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最基本的筆法是什麼,核心筆法又是什麼?

書法影響力


最基本的筆法應該是中鋒技法,如提按頓挫和輕重緩急轉折等筆畫都是以得點畫之外在形為主要目的的。雖然對點畫線條質量有一定作用,都沒有中鋒線條對點畫線條的質感,所起的作用大。按照古人的說法,如錐畫沙屋漏痕,折釵股,印印泥等都是說的中鋒筆法的書寫效果與質地。

中鋒線條是書法的主要筆法和最基本的要求。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以立體為主要形式存在的。都要形有質有“筋骨血肉”,書法的審美元素同樣來源於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思想情感與哲學思想。這一切,無論抽象或具象,都是有形質的,不是虛無的東西,書法的線條審美仍然也包括脫離這一審美理想。

所以在唐代,書法的法度建立的過程中,就形成的這一審美理想,並由此至今沒有改變過,書法家也無不以此為衡量點畫線條的審美標準。

這種筆法形與質的審美標準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文化基礎形成的一種審美意識,是最符合藝術本質特徵的一種審美理想。

中鋒技法也最具有形質之美。中鋒線條之所以具有最理想的線條質感,是因為最大限度的利用起來了毛筆的特性。中鋒用筆時筆桿基本垂直於紙面,筆鋒均勻鋪開具與點畫輪廓線內,因此,毛筆的筆豪是萬豪齊力聚與紙上,墨垂直聚於筆鋒中而注於鋒穎而注於紙上。這技法字篆書來,並由此一直保留與後來的各種書體與字體之中,並稱為書法的主流筆法,經典筆法。這種筆法形成的線條形質也成為經典的點畫審美理想標準。


翰墨書道


筆法就是用來寫好字的方法,不同的筆法會有不同的表現效果,反過來說,不同的效果就需要不同的筆法來表現。筆法是用來達到某種效果的過程,而最終表現出來的點畫的形質效果就是這種筆法的結果。

個人認為核心的筆法就是:提按、正側、轉折、遲速這八個字。

  1. 提按,提按會產生輕重的變化,通過提按使得書法線條產生粗細的變化。


  2. 正側,正側就是中鋒行筆還是側鋒行筆,正鋒就是中鋒。中鋒用筆點畫堅實渾厚,富於彈性,內涵骨力,具有圓潤遒勁之美;側鋒取妍,富於變化,鋒芒外露,靈動犀利,神采外露,產生方峻峭拔之美。

  3. 轉折,轉是圓轉,寫出的筆畫沒有方折稜角,轉的關鍵是不能有停駐,只有提按的變化;折與轉正好相反,要求寫出方折的點畫形態。

  4. 遲速,遲速是運筆的急與緩、快與慢,因為有了遲速的變化,書法才會給人以節奏感、韻律感。清代宋曹《書法約言》中說:“遲則生妍而姿態毋媚,速則生骨而筋絡勿牽。能速而速,故以取神;應遲不遲,反覺失勢。”

當然,上面說的簡單,但用起來可不簡單。書法中沒有一個筆畫是單一的筆法寫出來的,都是各種筆法綜合使用的結果,不同的筆法組合就會產生不同的書法表現風格。

說一千道一萬,筆法學習就是臨帖,通過臨帖才能真正學到古人的筆法。因為只有筆法對了,點畫的形狀才能跟原帖一樣,筆法不對,點畫形狀就不對。說到底,還是以結果為導向,筆法對結果就對,筆法錯結果就不對。


翰墨今香


書法最基礎和核心的筆法就是“中鋒用筆”,中鋒用筆是筆法的基礎,其它的各種複雜的筆法都是在中鋒用筆上演變而來。所以練習書法都要從中鋒用筆開始。

中鋒用筆其實是一種書寫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毛筆的筆毫平鋪開,毛筆的筆桿基本垂直於桌面,毛筆的筆鋒在所書寫的筆畫的中間,筆鋒的方向和筆桿的方向正好相反。這種狀態就是中鋒用筆。


中鋒用筆之最樸實和最古老的筆法,我們看中國是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基本全部都還是使用的中鋒用筆,用中鋒用筆書寫出來的筆畫,線條飽滿流暢,力度感十足,這是古人在眾多的書寫方法裡的最佳選擇。

隨著書法的發展,書法的筆法也在不斷的豐富,到了隸書,書寫中就開始出現豐富的提按、轉折、頓挫等等複雜的筆法。這些筆法在王羲之的手上得到完全的成熟,我們看王羲之的《蘭亭序》已經基本上展現了書法的全部的筆法,所以學習書法,練一練《蘭亭序》是很有好處的。


我們現代的關於毛筆的筆法的論述也可以參考:

中鋒用筆其實是一種毛筆的水平運動,提筆和按筆則是毛筆的垂直運動,毛筆的連續的提按叫做擺動。這幾張圖片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現代人把書法的用筆分為了擺動、提按、平動和轉折四種。

書法的筆法是可以單獨拿出來錘鍊的,所謂的創作就是能夠把這些筆法合理的組合起來,形成一幅完美的書法作品。

我覺得這些筆法的分析可以拿來作為學習書法的一種參考,初學書法的時候,可以把這些筆法拿出來單獨練習一下,練習完以後再去臨帖估計會輕鬆一點。

喜歡書法的朋友麻煩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啦。


不二齋


因為,如果有N個筆法,那麼,核心筆法就是其中的N之一。例如,對筆法的說法,沒有一萬個說法,起碼一萬個人有一萬個說法,我想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比如說,前幾天,我就看到一篇文章說,書法的核心筆法是“收筆”!為不知道有沒有人聽說過,古代有沒有這樣的說法,而這個說法難道沒有道理嗎?

所以,關於筆法的問題,絕不是我們三言兩語可以道盡的,也不是千言萬語就能夠說清楚的。對筆法的,書法越多,說明筆法月值得我們去研究。


正因為如此,我們就要有一個提綱攜領的說法,才能體現出核心筆法。因為,核心筆法就不是千言萬語,也不是三言兩語,而是一言以蔽之。

所以,書法的基本筆法和核心筆法歸根到底就是核心筆法,也就是隻有最有代表性的筆法,自始至終都不能忽視的筆法,任何時代的任何字體都無法離開的筆法,那麼,這樣的筆法才是真正的核心筆法。

我們考察一下從篆書到隸書從楷書到行書草書,書法的筆法有多少演變?在這些演變的過程中,又有多少筆法已經被淘汰?

元代趙孟頫今天很多人還在嘆息“古法失傳”,那麼,這些失傳的筆法難道就沒有基本筆法與核心筆法嗎?

我們今天,在書法研究上對於筆法,在事實上是缺乏科學的,正因為缺失科學的,筆法認識,所以才會有千言萬語的“筆法”討論,如果我們有科學的方法和總結,事實上,很多所謂的“筆法”不過是不同的“說法”而不是筆法。

例如,僅僅是中鋒側鋒就能爭論個你死我活,他說,這個事中鋒用筆,他說這是側鋒用筆,其實都是一回事。這叫筆法嗎?這叫一己之見,絕對不是筆法。


例如,王羲之《蘭亭序》中的這個筆畫的起筆。很多人都認為是側鋒入筆,也就是偏鋒入筆。要說對,也是對的,這就好比我們面對東方,南面在在右手,我們面對西方,南面又在左手了。但是,你要清楚的是,南面永遠是南面,左手永遠在左。

書法用筆也是這樣,毛筆就是三個鋒,筆尖是中鋒永遠不會改變,這個大家沒有意見,問題就出在“側鋒”上了。

由於我們用筆要“八面出鋒”,事實上,你遠遠只有中鋒這一個基本“座標”。內鋒和外鋒是不能偏移中鋒,而“八面出鋒”的參照。

中鋒不用說了。我說的內鋒和外鋒,其實就是大家誰的“側鋒”。只不過把“側鋒”實踐化更具體了。

我們手拿毛筆,靠手心的“側鋒”就是內鋒,靠手背的“側鋒”就是外鋒。


為什麼要這樣具體劃分一下?因為,這與我們執筆有關。

你字不是要“八面出鋒”嗎?一般情況下,你無法違背手心手背,所以,執筆始終主要是圍繞“手心”的。

無論什麼朝代的執筆方法,無論你是三指執筆方法,還是五指執筆方法,也不論你是“抓筆”的執筆方法還是“握筆”的執筆方法,甚至個別的左手執筆,用筆主要圍繞“手心”這是不可能改變的。

所以,我們的用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其實是不存在“側鋒”用筆的。

像我舉例的王羲之橫畫的起筆,其實就是中鋒起筆。只不過,你沒有發現:這個筆畫,起筆是捺畫的行筆方向。


更不不存在側鋒起筆的問題,如果有“側鋒”起筆問題,那也是為前面說的,南山在左還是在右的問題,是事實上的一個誤判而已。

我們根據書法原理看,所有的筆畫都要輪廓清晰(不包含用墨因素)。那麼,筆畫的輪廓靠什麼刻畫出來?

是中鋒刻畫出來嗎?這也是一個筆法誤讀問題。

筆畫的輪廓分上下左右四個邊。以橫為例,上下輪廓是側分刻畫,分別由“內鋒”和“外鋒”。

內鋒刻畫了下面的輪廓,外鋒刻畫了上面的輪廓。

那麼側面呢?只因為我們受南山左手右手問題影響,非要說是側鋒用筆,事實上,這是中鋒用筆。請看歐陽詢《九成宮》中的橫畫。


我們看,這個橫畫側面如切的直線輪廓,完全是中鋒用筆,內鋒刻畫出來的。這不過我們習慣認為是“側鋒”用筆而已。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書法用筆自覺不自覺都是“中鋒用筆”的。就是甲骨文都是中鋒用筆。歷史上就沒有側鋒用筆。

為什麼這樣說?道理非常簡單:因為,中鋒用筆,其實就是“順鋒”行筆。如果不是“順鋒”行筆,那麼,寫字就會既不順利流暢,也不方便。

那麼,為什麼古代有中鋒用筆側鋒用筆的爭論?

前面我說過,這是一個南山在左手右手的問題。


我們寫字不可能處處都是“順鋒”的。例如,王羲之《蘭亭序》的這個橫畫。

起筆用捺畫筆勢,寫出橫畫側輪廓,然後要在起筆位置“調鋒”,這次調鋒,就是把捺畫的起筆非常,改變為橫畫的方向,所以要調鋒。

在調鋒點時候,有一個“選點”,就是調整方向的“起跳點”這個時候用筆處於短暫的“側鋒”狀態,調整以後就會恢復到“順鋒”的狀態,然後完成橫畫的“行筆”任務,抵達“收筆”位置,完成橫畫任務。

所有的筆畫都是由起筆、行筆、收筆構成的。

但是,筆法的核心規律就出來了:在用筆的過程中,只有起筆和收筆兩個部位比較特別:因為,起筆和收筆有可能會調鋒,而行筆部位永遠不會有調鋒問題。

這就是筆法的核心筆法:起筆、收筆。

因為,起筆和收筆集中了最豐富的筆畫表達方式。例如橫折要在橫畫,的收筆部位調轉方向;豎勾要在豎的收筆部位調整方向。


橫畫有露鋒起筆的,也有藏鋒收筆的,但是,橫畫的側輪廓線,有需要直的,也有需要圓的,這就有方筆用筆和圓筆的方圓之起筆。

為了表達好書法的美,所有的書法最精彩的筆畫部位,也都在起筆和收筆位置。而且,調鋒也是在起筆和收筆部位最多,筆法中又是最難的。

至於起筆和收筆,是藏鋒還是露鋒,也沒有具體的標準,一切按字帖和字體要求和創作的需要。

而行筆只有提按兩種情況,而提按不需要調鋒,只需要掌握好寫出粗細變化的交代,相對比較容易掌握。

當然,所有的用筆都要提按,但是,區別在於起筆和收筆提按的目的不是粗細變化問題,而是改變方向問題,而行筆的提按是筆畫粗細問題。總之,都是中鋒用筆為絕對主流。而中鋒用筆不能掩蓋的是,起筆和收筆的目的主要是改變用筆方向。

以上舉例都是採用了靜態示意,實際上,動態情況下也是這個原理。這就是為什麼說,書法的核心用筆在起筆和收筆。


千千千里馬


書法的基本筆法是“永”字八法:橫、豎、撇、捺、鉤、折、提、點。在書寫時遵循“中鋒行筆”這一基本規律,按行筆的方向可分為:前後運動,上下運動。即起筆藏鋒、頓筆、行筆、提筆、收筆回鋒,具體手法:頓挫、轉折、連斷、提按等書寫方法。

書法由於字體的不同,(真、草、隸、篆、行),流派不同,(魏晉書風,隋唐書風,明清書風等)風格各異,其筆法也不盡相同。如書聖王羲之的筆法寫出了逶迤跌宕的雄強之美與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形成了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二王筆法”。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在《定武蘭亭跋》中提出:“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用筆體現出筆法的特點。由於筆的大小、長短、軟硬的不同,書寫速度快慢的不同,筆畫方園粗細的不同,執筆高低的不同,各個書家的書寫習慣不同,筆法也不盡相同。正是這些不同的筆法,寫出了不同的特點、變化和個性,或稱風格。另外趙孟頫用“不易”談論筆法的變化,這個“易”體現出用筆的“簡易、變易、不易”的陰陽學說的深刻內涵。

在傳統筆法的基礎上,筆法的核心和精髓是書法家在書寫的過程中酣暢淋漓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現其個性和風格。








武宏偉書畫


書法之妙,首在用筆。

用筆之法,在手法上有提按頓挫,翻轉捻合;在筆法上有中鋒、側鋒、出鋒、藏鋒、逆鋒、回鋒。

書法與時俱進,用筆千古不易。

最常用的、最基本的的筆法,就是提按頓挫和中鋒用(行)筆,這兩條,也只有這兩條,是決定著一個字的點畫形態線條力度的關鍵因素。其它的筆法,配合著這個基本筆法,共同形(完)成一個豐富多彩的字。其它筆法只是起著一個輔助作用,



98明明德


不請自來,說一下自己的觀點。

書法中最基本的筆法,是起筆,行筆,收筆。

其中書法的核心我認為是提按。

無論是起筆行筆還是收筆,每一個階段都包含有不同的筆法,各種各樣的筆法中,提按是關鍵。

也就是說,提按基本上始終貫穿於起筆行筆和收筆的三個階段。

書法主要是線條的藝術。

而線條的美感,源自於線條的粗細,長短,方向,位置等。

這些因素也就是書法當中的筆法和結體。

書法藝術,是毛筆在宣紙上的平面運動,和毛筆垂直於宣紙的立體運動所構成的。

而毛筆垂直於宣紙的立體運動,或者說是上下運動,就是提按。

這種上下運動造成了線條的粗細,頓挫,千姿百態。是書法筆法中的核心和關鍵。

比如在隸書中的橫畫中,無論是起筆,行筆,和收筆,提案始終是貫穿全程的。可以說沒有提按,便沒有書法。

最後,我發現問題的提問者,也是個專家呀,這是空手套好文啊,哈哈!



翰諾教育


所謂筆法,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即中國畫特有的用線方法。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所用工具都是尖峰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唐張懷瓘道《玉堂禁經·用筆祛》雲: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故元趙孟頫於《蘭亭跋》中雲:“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用筆一直是古今書人最為關注的事情。然而到具體措施,蓋莫能言。即便有所指證,也如中醫論病,而語焉不詳。一方面是因為用筆技藝高難,語言難以表述,一方面也是因為筆鋒的運作極不顯現,書家自身也多不能實證,即便偶有所悟,也不過大概。所以涉及到用筆的具體措施,古今不見有傳。

書法最重要的是講究運筆之法,我們稱之為用筆法。有人將用筆法分解為起筆法、行筆法、收筆法等,較繁瑣。如果引用章祖安先生的觀點,用筆要領歸結為兩個字:用鋒。所謂能用筆,就是能“用鋒”,體力轉化為筆力,即轉化為用鋒之力。而中鋒用筆是千古不易的原則,“中鋒立骨,側筆取妍”,可結合運用。

對筆法,有人本末倒置,把“悟”置於至上,要麼天賦秉然;要麼勤能補拙。

我們說,人有各異,即使我們都在向正確的方向學習的前提下,我們學習書法的進度出現有快、有慢的現象,本應是不能再客觀的事;可是有人就不願這樣,逮到人就說,學習書法要悟性、悟性、悟性,試問學什麼不需要悟性,就你知道?卻不談,領悟之前,要務本務實;務本務實之始,就是各種方式的用筆實踐再實踐。同樣,有人堅持勤能補拙,我們學習書法,持勤以恆,必有績效,本無大錯;試問我們學習書法,勤能補拙,補什麼拙?比如用筆回鋒,初學書法的人,一開始固然不熟練,就是“拙”,反覆練習,便是“勤”,日後用筆回鋒能得心應手,這才是真正的“勤能補拙”。學習書法的人連有哪些筆技,筆法是什麼,都沒弄清楚,就一味想著勤能補拙,有用嗎?再問,那些一手江湖體的大咖,倒立寫字,鼻孔拿筆等等技能,能說不是他們勤奮的結果,可勤補了拙嗎?

書法,是一龐大系統,而其最根本是練字;即是說,筆法再模糊,也當有其實質所在。我們初學書法,根本之要就是練好字,沒有什麼藝術,此時動不動談藝術,那是誤己誤人;不說我們常人當應如此,王羲之亦是如此,趙孟頫更是如此,他們談書法藝術是什麼時候,用筆實踐再實踐之後。


雲山淺淺






為龍書法


書法中最基本的筆法是什麼,核心筆法又是什麼?書法中最基本的筆法就是提、按、頓、挫;筆法的核心就是:中鋒用筆。

一、基本筆法

1、提

提,就是將筆抬起,按照字體的不同,其提起的方式與力度也會有不同的變化。提筆可以使線條顯得有力舒暢。

2、按

按,就是用力向下,其是與提相反,一般是在起筆及折筆處常用。按照字體額不同,其有略按、輕按、重按等。按筆使線條顯得厚重雄強。

3、頓

頓,指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筆的動作。頓向下的力度比按更重。“力透紙背者為頓。”

4、挫

挫,是頓筆後將筆提起,使鋒轉動離開原處,其不僅用於轉角及趯筆,凡行筆換鋒時皆用之。

清代蔣驥有說:“頓挫與提頓相連,欲挫仍須提,既挫又須頓。”

二、核心筆法

從衛夫人的《筆陣圖》或者“永字八法”來說,將點畫分為:點、橫、豎、撇、捺、折、提、鉤八個。不管其起筆如何最終運筆均轉為中鋒用筆。

中鋒用筆,簡單來說,就是使筆鋒在點畫中間行走。清代書法家劉熙載對中鋒用筆提出“逆入,澀行,緊收”。中鋒用筆使線條更厚實,內涵更豐富,同時使筆鋒在運行中可以得到不斷的調整。

中國書法藝術一直有傳說二王的筆法傳承,如下:

蔡邕傳之崔璦及女蔡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郗超、謝拙,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阮研、孔琳之,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授於歐陽詢、褚遂良,歐陽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外甥張旭,張旭傳之李白、徐浩、顏真卿,顏真卿傳之柳公權、懷素、鄔彤、韋玩。

其實,歷史上的每一位流傳下來的書家,都是其旁涉諸家融會貫通而成,筆法雖然重要,但是,各書體不同其筆法也不盡相同,因此,與其在初學期探究筆法不如好好臨摹範帖,待進入“出帖”旁涉諸家之時再溯源不遲。

綜上所述

探究書法筆法其實不過“陰陽”二字,你看:露藏、輕重、緩急、提按、頓挫、中側等等都是在矛盾中取得統一,在平正中求得變化,這就是書法,這就是書法的筆法,這就是書法的技巧乃至書法的神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