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解讀:桃園三結義放在第一回的目的是什麼

三國演義解讀:桃園三結義放在第一回的目的是什麼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地瓜講堂的古典語文課程。

我們今天給大家講《三國演義》裡面的“義絕”關羽的故事。關羽是《三國演義》重點刻畫的一個人物,他對民間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們今天呢都稱他為關聖、關帝,或者武聖,他之所以被稱為武聖,就跟《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塑造很有關係。另外,我們又稱關羽叫關二爺,那麼為什麼叫他關二爺呢?其實呢這跟我們給大家分享的第一個故事有關,這個故事的名字就是桃園三結義。什麼是桃園三結義呢?作者開篇為何要寫桃園三結義呢?

《三國演義》第一回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黃巾起義了。黃巾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非常有名的事件,具體原因就是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加上天災人禍,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於是起來造反。造反的領袖名字叫張角。由於起義的百姓頭上都裹著黃色的頭巾,所以他們被稱為黃巾軍,他們的起義也就被稱為黃巾起義。那麼,為什麼他們要裹黃色的頭巾而不是其他顏色的呢?這和當時盛行的五德終始說有關係。這個學說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影響至深,它給歷史上的改朝換代提供了一個解釋。所謂五德就是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的德性,金有金德,木有木德,其餘類推。五德相當於一種神秘的力量主宰著歷史的運行。我們知道,五行相生相剋,正因如此,五德生生不息,交替做主,於是產生了朝代的更替。這種更替就叫終始,其實就是循環的意思。漢朝認為自己是火德,而按照五行學說,火生土,土的顏色是黃色,所以黃巾軍裹的是黃色的頭巾,象徵著他們要取代漢朝,新建一個時代。

三國演義解讀:桃園三結義放在第一回的目的是什麼

黃巾起義後,漢朝的朝廷就派兵來鎮壓,各地的官府兵員不足的就要徵兵來鎮壓。涿郡這個地方徵兵先引出了劉備跟張飛這兩個人,他們倆都有心從軍,於是就約好到酒店裡面邊喝邊聊,他們兩個剛坐下在那裡吃酒喝酒的時候——我們的主角出來了——突然聽到有一個人說:“小二快快給我斟酒來!吃完酒之後我要去從軍。”張飛跟劉備就看過去,一看,嚯,這個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劉備一看這個人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於是就把他請過來,說“壯士來到這喝,咱們一塊喝”。關羽也不見外,就過去了。他們三個呢一邊喝一邊聊,唉呀,這個聊得高興喝得高興,三個人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但是在飯店裡說話有顧忌,不盡興,於是他們又約到張飛的家裡去密談。張飛當時是個財主,家庭條件很不錯,很富裕,在家裡張飛就提議:“咱們既然聊的這麼投緣,不如結拜為兄弟,這樣的話我們同心協力,以後肯定能幹一番大事業。”他這個提議呢劉備關羽都覺得好,張飛說:“我家有一個桃園,這時候呢桃花開得正好,明天咱們就在桃園裡面結拜吧。”於是他們就跑到張飛的那個桃園裡面結拜。古代的結拜是要走一些儀式的,就是要焚香祭告天地啊,要殺牛殺馬呀,還要說一通誓詞。他們三個說的誓詞非常有名氣,對後世很有影響,其中最有名氣的是我們大家幾乎都知道的兩句,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我們看電視或者電影裡面的人結拜兄弟基本上都會說這樣一句話,這句話的源頭其實就是《三國演義》這裡。結拜之後呢劉備就是大哥,關羽呢就是二哥,張飛就是三弟,所以說等於關羽是排行老二,於是呢就被後世稱為關二爺了。

這就是桃園三結義。《三國演義》的第一回就是寫的這個。後來他們三個就開始造兵器,劉備的兵器是雙股劍,關羽的兵器名字叫青龍偃月刀,這個刀呢名字很特別,而且重八十二斤,不是一般人所能拿的動的。張飛他的兵器呢就是丈八蛇矛或者呢又叫丈八點鋼矛,好了,這是他們的兵器,需要我們記住。

三國演義解讀:桃園三結義放在第一回的目的是什麼

再回過頭來,我們瞧瞧他們的誓詞:“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這段誓詞非同小可,它的作用是提綱挈領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這幾句話說明了他們結義的目的,不是為了打家劫舍,吃香的喝辣的,他們的結義具有時代主題,是看到國家大亂,有心為國家出力,也就是說為了報國安邦,扶危救困。這是劉備他們一生奮鬥的目標,是他們活著的宗旨,是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的綱領、理念,也是他們後來之所以能團結一大批優秀人才比如諸葛亮等人的鮮明旗幟。可以說,這是整個劉備集團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是他們立身時代的根本。這一部分可以說是他們結拜的道,可以說志同道合。而後面“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是他們結拜的義,可以說意氣相投。至於後面“皇天后土……天人共戮”則是一般的誓詞,是一種道義上的威懾罷了。因此他們的結拜建立在道義之上情義之上,呼應著時代的命題,既有小我,更有大我。因此與其說這是他們桃園三結義的誓詞,不如說這是他們人生奮鬥的共同綱領、宗旨,是他們號召天下人才的鮮明旗幟。所以說作者在第一回重點寫關羽他們桃園三結義,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情感傾向、價值傾向,那就是劉備集團是作者歌頌的褒揚的。

對比一下曹操集團和孫權集團,更能看出他們這一誓詞在整本書的提綱挈領作用。劉備集團是報國安邦的,而曹操集團呢,是竊國的,是最終取代漢朝的,所以,即便曹操百般掩飾自己的行為,也被毛宗崗認為是奸臣的代表,稱之為“奸絕”。孫權集團呢?無論是周瑜還是魯肅,給孫權定的宏圖大略都是固守江東,分割天下,萬一時機成熟,再說進取中原等事情。也就是說,孫權集團在《三國演義》中屬於裂國的角色,即是地方割據,建立自己的小朝廷,至於進取中原,那只是自欺欺人罷了,是一個障眼法。只有劉備集團,哪怕建國後只有一小部分領土,人口也少,國力也弱,可諸葛亮六次北伐,姜維九次北伐,這不都是為了“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嗎?所以說,劉備集團對這一共同綱領是矢志不渝的。而當後來後主劉禪背離這一宗旨後,蜀國很快就滅亡了。

所以,桃園三結義,具有開篇點題的效果。劉備關羽張飛所結之義正是《三國演義》所演之義。這個義融合了小我——兄弟情義,又融合了大我——人間道義。明白這個,也就更能理解《三國演義》了。這也是作者為何第一回就要寫桃園三結義的用心所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