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戰爭的三個戰爭階段,果然文明都是在進步的

歷史上戰爭的三個戰爭階段,果然文明都是在進步的

從人類文明誕生的時候開始,戰爭多為一種暴力外交手段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戰爭類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莽荒時期的戰爭,禮樂時期的戰爭和傳統軍事戰爭。

歷史上戰爭的三個戰爭階段,果然文明都是在進步的

1.莽荒時期的戰爭

這個階段的戰爭組要以部落之間的矛盾衝突為主,兩個或多個部落之間因為利益糾紛而發生的暴力衝突,這個時期的戰爭還稱不上是真正意義上戰爭,因為這種戰爭的傷亡很小,小到幾乎沒有人受傷,早上還在平原上劍拔弩張,到了晚上,兩部落的人又聚在一起把酒言歡。

歷史上戰爭的三個戰爭階段,果然文明都是在進步的

現在非洲的許多落後的小部落依有這行為,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一戰爭,爆發戰爭的話目的已經不是單純的掠奪對方的財富,更多的是一種部落與部落之間的信息交流有的時候還會制定一個戰爭日期,到了這個日期之後,大家都拉出來打一場,交流一下情感。

歷史上戰爭的三個戰爭階段,果然文明都是在進步的

2.禮樂時期的戰爭

禮樂時期的戰爭應該是中國獨有的,也是中國先秦時期獨有一種戰爭方式。春秋時期,推的是禮樂文化,兩個諸國之間的戰爭是很講究禮儀的,就想改革開放時期的蠱惑仔約架一樣,宣戰國會先寫一封書信給應戰國,約定好時間和地點。

歷史上戰爭的三個戰爭階段,果然文明都是在進步的

到了作戰的時刻,兩個國家都會準時的出現在戰爭地點。交戰失敗的一方一般會選擇退兵,有一個很奇葩的規定,對方退兵五十步後,勝利的一方就不能再繼續追擊了。而那些沒能順利跑出50步線的士兵就會被戰勝國俘虜,他們的下場只有投降和被當作奴隸。

歷史上戰爭的三個戰爭階段,果然文明都是在進步的

但是還有一個更奇葩的規定,在被俘虜的人群中,如果有白髮的老人和孩童,是要放了他們的,因為在他們看來,白髮者都是老人,應該頤養天年,而小孩則要接受禮樂的教化。

孔子當年主張克己復禮,想回復周禮,但是這種奇葩的戰爭規定顯然是不符合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爭霸實現大一統的實際情況,諸侯國勢力擴張,能滅掉一個國家是一個國家。從戰爭規定的方面上講,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諸侯國更喜歡法家學派的思想而不喜歡儒家推崇的禮樂思想。

歷史上戰爭的三個戰爭階段,果然文明都是在進步的

3.戰國時期的戰爭

春秋大混戰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想著自己的國家可以統一全國,恰逢當時百家爭鳴,法家富國強軍的思想得到了許多諸侯王的青睞,戰國時期的戰爭是真正意義上的冷兵戰爭。這些國家發戰爭的目的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國家實力有多麼強大,而是為了滅亡對方,掃清大一統路上的障礙。

這個時期爆發的戰爭數以千計,其中最殘忍的應該是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秦國名將白起坑殺了趙國降卒40萬,血腥的場面實在不忍想象。也正是因為太過於殘忍,也導致白起最後因為內疚選擇自殺。

歷史上戰爭的三個戰爭階段,果然文明都是在進步的

戰國之後的戰爭充滿著血腥屠戮,但是這些戰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殺降,這種行為也是世界公認的戰爭約定,不管是人性還是道義上講,戰爭是兩個國家間的較量,既然都已經選擇投降了,還把人殺掉,未免太滅絕人性了。

相比較現在的熱兵器戰爭而言,古代的戰爭雖然血肉橫飛,但是所造成的傷害和損失不及現在戰爭的十分之一。

既然都看到這裡了,就點個贊,關注一下唄!!!

歷史上戰爭的三個戰爭階段,果然文明都是在進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