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6”是款怎樣的戰機?

趣聞視圖



我軍目前可執行戰術戰役級別的先進戰鬥轟炸機有兩型,一型是引進俄羅斯的蘇–30系列多用途戰機,另一型就是圖片上的國產殲–16多用途戰鬥機,它也是我軍在長期使用殲–11系列和蘇–30系列當中積累經驗後,新研製的高新裝備,不但具備了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空戰能力也不弱於殲–11B“空優戰鬥機”。

殲–16可以說是我國在“一型多機”發展潮流當中的精品!它是我軍在長期使用殲–11BS、蘇–30系列多用途戰機的經驗基礎上,研製的新型多用途戰鬥機,是要替代服役時間較長的蘇–30系列,並且進一步提高了我軍對1000公里外實施戰役/戰術打擊能力!


海航的蘇–30多用途戰鬥機,在1990年代中期是先進的多用途戰機,我國引進了100多架裝備在海空軍,在1990年代末期到21世紀頭十年的時間裡,為保衛我國的領空安全確實是功不可沒!

殲–16沒有裝備之前,我軍實施中短程戰術打擊力的機型是:俄製蘇–30MKK和MK2型、“飛豹”戰鬥轟炸機,它們在我軍服役時間超過了15年,的確為我空軍現代化建設和拒敵於800公里之外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隨著使用年限和技術進步這三型戰機已經有些落伍了,有些難以使用“新軍事鬥爭的需要”!必須研製出新一代戰鬥力更強的多用途戰機來接替它們的任務…殲–16戰鬥機也就應運而生了。


那麼殲–16的作戰能力如何?以我軍目前裝備的蘇–30多用途戰鬥機(MKK8噸、MK2載彈12噸)的載彈量來衡量,殲–16也應該具備載彈量12噸以上的能力,這符合我軍現階段的需要,畢竟是“青出於藍”!大載彈量也是先進空軍改進型多用途戰鬥機的發展潮流,一個架次帶彈量多可以減少飛行次數和可重量更大的重型航空彈藥,更能消滅敵多個高價值目標。
美軍F–15E“打擊鷹”多用途戰鬥機,可以看見既掛載多枚1000航彈和光學指示吊艙,有掛載“響尾蛇”近程格鬥彈和AIM–120中距離攔截彈,外加兩個大型副油箱...也就是說它有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有具備完備的空戰實力...我軍的殲–16戰鬥機也不遜色!

比如:由24架組成的殲–16空中打擊群(一個團)在其它作戰飛機的配合下,每一架載彈8噸精確制導彈藥(整個機群約200噸),一次就可摧毀敵方4~5大型軍用機場、一個大型軍港內的所有艦船和岸上附屬設施、一個陸軍機械化旅…一次就能消滅這麼多敵有生力量,殲–16是名符其實的“飛行炸彈卡車”!


殲–16多用途戰鬥機的服役,使我國空軍戰役/戰術的打擊能力延伸距離從現在800公里提高到了1500公里(包括航空彈藥的射程),可攜帶8噸的航空彈藥打擊1500公里外的目標是我軍期望的能力!這樣就可以拒敵於千里之外, 這也是戰略空軍需要具備的能力。


皇家橡樹1972


中國的“終極側衛”——殲-16,2011年首飛,2016年裝備部隊,2017年公開亮相,現已大量裝備我海空軍,數量接近100架。殲-16戰機將是我軍空中力量的絕對擔當,地位僅次於殲-20戰機。

在2013年最初網傳圖片中,軍迷們以為殲-16只是一款殲-11BS的改進型號教練機,或者國產版的蘇-30MKK戰機。然而,業界顯然普遍低估了這款雙座型戰機,僅僅從裝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來看,就是一款標準的三代半戰機。尤其是2017年殲-11D項目下馬後,沈飛將驗證的先進技術,全部加持到了殲-16身上,打造了屬於中國的“終極側衛”。一句話,蘇-35、殲-16之後無“側衛”。

殲-16碩大的機頭容納下了戰鬥機中尺寸最大的有源相控陣雷,擁有更多的收發組件,對第三代戰機的搜索鎖定距離超過150公里,能夠發揮射程達到150公里的霹靂-15空空導彈的最大作戰性能。有源相控陣雷不僅有比較遠的探測距離,而且抗干擾能力強,還能搜索海面目標,讓殲-16具備了對海打擊能力,使得搭載射程超過300公里的國產超音速反艦導彈鷹擊-12成為可能。

殲-16“大象漫步”

殲-16戰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近年來,我國制導導彈技術突飛猛進,其發展速度與廣度甚至超過戰機本身,而殲-16為大型制導導彈提供了良好平臺。殲-16採用了大量複合材料,戰機空重大幅度減低,國產渦扇-10A發動機推力也強於AL-31F,殲-16戰機的航程與載彈量全面超越了以往的側衛戰機。擁有12個掛點8噸以上載重,其重載掛點能過掛載1500公斤的激光制導鑽地炸彈,專打敵方地下指揮所;可以掛載超音速反輻射導彈鷹擊-91,攻擊敵方地面雷達設備;可以掛載雷石遠程隱形布撒系統,攻擊敵裝甲集群與機場跑道。簡直就是想打誰,就能打誰。

鷹擊-91反輻射導彈

毫無疑問,殲-16是一款多用途戰機,“炸彈卡車”的角色擔當不再辱沒重型戰機的名號。殲-16又是一款標準的三代半戰機,電子戰型號殲-16D正在試飛中,未來殲-16不僅僅擔當重勞力角色,還是殲-20等五代機的最親密夥伴。

如此強悍的性能,第一時間受到海空軍的同時青睞,兩軍爭相裝備,搶沈飛的產能。空軍看重它的航程與殲-20匹配,電子戰能力可為五代機加持,彪悍的對地攻擊能力可為殲-20補刀;海軍看重它的對海攻擊能力,是全面替代殲轟七的最佳選擇,空中加油後甚至可以觸及第二島鏈的戰略目標。


紅龍軍團長


可能很多人以為殲-16戰機是中國國產版本的蘇-30MKK戰機,因為殲-16戰機外形和蘇-30MKK戰機頗為接近,兩款戰機的性能和用途也比較接近,例如均具備較大的作戰半徑、較強的武器掛載能力以及強大的對地對海攻擊能力。

但實際上,殲-16戰機並不是在蘇-30MKK戰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是在殲-11BS戰機這個平臺上改進而來。原因是沈飛當初組裝的是蘇-27戰機,然後仿製出殲-11戰機,最終才逐步推出了殲-11B系列戰機。中國也購買過一批蘇-30MKK戰機,但並沒有引進生產線仿製。所以殲-16戰機嚴格來說是屬於殲-11戰機家族的,其氣動外形和機體結構設計都是參考了殲-11BS戰機,而且殲-16戰機的綜合作戰性能已經明顯強於蘇-30MKK戰機。

殲-16戰機的先進性是毋庸置疑的,在2017年的沙場閱兵中,殲-16戰機就排在殲-20隱身戰機後面登場亮相;而在去年空軍發佈的視頻中,殲-16戰機和殲-10C、殲-20隱身戰機三款戰機組成最強戰隊亮相銀屏,這些都足以說明該機的先進性以及未來的重要地位。

從目前曝光的圖片和數據資料來看,殲-16戰機的主要亮點就是採用了國內新型開放式架構的航電系統,裝備了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第3代光電瞄準系統,這使得殲-16戰機具備了很強的多用途作戰能力,可以掛載中國國產的全系列新型機載武器。例如不僅可以使用PL-10、PL-15以及新型超遠程空空導彈此類空空導彈。還可以掛載國產新型激光制導炸彈、反艦導彈、反輻射導彈等一系列對地對海精確打擊武器。殲-16戰機的服役讓中國空軍和海航部隊擁有了世界頂尖的精確對地對海打擊能力,這一點對於中國此前的三代機來說都是比較欠缺的。

殲-16戰機還較大規模的採用了複合材料設計製造,而且全部裝備了國產WS-10B發動機,也意味著中國航發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鑑於殲-16戰機航電系統非常先進,加上其機體空間較大,航程和載重能力都非常出色,所以它還具備了優秀的改裝潛力。目前中國已經在其基礎上研發了專業電子戰機,通過加裝多種電子吊艙和機載電子戰設備,電子戰版本的殲-16戰機已經能夠和美國的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處於同一水平。在殲-20隱身戰機加快裝備部隊的時代,殲-16戰機仍然是中國空軍不可或缺,至關重要的一款重型多用途戰鬥機。


科羅廖夫


殲-16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在殲-11戰鬥機基礎上發展研製的三代半雙座雙發多用途戰鬥機。首先 來看一下殲-16的基本參數:殲-16搭載兩臺渦扇-10B發動機,單臺推力92千牛,開加力之後單臺推力可達135千牛。憑藉蘇-27系列飛機優秀的氣動外形,與巨大的推力,殲-16最大飛行速度可達2.5馬赫,實用升限達20000米。殲-16實用航程3900千米,作戰半徑1500千米。

20世紀90年代我國研製的殲轟-7A裝備部隊,這型戰機結構簡單、造價低、低空性能好、航程遠、載彈量大,但是它的缺點就是空戰自衛能力差,難以達到空軍要求的多用途作戰的要求。針對這些問題,我國又從俄羅斯引進了蘇-30MKK殲擊轟炸機,與殲轟-7A相比,蘇-30MKK不但具備載彈量大、航程遠、低空攻擊能力強的優點,還具備較好的空戰能力。不過在使用過程之中,我國空軍也發現蘇-30MKK存在發動機推力不足、機載雷達性能較低、精確打擊能力不足等諸多缺點。於是我國就開始在殲-11的基礎上並參考蘇-30MKK,研製更先進的殲擊轟炸機,也就是:殲-16。

殲-16擁有12個武器掛點,最大載彈量達12噸。搭載了一門30毫米的GSh-30-1機炮。在導彈上,鷹擊-62反艦巡航導彈,鷹擊-83反艦導彈,鷹擊-91反艦導彈,鷹擊-9多用途導彈,雷電-10反輻射導彈,霹靂-9空空導彈,霹靂-11空空導彈,霹靂-12中程空空導彈等殲-16都可以掛載使用。另外,殲-16還可以搭載,雷霆2雷射導引彈,雷石6滑翔炸彈,200A反機場炸彈,500千克,1500千克通用炸彈等,活脫脫就是一個小型的彈藥庫。

殲-16裝備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可同時識別攻擊多個目標。另外還有電光瞄準系統,具有高分辨率成像、自動跟蹤、紅外搜索和跟蹤、激光指示;測距和激光點跟蹤功能。多種彈藥類型的兼容以及裝備有先進的有緣相控陣雷達系統,使得殲-16既可完成制空作戰任務,也能實施對地、對海打擊,是中國空軍重要裝備之一。

殲-16是蘇-27系列戰機的在我國的後續的成功發展,自研發成功以來,已在我國空軍大量裝備,使我國空軍作戰能力大幅度的提高。殲-16的出現讓我國空軍從以前的國土防空開始逐漸走向攻防兼備,為保衛我國的碧海藍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雲端風火


殲16開始大批量生產?外媒認為解放軍打擊力猛增

北美外媒認為早在去年,也就是2016年中國就開始了殲16的量產。早在2011年,外媒就發現一種類似於蘇27UBK的教練機,當時就判斷為殲16的原型,並不是殲11BS(兩者差別還是很明顯的)。

殲16是蘇30MK2的山寨版本,我方進行了很多技術上的改良。這是強悍的雙座雙發重型多用途戰鬥機,以滿足海軍航空兵的需要。

這麼多年來,殲16沒有量產的記錄。哪怕是在殲11B停止生產的情況下,殲16仍然沒有大規模生產。外媒認為,限制殲16生產的原因主要還是技術問題,包括:發動機質量問題、零部件質量問題、整機的妥善性問題等等。

在2016年底,外媒通過衛星圖片判斷瀋陽飛機公司生產了14架殲16,都是雙座型號。外媒開始推測是海軍訂購的,但現在看來海空軍都會需要這些飛機。如果殲16成為海空軍共同需求,那麼預計產量會很大。

外媒預計殲16年產量至少是14架!

目前我軍空軍有不少強5,海軍則是有不少殲轟7。

強5是單純的攻擊機,各方面性能都已經非常落後,在現代戰爭中的意義非常有限,早就應該淘汰。

殲轟7也就是飛豹的性能相對較好,具有5噸的載彈量,作戰半徑也可以達到1500公里,可以發射多種導彈。

不過,殲轟7的空戰能力很差,不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一旦遇到敵人戰鬥機攔截,殲轟7就很危險,必須有戰鬥機護航。

況且,殲轟7的可靠性不高,這10年來墜毀過多架,也該逐步淘汰。

之前是沒有合適的現代化戰機進行更換,現在殲16自然就是做好的代替品。

殲16和它的原尊蘇30MK2一樣,是多用途戰鬥機,可以攜帶PL-10格鬥彈、PL-15中距彈、遠程反輻射空空導彈,具有很強的空戰能力。

自然,我軍的殲16仍然側重對地對海攻擊。

未來,制空權會由殲20、殲10B/C負責,對地對海攻擊則主要由自產的殲16主打。

殲16可以配備新式相控陣雷達,攜帶諸如鷹擊12,、鷹擊18等導彈。鷹擊12的射程超過300公里,具有較強的突防能力,是比較先進的反艦導彈。

同時,殲16也可以裝備各種精確制導炸彈,有很強的對地攻擊力。

而殲16載彈量高達12噸,作戰半徑1500公里以上,具有很強的攻擊力和一定空戰能力,這是強5和殲轟七不能相比的。

外媒認為,隨著殲16的量產,殲轟7陸續會被淘汰,逐步停產。

不過,殲16在短期內仍然不可能挑大樑,不然也就沒有必要購買蘇35。

即便如此,殲16的量產對於解放軍來說仍然是好消息。


薩沙


殲16是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制造所研製的一款重型雙發雙座戰鬥轟炸機,其基礎是殲11,部分來源於購買的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的蘇-30mkk。

從設計思路上來說,殲16是彌補中國空軍對地攻擊能力和對空作戰能力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的短板,其根本戰術應用,是與殲20形成集群搭配,使用數據鏈進行A射B導的體系化作戰方法。因為殲16擁有非常強的掛載能力和自身戰鬥能力,尤其是能夠同時搭載對空對地武器,因此被人們稱為空中炸彈卡車。

在飛機裝備上,殲16採用了殲11使用的中央升力體佈局,在保證有良好的氣動外形的同時,進行了稍許改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航電和飛行控制系統的升級,殲16是中國為數不多裝備了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戰鬥機,而且採用雙座設計,大大提高了戰鬥機的綜合作戰性能,尤其是武器的發射能力。

在武器的掛載上,殲16可以掛載中國除了彈道導彈以外的幾乎所有種類的導彈。當然,這只是個誇張的說法。但是,殲16可以掛載所有中國空軍戰機所能掛載的武器,無論是霹靂系列的空空導彈,還是鷹擊系列的空艦導彈,亦或是是雷石激光制導炸彈,通通都能裝上“炸彈卡車”。(利刃-AL)

當然,如此強悍的配置,殲16也成為了中國空軍序列除了殲20以外造價最高的飛機,6億人民幣一架的飛機,這不是一架簡單的飛機,它是在天上飛的人民幣呀!

但是,較高的性價比,能夠與殲20完成戰術搭配,強悍的綜合對地作戰性能,以及海陸空三體皆備的進攻能力,這些都使得殲16成為中國空軍必不可少的先進優秀戰機。


利刃號


圖注:殲-16使用國產渦扇-10A發動機

雖然殲-16最近藉著空軍宣傳片火了一把,但該機其實很早就開始研製了,2011年10月17日在瀋陽首飛,2013年初有試飛照片在網上流傳,當時坊間才知道該機的存在,並將其稱之為“國產化蘇-30”。2014年,殲-16開始小批量轉備空軍試訓基地,並於2016年正式列裝空軍作戰部隊,之後於2017年建軍90週年閱兵式上正式亮相,出場順序排在殲-20戰鬥機之後,可見空軍對殲-16的重視程度。

圖注:空軍宣傳片中殲-16戰鬥機與殲-20一起訓練

雖然坊間傳言稱殲-16是“國產化蘇-30”,但這其實是對殲-16的誤解。殲-16的外形確實與蘇-30MKK極為相似,甚至在研製時也借鑑了蘇-30,但該機卻並不是簡單的將蘇-30MKK國產化,甚至不是在蘇-30MKK基礎上發展的,而是在殲-11BS雙座型戰鬥機這個平臺上發展的。不過殲-16的功能與蘇-30倒是十分相似,都具備較大的作戰半徑、較強的武器掛載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既可空優作戰,又能對面攻擊。

圖注:空軍裝備的蘇-30MKK戰鬥機

事實上,研製殲-16就是為了逐步取代進口的蘇-30。目前國內裝備有100餘架蘇-30系列飛機,包括空軍的蘇-30MKK和海軍的蘇-30MK2,第一批蘇-30MKK是2002~2003年交付的,第二批蘇-30MKK是2004~2005交付的,海航的蘇-30MK2是2005交付的。這些飛機平均服役年限超過10年,因為訓練強度大,所以摔了不少,再加上航電設備比較落後,所以以後肯定會被殲-16全部取代。

殲-16最大的亮點就是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太行”發動機,電子戰能力、載油量和掛載能力也比蘇-30強,而且可以和國產武器無縫對接,綜合作戰能力和發展潛力都比較好,所以才被空軍如此重視,直接和殲-20搭檔。


兵工科技


殲16和殲10C都是三代半的多用途戰鬥機,彌補了殲20大批量生產前我國空軍的戰鬥力真空,這其實是非常合理的也非常符合發展規律的。有些網友見到殲20首飛了覺得殲16可以扔了,這有點操之過急。殲-16以Su-30為基礎,繼承了側衛系列航程遠,載彈量大,能量機動性強的特點,加上配備了我國最新的機載AESA雷達和新的航電設備。加上我軍新型空空導彈,電子戰和廣電吊艙以及對地對海彈藥,在三代半以上的平臺上都是通用的,所以殲16擁有充足的彈藥和武器裝備選擇,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可以說周邊國家,比如印度,越南等國在殲-16機群面前是沒有脾氣的,日本韓國在F-35形成真正戰鬥力之前面對殲-16機群也沒啥脾氣。

目前我們已經有100多架殲-16,殲10B/C超過200架,另有24架Su-35。僅三代半戰鬥機的力量都已經對周邊國家形成了絕對優勢

雖然是三代半戰機,但是目前殲20能用的武器殲16都能用


當然,最終殲-16的採購數量,必然會因為殲-20的量產而減少,不過再服役個20年應該沒問題。畢竟殲20太貴了,而且為了隱身載彈量有限制,還是隻能當做尖刀來使用,撕開口子後髒活累活還得指望它來幹呢。


宣仔


殲-16是我國空軍目前裝備的一款性能先進的多用途作戰飛機,同時具備對空和對地打擊能力,兩者之間的比重約為4:6。2017年7月30日的朱日和閱兵上殲16五機編隊的出現也標誌著其已經形成了作戰能力,完成了從試驗裝備到作戰裝備的的過渡。而在我國空軍“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轉型期,殲16的服役將會徹底解決我國空軍長期以來存在的攻擊不足的缺點,也將成為我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未來最遠程的對地對海打擊力量。



▲看這強大的掛載能力,嚇到了吧

我們知道在我國剛成立到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都還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來百分百的捍衛國家的安全,而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我國空軍最主要的戰略任務就是要確保能夠滿足國土防空這個要求,在那樣的環境下防禦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就更別提攻出去了。而我國在那個時候研製的殲5,殲6,殲7和殲8基本上都是側重於制空戰鬥,但是雖然條件如此我國也沒有完全放棄戰術對地打擊能力,因此便有了基於殲6設計的強5來專門執行對地攻擊任務。而提起強5大家也肯定感慨頗多,因為沒有任何一款飛機的發展史有五爺這麼坎坷。



▲五爺

進入80年代後我國與西方的關係也日漸緩和,我國便開始考慮提高對地打擊能力,旨在使強5這種技術並不先進的對地攻擊機具備現代化對地打擊能力並更好的適應現代戰場環境。於是便有了與意大利聯合研製的強5M以及和法國合作的出的強5K,這兩款改進型相比於強5在航電系統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其他方面的提高並不大,之後由於政治原因這兩款改進型並沒有進行下去,後來又有了我國的強5D和上世紀末期的強5E/F。但是由於強5本身平臺的設計缺陷不管再怎麼改進其性能都沒有質的提高,相反其有效作戰半徑還有所減少。

▲殲-16


進入了新世紀後為了能夠提高我軍的現代化對地對海打擊能力,我國空軍不得不從俄羅斯引進了蘇30MKK來彌補這個缺陷,當初研製的殲轟7給了技術要求比空軍低的海軍航空兵。蘇30MKK的引進和裝備極大的提高了中國空軍的對地對海作戰能力,使得中國空軍僅用短短的5年時間就完成了現代化戰術對地打擊力量的升級,而其在殲10A和殲11B形成作戰力量之前都是我國空軍對空作戰訓練中的一個重要成員。後來我國海軍航空兵又購進了24架蘇30MK2來繼續完成對空巡邏和攔截作戰任務。



2005年,我國空軍戰略開始發生轉變,開始強調“攻防兼備”的能力,這時候俄羅斯又向我國推銷MK3,但MK3只是對空作戰能力加強了,對地打擊能力並沒有多大提高而且在航電系統也並不是太出色。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的殲轟7A研製成功,其機上70%的子系統都進行了升級,可以說算是一款除了機體設計以外幾乎都全新設計了的飛機,這個時候性能得到極大提升的殲轟7A是能夠滿足我國空軍現代化對地打擊要求的,其裝備軍隊後與蘇30MKK一起構成了亞洲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戰術空中打擊力量。



但是,在我國空軍提出了“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新戰略後,空軍對現代戰術對地打擊能力的戰機裝備數量有了更大的需求,而目前已經落後的蘇30MKK以及殲轟7A的規模顯然達不到這個要求。而按照國際慣例一國如果能夠攻出去的話其軍隊裝備的對地打擊戰機必須佔到空軍裝備的整個戰機數量的40%以上,有的國家甚至接近60%,而按照這個標準我國只佔到了15%,即使算上強化對地打擊能力的殲10A/B/C戰機也只佔到了28%,更別說殲10系列對地打擊能力與蘇30MKK和殲轟7A的差距了。所以我軍迫切需要一款現代戰術對地打擊能力的飛機,但是如果只是增加蘇30MKK和殲轟7A的話又會壓縮制空戰機的數量,畢竟保證擁有制空權仍然是空軍不可以丟棄的目標更別說蘇30MKK已經非常落後了。而且按照機體結構壽命來看這兩款飛機在不就的將來就會逐步退役,到那個時候又會產生很大的空缺;而如果單獨分開來分別研製的話對我國的國防軍費又是個不小的負擔。


▲殲轟7A與蘇30


於是,基於這些考慮,一款具備多種打擊能力且側重於對地打擊,能夠適應未來更加複雜的的戰場環境和任務需求,基於殲-11深度挖掘設計的一款性能先進的多用途戰機便誕生了,而這,就是殲-16!


(因為其他的問答都對殲16的性能和數據作了詳細介紹,所以學生就不再作重複了,僅從殲16對於我國空軍新戰略背景下衍生出的現代化戰術對地打擊能力需求的角度來作了一下簡單介紹。)

所以,毫無疑問,殲16的出現無疑是我國空軍更進一步提升現代化戰術對地打擊能力的一個殺手鐧,而其也是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在三代機改進工程中的巔峰之作,而在我國空軍的“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需求大背景下,先進的三代機殲16和先進的四代機殲20進行高低搭配配合使用,這一方面對我國目前比較有限的裝備採購費用不會構成太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對我國空軍未來的制空能力和對地打擊能力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而我國空軍的“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新戰略也必會在不久的將來變成現實!


迷彩眼觀世界


殲—16是我國在殲—11系列基礎上研發的一款新型雙座雙發多用途戰鬥轟炸機,我國稱為殲擊轟炸機。按代劃分:屬於三代半(俄羅斯劃分標準:四代半)多用途戰鬥機。

2013年初,我國首次正式對外公開該戰機。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閱兵中,首次以戰鬥編隊形式露面,標誌著其正式加入部隊、服役。其具有對空、對地的雙重打擊能力,用以替代我國的殲轟7系列,以提高我國在這方面的打擊力。

根據公開的相關資料,簡單來說說殲—16戰機的性能、參數。其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可同時識別多個目標信息、並對其發起攻擊。它的最大特點是:遠距離超視距攻擊,強大的對海、對陸攻擊能力。最大載彈量12噸,可掛載鷹擊62、83空艦導彈。其雖然不是隱身戰機,其性能卻極其優越,與美國的F—15E戰鬥轟炸機性能相當。氣動外形與蘇27基本一致,略優於美國的F—15E。

發動機為國產渦扇10A發動機,超音速飛行,最大航程約4300公里。掛載武器:一、空空導彈——霹靂10、12、13等。二、空艦導彈——鷹擊62、83、12等。機高:5.6米,長:21.19米,翼展:14.7米。

另外,還有就是殲—16的電子版:電子戰機。根據軍事專家介紹(具體哪位,記不清了),其與美國的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的性能應該相當,具備寬頻信號的感知、識別能力。採用渦扇—10B發動機,推力略有提高。在掛載電子吊艙後,還可掛載彈藥,有一定的自衛能力。

此外,據透露,殲—16還採用了部分四代機的技術,具體資料不知。

綜合來說,殲—16改變了我國空軍的現狀,是我國向攻防兼備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標誌,與殲—20戰機等可形成強大的威懾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