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太孫結婚二百七十萬兩銀,是不是太多了?那時一年朝廷收入才多少?

作者燭鳴


按照電視上演的,如果是真金白銀的話,的確有些多了,但你們可能沒有注意一個細節,永樂時期,是用“寶鈔”結算的,所以在當時所謂的多少兩其實都是“寶鈔”,鑑於當時“寶鈔”的兌換率,雖然二百七十萬兩聽著有些嚇人,其實購買力並不高,也就相當於銅錢九萬貫,皇太孫大婚在當時花銅錢九萬貫多嗎?

明朝初年,明朝嚴重缺乏製作貨幣的銅,所以導致市場上的銅錢不夠流通,出現了“銅貴銀賤”的現象,這是非常違背正常經濟原理的,鑑於此,國家急需一種能夠流通的新貨幣,“大明寶鈔”便這樣應運而生,洪武七年頒佈“鈔法”,洪武八年正式發行。

上以宋有交會法,而元時亦嘗造交鈔及中統、至正寶鈔,其法省便,易於流轉,可以去鼓鑄之害,遂詔中書省造之。

為了配合寶鈔的發行,朱元璋特意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護寶鈔在國家範圍流通。他強行禁止黃金白銀在市場領域流通,違者斬,另一方面他讓百姓把手中的金銀兌換成寶鈔,強行推廣使用。

在剛開國不久的大明朝來說,百業凋零,貨幣制度混亂,建立統一的貨幣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剛開始一貫寶鈔相當於一兩白銀的購買力,四貫寶鈔相當於一兩黃金的購買力,其作用對於穩定國家經濟是相當重要的,明朝中前期的軍費開支、錢糧供應一概以寶鈔支付,可以說寶鈔開闢了國內經濟秩序的和平環境。

但就在朱元璋末年的時候,濫發寶鈔的惡果開始體現,至洪武二十四年,發行寶鈔共12360萬錠,而回收了4000萬錠,也就是說市場流通領域還有三分之二沒有回收,而政府還在不斷的發新鈔,所致導致寶鈔的實力購買力大幅下滑,洪武二十八年,一貫寶鈔相當於銅錢100文的購買力,可見濫發寶鈔導致的通貨膨脹程度有多嚴重。

回到問題上來,再作分析。

到了永樂朝,這種單純以政府信用為基礎而沒有準備金制度的“大明寶鈔”還在繼續發行,到了永樂五年,洪武七年時一貫可以買一石米的寶鈔在此時需要花三十五貫,大婚所用二百七十萬實際購買力相當於銅錢九萬貫。而朱瞻基在永樂九年被立為皇太孫併為其大婚,此時的寶鈔還是基本保持在原本三十分之一的購買力上。

《大明風華》劇中女官與太子妃說的二百七十萬兩白銀,其實說的就是寶鈔,明朝中前期,除了國家賦稅用糧食絲綢和白銀來結算,其他地方一概以寶鈔結算的。因而劇中所說大婚的二百七十萬兩委實不多。

那麼,此時大明的財政收入是多少呢?

永樂八年,明朝正稅米麥3143萬石,軍屯1926萬石,布錦121萬匹,絲棉37.9萬斤,鈔564萬錠,銅3352斤,鐵97000斤,茶247萬斤,鹽187.4萬引,這個數據就是朱瞻基當年大婚時整個明朝的基本收入情況。

正因為實行了寶鈔制度,無論朱元璋也好還是朱棣也好,深知寶鈔說白了就是一堆廢紙,所以在徵收稅務的時候一律用實物,這在稅收上體現不出銀子的價值來,但有專家曾經一筆筆算過,這個時期明朝的財政收入亂七八糟加起來其實相當於白銀4500萬到5100萬之間,並沒有明黑們說的不足千萬。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大明風華》中太孫大婚的費用的確不多,這也正符合明朝當時市場經濟情況,可見這部劇還是注意到不少細節的,值得一看。


望風瑟瑟


在《大明風華》裡,皇太孫朱瞻基大婚,花費白銀270萬兩。這個數字即便放到隆慶以後,甚至是放到清朝而言,都不是一筆小數目。

不要看很多小說電視劇裡,江湖大俠吃個飯都得靡費百兩白銀,照這個標準算下來,似乎皇太孫結個婚花個幾百萬兩銀子不算啥。其實財政問題一直都是明朝最大的癥結所在,因為明朝一直都很“窮”。

明朝在張居正“一條鞭法”之前,所有的賦稅仍然大部分以實物和徭役的形式為主。

根據《中國財政通史》記載,明朝的財政收入主要分為“田賦”、“勞役”、“鹽茶礦稅”、“關市稅”、“屯田”、“納貢”等。雖然財政收入來源很廣泛,但是主要形式並不是白銀,連明朝官員發放的工資也都是以糧食、布匹和形如白紙的寶鈔為主。

在永樂年間,國家重大項目也比較多,自然耗費也十分驚人。

當然支撐起朱棣武功的,是永樂初期,長期保持著的3000萬石稅糧、2000萬石的屯糧和2000萬匹的絲紗,以及1000萬次的人力徭役調配,但這不是白銀。

經過“五出漠北、三犁虜庭、六下西洋”還有各種疏浚會通河、開鑿清江浦等等一系列工程,到了朱棣晚年的時候,已經面臨著財政崩潰的危機。永樂朝的“經濟大師”夏元吉為了保障朱棣北伐時的軍糧補給運送,對食鹽的“開中法”進行了改革,商任替朝廷將糧食運到邊境前線,來換取“鹽引”。

所以按照新劇情中朱高煦提到過,大明一年的歲入是7500萬兩白銀,這個高度整個明朝都未達到過。

別說明朝,清朝所謂“康乾盛世”也沒達到過這個高度,一直到清晚期光緒年間才達到這個數值。中國歷史上有記錄,大婚花費最高的,估計得算是光緒大婚,花費約550萬兩白銀。但並不像大家認為的清朝末年清朝很窮,只是清朝的老百姓比較窮而已,光緒年間財政收入一直保持在8000萬兩以上,並持續增長,一直到清朝滅亡,甚至達到了3億兩的歷史最高紀錄。但那些收入大部分都用於了戰爭賠款和支付利息,連海關的關長都時候英國人任命的,所以清朝那段有錢的歷史並不光榮。

其實按照田賦標準,永樂初年財政並不弱。這多虧了朱元璋明初近30年的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積累下來的累累碩果。雖然也是千萬級,但是是千萬石的糧食,而不是白銀。

如果真的有那麼多白銀,炒米認為按照朱棣的性格,給自己寵愛的皇太孫朱瞻基大婚,花個幾百萬兩白銀也是非常正常的。但實際情況更可能是花了280萬石糧食和280萬匹絲綢。只不過這麼描述下來,的確有點土,不符合觀眾對電視劇的期待。




炒米視角


《大明風華》中朱瞻基要結婚,太子妃報賬二百七十萬兩白銀,太子的反應是你把我拿去賣掉算了,這個反應很正常,因為這個數目的確太多了一點。

二百七十萬兩白銀要是放在明末崇禎年間,這個數目幾乎是佔據了當時明朝歲入的七成左右,可想而知,這是一筆多麼龐大的錢財。

太子妃、太子和皇太孫要是真按照這個數目來揮霍,他們一家的繼承人的位置也就別做了,估計連朱棣也保不住他們,滿朝文官和全天下人會把他家給噴死。

就算朱棣也會有很大意見,他南征北討,修新首都全部要花錢,還是很多很多的錢,每天估計都在頭疼錢從哪裡來,你結婚用這麼多錢,朱棣能不生氣?江山未來都是你們的,你們竟然還要斂財?在國家需要用錢的時候還在揮霍?

而且最關鍵的是,太子府從哪搞來二百七十萬兩白銀?太子是沒有工資的,他用的錢全是內府劃撥,一年用度能有個幾萬兩就算不錯了,畢竟太子繼承的是整個大明江山,他還能私自去賺錢?即使為了某些政治需要私下賺點錢,可掩蓋都還來不及,怎麼可能大張旗鼓的去宣告自己有錢。

真要有這錢,還花出去了,這個來源就有問題了,旁邊虎視眈眈的二叔沒準就有了發動廢太子的藉口,奢侈無度,勞民傷財,暗中受賄等一系列罪名馬上就可以拋出去,還是實錘。

根據《明史》的記載,明朝永樂年間的稅負為“天下本色稅糧三千餘萬石,絲鈔等二千餘萬”,這個是實物,折算成白銀大概兩千多萬兩,皇太子結個婚就要花掉一年稅收的十分之一還強,再奢侈的皇帝也不會允許這麼幹啊,除非有商家贊助,可明朝人哪有這個概念?

而且,皇太子結婚,所有的用度不會是太子妃來操心,是由皇宮中的內務府來管,要用多少錢,用什麼規格,賜宅邸服飾等等,都是由朱棣來操心,《大明風華》中的描述是虛構的,顯然是把現代父母的思維代入到了角色中間。二百七十萬兩白銀結個婚是不可能的,在明朝是永遠不可能的。


孤寡老人講歷史


在大明風華里,太孫結婚用了二百七十萬兩白銀,確實是很多,因為明朝財政一年的純收入其實才兩百萬白銀左右而已。不過,這種情況在明朝的歷史中也很常見,不過也非常讓人痛恨,因為他們用的都是民脂民膏,古代官員貪錢還可以剝皮,那麼皇室肆意搜刮錢財又有誰能管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的璐王就藩。

璐王朱翊鏐是明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的親弟弟,母親就是著名的李太后。在朱翊鏐兩歲的時候被封為璐王,深受李太后的喜愛,甚至有一次年輕的萬曆皇帝酒後失德,李太后還說出了要廢掉他,讓璐王繼位的話。因為李太后的寵愛,所以璐王在京城裡呆了二十年,

上圖萬曆皇帝

在說璐王就藩之前,我們先說一下璐王大婚的事情,因為只有璐王大婚之後,才必須離京就藩。按照皇家慣例,十四歲的璐王該成婚了,正常情況下宗室成婚,金五十兩,珍珠十兩是標準配置。而璐王成婚用了各色金子四千兩,白銀十萬兩,寶石八千多顆,珍珠兩萬餘顆,折成白銀又是上百萬兩。為此萬曆皇帝挪用了九十多萬兩邊軍的軍費,就差把江山一起送給璐王了。

上圖璐王

後來璐王就藩河南,建造府邸要70萬兩白銀,而當時河南一年的賦稅折成銀子才100多萬兩,同時璐王的安家費還要30萬兩銀子,最關鍵的是,在璐王就藩的時候,正好是各地災荒,民不聊生,朝廷來賑災錢都拿不出來,還要湊錢給璐王安家費。但沒辦法,誰讓李太后疼愛這個兒子呢,畢竟在她看來,兒子才是最重要的。最後在大臣們的一致反對下,璐王就藩的費用削減了三分之一,但依然是一筆鉅款。璐王離京就藩的時候,光是裝財貨就用了五百多艘船。

璐王到了封地之後又索要田地,之前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早就丈量完土地,哪還有多餘的給璐王,結果萬曆皇帝最後還是強行讓地方拿出4萬畝土地給璐王,至於這些土地從何而來,自然是不言而喻了。相對於這些而言,璐王在封地為非作歹的事情反倒顯得沒那麼重要了,對了,後來璐王修陵又是一大筆錢。

古代的時候,僅僅是一家之私,就能讓天下的百姓動盪不安,這真的是讓我這個現代人感到不公平,也不能接受的事情。以上所寫,可能具體數據有算錯的,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呵筆尋史


明朝題材的電視劇真的不少了,但是,大部分都不能算是歷史正劇,《大明風華》也是戲說劇。

明朝歷史276年,最後一個漢家封建王朝,內閣制、封藩制、司禮監製等等,故事本來相當多,題材相當豐富。可惜,很少有人認認真真拍一部明朝歷史劇,《鄭和下西洋》《萬曆首輔張居正》等少數還算比較靠譜;而《傳奇皇帝朱元璋》《大明1566》等多是虛構或野史。

明朝很窮的。大多數時候每年只有400萬左右的中央財政收入,這些錢要養軍隊、養官員、養宗室,開銷的地方很多,所以皇太孫朱瞻基結婚不可能花掉270萬兩銀子。朱瞻基的爺爺朱棣在位期間,南征北戰、下西洋,花掉了太多的錢,朱棣本身是不善奢華的人,這一點和他的父親朱元璋很像。所以沒那麼多錢也不會花那麼多錢給孫子結婚。

朱元璋當年對子孫結婚是有規定的,一開始也就是幾千兩銀子的事,到後來變得鋪張。到萬曆皇帝結婚,實際也就花了六萬兩銀子。到天啟皇帝結婚,東北危機,他有一次給了東北軍費100萬兩軍費,說是他結婚用的錢。


坐看東南了


明朝一年財政才2000萬,《大明風華》一場婚禮就用270萬,可能嗎?

不可能,因為當時明朝全年財政收入也就才2000-3000萬兩,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以糧食和布匹繳納的實物稅收。一次性拿出270萬兩來辦一場皇家婚禮,這不是胡鬧嗎?

有這種想法的人,很明顯忽略了除了財政之外的其他因素。

《大明風華》的時代背景為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永樂時期。當時永樂大帝相當有雄心壯志,北方六次征討蒙古,南方七次下西洋。這都是足以拖垮一個大帝國的財政消耗大敗招,可是明朝怎麼就挺過來了呢?

答案只有一個——鄭和下西洋,不僅不賠錢,反而是賺大發了!

鄭和下西洋的成本估算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總共有200多艘大小船隻,按照同時期法國人的數據,一艘大船相當於1000擔大米。即便是我們把這些大船和後來增加的大船全部加總在內,也不過就是30萬擔。如果再算上每年10%的維修保養費用,十年的保養費用加起來,也是30萬擔米。

再結合明朝的糧食價格,基本可以推算船隻建造和維修費用,大約是10萬兩白銀。

鄭和下西洋還使用了大量的本錢和中國商品。據《明宣宗實錄》記載,一次下西洋取的本錢是10萬貫,換算成銀子不過1000多兩。再加上其他的中國商品,使勁往大了說,恐怕也就是1萬兩銀子吧!

鄭和下西洋的成本中,官兵撫卹是很大一部分開支,但是船隊本身人數有限,傷亡自然也比不上六徵蒙古和三徵安南。

《大明風華》中的皇太孫後來當了皇帝,就是明宣宗。明宣宗是親手廢除下西洋行動的皇帝,因為反對者劉大夏說"三寶下西洋花費數十萬錢糧,於國家何益?"劉大夏作為反對者,不可能少說下西洋的費用,所以,數十萬兩的花費,可能只多不少。

這樣的話,鄭和下西洋的總費用,估計就是在數十萬兩白銀的水平。

而皇太孫的婚禮,相當於鄭和下西洋總費用的5-10倍!

鄭和下西洋賺了多少錢?這個數字說出來簡直嚇死人!

據外國史書記載,三佛齊、蘇門答臘這些南洋地方的呼叫100斤只要1兩白銀,回國之後,一斤胡椒能賣5到20兩白銀。就是說,一兩白銀的貿易,能拿到500兩到2000兩的收益!

正是因為如此,明朝中後期的國庫依然能夠拿出很多胡椒和蘇木作為俸祿折價給官員。

從某種程度上說,鄭和下西洋的收入,支撐了明朝200年的財政。

進口的胡椒蘇木是暴利,出口的瓷器更是暴利!

《明會典》中記載,一個青花瓷盤要500貫。這是出口價。如果鄭和下西洋攜帶的瓷器是百萬噸級別的話,輕輕鬆鬆能是賺幾千萬貫。

為啥鄭和下西洋攜帶大量瓷器?這是因為,在中國瓷器真的賣不上價錢,放在船艙裡,被當做壓艙石,帶到南洋和西洋,形成了當地使用中國瓷器的新時尚。

所以,如果單純以鄭和下西洋的收入來看的話,明成祖朱棣給皇太孫辦一場270萬兩白銀的世紀婚禮,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


歷史知事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了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之一,所謂“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明朝的建立有兩大貢獻,一個是朱元璋滅掉了元朝的統治,實現了恢復中華的夢想;再一個是收復了燕雲十六州,改變了後晉以來中原王朝積貧積弱的現象,歷史貢獻無可估量。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大明的歲入也是很多的,據史料記載,洪武十年,大明的歲入就已經達到了元世祖年間的水平,這也是後來朱棣敢一邊修紫禁城一邊出海,捎帶腳還能打打蒙古人的原因。

當然了,明朝雖然收入不少,但是一次婚禮用掉數百萬白銀,那還是不靠譜的

其實明朝財政收入雖然有所恢復,但實際上還是百廢待興,其初年的收入不過三四百萬兩白銀,永樂時期儘管有所上漲,也不過七八百萬兩白銀。朱棣每打一次仗就要窮得褲子叮噹響,如今給孫子辦個婚禮就要花去整個國家將近一半的財政收入?所以啊,小說不能全信,電視劇更不能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最新的一集漢王提到過,大致一年的歲入是7500萬。永樂朝主要的財政(國庫太倉和皇帝的內帑)來源包含

1.鄭和七下夕陽所帶來的貿易收入,朝貢收入;

2.明初土地兼併不嚴重,糧稅收入;

3.明初文官集團勢力不算強大,當初國都還在應天府,地處江南富庶之地,糧稅商稅不用途徑漕運損耗;

4.北征北元的牛馬人口等等。


孤痞痞呀


朱瞻基是作為未來皇帝接班人來培養的,按電視劇中說的國庫歲收入7500萬兩銀子,這點錢很低了!太孫大婚不僅是個人結婚的事,更是明帝國對天下昭示帝位傳承有序、對外展示國力、博取人心的一次宣傳活動!



不抽菸的魚


朱瞻基和其他皇孫有所不同,他從一開始就是作為大明王朝的接班人來培養的,所以他成婚的花費是可以同其他帝王相較的,永樂年是大明王朝的盛世,清光緒時清朝已是暮年,光緒大婚仍花費550萬兩白銀,所以朱瞻基大婚花費270餘萬兩不算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