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居然有人讀完了所有的書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居然有人讀完了所有的書

對我來說,世界是行走的書架。走到哪,讀到哪;看到什麼,讀什麼。這次,讀一下淮南。


去淮南推銷產品時,經過壽縣。這個小小的縣城,在三國時代是大名鼎鼎的壽春。這裡,亦文亦武。


先講武的。這裡,三國時代發生了著名的“壽春三叛”:


第一叛:王凌反叛,被司馬懿撲滅

第二叛:毌丘儉、文欽反叛,被司馬師撲滅

第三叛:諸葛誕反叛,被司馬昭撲滅


三國時代,最大規模的戰爭是哪一場?是讓曹操統一北方的官渡之戰?是奠定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戰?還是讓劉備飲恨而亡的夷陵之戰?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居然有人讀完了所有的書


都不是!是壽春第三叛!魏國、魏國叛軍和東吳共投入兵力56萬!


順便提下,《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編造趙子龍在長坂坡7進7出的靈感和原型,就是壽春第二叛中的少年將軍:文欽之子文鴦。他讓司馬師受驚嚇後傷發而死,後投奔了東吳,再投降西晉,最後死於“八王之亂”。


再講文的。這裡出了一位文化大師——金克木。他與季羨林、陳玉龍並稱“北大三支筆”,這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他自稱“書讀完了!”也就是說,他把中國的書都讀完了!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居然有人讀完了所有的書


小時候,老師總用莊子的話來激勵我們多讀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現在明白了,後面還有老師不願意讓我們知道的兩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太坑學生娃了。


那麼,中國那麼多書,金先生是怎麼把書全讀完的了?難度係數5顆星啊!下面,我的理解:金先生的讀書經包括兩個方面:讀什麼?怎麼讀?


讀什麼?


讀書要“找源頭,理脈絡",簡單講就是:經典+前沿。在掌握源頭後,順著源頭的發展脈絡,力所能及地拓展知識。


找源頭。就像老子在《道德經》中不斷叨叨: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中國文化不管怎麼發展,都是由幾個精神原點擴散出來的:《易經》《詩經》《尚書》《左傳》《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史記》。當然,金先生也讀一些西方哲學經典和佛學經典。


讀西方哲學經典是必要的,可以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前兩天,閒翻季羨林先生的《讀書.治學.寫作》,季先生有一個困惑:“南唐後主李煜,不理政事,終成亡國之君。但為什麼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他儼有釋伽、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但如果,季先生研究過叔本華和康德的哲學思想,就不難理解這句話。這個問題的解答,點擊右邊的鏈接:▶《人間詞話》解讀。


我們每年都會有很多流行語,事實證明,流行不了多久,比如,“給力”,當年不講,就OUT了;但幾年後還在講,又OUT了!再如,中國每天新出版書籍800多本,其中大部分很快會被人們遺忘,而經典是經過千年的時間和歷代讀者檢驗過的,所以要讀經典。像金先生一樣,做到“得其大略,得其大體。”


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有一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原點,把握住了這些原點以及承載這些原點的經典作品,基本上就對這一方向的“格局”有了把握,從而不必去讀每一本書了。比如,管理學中的《管理的實踐》。


理脈絡。例外,儒學的發展:孔孟儒學—董仲舒儒學—程朱理學—陽明心學。


再如,詩歌的發展: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散曲—現代詩和流行歌曲。


那麼,是不是要從源頭出發,把所有的樹枝和樹葉都看完?我認為不需要。孔子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的理解與一般人不一樣,孔子不會像常人理解的那麼淺顯。他本意應該是說:需要知道的知識,就去學;不需要知道的知識,就讓它不知道。


也正因為金先生讀通了中國文化的源頭經典,從精神原點出發,並順著脈絡力所能及地讀書,所以,他自稱“書讀完了!”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居然有人讀完了所有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