大哭的時候,如果不明白原因,首先應當鼓勵孩子先說明理由,看看到底為什麼哭。如果孩子是因為不舒服或者是受欺負而哭泣,那應該給予足夠的安慰和及時的解決。

如果孩子是任性的要求,比如,在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看上了人家的玩具,而非要哭鬧拿走,這種時候,如果大人們滿足了哭鬧的孩子,不僅會傷害到原本乖乖的其他小朋友,而且還會讓哭鬧的孩子認為,以後任何要求,只要哭就能滿足。

因此,遇到這類由於不合理請求而產生的哭泣,家長們應該和孩子講道理,在和孩子的對話中,讓他明白這個要求是不合理的,同時,哭鬧也並不能解決問題。

這裡也要注意,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很容易說不清自己的感受和理由,家長不要不耐煩,不分青紅皂白就權威去命令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的哭鬧就是因為爸爸媽媽們沒有給表達的機會,他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情,所以才用哭鬧的方式來傳遞。瞭解了這一點,哭鬧本身就可以預防。



黃岡學霸


之前看到一個好的方法,分享給您:

1.三至六歲的小孩很愛哭,不是因為痛或者不舒服的哭,而且有目的的,索求的哭

2.例如小孩子在商店看到一個玩具車,小孩子說要買,你說家裡有個差不多的,不要買了,這個時候他就哭,你不買就哭。這個時候記得不要妥協,不要罵也不要打,也不要說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因為他一心想要玩具。

3.你可以直接抱起她,抱回家,放到臥室房間,臥室相對安全些,沒有其他危險物品。這個時候,也不要其他人參與進來,例如小孩的爺爺奶奶之類的,你一個人就夠了,人多了,小孩子更容易撒嬌、哭。

4.然後你就坐他旁邊,看著他哭,不打他不罵他不跟他說話,讓他哭,打他罵他都不合適,畢竟你大他那麼多。他哭久了,哭累了,你在旁邊找紙巾或者毛巾,給他擦擦眼淚,記住不要說話,擦完眼淚後接著坐那裡看著他,因為你給他擦眼淚,他會認為你心疼了,想買玩具給他了,然後會接著哭,所以你要說話就說,玩具不會買之類的。

4.讓他哭,他哭累後,決定放棄買玩具後,就可能會很委屈的叫你,說他餓了或想吃啥或有尿之類的,然後你帶他去就行,並且問他還要不要玩具,這個時候一般會說不要,然後你就給他講道理。

5.目的在於讓孩子明白哭是索求不到東西,達不到目的的,讓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


小四課棧


孩子總愛哭怎麼教育?

孩子不同年齡段哭表達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嬰幼兒時期,孩子哭因為不會說話以哭來表達訴求,比如:小便了,大便了,餓了等。這個事時期,我們都不會和嬰兒講道理。教育很簡單:對症下藥,餓了,給吃奶。小便大便及時清理,保證小寶貝的舒適就好啦。

到三週左右,進入幼兒園,表達的訴求又不一樣,比如是害怕,委屈,沒有安全感等。對於這個階段的愛哭要注意:家園共育。幼兒面對新的生活環境,新的生活作息時間表,一天見不到熟悉的親人,他會很沒有安全感。所以前期工作要做到位比如:1入園前經常帶幼兒去幼兒園轉轉,熟悉環境。2.多和老師打招呼,混個臉熟也好,能產生情感鏈接更好。3.多帶孩子認識同班同學,進入陌生環境,有同伴,不適感會減輕。入院後,後期工作要跟上如:1.經常和老師溝通,老師的專業會給你建議。2,繪本故事要跟上,讓孩子有愛好,會吸引同伴,打造閃光點。3.積極心態,引導孩子。

到了青少年,身體和心理都發生巨大的變化。情緒化也是有的,又因為處於一個特別的時期,可能會拒絕溝通。怎麼辦?1.我們要關注哭背後的問題,等孩子想說的時候傾聽。2.做好情感鏈接,親子關係是第一位的,只有孩子信任你,你才可能幫到他。3.和老師溝通,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愛哭,而故意做些事所謂的“磨鍊他”。

成人,想哭就哭是一種幸福。

阿德勒曾說過,每個人都可能自卑,而自信是伴隨我們自卑情緒的克服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如果孩子從小積累了大量的自卑,那麼建立自信的過程必然曠日持久,未來的每一步,都要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努力和勇氣。

人生海海,本就艱辛。每個人都有不完美,孩子有,父母也有,這並不能成為我們對孩子惡語相向的理由。

不要再給孩子平添這些心理負擔,不要再吝嗇對孩子的誇讚,給他們一份真誠、溫暖、陽光的愛吧。

共勉。




現實的生活與教育


作為父母或者長輩對子女出現哭鬧的情況時,需要先心平氣和的詢問孩子有什麼原因,做一個朋友和孩子溝通,孩子的情緒容易平穩下來,這樣溝通問題的效率和方式會比較好一些,一般情況下孩子哭鬧的時候大人做到以下幾點:

1、用足夠的耐心對待孩子哭鬧問題所表達出來的情緒,對於孩子一些不良情緒,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耐心”,千萬不要大發脾氣,扯開嗓子去吼孩子。情緒和吼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父母要有足夠得耐心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和問題才能解決孩子的不良情緒。

2、嘗試頻繁的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情緒

當父母看見孩子哭得時候,可以用感受類的說法來反映“你是不是覺得媽媽沒有陪你,所以才不高興,是不是”這樣就會讓孩子學會了怎樣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的情緒非常複雜,但可能沒有能力表達,所以父母平常用各種詞彙來來描述他當時的感受,慢慢的確定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會慢慢了解原來我也可以通過這些方式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別人的情緒。

3、不隨意滿足孩子在哭鬧中提出的要求

如果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對我們提出要求,我們給出的態度是順從、妥協。只會讓他覺得他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通過哭鬧來達到目的。所以我們應該堅決的對他說“不”。用態度告訴他哭鬧這個捷徑是行不通的。告訴寶寶想解決問題要用語言說出來,安安靜靜的和大人商量。

作為父母,應該要更有耐心,一點點教孩子,同時也要注意自己做好榜樣,不可以教育孩子是一套,自己做又是另一套,這樣的話,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和形象也就沒辦法樹立起來了。要知道,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可是非常大的。


酷酷侃談


遇到孩子愛哭的情況,有的家長會建議樓主直接不理他,讓孩子自己哭到停下來。這是簡單粗暴地,讓孩子去自我消化情緒,並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所以本人不太認同這樣的做法。

我曾經在國外教育視頻中發現,國外很重視教育兒童面對自己不理想的事情,如何去面對。當時的一個例子就是,有個小孩被別的同學取外號了,老師跟全班同學一起探討,如果你是當事人,你會怎樣去面對這件事。當孩子們在討論中得到最佳答案的時候,他們會發現哭不是最好的方式,而平靜的包容,溝通和交流是可以改變這種情況的。

在學校每天面對小孩子們的各種問題,你會發現那些好哭的小孩多數是缺乏關注,特別需要別人去關愛的。我認為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 首先要把他放在你的身邊,幫他擦眼淚,讓他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溫暖,他覺得你是願意跟他溝通的時候,情緒會慢慢平靜。
  • 然後就是要具體地詢問孩子哭的訴求,是難過悲傷還是別的原因?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好感受?這是我們幫助孩子疏通消極情緒的重要過程。
  • 再次要引導孩子去發現,遇到困難時哭是否是最好的選擇,哭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 最後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為孩子做出榜樣,心胸要開闊,遇事要冷靜,需要釋放情緒時學會溝通和解決問題。

如何疏導個人情緒,是我們人類一輩子都需要不斷成長的問題。因為我們從出生到入土都是在不斷的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逃避或者壓抑自己的情緒,只會讓消極的因素沉積。最後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影響自己的生活。

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也應該不斷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帶著孩子們一起進步。一個人成材不是肯定的,但是成人卻是必須的。


童心閃閃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哭是我們人類小嬰兒這個裸機自配的功能,最早孩子與世界的鏈接幾乎都靠這個動作來完成。所以哭是一種最本能都行為模式。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和孩子的互動應該迭代升級。讓孩子學會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愛哭】 ,我們也需要分情況。

2歲以內或者語言能力發展比較慢的孩子,他們很難通過語言來進行有效的溝通,也無法準確的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這個時候成人需要幫助孩子【說出你的心事】,比如說:你現在有點著急,你很想立刻吃到糖果。當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被成人看見,孩子就覺得被理解到。情緒就容易穩定下來。

如果一個孩子的經驗裡,哭就可以解決問題,那麼時間久了,哭就是孩子的工具和武器。他用這個工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他用這個武器來攻擊規則。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做到的是【不帶敵意的堅決】,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明確的告訴孩子這件事情不可以。當然孩子最初一定會哭的更厲害,是因為孩子發現這個武器居然沒用了?那我加大力度會不會就湊效了呢?

堅定!堅定!堅定!三五次過後當孩子明白父母的原則和底線真的是不可動搖的,他們就會放棄這種方式。

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之所以愛哭,是因為真的很委屈和憤怒。比如,父母把自己的情緒遷移到孩子身上;比如父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比如,父母總是要求孩子分享,謙讓等。

這類孩子的內心積壓了很多的情緒,而情緒一定要有一個出口,她們拿父母無計可施,就只好通過大哭大鬧來發洩一通。

古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所以這類孩子的哭鬧還得父母躬身反省,調整我們自己的行為。聽孩子把話說完,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與孩子多討論商量而不是指示命令。

這世界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相同的孩子,哭只是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看到哭後面的東西



聽莎說


孩子愛看是天性,關於孩子愛哭的的原因有很多種,有些孩子是因為天生情感豐富,內心比較脆弱,遇到情緒不好或者挫折就容易哭,這種情況要在平時多鼓勵還在,教育孩子學會堅強,培養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還有些孩子愛哭是因為從小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沒有注意細節,當孩子有所要求無法滿足的時候就用哭來迫使家長妥協,而有些家長正好又在處理這種情況的時候沒有把握好原則,孩子一哭就不管什麼要求都答應,久而久之就讓孩子感覺到哭可以解決問題,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把哭當成了一種用來迫使家長滿足自己要求的方式。這種情況家長就需要進行自我反思了。不能因為孩子一哭就滿足孩子的要求,要讓孩子明白,正確合理的要求只要提出來商量就可以滿足,但是無理的要求就算怎麼哭也不會滿足,越是哭也不能滿足。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哭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關注我,交流孩子教育中的各類問題。




博格信息資源空間


0-3歲孩子愛哭,不需要過多語言上的教育,只需給予足夠的情緒安撫和情感依靠即可,比如:多擁抱孩子,接納她的所有不安害怕。

3-6歲的孩子愛哭,一定有孩子自己角度的委屈,家長不要武斷或主觀判斷而採取教育手段,應該先讓孩子說出自己哭的理由和原因,同時給予情緒上的安撫,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理解和關愛,然後再給予具體的處理問題的方法,鼓勵孩子去解決~

6-12歲的孩子愛哭,多屬於性格或過往生活中原生家庭的影響,不用過多擔心,參考3-6歲孩子的處理方法依然有效~

12-18歲的孩子愛哭,性格多半內向敏感脆弱,同時也是認真負責追求完美的,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一定關注孩子的心理建設,尊重孩子內心深處的想法,接納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敞開心扉,多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青春期不好溝通的孩子,請家長務必保持情緒平和,尊重孩子,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和進步,並給予鼓勵肯定即可~

以上無論男女,都適用,因為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感受,心理需求都是一樣的~

教育其實就是想讓對方按自己的意願走~

那麼就去踐行一句話吧~

先處理好心情,再去處理事情~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祝您好運!與您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