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源于易经?弄错了,清朝的衰落无可挽救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句口号,在晚晴洋务运动时期,作为整个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可谓是火遍了大半个中国。由晚晴名臣张之洞所倡导,清政府大力推广,他在后来的《劝学篇》中有详细叙述,在当时的西方被誉为“唯一的希望”。

所谓体,就是根本,原来,内在;用就是在根本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各种功用,所谓的表象。体用一词是中国古代哲学常用的辩论词汇,用的知名度最高的,有邵雍、孟子、王弼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源于易经?弄错了,清朝的衰落无可挽救

张之洞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根本是,以中国的儒家学问,三纲五常、孔孟之道为根本,同时指望以学习当时西方先进发达的科技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借此维护旧的中学。

有人说这种思想是来源于《易经》,有那么点苗头,但不完全是。易经之中确实经常会有体、用二字,但是没有连在一起用。

所以来源于易经肯定是站不住脚的。那为什么又说弄错了呢?

张之洞是典型的儒家,受内圣外王的思想观念影响,他所倡导的中学,说白了就是那些传统政治文化的那些东西,并不是全部的中国文化。而他这样做,只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当时的清政府,腐败和无能并行,社会千疮百孔,完全跟不上西方社会的节奏。以此政治文化来与其他多个不同文化诞生出的东西来契合,肯定是格格不入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源于易经?弄错了,清朝的衰落无可挽救

张之洞一生深得中庸精神,在实际处事中也颇为体现,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开办经济。而他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既不想完全西化,得罪“中学”,也不想持续落后、衰败的状态。因为确实到了不变不行的时候

这样的观点,表面看似乎颇具传统智慧,在笔者看来,有一些贪心,想要人家的西瓜,又舍不得自己的南瓜,想一口把南瓜和西瓜一块吃,而且还仅仅只是为了维护一个衰败的统治。有些事情不打破不足以缘起主题,那么个大烂摊子,事不破则不立。易经革卦便是如此道理,破旧立新。

张之洞不是不知道,只是因为他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知识分子,身处这个思想框架之中,无法跳脱。口号也只不过是愚弄国人罢了,自欺欺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源于易经?弄错了,清朝的衰落无可挽救

体用这东西,个人是比较喜欢邵雍的观点,体用一体,利生于用,害生于利,用随机而变。照这个观点看,那么无论中学,西学都是体,而用在何方?在于富国强民,既然用在富国强民,说白了就是经济、教育、政治上,那么就应该找能够富国强民的体,逐一而论,而改变。如果真要从体用层面来讲,显然他搞错了对象。

当时的时势也没有给他能够改天换地的勇气和实力,所以清政府的衰败无可避免。

话说回来,每一种文化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不存在谁优谁劣,就像,肉和蔬菜,各有其用,长养都需要。文化是逐渐互相交融的,有阶段性,也有延续性,全看民众怎么选择,不一定被抛弃的就是好的,被接受的就是坏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源于易经?弄错了,清朝的衰落无可挽救

就像佛教,在印度诞生,也在印度消亡,而在华夏得以昌盛,佛教讲平等,而如今的印度,种族阶级依然相差很大,很不平等,不能说印度人民抛弃好的文化,而选择不好的。那是他们愿意的。

​若喜欢本文,请收藏转发出去吧,感谢支持,感谢关注,祝大家,大吉大利,身心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