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縣彭氏大屋,廣西唯一中西合壁客家人老宅院


容縣彭氏大屋,廣西唯一中西合壁客家人老宅院

廣西容縣是著名僑鄉和客家人聚集地。東漢末年有一批中原士人到嶺南避難,史上習慣把從中原南遷的漢人俗稱客家人。客家人在顛沛流離的逃亡蒼涼旅途中,最迫切需要是能夠安居下來,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

容縣彭氏大屋,廣西唯一中西合壁客家人老宅院

於是從古至今,客家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一旦身上有餘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房蓋屋,把生命中最大的心願實現了。

容縣彭氏大屋,廣西唯一中西合壁客家人老宅院

容縣靈山鎮六良村彭氏大屋跌宕起伏的人文歷史故事,就滿滿見證了客家人(祖籍唐山)在廣西“雁行有序,燕壘安居”往事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容縣彭氏大屋,廣西唯一中西合壁客家人老宅院

漢·應劭《漢官儀》中說:“典職楊喬糾羊柔曰:柔知丞郎,雁行有序。”雁行:指雁飛時有序的行列,引申為兄弟。指兄長弟幼,年齡有序,如同雁之依行而有次序。

宋·葉茵《勳業》詩云:“勳業佔漁蓑,因閒學種荷。春秋幾燕壘,人世一雞窠。雨急溪聲壯,堂寬野趣多。狂歌狂且醉,還感醉時歌。”

“雁行有序”、“燕壘”被稱之為中華詩詞之經典,如今貼切用於一座古老的村寨上,這種文化感召力每每使人浮想聯翩、趨之若鶩。

容縣彭氏大屋,廣西唯一中西合壁客家人老宅院

那麼,彭氏大屋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呢?它離容縣縣城40公里,佔地面積約3畝左右,分上下2層,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建築格局為3進18井共99間內房及7處樓梯。從任何一個樓梯上去,都可以走完二層迴廊,這在廣西絕無僅有。

容縣彭氏大屋,廣西唯一中西合壁客家人老宅院

彭氏大屋建於1933年,屬民國時期建築。房屋四周外牆上設有不少炮眼,炮眼設計成葫蘆狀,非常獨特,這種城堡式村屯對清末民初防禦廣西猖獗的土匪盜賊非常有用。因彭氏祖上留過洋,設置槍炮眼,用洋槍洋炮保村衛家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了。

容縣彭氏大屋,廣西唯一中西合壁客家人老宅院

時過境遷,山環水繞的彭氏大屋,現在只有3戶人家居住,但它璀璨的歷史卻仍然熠熠生輝。

容縣彭氏大屋,廣西唯一中西合壁客家人老宅院

據該宅院的主人之一,華僑彭如林先生介紹,該宅院是他祖父幾兄弟,以兩千個大洋從丹麥華僑建築設計師那裡購到圖紙,從馬來西亞帶回容縣,後逐年帶錢回來建造的,直到1945年才建成現在的規模。

容縣彭氏大屋,廣西唯一中西合壁客家人老宅院

彭先生又說:祖父是家中的長子,肩負起家族謀生的重擔,19歲時來到了當時的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他先在英國人的橡膠園打工,站穩腳跟後,把三個弟弟先後帶到馬來西亞,因為勤勞,漸漸取得英國人的信任,往返靈山和南洋,把同鄉帶到馬來西亞打工。經過多年艱辛的經營打拼,彭家有了自己的橡膠園。賺了錢的彭氏兄弟,首先是想到回家鄉建房子。

宅院建築風格大部分是按我國客家習慣、格局所建造,但正廳門面等也吸收有丹麥和歐美一些國家的風格建築的,是少見的“中西合壁”建築群體。宅院廳正門頂格是"雁南”下格是“燕北”,左聯是“雁行有序”,右聯是“燕壘安居”。

梳理後意思,“雁南”即已出南洋找活路、求發展的“唐山”人;“燕北”即留在“唐山”老家的兄弟妻兒,“雁行有序”即老祖幾兄弟出南洋找活路、求發展是老大先出去,後又帶細佬一一出去的,象大雁南飛,成行有序,爭到錢後一點點帶回來建這個宅院,好象燕子壘窩一樣,一點一點的壘,最後得了這個安居的地方。

容縣彭氏大屋,廣西唯一中西合壁客家人老宅院

如今,彭氏大屋已入選第七批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廣西研究客家歷史文化和建築的典範。

容縣彭氏大屋,廣西唯一中西合壁客家人老宅院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與您的作品有雷同之處,請留言以便修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