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源於易經?弄錯了,清朝的衰落無可挽救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句口號,在晚晴洋務運動時期,作為整個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可謂是火遍了大半個中國。由晚晴名臣張之洞所倡導,清政府大力推廣,他在後來的《勸學篇》中有詳細敘述,在當時的西方被譽為“唯一的希望”。

所謂體,就是根本,原來,內在;用就是在根本的基礎上發展出的各種功用,所謂的表象。體用一詞是中國古代哲學常用的辯論詞彙,用的知名度最高的,有邵雍、孟子、王弼等。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源於易經?弄錯了,清朝的衰落無可挽救

張之洞所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其根本是,以中國的儒家學問,三綱五常、孔孟之道為根本,同時指望以學習當時西方先進發達的科技來達到富國強民的目的,藉此維護舊的中學。

有人說這種思想是來源於《易經》,有那麼點苗頭,但不完全是。易經之中確實經常會有體、用二字,但是沒有連在一起用。

所以來源於易經肯定是站不住腳的。那為什麼又說弄錯了呢?

張之洞是典型的儒家,受內聖外王的思想觀念影響,他所倡導的中學,說白了就是那些傳統政治文化的那些東西,並不是全部的中國文化。而他這樣做,只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當時的清政府,腐敗和無能並行,社會千瘡百孔,完全跟不上西方社會的節奏。以此政治文化來與其他多個不同文化誕生出的東西來契合,肯定是格格不入的。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源於易經?弄錯了,清朝的衰落無可挽救

張之洞一生深得中庸精神,在實際處事中也頗為體現,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開辦經濟。而他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東西方文化的衝突,既不想完全西化,得罪“中學”,也不想持續落後、衰敗的狀態。因為確實到了不變不行的時候

這樣的觀點,表面看似乎頗具傳統智慧,在筆者看來,有一些貪心,想要人家的西瓜,又捨不得自己的南瓜,想一口把南瓜和西瓜一塊吃,而且還僅僅只是為了維護一個衰敗的統治。有些事情不打破不足以緣起主題,那麼個大爛攤子,事不破則不立。易經革卦便是如此道理,破舊立新。

張之洞不是不知道,只是因為他是典型的傳統文化知識分子,身處這個思想框架之中,無法跳脫。口號也只不過是愚弄國人罷了,自欺欺人。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源於易經?弄錯了,清朝的衰落無可挽救

體用這東西,個人是比較喜歡邵雍的觀點,體用一體,利生於用,害生於利,用隨機而變。照這個觀點看,那麼無論中學,西學都是體,而用在何方?在於富國強民,既然用在富國強民,說白了就是經濟、教育、政治上,那麼就應該找能夠富國強民的體,逐一而論,而改變。如果真要從體用層面來講,顯然他搞錯了對象。

當時的時勢也沒有給他能夠改天換地的勇氣和實力,所以清政府的衰敗無可避免。

話說回來,每一種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價值,不存在誰優誰劣,就像,肉和蔬菜,各有其用,長養都需要。文化是逐漸互相交融的,有階段性,也有延續性,全看民眾怎麼選擇,不一定被拋棄的就是好的,被接受的就是壞的。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源於易經?弄錯了,清朝的衰落無可挽救

就像佛教,在印度誕生,也在印度消亡,而在華夏得以昌盛,佛教講平等,而如今的印度,種族階級依然相差很大,很不平等,不能說印度人民拋棄好的文化,而選擇不好的。那是他們願意的。

​若喜歡本文,請收藏轉發出去吧,感謝支持,感謝關注,祝大家,大吉大利,身心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