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大明正統十四年秋,北京城外。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三三兩兩的敗兵倉皇跑來,衣甲破爛、兵器不整,臉上寫滿了驚慌,好似背後會突然飛來長箭帶走他們剛剛倖存的小命,儘管他們已經距離恐怖的源頭——土木堡幾百裡了。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恐慌卻比他們更早的到達了京城——前方兵敗,大明二十餘萬精銳全軍覆沒,也先大軍如同地獄出來的魔鬼,刀槍不入、神出鬼沒,而大明五軍營、三千營的數萬騎兵一觸即潰,眨眼之間就被吞噬,引以為傲的神機營幾乎是未來得及響槍就被砍殺殆盡……更重要的,也先大軍在叛徒的指引下正向著空虛的京城逼來。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朝堂之上,文武大臣們哭做一團,

“京城已無強兵可守了!”

“精銳三大營方一觸即潰,更何況留守的這些老弱殘兵?”

“殿下,當速速決斷,遷都南京,以圖後事!”

“對對對,殿下,暫避其鋒,我們還有南方六省作為根基,可以徐圖後事!”

……

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家裡已收拾停當,只等諭旨一下,便馬上南逃,此時,正在言辭激切的勸說監國郕王朱祁鈺下旨遷都。

“陛下,臣夜觀天象,對照歷數,發現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遷才可以避過此難!”侍講徐珵言之鑿鑿的說道。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郕王朱祁鈺初掌大權,面臨眼下的一片亂局也是束手無策,無奈的看著諸人,希望有人能拿出更有效的辦法。而此時,於一心個人安危榮華的吵鬧之中,於被兵敗傳聞嚇破膽的慌亂之中,於敵軍將要兵臨城下的危難之中,突然發出了一聲怒吼:

建議南遷之人,都該殺!

朝堂之上一下子安靜了,君臣齊齊地望向這個發出怒吼的人——兵部侍郎于謙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大明國難之時,幸有這一聲怒吼,喊醒了多位怔怔出神的老臣,禮部尚書王直率先反應過來:“對!此時遷都,就如同宋朝放棄汴梁,導致賊寇入京,兩帝北狩,北宋隨之滅亡,之後偏安一隅、苟延殘喘,終難逃覆滅之命運!”漸漸的,猶豫不決的人都變得堅定,主戰派終於打動了監國郕王朱祁鈺……

朱祁鈺下令固守北京,與敵寇戰於城下,並認命于謙為兵部尚書,統領京城防務,各級將官均受節制。

于謙,一個將要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英雄,而此時,官升兵部尚書,節制京城各級兵馬並未使他有絲毫的喜悅,因為他知道,眼前的亂局,已不容他有更多的感慨了。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前方來報,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也先大軍挾其在大同、宣府等邊關重鎮誘降不成,已發兵紫荊關,紫荊關守備都御使孫祥力戰身死,也先大軍不日將至北京城下。

而京城守備,還無從談起……土木堡一戰精銳盡喪,僥倖逃回的士兵無法隱藏心中的顫慄,更加劇了守軍的恐慌,帝國的掌權者一樣沒多少信心,若有新敗,必然放棄固守,下令南逃——穩定軍心,才是眼前的頭等大事!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面對亂局,真正的英雄不僅能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喊醒迷茫的人,更有非凡的舉措讓死局逢生,帶領著人們戰勝困難,無疑,于謙就是這樣的人。

看著眾人期待的眼光,于謙緩緩的發佈了軍令:

一、徵調兩京備操軍、河南備操軍、南京備倭軍、山東備倭軍、江北所有運糧軍及寧陽侯陳懋所部浙軍入京進行守備。

二、所有進京守備部隊需經儲糧地通州入京,士兵各自取糧並運送進京,並鼓勵百姓於通州運糧入京,每運糧二十擔以上者額外賞銀一兩。

三、命令工部加緊趕造武器,並從南京武備庫調集裝備進京,另外迅速派人從土木堡周圍搜尋被士兵遺棄的武器裝備。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隨著軍令的發出,帝國在慌亂中漸漸平靜下來,各地護衛部隊動員起來,星夜兼程,目標只有一個,趕在也先之前到達京城。九月初,各路人馬紛紛聚齊,京城守衛兵力增加到二十二萬,在人數上已領先將要到達的瓦剌軍,而且裝備齊整,糧草充足,人心終於稍稍穩定。

與此同時,另一場“戰爭”在朝堂之上也發生起來——嚴懲太監王振餘孽!士大夫的怒火終於爆發,一個死太監,干預朝政、禍國殃民,以自己的愚蠢導致土木堡大敗,使大明開國以來蒸蒸日上的節奏被打斷,朝廷的精英和多年的積累就這麼毀在一個小人的手中,誰能咽得下這口氣!士大夫的怒火隔著明史枯燥的文字都可以感受出來,這群文士,硬是在大殿裡上演了全武行,咬死錦衣衛指揮使馬順,打死宦官毛貴和王長隨,逼監國郕王朱祁鈺下令處決王振餘黨……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這絕不是文官的傳統做派,是憤怒使然,但憤怒卻不是可以僭越的理由。于謙又一次在危機關頭拯救的了百官:“殿下,馬順是王振的餘黨,其罪該死,請殿下下令百官無罪!”這一喊再次驚醒了眾人,吏部尚書王直激動的對於謙說:“國家正賴公矣,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眾人向這位新任兵部尚書看去,充滿了敬佩,他們覺得這個人一定能夠獨撐危局,力挽狂瀾!

清除了王振餘黨之後,眾人拍手稱快,士氣大振,然而在於謙面前還有一大難題——皇帝在敵軍手裡,而往往這些人事上的難題,才是最難的部分。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臨危受命,國難當頭,英雄們往往將生死置之度外,而於謙更是如此,眼下只有戰勝敵人才是唯一出路,那麼皇帝也只能為此讓路,儘管這樣的選擇很有可能給自己埋下隱患,但于謙義無反顧——“社稷為重,君為輕!

擁立監國郕王朱祁鈺為帝,定國號景泰,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此後凡新舊皇帝衝突者,皆以新皇帝為準。

好了,各路守軍均已到位,城中糧草充足,朝上奸佞已除,廢帝不再是干擾,大明上下軍民一心,摩拳擦掌,士氣高昂,只等著也先大軍的到來……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也先終於按約前來了,在經歷了各處誘降不成的尷尬之後,放棄了用廢帝朱祁鎮的身份去騙開邊關大門的想法,他要用馬刀和弓箭直接佔領大明的國都——北京。

面對著城外的數萬瓦剌大軍,于謙召開了最後一次戰前會議,會議並不冗長,只有軍令如下:

大軍全部開出九門之外,列陣迎敵!錦衣衛巡查城內,但凡查到有盔甲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九門為京城門戶,現分派諸將守護,如有丟失者,立斬!安定門,陶瑾,東直門,劉安,朝陽門,朱瑛,西直門,劉聚,鎮陽門,李端,崇文門,劉得新,宣武門,楊節,阜成門,顧興祖,德勝門,于謙!凡守城將士,必英勇殺敵,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

此言一出,舉座皆驚,文臣們萬萬想不到,平日看上去溫文爾雅的于謙竟然如此強悍,軍令之嚴厲,前所未聞,甚至連戰場殺慣了人的武將也感到心驚。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可還沒等他們喘過氣來,于謙那沉穩又富含威嚴的聲音再次響起:“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聽到這道命令,連那些殺人不眨眼的武將也被震驚了,這就意味著但凡出城,只能死戰退敵,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勝,必死無疑!所有的人都驚訝地看著于謙,他們這才意識到,于謙這次是準備玩命了,不但玩他自己的命,還有大家的命。

于謙卻毫無懼意地看著這些驚訝的人,對他們說出了最後的話:

數十萬大軍毀於一旦,上皇被俘,敵軍兵臨城下,國家到了如此境地,難道還有什麼顧慮嗎,若此戰失敗,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轍,諸位有何面目去見天下之人!拚死一戰,只在此時!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戰場的形勢總是不斷的變化,一個月前,北京城中到處是也先大軍要來的恐慌,如今,城中充滿了殺敵的怒吼,改變的,不僅僅是人員與軍備,更是拼死一戰的決心,還有勇氣!

當然,也先並不這麼認為,他已經知道土木堡被他擊潰的二十餘萬大軍已是明軍盡數的精銳,如今的北京城,只是一座繁華的空城,於是,也先下達了進攻的號令。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德勝門外,散落的民居之中,隱藏了巨大的憤怒,他們是明軍裡最驕傲的精銳,曾跟隨永樂大帝奔襲萬里,直搗北元巢穴,建功異域!而土木堡一戰,他們簡直成了笑話,盡毀精銳之名。如今,他們埋伏在這民居之中,直面也先大軍,是其進攻德勝門的必經所在,一定要為神機營挽回顏面!

倒黴的是也先的弟弟博羅茂洛海,與他率領一萬瓦剌精騎,他們還沒摸到德勝門的牆角,就被守在這裡的神機營士兵們打的人仰馬翻,全軍覆沒,博羅茂洛海亦被擊斃。

弟弟及一萬精騎全軍覆沒的消息徹底的激怒了也先,他下達了總攻的命令,同時對京城九門發起了進攻,而也先自己率領主力進攻他認為最易得手的安定門。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安定門外,也先看到的不是老弱殘兵,而是一隊隊裝備精良的大明鐵騎,看到他,如同餓狼看到了綿羊一般衝鋒而來,瞬間就衝散了也先的大軍,也先的老對手石亨在這裡等候多時了,他也一樣承受著土木堡戰敗的恥辱,正渴望著給戰死的部下復仇,如今,機會來了……

也先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北京城的精銳不都被他殲滅了麼?怎麼如今這北京城裡又冒出了這麼些個虎狼之師,還一個個不據城固守,一見到他就像見到了美味膏腴一般歇斯底里的衝出城來與他決戰,自己橫掃塞北的大軍幾天之內就被消滅殆盡……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四篇:北京保衛戰

北京保衛戰以明軍的完勝而告終,逃回塞北的也先也在眾叛親離中死去,再也沒有機會窺視北京一眼……

北京保衛戰,事關大明國本的關鍵一戰,更詳細精彩的故事請參閱當年明月老師的《明朝那些事兒》,此戰於萬萬危難之中挽救了大明,避免了重蹈宋朝南渡的覆轍,其斬敵於城下的氣節可值得一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