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今天的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擁有更多的物質財富,更多的政治和經濟自由,更多的健康保障,可是焦慮、壓力、痛苦和抑鬱卻前所未有的普遍,甚至直接導致很多人)的自殺 。為什麼?

我們的快樂究竟被誰偷走了?

抑鬱症,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給無數人帶來歡樂的“憨豆先生”羅溫·阿特金森,卻曾一度患上抑鬱症

如果這是一篇心靈雞湯,就會在這裡列出一個能讓人點頭稱是的原因;很遺憾,現實要複雜太多。抑鬱症的發生,小到基因分子變化,大到家庭社會環境,都有其影響;就連每位具體抑鬱症患者的發病原因和症狀發展也各不相同。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必須努力去理解抑鬱症,因為只有知道了它的機理,才能找到應對方案,才能不讓類似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而對於你我普通讀者而言,瞭解這些不光是為了自己面臨抑鬱風險時知道如何尋求醫療援助,也為的是在身邊人出現問題時,能夠以正確的方式去幫助他們

抑鬱症,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難過和悲傷的情緒,是不能簡單地和抑鬱症劃等號的

事實上,我們通常所說的“抑鬱症”在臨床上也並不是指一種單一疾病。日常語境裡的抑鬱症往往對應的是過去的“心境障礙”,但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已經將其中“雙相障礙”和“抑鬱障礙”分開,臨床上的抑鬱症只指後者。抑鬱症有時還伴隨著很多其他類的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Anxiety)、精神分裂症狀(Schizophrenia)、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等;抑鬱症輕重各不相同,同一位病人也並不是隨時都會抑鬱發作,每次發作程度也有不同,這些眾多原因導致了抑鬱症病人的症狀極其複雜多變,具有強烈的個體差異性,為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難以根據經驗來做出最佳治療方案——很可能每個病人都是一個新病例。在這篇文章裡為了描述方便,在沒有特殊說明的情況下所說的抑鬱症都是指重症抑鬱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什麼導致了抑鬱症?

抑鬱症往往不是單一因素所致,不要靠想當然自己給自己“診斷”、“對症”下藥,請尋求專業的幫助。

醫學界關於抑鬱症的成因的普遍看法是,“抑鬱症有很多可能的起因,包括大腦對於心境的錯誤調節、基因易損性、生活中的壓力事件、藥物以及藥物濫用問題。通常我們認為是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導致了抑鬱症。”

首先,抑鬱症的發生與遺傳有密切的關係。親屬同病率遠高於一般人群,並且血緣關係越近發病一致率越高:在抑鬱症患者的調查中發現大約有超過40%的患者有遺傳傾向,如果一個人的一級親屬(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重症抑鬱症患者,他會比沒有患抑鬱症親屬的人群提高1.5-3%的患病率。另外擁有5羥色胺轉運體基因,神經生長因子基因等這些與抑鬱相關基因突變體的人也更容易患抑鬱症。

其次,體內生化系統(例如激素、神經遞質等)的不平衡——即生化分子的過量或過少分泌也會引發抑鬱症。導致這種不平衡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編碼這些分子或者分子受體的基因異常引起的,也可能是外界原因(例如藥物,極度紊亂的作息,強烈長久的壓力反應等)所引發。人體內的化學分子含量變化都有一定的閾值,並且很多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平衡網絡,叫做內穩態(homeostasis)。抑鬱症的很多症狀更多是因為這種內穩態被破壞所引發,而內穩態一旦被破壞,很難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通過服用抗抑鬱藥物能夠有效的提高或者降低相應化學分子的水平,但若是內穩態無法得到恢復,停藥之後會很快陷入混亂狀態。內穩態被破壞常常還伴有內分泌系統的失衡。

抑鬱症,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與抑鬱症發病相關的腦區。

第三,抑鬱症的發生也和大腦的器質性和功能性變化有關。例如和記憶相關的海馬體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減少,負責控制高級認知的前額葉區域神經元體積減小,腦區之間的功能性鏈接減弱等,都有關聯。

抑鬱症,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靜息態fMRI顯示抑鬱症病人腦中膝下溝回(左圖左),丘腦(左圖中)和前葉楔(左圖右)的功能性連接顯著增加。

第四,抑鬱症作為一種精神類疾病,同樣和社會環境、人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關。重大的生活事件,如親人死亡或失戀等情況,可以作為導致抑鬱障礙的直接因素。人的性格也部分決定了對於壓力的不同適應策略——是否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對於環境壓力的耐受程度等等,因而對體內內分泌平衡和內穩態也有較大的影響。兒童期的不良經歷,往往會構成成年期發生抑鬱障礙的重要危險因素。成長關鍵期的經歷也對成年後的抑鬱障礙或者抑鬱症發作有著重要影響。

第五,其他的軀體疾病也有可能導致抑鬱症的發生,尤其是慢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其他慢性病,例如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和內分泌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例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和風溼性心臟病等),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帕金森病、癲癇等)。

第六,精神活性物質的濫用和依賴都可成為抑鬱障礙的危險因素,這些物質包括鴉片類物質(海洛因、嗎啡)、中樞興奮劑(咖啡因、可卡因)、致幻劑(仙人掌毒素)、酒精、鎮靜催眠藥物等。尤其是酗酒:調查發現,長期飲酒者有50%或以上的個體有抑鬱障礙。

抑鬱症,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第七,藥物也會引發抑鬱障礙:某些抗精神病藥物(如氯丙嗪)、抗癲癇藥物(如丙戊酸鈉、苯妥英鈉等)、抗結核藥物(如異煙肼)、某些降壓藥(如可樂定、利血平等)、抗帕金森病藥物(如左旋多巴)、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等。這些藥物在使用常規治療量時就可造成部分患者出現抑鬱障礙,或使原有的抑鬱加重。”

由此不難看出,抑鬱症有著相當多的危險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危險因素在許多情況下是共同發揮作用的。尤其是每增加一個危險因素,患病概率就會有顯著增高。不過,這些原因並不會直接就變成抑鬱症狀。抑鬱症患者最主要的自我感受是異常的消極想法,而這種狀態,是一種“認知偏見”——也是治療抑鬱症最大的難點。

“心境低落”和“認知偏見”

長期心境低落是大腦功能異常所致。這是一種異常,是可以並且應該去糾正的;低落並非你“應得”的“懲罰”。

大腦的不同區域之間並不是孤立的,雖然它們行使著不同功能,它們之間卻由神經元通路彼此相連,構成一個複雜的大腦聯繫網絡。一旦這個網絡中的某些節點之間的聯繫被破壞,大腦的功能就會異常,會產生異常的認知和情緒偏見。在抑鬱症患者的大腦中,這種異常就表現在偏向於負性情緒和消極想法的網絡活躍,而偏向於快樂情緒和積極想法的網絡功能降低。這種大腦功能異常而導致的認知偏見正是抑鬱症長期心境低落的主要原因。

抑鬱症,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貝克(Beck)的抑鬱症認知模型。生物(基因),心理(性格)和環境因素激活了認知偏見加工機制,內源或外源的情緒刺激加重了這種偏見的產生,偏見的情緒、注意力和記憶系統導致了抑鬱症狀的出現,而這些症狀更進一步加劇了這種認知偏見。

抑鬱症,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注意力偏見和情緒加工偏見。箭頭代表各腦區的功能性連接(以及方向),粗線代表連接增強,虛線代表連接減弱。兩種偏見的結果導致抑鬱症患者的注意力更偏向負性刺激,而對於負性刺激的注意力增強又導致腦中過度對於負性情緒的加工,降低了高級認知腦區對於負性情緒加工的抑制,導致嚴重的認知偏見。

這種認知偏見同樣引起了記憶力偏見,致使只有負性刺激進入記憶系統進行編碼和提取,這就是抑鬱症患者無法進行積極思考,只能消極面對生活的最根本原因。可以說,正是這種異常的大腦功能和認知模式,奪走了抑鬱症患者的快樂。

怎麼樣才算是抑鬱症?

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

抑鬱障礙通常具有的特質是,導致一個人感到悲傷、空虛,或易激惹(容易生氣或處於壞心境)。有抑鬱的人可能難以好好睡覺、思考或執行曾經很正常的日常功能。這一類的障礙在症狀的持續時間起病時期及病因上都各不相同。

抑鬱障礙包括抑鬱症(重型抑鬱障礙)、持續性抑鬱障礙

對抑鬱症的診斷標準

A. 在同一個2周時期內,出現5個或以上的下列症狀,表現出與先前功能相比的變化,其中至少1項是(1)心境抑鬱或(2)喪失興趣或愉悅感。注:不包括那些能夠明確歸因於其他軀體疾病的症狀。

1. 幾乎每天和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心境抑鬱,既可以是主觀的報告(例如,感到悲傷、空虛、無望),也可以是他人觀察到(例如,表現為流淚)注:兒童和青少年,可能表現為心境易激惹)。2. 幾乎每天和每天的大部分時間,對於所有或幾乎所有的活動興趣或愉悅感都明顯減少(既可以是主觀陳述,也可以是觀察所見)。3. 在未節食的情況下體重明顯減輕,或體重增加(例如,一個月內體重變化超過原體重的5%),或幾乎每天食慾都減退或增加(注:兒童則可表現為未能達到標準體重)。4. 幾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過多。5. 幾乎每天都精神運動性激越或遲滯(由他人看得出來,而不僅僅是主觀體驗到的坐立不安或變得遲鈍)。6. 幾乎每天都疲勞或精力不足。7. 幾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無價值,或過分地、不適當地感到內疚(可以達到妄想的程度,並不僅僅是因為患病而自責或內疚)。8. 幾乎每天都存在思考能力減退或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猶豫不決(既可以是主觀的陳述,也可以是他人的觀察)。9. 反覆出現想死的想法(而不僅僅是恐懼死亡),反覆出現沒有具體計劃的自殺意念,或有某種自殺企圖,或有某種實施自殺的特定計劃。

B. 這些症狀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C. 這些症狀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的生理效應,或其他軀體疾病。

注:診斷標準A-C構成了重性抑鬱發作。抑鬱發作雖然常見於雙相I型障礙,但對於雙相I型障礙的診斷而言並不需要。

注:對於重大喪失(例如,喪痛、經濟破產、自然災害的損失、嚴重的醫學疾病或傷殘)的反應,可能包括診斷標準A所列出的症狀,如強烈的悲傷,沉浸與喪失、失眠、食慾缺乏和體重減輕,這些症狀可以類似抑鬱發作。儘管此類症狀對於喪失來說是可以理解的或反應恰當的,但除了對於重大喪失的正常反應之外,也應該仔細考慮是否存在抑鬱發作的可能。這個決定必須要根據個人和在喪失背景下表達痛苦的文化常模來作出臨床判斷。

E. 從無躁狂發作或輕躁狂發作。

注:若所有躁狂樣或輕躁狂樣發作都是由物質濫用所致的,或歸因於其他軀體疾病的生理效應,則此排除條款不適用。

對持續性抑鬱障礙的診斷標準

患者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抑鬱心境中,並且在至少兩年時間裡,抑鬱的天數多於不抑鬱的天數。對於兒童和青少年,持續性抑鬱障礙的診斷要求抑鬱或易激惹的心境持續至少一年。此外,該診斷障礙的標準還要求出現2個或以上下列症狀:

1.食慾不振

2.失眠或睡眠過多

3.精力不足或疲倦

4.低自尊

5.注意力難以集中

6.無望

個體在這2年中(兒童或青少年為1年),個體沒有抑鬱症狀的時間不能持續2個月以上。

在被診斷為抑鬱症或持續性抑鬱障礙的人中,超過70%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些時候也患有另一種心理障礙。最常見與抑鬱同時出現的心理障礙包括物質濫用,例如酗酒、焦慮障礙、驚恐障礙、以及進食障礙。有時抑鬱障礙先出現,再導致其它心理障礙。其它時候,抑鬱在其他心理障礙之後發生。

抑鬱症要怎麼治?

治療抑鬱症最方便快速的手段依然是藥物治療。抗抑鬱藥物的種類很多,大多是針對體內化學系統的。傳統的抗抑鬱藥物基本都是針對大腦內單胺類遞質,比如5-羥色胺或者去甲腎上腺素。注意,這些藥物都是處方藥,請務必嚴格遵循醫囑、在確診的前提下服用,不要自己覺得“心情不好”就去吃!

其次,心理治療也是獨立於藥物治療以外或者和藥物治療配合使用的方法,其原理就是直接向患者的認知偏見出擊。對於抑鬱障礙患者可採用的心理治療種類較多,常用的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療、動力學心理治療、認知治療、行為治療、人際心理治療、婚姻和家庭治療等。

在臨床實踐中,雖然並不推薦對大部分病人使用藥物和心理治療聯合的方案,但是對有些病人來說聯合的手段更有效果。

抑鬱症,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人際關係治療,目標是改善人際關係和人際間技能。

認知-行為治療,尋找和改變無助的思考和行為模式。

家庭或配偶治療,可幫助解決出現在家庭或配偶之間的問題。

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可幫助個體預防或克服抑鬱。他們鼓勵有抑鬱的親人堅持治療,並使用他們通過治療學到的應對技術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幫助緩解一些重性抑鬱障礙帶來的痛苦:

鍛鍊,儘管有重性抑鬱的個體很難有動機去鍛鍊,但規律的鍛鍊可幫助應對抑鬱。大部分類型的鍛鍊,例如,步行、慢跑、跳舞和瑜伽,改善了軀體戰勝痛苦的能力,可減輕壓力,提高自尊,幫助不同年齡的人改善睡眠。

健康進食、治療期間食用平衡的餐食,是保持健康的關鍵。食用蔬菜、水果、低脂肪蛋白的餐食,可提供好的營養,幫助抵消治療的副作用。飲酒可惡化抑鬱。雖然酒精一開始能減輕通常伴隨抑鬱的焦慮,但之後會令焦慮惡化。它還會破壞緩解抑鬱所需要的半夜的深度睡眠。

近些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一類非侵入性治療儀器已經被證實對於抑鬱症症狀的緩解有一定療效,有望在臨床上得到大量應用。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TMS)就是其中的一種,它通過在頭皮部位施加磁脈衝刺激腦部相應功能腦區的神經來治療抑鬱症,對於部分難治性抑鬱症患者有不錯的療效。不過目前這種儀器用於抗抑鬱療效仍在研究和反覆確認中,尚未正式進入臨床治療使用。

如何對待抑鬱症?

電影《守望者》裡提到了這樣一段故事:

“一個人去看醫生。他說他感到很抑鬱,說生命太嚴苛太殘酷,說他覺得自己在危機四伏的世界裡感覺孤身一人。醫生說,‘處方很簡單。今天晚上最偉大的小丑帕格里亞齊在城裡有演出,去看看吧,應該會讓你心情好起來’。這個人突然痛哭失聲。他說,‘可是醫生……我就是帕格里亞齊。’”

抑鬱症,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畫家Toby Allen筆下的抑鬱症擬人。“抑鬱怪獸永無止境地飄來蕩去,總是遮住自己的眼睛躲開外部世界,但結果是它會不停地撞在別人身上,每一次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痛苦。”

抑鬱症在旁人看來常常是無法理解的。一個看起來事事遂心生活美滿的人,為什麼突然就抑鬱了?請記住,抑鬱是一種病。美國作家伊麗莎白•伍策爾說:“關於抑鬱我最需要說清楚的一點就是,它和生活沒有半點關係。生活的軌跡上有傷心、痛苦和悲哀,這些總會在適當的時節出現,它們是正常的——不讓人愉快,但的確是正常的。然而抑鬱卻處在完全不同的領域裡,它意味著缺失——沒有效果,沒有感受,沒有回應,沒有興趣。

這就是我們將它定為異常、定為疾病的原因。抑鬱症並不僅僅是某一天心情不好,不會因為睡了一覺就簡簡單單地過去。“振作起來就好了”,“事情總會變好的”,或者“夫天降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旁人簡單的安慰,並不總會成真。

更殘酷的是,抑鬱症患者並不同於其他病人,得到家人朋友的關懷之後會心存感激之情來回報——被偷走了感受歡樂情緒的能力之後,他們無法感受這種關懷或者表達感激。這種消極的態度對於其他人來說是非常難以接受的,也很容易打擊他們的積極性。有的時候,單純只有理解是不夠的,更需要無私的奉獻和包容心。

也許今天抑鬱症的廣泛流傳,的確是社會出了什麼問題。然而抑鬱症歸根結底是一種個人化的疾病,患者最需要的是針對他自己的專業治療,這一點上任何文章和書籍、任何自測和自療都不能代替。這篇文章更大的意義,可能是給健康的人們: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出現了早期的苗頭,知道如何尋求幫助;如果我們身邊的人出現了抑鬱症狀,知道如何幫助他們。困難的路本不該獨自前行,抑鬱,尤其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