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代和中生代時期有哪些存在時間相對很短的動物?

蒙牛PK伊利


這個時期很漫長啊,足有五億多年,囊括了多細胞生物99%以上的演化時間。而且這五億年中出現的動物物普遍存世過億年(如恐龍),甚至很多傳到了今天(如魚類和頭足類)。要說存世較短,好像也就純海洋巨蜥蜴——滄龍了。
圖:滄龍。


屬於滄龍的時間

滄龍到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然後跟恐龍一起被團滅,從出現到滅絕只有500萬年時間。開始它們象今天的海鬣蜥一樣,弱小可憐又無助,在陸地棲息和產卵,在海洋中覓食,是其它許多生物的獵物。後來恐龍家族完全霸佔了陸地,滄龍的祖先們不得不對自己的形態、生活方式做出調整。它們將繁殖方式從岸上卵生改成了水中胎生,將四肢徹底演化成鰭,過起了純水生的生活。
圖:開始卵胎生


的滄龍。

研究者估算,滄龍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小崖蜥演化成海洋巨獸,逼死所有競爭對手,在海洋中為所欲為的日子不會超過200萬年。

滄龍日常

有人喜歡用殘暴一詞形容滄龍,其實不全對。滄龍殘暴的證據來自於同一地層中它們競爭對手和獵物的化石——這些化石零亂不堪,被撕扯得七零八落,但缺失的卻往往只有一部分。人們以此推論,滄龍會單純為了“好玩兒”而殺死其他大型海洋生物。
圖:獵殺薄板龍


其實這是個典型竊蛋龍式的誤解。為了保證強大的咬合力,滄龍的上下額是緊密的硬連接方式,跟咱們一樣。所以它們無法像其它海洋動物那樣整吞下大型獵物,必須通過扭擺撕扯將獵物弄成小塊才行。海里沒有餐桌,滄龍也沒有“手”,所以吃一半丟一半很正常。加上後期滄龍演化得太過霸道,在“地盤爭奪戰”中總能輕易殺死競爭對手,以至於瞧著跟“虐殺”似的。
圖:與同期其他海洋掠食者相比,滄龍優勢太大了。

滅亡

滄龍的滅亡不能簡單歸因於希克.蘇魯伯小行星,它們自身的問題同樣致命。

當滄龍憑一身超強裝備成為白堊紀海洋霸主後,它們犯了很多霸主動物共有的錯誤——食性越來越窄,對大型獵物過於依賴,而且同類相殘。它們並不怎麼獵食魚類,而是主要以蛇齒龍、金廚鯊、海龜、薄片龍等“塔尖生物”為食。
圖:經常互相傷害的滄龍與金廚鯊。

這當然會導致它們應對環境突變的能力極其差勁。因為隕石災難和滄龍自己的過度捕殺,上述生物滅絕後,失去食物的滄龍是註定要給它們陪葬的。

食性窄會造成滄龍的領地意識極強,它們會攻擊並殺死一切膽敢進入自己王國的大型掠食者,包括同類。甚至很多人猜測,同類相殘才是導致滄龍滅亡最主要的原因。
圖:同類相殘。

最後

曇花一現的滄龍寫就了白堊紀海洋最壯麗的生物演化詩篇,從90釐米的崖蜥到20米長的巨獸,它們的逆襲證明了自然選擇賦予生命的幾乎無限的可能性。

這些用蛇形方式游泳的巨獸不僅存世時間短,而且沒有任何演化分支活到今天(對咱人類實乃一大幸事),所以我認為問題中描述的生物就是滄龍。


如有謬誤,煩請指正。歡迎喜歡科學的朋友們關注:純野生科學家。專業化繁為簡,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學小知識。

純野生科學家


這個問題年代的跨度太大了,單就古生代就跨越了2.91億年,其中共經歷了6個紀,不同的紀由不同的生物構成,因此,這個問題很麻煩。但是本著有問必答的原則,我們還是要從這幾億年中找出存在時間相對短的動物來。

(古生代的部分海洋生物)

古生代

古生代是一個遠古的地質年代,它約從5.42億年前開始,一直持續到2.51億年前結束,共歷經了2.91億年。古生代一共分為六個紀,從寒武紀開始依次為: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

下面我們分別來看一下這六個紀中存活時間相對較短的動物。

01 寒武紀

寒武紀是顯生宙的開始,它的起始時間為5.42億年前-4.8億年前,一共持續了約6200萬年的時間。寒武紀是之後5個紀生命多樣性的前提,這是因為寒武紀著名的生命大爆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因為古生物學家從該年代的地質層中發現了大量種類繁多的無脊椎動物,其中以有殼、有骨骼的節肢動物最為繁盛,其中的代表動物就是三葉蟲。

雖然三葉蟲直到二疊紀才滅絕,在地球上存活了約3.2億年,但是三葉蟲綱下有眾多的動物,其中有的存活時間相對較短。在所有已發現的三葉蟲中,存活時間最短的是奇異蟲。

根據已發現的奇異蟲化石看,這種出現在寒武紀早期的三葉蟲在距今約5.18億年前就消失了,而它的出現時間約在5.36億年前,也就是說奇異蟲在寒武紀僅存活了1800萬年左右。

02 奧陶紀

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它的起始時間為:距今約4.8億年前到4.4億年前,一共持續了約4000萬年。奧陶紀的動物基本是延續了寒武紀的生物種類,不同的是在奧陶紀出現了這個時期獨有的動物,比如筆石、陸生脊椎動物比如淡水無顎魚、原始脊椎動物比如顯褶魚等等。

但是,與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相反的是,奧陶紀的末期發生了一次大範圍的伽馬射線暴,造成了超過60%的生物滅絕。

在奧陶紀出現的新生物大都是在奧陶紀的前中期出現的,而奧陶紀整個持續了4000萬年,所以,在奧陶紀沒有比奇異蟲存活時間更短的動物。

(奧陶紀的典型動物之一直殼鸚鵡螺)

03 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

志留紀是古生代的第三個紀,它的起始時間為4.4億年前到4.1億年前,一共經歷了3000萬年。志留紀的生物還奧陶紀滅絕事件後存活生物的延續,其中以筆石類種類最多,而且無顎類以及節肢動物也開始了全面的發展。

總的來說,這個時期內的動物是上一時期遺留的,而且在遺留的基礎上,這些動物也在不斷的演化。因此,也沒有出現比奇異蟲存活時間少的動物。

泥盆紀是古生代的第四個紀,它的起始時間為4.1億年前到3.6億年前,一共經歷了5000萬年,這個時期由於海西運動,陸地增多,為脊椎動物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而眾多的泥盆紀動物直到泥盆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才消失,所以,也沒有出現比奇異蟲存活時間少的動物。

石炭紀又稱巨蟲時代,它的起始時間為3.6億年前到2.95億年前,一共經歷了6500萬年。這個時期以氣候溫暖適宜,大量的蕨類森林覆蓋了陸地,為蟲子的發育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因此,出現了翼展超過1米的蜻蜓、體長超過了3米的節肢動物馬陸等等。

而在這個時期內,也沒有發生動物滅絕事件,因此,也沒有出現比奇異蟲存活時間少的動物。

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它的起始時間為2.95億年前到2.5億年前,一共經歷了約4500萬年,這個時期的動物以昆蟲、爬行動物以及軟體動物為主。而且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末期才出現了大滅絕事件。因此,二疊紀也沒有出現比奇異蟲存活時間少的動物。

總結,在古生代的6個紀中,大多數動物都活過了一個紀的時間,甚至像三葉蟲綱下的動物貫穿了整個古生代,而在其中以三葉蟲綱下的奇異蟲存活時間最短,僅存活了1800萬年左右。

中生代

中生代簡單來說就是恐龍時代,中生代一共分為三個紀:三疊紀、侏羅紀以及白堊紀。從三疊紀開始,古生代依然存活的動物開始逐漸的滅絕,而齒槽類爬行動物的崛起為恐龍的爆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既然是恐龍時代,我們只需要看一下那種恐龍存活時間最短就行了。而從已發現的恐龍化石看,恐龍有57科350餘屬800餘種。從三疊紀開始到白堊紀,一直是恐龍的發展期,在此期間並沒有滅絕事件的發生,而中生代唯一的一次大滅絕時間就是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因此,想要找到生存時間最短的恐龍,就要從最晚出現的恐龍入手了。

而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恐龍主要有這幾種:霸王龍、似鴕龍、恐手龍等肉食性恐龍;青島龍、盔龍、三角龍、戟龍、開角龍等植食性恐龍。

在這些恐龍中,有人認為霸王龍是生存時間最短的恐龍,它從6850萬年前出現,到6500萬年前就滅絕了,一共在地球上生存了350萬年。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在以上這些白堊紀晚期出現的恐龍中,屬戟龍(注意不是棘龍)的存活時間最短。

從已發現的戟龍化石看,它最早出現在距今約7650萬年前,但是僅僅過了150萬年後,也就是距今約7500萬年前,它就從地球上消失了。

因此,在中生代存活時間最短的就是戟龍。

總結

從古生代開始到中生代結束,一共歷經了9個紀,時間跨度超過了4.7億年,由於距今年代久遠,因此,我們瞭解這兩個時期的動物只能是通過動物化石,從已發現的化石看,奇異蟲是古生代存活時間最短的動物,戟龍是中生代存活時間最短的動物。


綜合來看,戟龍是整個從古生代到中生代存活時間最短的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