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意義重大的新官制

在清末的新政中,可以說是成效最大,貫徹最好,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官制改革。我國曆史上官制改革多了,但像清末這種帶有文明意味的官制改革,可以說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要提起提起中國古代的改革,一般大家都比較熟悉商鞅變法、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一條鞭法等等,這些個變法大家叫得出名,懂得歷史意義,就是不太明白內容。內容實在是不好提,就算是斷章取義的截出來看似積極的一面,也很難禁得起推敲。

清末新政,意義重大的新官制

王安石變法

真正成體系瞭解中國古代官制改革的,應該知道中國古代官制改革的幾個重要的階段。我們從秦朝三公九卿制度開始說,一直到西漢都是採用君、相二元管理體系。在這個體系下,丞相是朝廷的具體決策人。九卿相當於未來的六部,襄贊丞相辦公。丞相自己開府治事,有自己獨立的辦公文官團隊,可以看做是對丞相負責的內閣。

東漢光武帝首設尚書檯,讓皇帝有了自己的私人辦公團隊,也就是未來內閣、軍機處的前身。尚書檯分曹辦公,也就是未來六部的雛形。也就是說從光武帝設置尚書檯開始,二元管理格局逐漸的往皇帝這邊靠攏。所以我們看三國那段歷史的時候會發現,權臣們給自己封官都是三位一體,丞相、大將軍、錄尚書事。這裡邊最重要的一個職位可以說是錄尚書事,誰錄尚書事,就意味著百官的奏摺先給誰看。

隋文帝時,為了分散相權加強君權,設五省六部制。內侍省相當於過去的相府,長官為內侍監和內史令,也就是之前說的丞相的角色,內史省屬於隋朝的中心。

然而,皇帝近侍組成的門下省這時候被抬到了和內史省平起平坐的地位。隋文帝也是虛心納諫的典範,而能給他提意見的,就是他自己的團隊門下省。門下省主官為侍中,一般設兩人,相當於宰相。

不僅如此,皇帝的私人秘書和顧問組成了尚書省,也與內史省平級。尚書省主官為尚書令,地位相當於丞相。但是尚書令不怎麼設立,一般由尚書僕射幹尚書令的活,卻沒有尚書令的地位。尚書省下設六部,辦具體行政業務,內史省的權利被大大的分散。

內侍省的地位稍低於內史省,但是組成人員主要是皇帝身邊的太監。他們有個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傳聖旨,等於是最高政令的傳遞單位,也就意味著政出皇帝而不是丞相了。

秘書省地位稍低於內史省,但卻掌握機要、檔案、圖書,在隋朝地位也很重要。五省六部制從制度上分散了相權,把大部分的權力集中到皇帝的手中。

清末新政,意義重大的新官制

五省六部制從制度上分散了相權,把大部分的權力集中到皇帝的手中

唐太宗時期,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改內史省為中書省,職能不變,長官為中書令,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宰相。不過宰相的權力,大部分分到了門下省和尚書省,造成了三省主官都是宰相的群相局面。

到了宋朝,宋太祖進一步加強皇帝集權,形式上規定不允許大臣與皇帝坐而論道,只能站著。丞相一分為三也不能讓宋太祖放心,於是在三省的基礎上,宋太祖設樞密院分掉了丞相的軍權,設鹽鐵、度支、戶部三司分掉丞相財權。而原本朝廷的行政主官中書令,成為了榮譽職銜。中書令、尚書令、侍中是為宋朝的正式宰相,但不常設。一般情況下,宰相的工作由三省的參知政事、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辦理。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三省合一,實行一省六部制,以左右僕射任相。此後一省六部延續到明初,明太祖為了加強集權,不允許大臣站著跟皇帝說話,只能跪著。制度上廢丞相,設內閣,自此君權再無制約。老有人認為內閣首輔是宰相,其實不是的。內閣首輔是皇帝的首席秘書,宰相拋開皇帝獨立辦公合理合法,內閣首輔拋開皇帝獨立辦公是權臣擅權。

清雍正時,由於內閣不在皇帝的掌握中,所以雍正借西北用兵的機會設軍機處,把辦公中心從內閣轉移到軍機處,軍機處都是皇帝的御用班底,皇帝依靠軍機處可以乾綱獨斷。

也有人說清代軍機首輔或者大學士是宰相,其實也不是。大學士不掛軍機銜始終沒有實權,軍機首輔能給皇帝提出解決方案,不能拋開皇帝獨立決策。從明太祖廢丞相開始,就沒了丞相,並不是給丞相改了個名。

我國古代的官制改革,基本上就是往君主集權的道路上狂奔。設尚書檯也好,三省也好,內閣、軍機處也罷,這些機構並不是國家需要,而是皇帝本人集權需要。對國家來說,丞相開府治事,九卿配合,一樣讓國家運轉流暢。皇帝搞三省六部無非是把丞相的活和權攬過來罷了。丞相執政,上有皇帝監督,下有御史大夫等著接班,多少有個制約。皇帝親自執政,那就盼著他清靜無為吧。

清末新政,意義重大的新官制

我國古代的官制改革,基本上就是往君主集權的道路上狂奔

所以我們看清末的新官制改革,有了對時代的適應,並且不完全以皇帝集權為目的,這很難得,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

在清末新政中,延續千年的六部制度被廢除,改為十一部。看上去這不算改革,不就是多了幾個部門嗎?本質上講根本沒那麼簡單。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看電視總能聽到一種說法,說古代(主要是明清時期)有重大冤案需要重審的時候,要把案件交付三司會審。那麼,三司是哪三司?為什麼重大案件要三司會審?

以清代為例,三司指的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古代中國的司法概念模糊,軍警又不分家。刑部掌管全國刑獄,又負擔部分軍警抓捕工作。但是,地方上沒有基層司法部門,一般縣令、知府就負擔司法工作。到了省裡,按察使司才是正式司法部門。俗稱臬司衙門,長官為正三品按察使,俗稱臬臺。

在古代,老百姓的事官員們且不放在眼裡了。訴訟刑獄是否公正也無所謂,在省裡臬司衙門不僅負責刑獄,還負責監察。這是典型的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你琢磨那時候的司法能公正不。

只有到了國家一級,司法的權利被分開,刑部負責訴訟,大理寺負責複核以及重審,都察院負責監察,這樣三個部門複核的案件,被稱為三司會審,以示公正嚴明。

但實際上,《大清律》指望不上,三司衙門指望不上。因為我國古代審案的過程離奇,沒有庭辯這個環節。諸位青天大老爺看完卷宗會對案件有個主觀的基本認識,大概看完了他就有判斷了。青天大老爺斷案一般都是憑著“我認為”,審案的過程就是把原被告的訟詞無限接近“我認為”。接近不上怎麼辦?打呀。沒有什麼案子是一頓板子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上夾棍。

所以那個時代的官司,別提公正,連基本權利都沒有,特別的簡單粗暴。

清末新政,意義重大的新官制

三司會審,以示公正嚴明

在清末新政中,刑部被廢除,設法部,改大理寺為大理院。這不是簡單的改名,法部的設立,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大理院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最重要的是清末的訴訟過程,開始學習西方的法庭,有了公訴人、原告、被告、律師、審判長、陪審員等現代司法設置和過程。最最重要的是,在清末司法改革中,廢除了法家實行了兩千多年的連坐法,確立了個人責任制。再也不用擔心鄰居犯法,把我發配寧古塔的事情發生了。同時,清朝廢除了凌遲等不人道的酷刑,這是中國數千年來步入文明的重要步伐。

幾千年來,軍警不分。維持治安的部門在地方上就是縣衙門,縣衙門下設三班六房。我們聽評書,涉及到審案或者抓人的時候,老能聽到一句話叫“快壯皂三班衙役”。

什麼意思呢?其實我國古代行政機構的最下一級就是縣衙門。三班六房的衙役都不是公務員,是縣太爺自費僱傭的地方機構。快,指的是捕快,相當於現在的刑警隊,負責抓人、蒐集證據。壯指的是站崗的衙役,負責把守城門、倉庫、監獄、行刑。皂不是撿肥皂的衙役,指的是縣太爺的護衛。負責站大堂喊“威武”,提審人犯,打板子,為縣太爺鳴鑼開道。六房主要是師爺負責,職能就是地方縮小版的六部。此外還有驗屍的仵作、服務員、馬伕、轎伕、廚子、花匠等等衙役,加一塊大概百十號人。根據縣城大小不同,衙役的人數也有出入。

指望這百十號人管一個縣,那是扯淡。多僱人就會多發工資,官府覺得不划算。所以,自商鞅變法以來,法家有個馭民寶典就解決了縣太爺的難題了,這個寶典就是保甲制度。

幾家人為一甲,設甲長。幾甲為一保,設保長。歷朝歷代地方上保甲數量不等,但是形勢一樣。以清朝為例,10戶為1牌,10牌為1甲,10甲為1保。大家互相監督,互相揭發。如不揭發,你與案犯同罪。這樣,縣衙門的辦事效率大大的提高,人們就等於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監獄中,互相提防,互相揭發。老說國人不團結,那能團結的了嗎?保甲法加連坐法,這是法家發明的馭民寶典,非常的厲害,一玩就是兩千多年。

到了清末洋務運動期間,張之洞就構想過設立警察。《辛丑條約》簽訂後,老太后回北京。根據條約規定,天津不能駐軍。老太太沒有安全感,北洋大臣袁世凱和徐世昌商議,設立我國最早的正式警察,實際上就是由武衛右軍改編,以趙秉鈞帶領根據國際慣例用警察接收了天津。隨後旗人出身的山西巡撫趙爾巽在山西省變革保甲制度,試行警察制度。

到了新政期間,清廷正式設立巡警部,後改為民政部。過去所有朝廷機構都是為朝廷服務的,民政部的設立意義重大,因為除了警察這一項之外,民政部還涉及衛生防疫、消防等跟人民生活有關的職能。這也是文明的一個標誌,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官制改革的一個里程碑。

清末新政,意義重大的新官制

袁世凱和徐世昌商議,設立大清最早的正式警察

我們對古代官制的理解,誤會最大的往往就是兵部。很多人認為古代兵部就相當於國防部,兵部尚書也是各部院尚書中的大佬。其實不是那麼回事,還是以清朝為例,過去六部排名的順序是:吏戶禮兵刑工。兵部為什麼排名低呢?因為兵部並不是國防部,兵部尚書也不掌兵權。所以我們看到歷史上京城有事,九門提督會比較活躍,什麼時候見過兵部尚書帶兵叛變、平叛了?兵部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後勤、選派軍官、監造武器、制定軍紀、管理驛站等,基本上是文職部門,無所大謂。

清代軍制也亂,正規軍應該是八旗軍,軍警合一的基礎兵種就是綠營軍,戰時負責衝鋒陷陣的是團練(僱傭軍)。地方上的朝廷直屬駐軍為八旗軍,長官為駐防將軍,不受巡撫、提督、總督節制。綠營軍主要掌握在省一級提督手裡,往下是地方駐防軍長官總兵(也叫總鎮)。戰時會僱傭團練,一般團練是非常設軍種。

天平天國之亂,讓清廷綠營軍幾乎全玩完。英法聯軍打通州,八旗軍幾乎全玩完。所以同光時期,清朝的主要國防力量只能是團練。除了淮軍、湘軍這些著名團練外,幾乎各地都有團練,比如毅軍、甘軍、定邊軍、嵩武軍、蜀軍等等。

甲午戰爭後,團練也不行了,清廷訓練的武衛軍又幾乎全毀在了八國聯軍之役中。所以,在清末新政的改革中,朝廷廢兵部、練軍處、太僕寺,設立陸軍部和海軍部,才有了現代國防部的職能。

此後,清廷以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為基礎,開始全國編練新軍。為了迅速達到軍事力量的提升,清朝新建陸軍的訓練和編制完全複製倭國模式,並大量僱傭倭國教官。截止到清帝退位,清朝共編練新軍十九萬人。

可能很多人有這個疑問,清朝的新建陸軍為什麼不保衛清朝呢?辛亥革命一起,新軍幾乎遍地倒戈。為什麼會這樣?這個後面會細講,在這裡簡單說一下,清朝新建陸軍僱傭那麼多倭國教官,教官們別的沒教,就教倒戈了。倭國痛恨大清不全部落實倭羅戰爭後答應給倭國的利益,痛恨大清有個袁世凱,他們早就找好了新的代理人,安全起見我不說是誰了,此人日本名叫高野長雄,夫人叫大月薰。

清末新政,意義重大的新官制

清末新軍訓練照

接著說新官制,過去我國古代經濟部門沒有財政預算,掙著看花著看,別管盛世還是荒年,基本上都是掙多少花多少。清末新政中,廢戶部,設度支部,掌管全國的核算、稅收、銀行、鑄幣,有了現代財政部的職能。

古代中國沒有鐵路、礦務的概念,所以應對新興事物,新政中清廷設商部,後來又廢工部,設立農工商部,總管農業、工業、商業、礦業。設郵傳部,總管郵政、船政、鐵路、電政事務。

清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特別適合發展鐵路。不像羅剎國,幅員是遼闊,但沒那麼多人,遠東大造鐵路有個屁用。但是,清末新政之前,鐵路發展不僅緩慢,而且令人哭笑不得。大清最早的鐵路出現在1865年,英吉利人杜蘭德為了展示鐵路的好處,在京城宣武門外設計了一條0.5公里的小型鐵路,藉此展示鐵路的便捷和運輸能力。

百姓一看,簡直是鬧鬼啊,引起了市民的極大恐慌。九門提督奉命迅速出兵,把這段鐵路拆毀。

1876年,通商口岸上海的英吉利怡和洋行自費修建了一條上海到吳淞口的鐵路,全長14.5公里,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條有實際用處的鐵路。一年後,當地衙門找上了怡和洋行,問鐵路多少錢?怡和洋行以28.5萬兩白銀把鐵路賣給了官府,接下來英吉利人驚呆了,衙門花重金買了鐵路之後,居然給拆毀了。

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李鴻章曾修建一條唐山到胥各莊的唐胥鐵路,全長9.2公里,這也是我國第一條官辦鐵路,主要作用是運煤。驚人的是這條鐵路修好之後,早期的火車都用牲口拉,不敢用蒸汽機車頭。

後來直隸地區主要是官辦鐵路的延伸,德意志則在山東修鐵路,羅剎國(沙俄)在東北修鐵路,法蘭西在雲南修鐵路。但是清朝鐵路發展的小高潮,卻是在1900年開始新政之後,五年的時間修了三千五百里,其中還有大清自主修建的京張鐵路。

這些新官制改革在清末新政中阻力最小,畢竟這不損害誰的利益。有一項變革,居然比搞獻政受到的阻力更大,對清朝的影響更深遠,這是什麼變革呢?我們下回再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