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我們都曾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王子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耳熟能詳的一句箴言,曾是多少人一生的座右銘。

可是,事實上,說這些話的人,卻往往不知“歸來仍是少年”,到底有著怎樣的含義。

人們喜歡這句話,只因為它勵志,它流行,它代表著大眾的潮流趨勢。卻很少有人真正懂得這幾個字的內涵,更別說如何去履行這份心中的守候了。

今天下午5點,我特意找了一家新開的店,點了一份奶黃包,一份核桃包,一份紅糖饅頭。

當我心滿意足地享用完這份獨一無二的美食時,恰巧碰到了兩位中年同事,又恰巧撞見了她們對我這份簡樸晚餐的評價,“晚餐就吃包子啊?也太寒磣了!”

說這話的時候,同事一臉錯愕的表情,那是“六月飛雪”的不可置信之感。

因為在她們“大人”看來,晚餐是正餐,就得吃飯。除了吃飯之外的晚餐,都是將就,都將收穫同情。這就是“大人”。

她們只知道,那不過是幾個包子,不過是幾個放在早餐的時間點裡,塞進嘴裡、吞進肚子裡的包子。幾個便宜的包子,不值一提的包子。

她們所不知道的是,那個奶黃包和核桃包,都是流心的。

當這兩個包子,透過我溫柔的齒間,滿溢在我的味蕾上時,產生了多麼甜滋滋的味道。

並且,我十分喜歡這種味道。

於我而言,早餐吃包子和晚餐吃包子,並沒有什麼分別。重要的是,那是我想吃的東西,那是我“此刻”,也就是當天下午五點鐘,最想要品嚐的美味。

它能夠滿足我的需求,帶給我愉悅,同時,它還是健康的食品。

可是,那些所謂的“大人”們,並不這樣認為啊。只要是你所做的事情,沒有達到她們的預期,與她們的思維定勢發生碰撞,她們就會反過來,要求你去改變。並且,堅定地判定,你就是錯的,而“大人”永遠是對的。

這些關於大人與小孩之間的差異,就是我今天想表達的內容。

《小王子》:我們都曾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王子


法國作家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的代表作《小王子》,是一本寫給大人的童話書。它是世界上僅次於《聖經》的暢銷書,全球發行量高達2億冊,曾被翻譯成兩百多種語言,其中單單中國,就有50多種譯本。

這本書,全文雖僅有兩萬餘字,卻講述了一個令人蕩氣迴腸的故事。文中的一言一句,都附帶滿滿的哲學含義,簡直就是一本哲理書。

有人說,她讀完《小王子》後,毫無情緒波動之意。那麼我想,最起碼她是幸福的。因為當你真正經歷過生活的歷練時,書中的字字句句,皆容易引發你的共鳴。因為那些情感,那些經歷,都是你曾親身經歷過的。

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讀到的感悟,自然不同。

有的人,看到了國王的權利慾望、商人的貪婪、掌燈人的固執。而我,看到的是小王子的以自我為中心,小王子對愛情的忠誠,以及小王子成長過後的蛻變。

今天,警以此文,來談談小王子“以自我為之中心”的特質。

看到這幾個字眼時,你的內心是否萌生出一種憤憤不平的情感呢?因為你接受不了,在你心中完美無瑕、天真可愛的小王子,被外界賦予上任何一絲雜質。

可生而為人,從來就不是完美的。就像狐狸所說的,“畢竟沒有完美的事。”擁有雞,與逃避獵人,狐狸總得選一個。

事實上,小王子不僅僅只存在於B612號小行星,他也存在於其他五億顆星星中。

因為他不是一個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小王子”,最起碼,我們曾經都是一個小王子,正如,“所有大人最初都是孩子(但這很少有人記得)”

最起碼,所有的“大人”心中,都住著一位“小王子”。我們就像小王子,守護那朵玫瑰一樣,默默地在心中守護著我們的“小王子”。

我們也像飛行員守護著小王子一樣,守護著我們內心所想守護的寶貴東西。

“這個沉睡的小王子最打動我的,是他對一朵花的忠誠,哪怕在睡著的時候,那朵玫瑰花的模樣也像燈火般在他心裡閃耀……我覺得他變得更加脆弱了。燈火需要被好好保護,因為一陣風就能將它吹滅……”

《小王子》:我們都曾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王子


那麼,為什麼說小王子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呢?

其一

小王子初見飛行員時,第一句話說的是,“請你……幫我畫只綿羊。”

對於初見的陌生人來說,這實在是一件很無理的事。當飛行員嘗試著給他畫一張又一張的綿羊圖時,他仍舊不滿意。就好像,飛行員有義務為他做任何事一樣,並且那都是他應該做的。

直到,飛行員給他畫了一個裝著綿羊的箱子,這才讓小王子善罷甘休。

其二

“小王子問了我很多問題,卻似乎聽不到我問他的那些。我對他的瞭解,是在閒聊時零碎地慢慢積累起來的。”

“你是從其他星球來的嗎?”但他沒有回答。他只是輕輕地搖頭,盯著我的飛機看。

“你從哪裡來,小傢伙?你剛才提到的‘我住的地方’在哪裡呀?你想把我的綿羊帶到什麼地方呢?”

他默默地思考了片刻,然後說:

“你給我這個箱子的好處是,晚上他可以把箱子當做他的家。”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王子與飛行員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小王子提出的要求,飛行員儘量去滿足他。而飛行員對小王子的好奇心提問,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而是被小王子無情地忽略掉了。

同時,小王子卻有要求,別人必須對他有求必應。“他提出問題之後總是非得到答案不可。”

這時候的小王子,其實就像是書中的虛榮的人,“但虛榮的人聽不見他的話。虛榮的人只聽得見讚美。”

儘管小王子在這個時候表現的特性,並不是虛榮,然而其本質卻是一樣的。

他並不是一個聾子,他也並不是沒有聽見飛行員問他的話,他只是選擇了不給予回應,他只聽得見他想聽見的話語,其它什麼也“聽不見”。

《小王子》:我們都曾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王子


其三

“小王子發出了可愛的笑聲,這讓我感到很生氣。因為我不希望別人對我幸災樂禍。”

小王子在聽到飛行員說自己出了事故,從空中墜入沙漠時,居然發出了幸災樂禍的笑聲。

試想一下,如果你出了車禍,雙腿粉碎性骨折,前來探望你的朋友,抑或是從你身旁經過的陌生人,看著你發出難以置信的笑聲,你會作何感想?

你是否會覺得對方沒有同情心,並且十分無理呢?無論,那個發生意外的人是你的朋友親人,亦或是陌生人,哪怕是你實在沒辦法做到共情二字,最起碼,也不該是“嘲笑”吧?

其四

“但你要原諒我。我的朋友從來不作解釋。也許他以為我和他一樣吧。”

飛行員對小王子的瞭解,完全是源於飛行員的判斷。所以,當他憑藉著自己的印象,嘗試著描畫小王子時才發現,“有些畫得很像,有些畫得不像。有時候我把比例弄錯了,要麼把小王子畫得太大,要麼把他畫得太小。他的衣服到底是什麼顏色我也拿不準。

飛行員對小王子的瞭解,一直以來都是主觀,並且片面的。而這也根源於小王子的“不回答”與“不解釋”。就像飛行員連他的衣服是什麼顏色也拿捏不準一樣,因為那隻能靠飛行員自己猜,或者自己來想象。因為飛行員“看”不到,他只能看到小王子所想給他展示的那些。

《小王子》:我們都曾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王子


以上四點,是我對小王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具體論述。

當然,一定會有人跳出來大發雷霆,“小王子還是一個孩子啊,他哪懂這些。”亦或是,“這也正是小王子的天真可愛之處啊!”

我想說的是,其實貫穿全書,所謂的“大人”與“小孩”,並不是以年齡為劃分標準的。

有的人,年過七旬,卻依舊能保留著一顆童心,活成“小孩”的樣子。而有的人,早在青春懵懂的歲月裡,就把自己框在了“大人”這個巨大的牢籠中。

可以這麼說吧,如果你要把小王子,按照世俗的定義,來區分年齡層次。那麼,以上小王子所表現出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特性,就是小孩子天真爛漫的表現,因為那是孩子的天性。

那麼,在後文中,他與玫瑰之間的感情,就只能是友情。不然,你能想象一個幾歲的孩童,談著一場曠古絕今的戀愛嗎?

而假如,小王子的身份,並不是一個以年齡作為劃分的人物,那麼,他與玫瑰之間的感情,我們既可以把它理解成友情,也可以把它翻譯成愛情。

當然,在我認知裡,我認為作者想表達的,遠遠不止這些,因為小王子不僅僅是一個人,他應當是所有人的化身。每個人都曾是一個“以自我在中心”的小王子,無論他的身份是一個“小孩”或是“大人”。

《小王子》:我們都曾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王子


正如,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一個成長的過程。

人的一生會長大三次。

第一次是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

第二次是在發現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有些事令人無能為力的時候。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

當有一天,小王子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不僅僅只有他所擁有的那朵玫瑰花,並且其他星球上的火山,是那麼的高大雄偉,而並不像他所擁有的那三座火山一樣矮小時。

他才恍然大悟,“這些並不足以讓我成為非常偉大的王子……”於是,他趴在草地上哭了起來。

因為此時此刻,他才發現原來他所擁有的一切,與這個浩瀚的宇宙相比,是那麼的渺小。

就連曾讓他驕傲無比的那朵玫瑰花,在這個玫瑰園中,就有五千多朵。

也就是在這一刻,當他意識到這一切時,他的認知,就已經在發生蛻變了。

他慢慢在學會,走出自己的框架,拋開自己的思維定勢,而不是繼續做一個“裝在套子裡的人”。

這個時候的他,正在慢慢學會去做一個“小孩”般的“大人”。不再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孩或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