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鳴驚人的故事中,看到楚莊王的三種人格,其中一種很危險


從一鳴驚人的故事中,看到楚莊王的三種人格,其中一種很危險


*一鳴驚人


愚以為,真正的天子或者霸主,都有三個人格:

屠夫、君子、小人。


這個觀點,大約項羽和劉邦最能證明了。

能打仗能殺人,劉邦是個優秀的屠夫;他是小人,這一點也沒爭議吧;他懂得情義信用並擅長表演,就算是擁有了君子技能。

而項羽,或許就是差一點“小人”屬性,否則憑他的身份和能力,何至於只留下烏江自刎的悲情。


非得要集全了三大技能,才能在大時代鬥爭中滿血開掛,創造出萬能不死的主角光環。


而楚國終於等到一個楚莊王,噔噔噔燈!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千年老二楚成王的孫子。


楚莊王即位三年,無令發,無政為,還不許人勸諫。日子一天一天荒廢,看得這些那些臣子是心急,或者心歡。忠臣計劃著進諫,逆臣盤算著獻媚,這一下子不就都看出差別了嘛。


右司馬伍舉同志向楚莊王獻上一道謎題:

南方有一隻鳥,三年不展開翅膀,不飛不鳴,這是為什麼呢?


楚莊王心領神會,回答說:

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

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

三年不用翅,是以此來生長羽翼,

不飛翔也不鳴叫,是以此來觀察人民的態度言行。


誰是忠臣誰是逆臣,什麼政策有效什麼執行無力,這三年寡人全看在眼裡,就等著他們跑到我面前表現呢。


呵呵,誰都能打小算盤,為什麼楚莊王就不能?


那麼多宮鬥劇,耍心計都是為了騙皇帝,可一旦皇帝要玩起宮鬥來,都是不知覺就秒殺的程度啊。想想《甄嬛傳》的曹貴人,在華妃身邊,在甄嬛身邊,那麼多處心積慮的陰險,還在籌謀著未來的路呢,皇帝一個側目,說解決就解決了。


淳貴人的死還能跟皇帝討個說法,曹貴人的死跟誰討說法呢?想來,皇帝應該被禁止直接參與宮鬥,因為他不開都是個掛。


楚莊王告訴伍舉:

雖無飛,飛必沖天;

雖無鳴,鳴必驚人。

還寬慰他:

子釋之,不穀知之矣。


那個“不穀”是諸侯的謙虛自稱。谷是指果實,不穀就是沒有果實,沒有子女的意思。諸侯自稱不穀,當然不是說他沒有兒女,而是說自己沒有高尚的德行,是為謙虛。“寡人”“孤”,差不多意思,寡德,以顯示自己很謙讓。


可能是時機還沒成熟,所以伍舉勸過後,楚莊王還是沒有行動起來。


大夫蘇從也忍不住去勸。不過他走的是悲情路線,一上去就痛哭:

“君主您不許人勸諫,但是我要進諫,所以您會殺死我。您不好好治理楚國,楚國也要死了。我和楚國都會死,我才如此傷心啊!您要是殺了我,世人會稱我為忠臣,而稱您為昏君的啊。”


不知道作為看戲的,楚莊王喜歡哪一種風格呢?懸疑?或苦情?


看著痛哭的蘇從,大概是那時要收集的情報和積蓄的軍力都已完備,楚莊王終於大刀闊斧,開始政治大改革。


嗖嗖嗖!利劍一出,便成燎原之勢,部落、陸渾、宋、鄭、陳、齊,紛紛攻下,後來和晉國的邲之戰,也叫兩棠之戰,同樣是大獲全勝。


戰場上的“屠夫”,納諫言的“君子”,會演戲的“小人”,集齊三種能力,楚莊王這披著羊皮的狼,終於一鳴驚人。3年羊,19年狼,那三年,也叫相當沉得住氣了。


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基本上認定楚莊王是男主角了,但也還有別的版本。在戰國時期的齊威王也有這樣一個內容幾乎一模一樣的典故流傳下來。


故事太過雷同,要麼是流傳中張冠李戴了,要麼是齊威王那時是直接引用了楚莊王的典故。就是說,戰國時,楚莊王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齊國大夫淳于髡(坤)面對同樣是蟄伏期的齊君,效仿伍舉,問了那個問題。齊威王自然也是秒懂,從此改頭換面,勤於問政。


這個戰國時期的齊國大夫淳于髡,姓淳于,名髡,他有個有意思的故事。


他作為使者,為齊國出使楚國,進獻天鵝。可是半路上天鵝飛掉了。髡哥不慌不忙,帶著個空鳥籠就去見了楚王。


看看什麼叫做巧舌如簧。他說:

“我送天鵝過河的時候,不忍心看它口渴,就放它出籠喝水。誰知它直接飛離開我了。

我想過自殺謝罪,但非常擔心世人會怪責楚王您因為一件鳥事而讓外國使者受傷;

我想過再買一隻相似的頂包,但非常不願意欺騙楚王您;

我想過逃之夭夭,但非常不想看見兩個國君因為我而產生誤會,斷絕來往。

所以,我帶著空鳥籠來到您面前,請求您責罰我。”


結局無它,淳于髡自然是空手套白狼,獻上空鳥籠,換了楚王幾大車回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