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許知遠:我所有的偏見,都是為了與世界達成共識

文 | 李栩然

首發 | 栩先生(公眾號ID:superMr_xu)


今天是愚人節,我們講一個很有意思的“蠢貨”的故事。

1

最近,世界著名大提琴家王健突然火了。

他參加訪談節目時說的話,讓人覺得,這簡直就是活生生的“大師在搞笑”……

主持人問大師,你想不想當超級巨星?

大師的回答非常誠懇:當然想,但是我希望……什麼都不用做,就成為這樣的人……

“愚人”許知遠:我所有的偏見,都是為了與世界達成共識

“愚人”許知遠:我所有的偏見,都是為了與世界達成共識


主持人又問大師,遇到壓力,你怎麼辦呢?

大師祭出了非常有哲理的“逃避三連殺”:

躲避、逃避、不去想它

多喝點酒就行了……

“愚人”許知遠:我所有的偏見,都是為了與世界達成共識

真誠、有趣的著名大提琴家王健吸引了很多觀眾,也被大家親切地賦予了另一個光榮稱號:“國家一級退堂鼓藝術家”

我也很喜歡王健老師。不過,引起我更大興趣的,卻是這場對話裡的另一個人。

《十三邀》節目主持人——許知遠。

在一場問答中,提問者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不是許知遠獨特的提問方式和觀察視角,恐怕王健很難在採訪中說出這些真誠而有趣的話。

許知遠這個人很有意思。上網隨便看看就會發現,他真的是個飽受爭議的人物,甚至經常被Diss。

相當多的人罵他,也有少數人稱讚他。喜歡他的人說他真實、有情懷,討厭他的人說他猥瑣、令人尷尬。

就連他自己,也在他的節目《十三邀》的開頭,有這樣一段獨白:

我是一個不合時宜的作家,試圖捕捉時代的精神,卻又常常厭惡時代的流行情緒。

我是一個勉強的創業者,努力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卻又不完全相信商業的邏輯。

“愚人”許知遠:我所有的偏見,都是為了與世界達成共識

但在我看來,許知遠這個“不合時宜”的人,卻是我們在這個時代非常值得觀察的對象。

我們每個人,或許都能夠從他的故事裡,得到一些啟發。


2

許知遠經常被很多網民Diss,這基本上源於他主持的《十三邀》節目。節目貫穿的一個主題很有意思:叫“帶著偏見看世界”

人們從這檔節目中認識了許知遠,也把他罵慘。

在鏡頭面前他毫無遮攔,性格也有點與常人不同,即便是對其採訪的嘉賓,看起來也不一定非常“尊重”,他自己不以為意,這無疑讓他惹來巨大爭議。

採訪姚晨的時候,他的言談舉止透露著他本能地認為娛樂圈是一個無比淺薄的圈子,甚至有一點鄙夷。

所以他問姚晨,“進入了一個如此淺薄的娛樂行業,難道不氣憤嗎?為什麼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無感,對這些不感興趣?”

他說明星一方面被過度濫用,一方面又被過度保護,缺乏對生活的感受,而他自己崇拜覆雜性與多層次性。

採訪二次元的時候,他更是無法面對他們的世界,光看那些裝扮他就已經無法忍受,他從二次元的世界裡,得出這是一個非常膽怯、不勇敢的時代的結論。

“愚人”許知遠:我所有的偏見,都是為了與世界達成共識

在2015年的移動互聯網創新大會上,許知遠在原創漫畫網站“有妖氣”總裁董志凌發表完演說後,在大會上公開炮轟《十萬個冷笑話》。

2016年,他重新採訪了董志凌,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你不理解動漫,可以對宅人嗤之以鼻,但是不要忘記在看似膚淺又離經叛道的外表下,隱藏著夢想的虛空,社會的畸形與悲哀,以及每一個心靈深處的自由與夢想。”

他承認他們活得比較健康,性格沒有被完全扭曲,但他到底不認同這樣一個世界,也對類似的事物無法完全包容。

他被最多人Diss的時候,恐怕還是採訪馬東、羅振宇、李誕的時候。

“愚人”許知遠:我所有的偏見,都是為了與世界達成共識

採訪馬東的時候,他不能理解馬東為什麼喜歡這個時代?

馬東回答因為他沒有那麼自戀。

採訪羅振宇的時候,他問健康的人也會很“焦慮”嗎?

羅振宇回答,其實他挺可憐那些唱輓歌的人,怎麼能這樣浪費生命呢?

許知遠尬笑我就是唱輓歌的人,但你不覺得它很美嗎?

他不能理解羅振宇每天早上60秒的商業模式,就像不能理解李誕對他說的“有些話能說,有些話不能說,人是社會動物,人就是為了別人而活”。

李誕認為許知遠寫的書,只顧著充分地自洽,與自己糾纏太深,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對讀者極其不友好。

許知遠反問他:個好的創作者都是在自我裡陷得極深的,如果你不是在表達你自己,那你在表達什麼呢?

“愚人”許知遠:我所有的偏見,都是為了與世界達成共識

他看起來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好的發問者”,不包裹自我,特立獨行。

他貌似總想站在觀者的角度去審視和批判這個時代和裡面的人。但在外人看來,他像一個裝在套子裡的人,作繭自縛,自傲而狹隘。

3

看到許知遠做的這些採訪,我心裡想著:這人要是不被很多人Diss,才有鬼嘞。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做了一個大眾化的節目,但形象並不符合公眾的期待。

許知遠身上還有許多標籤,作家、出版人、創業者、公知…

按照常理,他應該以種大眾期待的姿態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可是他沒有,所以他“應該”承受人們的指責。

形象邋遢:錄節目,他最常見的裝扮是長袖襯衫、牛仔褲、人字拖或者皮鞋,有時候搭個圍巾,然後頂著他一頭亂蓬蓬的自來卷頭髮。

表達無所顧忌:他從不忌諱在鏡頭面前說髒字,隨心所欲地表達。

去採訪馮小剛之前,為馮小剛帶了書,說“我對談話沒什麼把握,聊的開心就送吧,聊的不開心就算了”。

像他這樣在鏡頭面前毫無顧忌的人,一定是被梁靜茹賜予過莫大的勇氣。

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他本質上,和流行的大眾文化格格不入。

許知遠創辦的自媒體“微在”編輯部,寫過這樣一篇文章《13個許知遠冷知識,我們就是他公司裡虛張聲勢的90後》,裡面提到,只要你掌握了以下幾個許式高頻詞,你就可以對許知遠進行像素級精準模仿,拷問你周圍方圓5公里的膚淺靈魂。

它們分別是:“焦慮”、時代”、“精緻”、“脈搏”、“靈魂”、“輓歌”、“一代人”……

親老闆被員工“Diss”這真的很特例,這當然有幽默的成分在。不過他員工的話,也很精確地描繪了許知遠。

顯然,他使用的這些詞彙讓他顯得與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

許知遠認為,這是讓他非常興奮又非常疲倦的時代,興奮和疲倦的來源都是相似的,這麼多層出不窮的新事物,各種信息碎片都同時向你湧過來,然後你不知道如何消化所有這一切。

他又說:“這個時代的悲哀什麼呢?就是所有人都覺得最牛的人,到最後只不過是成為一個正常人。”

在他眼裡,這個時代最牛的人,比如年輕人很喜歡的羅永浩這些人,他們覺得最牛的教育就是沒有教育,人不受教育的汙染,大家不會意識到在自己之外有更偉大的人和事物存在。

大家還沒有能力去欣賞它,甚至視它的存在,所以認為保持自然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那麼,我們的時代,從本質上來是一個非常匱乏的時代。

在我看來,許知遠之所以飽受爭議,本質上是因為他內心向往精英文化,但又身處大眾文化的激流之中。

多年前,就有人提出過一個觀點:今天的中國人缺少貴族精神。這引發過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很顯然,許知遠是嚮往這種“貴族精神”的。或者說,他是希望大家熱愛精英式的文化的。

許知遠曾經問馬東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英國人看莎士比亞戲劇的娛樂,跟現在人看《奇葩說》,這種娛樂是沒有高下之分的?

馬東說:沒有,當然沒有,當然沒有了。

這當然和許知遠的觀點不一樣。

我們今天不展開討論“貴族精神”,也不討論許知遠和馬東誰對誰錯。

大家知道,栩先生是一個成長類的公眾號。我關心的是,這樣一個不合時宜的人,也有什麼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嗎?

答案是:有。

“愚人”許知遠:我所有的偏見,都是為了與世界達成共識


4

第一點,是真誠。

在一個趣的社會,一個真誠而有趣的人是難得的。

但反過來:其實在今天,自我戲謔、佛系、“打趣”彷彿又成了一件文化正確的事情。

誰要是不會損損自己,跟著大家一起樂,說說“其實生活都沒什麼大不了的”,大家會覺得這個人很無趣。

許知遠堅持做一個無趣的人。


“愚人”許知遠:我所有的偏見,都是為了與世界達成共識


“愚人”許知遠:我所有的偏見,都是為了與世界達成共識

有人說他四處樹敵,把人得罪了個遍。

李誕也挺為他著急,教他怎麼不被別人罵,告訴他在一個從眾的年代裡不要說太多真話,不要挑戰大多數人敢想不敢說的事。

但很明顯,許知遠做不到。

有人說他是裝X。我倒覺得還真不是,他算是個挺真誠的人。

作為一個北大畢業,棄理從文的人,他對文化有情愫,希望大家多關注“雅”文化,是發自內心的。

1995年,整天為能否考上大學而憂心忡忡的許知遠進入北京大學,所學專業是計算機微電子專業。

但如果要問許知遠對大學的評價,我估計他可能會說:北大生活好煩啊。

他認為大學生活跟他想象裡的完全不同,在他的想象中,大學四年應該是浪漫、放縱、豐富、遊歷的。

而現實卻是,生活中只有考試,許知遠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並在大三這一年索性休學。

他對語言文字有一種天然的情愫,嚮往成為梁啟超、胡適、李敖一樣的人,認為那樣才是最了不起的人。

2000年大學畢業第一年時,他已經出版了自己的處女作《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畢業後不久,他來到《經濟觀察報》,又為三聯生活週刊》《新週刊》《21世紀經濟報道》等報刊撰稿。2006年,他又和與朋友一起創辦了“單向街”書店。

他從一個理科生,成為了一個文人、文化創業者。

他似乎確實沒辦法想象沒有書本的生活:

“我在書籍裡成長,這是個便捷卻懶惰的方法,本永遠不會離你而去,但是一個姑娘,甚至一隻小狗,都不那麼容易把握。我懷疑自己選擇在書本里成長,度過整個青春,是因為我太無能、太怯懦。”

他一個人去一個城市旅行,第一站也總是去書店,只有到了當地的書店,整個人才能放鬆下來,或是找到了理解這個城市的某個鑰匙,閱讀讓他有安全感,並不斷豐沛著他的精神和思想。

這和我們喜歡去書店拍拍照,還是有區別的,他是真心喜歡閱讀。

所以,他覺得看莎士比亞的娛樂和看《奇葩說》的娛樂不同,他看不上娛樂圈等等,也不是在裝,而是他個人真實的審美趣味。

他不怕得罪人,願意把這些觀點說出來,其實,還是挺難得的。

“愚人”許知遠:我所有的偏見,都是為了與世界達成共識

5

當然,僅僅有真誠是不夠的。

許知遠更值得關注的地方,還在於他倡導始終充滿對世界真正的好奇心。

通過這樣的好奇心,我們才能夠保持自己觀察世界的獨特視角,而不是在不知不覺中人云亦云。

許知遠有一個很得罪人的觀點。

在他看來,現在的年輕人處於一種非常普遍的無知的狀態:

我們生活在一個網絡世界造成的一個小空間裡,看同樣的信息同樣的東西。而實際上,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歷史貫穿的,過去發生過什麼事情會影響你,不同國家發生什麼事情也會影響你,只有你通過這些不同的影響,理解往日的事情,理解別人的生活,你才能知道自己是誰。
“愚人”許知遠:我所有的偏見,都是為了與世界達成共識

在13年前,他就寫下這樣一句話:讓我們從互聯網和消費主義營造的小世界中走出來去迎接這個真實的社會。

當時互聯網還不像今天這樣普及。但他已經認為,人們捲入互聯網,會造成一些偽命題。可能所有人都會討論很多流行的話題,但它們是並不完全真實的、虛假的命題。

流行話題只是人們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但這部分卻突然被放大成了我們生活的全部,或者被認為是理解年輕人的全部。

打個比方,抖音裡的小姐姐、“大師”,可能是流行話題,但不是對我們最重要的話題。但你會假裝認為它也是你需要思考的問題。

新聞客戶端裡千奇百怪的軼事,滿足了我們的獵奇心,但不能拓展好奇心。

獵奇心通往新鮮,而好奇心通往未知。

他反對那些東西,他認為,當你參與所謂的流行話題和網絡輿論的製造的時候,事實上,你已經放棄了自己觀察世界的獨特視角。

所以,當許知遠自己接受訪談,主持人讓他給青年人寄語的時候,他會說,希望當下的年輕人永遠充滿對世界真正的好奇心,同時對世界建立某種真正的自我歷史感,為個人的豐富性而努力。

所以,我們也才看到許知遠顯得那樣“不合時宜”,在《十三邀》中,他與嘉賓的對話,帶著觀點的衝突與交鋒,甚至有時候搞得“火花四濺”。

但他並沒有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這是他追求的個境界。

有了這樣的視角,我們能更好理解他“帶著偏見看世界”的意思:“我會帶著我的偏見出發,等待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

“愚人”許知遠:我所有的偏見,都是為了與世界達成共識


6

許知遠也有對自我的反思,在採訪著名學者、

中國最可能接近哲學家稱呼的人”陳嘉映的時候,許知遠像一個求教的學生那樣說道:

“我覺得我的自我太多了,我不喜歡我有那麼多的自我,有時候覺得挺好的,它給我看待世界一個特別堅定的角度,但有時候我覺得它挺妨礙我去更充分地理解這個世界的。

這個問題同樣值得我們思考:我是不是也有一個非常“堅定”的世界觀?

有時候,世界觀堅定,也可能是因為世界還不夠大。

在有一點上,我認同許知遠的看法。

他反對一味地迎合消費主義的趣味。

他說,在中國崛起的時候,我們跟整個世界的溝通語言只有消費的語言。但是在未來,只有依靠新的知識積累,新的情感力量,才可能產生新的可能性。

在消費主義浪潮下的這個時代,需要更多有“偏見”的人。

哪怕,他們看起來是“蠢貨”、“愚人”。

《十三邀》系列節目

財新時間《許知遠:我沒想到精英話語系統會這麼快瓦解》

《奮鬥》:《許知遠的快意人生》

《新周書房》:《許知遠:時代的抗爭者》

《十三個許知遠冷知識,我們就是他公司裡虛張聲勢的90後》

—— END ——

關注公眾號,在菜單欄可以直接讀我的更多成長乾貨、深度思考等全網熱文,和關於毛主席的精品文章。

喜歡今天的文章,歡迎轉發留言告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