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太孙结婚二百七十万两银,是不是太多了?那时一年朝廷收入才多少?

作者烛鸣


按照电视上演的,如果是真金白银的话,的确有些多了,但你们可能没有注意一个细节,永乐时期,是用“宝钞”结算的,所以在当时所谓的多少两其实都是“宝钞”,鉴于当时“宝钞”的兑换率,虽然二百七十万两听着有些吓人,其实购买力并不高,也就相当于铜钱九万贯,皇太孙大婚在当时花铜钱九万贯多吗?

明朝初年,明朝严重缺乏制作货币的铜,所以导致市场上的铜钱不够流通,出现了“铜贵银贱”的现象,这是非常违背正常经济原理的,鉴于此,国家急需一种能够流通的新货币,“大明宝钞”便这样应运而生,洪武七年颁布“钞法”,洪武八年正式发行。

上以宋有交会法,而元时亦尝造交钞及中统、至正宝钞,其法省便,易于流转,可以去鼓铸之害,遂诏中书省造之。

为了配合宝钞的发行,朱元璋特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宝钞在国家范围流通。他强行禁止黄金白银在市场领域流通,违者斩,另一方面他让百姓把手中的金银兑换成宝钞,强行推广使用。

在刚开国不久的大明朝来说,百业凋零,货币制度混乱,建立统一的货币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刚开始一贯宝钞相当于一两白银的购买力,四贯宝钞相当于一两黄金的购买力,其作用对于稳定国家经济是相当重要的,明朝中前期的军费开支、钱粮供应一概以宝钞支付,可以说宝钞开辟了国内经济秩序的和平环境。

但就在朱元璋末年的时候,滥发宝钞的恶果开始体现,至洪武二十四年,发行宝钞共12360万锭,而回收了4000万锭,也就是说市场流通领域还有三分之二没有回收,而政府还在不断的发新钞,所致导致宝钞的实力购买力大幅下滑,洪武二十八年,一贯宝钞相当于铜钱100文的购买力,可见滥发宝钞导致的通货膨胀程度有多严重。

回到问题上来,再作分析。

到了永乐朝,这种单纯以政府信用为基础而没有准备金制度的“大明宝钞”还在继续发行,到了永乐五年,洪武七年时一贯可以买一石米的宝钞在此时需要花三十五贯,大婚所用二百七十万实际购买力相当于铜钱九万贯。而朱瞻基在永乐九年被立为皇太孙并为其大婚,此时的宝钞还是基本保持在原本三十分之一的购买力上。

《大明风华》剧中女官与太子妃说的二百七十万两白银,其实说的就是宝钞,明朝中前期,除了国家赋税用粮食丝绸和白银来结算,其他地方一概以宝钞结算的。因而剧中所说大婚的二百七十万两委实不多。

那么,此时大明的财政收入是多少呢?

永乐八年,明朝正税米麦3143万石,军屯1926万石,布锦121万匹,丝棉37.9万斤,钞564万锭,铜3352斤,铁97000斤,茶247万斤,盐187.4万引,这个数据就是朱瞻基当年大婚时整个明朝的基本收入情况。

正因为实行了宝钞制度,无论朱元璋也好还是朱棣也好,深知宝钞说白了就是一堆废纸,所以在征收税务的时候一律用实物,这在税收上体现不出银子的价值来,但有专家曾经一笔笔算过,这个时期明朝的财政收入乱七八糟加起来其实相当于白银4500万到5100万之间,并没有明黑们说的不足千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大明风华》中太孙大婚的费用的确不多,这也正符合明朝当时市场经济情况,可见这部剧还是注意到不少细节的,值得一看。


望风瑟瑟


在《大明风华》里,皇太孙朱瞻基大婚,花费白银270万两。这个数字即便放到隆庆以后,甚至是放到清朝而言,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不要看很多小说电视剧里,江湖大侠吃个饭都得靡费百两白银,照这个标准算下来,似乎皇太孙结个婚花个几百万两银子不算啥。其实财政问题一直都是明朝最大的症结所在,因为明朝一直都很“穷”。

明朝在张居正“一条鞭法”之前,所有的赋税仍然大部分以实物和徭役的形式为主。

根据《中国财政通史》记载,明朝的财政收入主要分为“田赋”、“劳役”、“盐茶矿税”、“关市税”、“屯田”、“纳贡”等。虽然财政收入来源很广泛,但是主要形式并不是白银,连明朝官员发放的工资也都是以粮食、布匹和形如白纸的宝钞为主。

在永乐年间,国家重大项目也比较多,自然耗费也十分惊人。

当然支撑起朱棣武功的,是永乐初期,长期保持着的3000万石税粮、2000万石的屯粮和2000万匹的丝纱,以及1000万次的人力徭役调配,但这不是白银。

经过“五出漠北、三犁虏庭、六下西洋”还有各种疏浚会通河、开凿清江浦等等一系列工程,到了朱棣晚年的时候,已经面临着财政崩溃的危机。永乐朝的“经济大师”夏元吉为了保障朱棣北伐时的军粮补给运送,对食盐的“开中法”进行了改革,商任替朝廷将粮食运到边境前线,来换取“盐引”。

所以按照新剧情中朱高煦提到过,大明一年的岁入是7500万两白银,这个高度整个明朝都未达到过。

别说明朝,清朝所谓“康乾盛世”也没达到过这个高度,一直到清晚期光绪年间才达到这个数值。中国历史上有记录,大婚花费最高的,估计得算是光绪大婚,花费约550万两白银。但并不像大家认为的清朝末年清朝很穷,只是清朝的老百姓比较穷而已,光绪年间财政收入一直保持在8000万两以上,并持续增长,一直到清朝灭亡,甚至达到了3亿两的历史最高纪录。但那些收入大部分都用于了战争赔款和支付利息,连海关的关长都时候英国人任命的,所以清朝那段有钱的历史并不光荣。

其实按照田赋标准,永乐初年财政并不弱。这多亏了朱元璋明初近30年的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积累下来的累累硕果。虽然也是千万级,但是是千万石的粮食,而不是白银。

如果真的有那么多白银,炒米认为按照朱棣的性格,给自己宠爱的皇太孙朱瞻基大婚,花个几百万两白银也是非常正常的。但实际情况更可能是花了280万石粮食和280万匹丝绸。只不过这么描述下来,的确有点土,不符合观众对电视剧的期待。




炒米视角


《大明风华》中朱瞻基要结婚,太子妃报账二百七十万两白银,太子的反应是你把我拿去卖掉算了,这个反应很正常,因为这个数目的确太多了一点。

二百七十万两白银要是放在明末崇祯年间,这个数目几乎是占据了当时明朝岁入的七成左右,可想而知,这是一笔多么庞大的钱财。

太子妃、太子和皇太孙要是真按照这个数目来挥霍,他们一家的继承人的位置也就别做了,估计连朱棣也保不住他们,满朝文官和全天下人会把他家给喷死。

就算朱棣也会有很大意见,他南征北讨,修新首都全部要花钱,还是很多很多的钱,每天估计都在头疼钱从哪里来,你结婚用这么多钱,朱棣能不生气?江山未来都是你们的,你们竟然还要敛财?在国家需要用钱的时候还在挥霍?

而且最关键的是,太子府从哪搞来二百七十万两白银?太子是没有工资的,他用的钱全是内府划拨,一年用度能有个几万两就算不错了,毕竟太子继承的是整个大明江山,他还能私自去赚钱?即使为了某些政治需要私下赚点钱,可掩盖都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大张旗鼓的去宣告自己有钱。

真要有这钱,还花出去了,这个来源就有问题了,旁边虎视眈眈的二叔没准就有了发动废太子的借口,奢侈无度,劳民伤财,暗中受贿等一系列罪名马上就可以抛出去,还是实锤。

根据《明史》的记载,明朝永乐年间的税负为“天下本色税粮三千馀万石,丝钞等二千馀万”,这个是实物,折算成白银大概两千多万两,皇太子结个婚就要花掉一年税收的十分之一还强,再奢侈的皇帝也不会允许这么干啊,除非有商家赞助,可明朝人哪有这个概念?

而且,皇太子结婚,所有的用度不会是太子妃来操心,是由皇宫中的内务府来管,要用多少钱,用什么规格,赐宅邸服饰等等,都是由朱棣来操心,《大明风华》中的描述是虚构的,显然是把现代父母的思维代入到了角色中间。二百七十万两白银结个婚是不可能的,在明朝是永远不可能的。


孤寡老人讲历史


在大明风华里,太孙结婚用了二百七十万两白银,确实是很多,因为明朝财政一年的纯收入其实才两百万白银左右而已。不过,这种情况在明朝的历史中也很常见,不过也非常让人痛恨,因为他们用的都是民脂民膏,古代官员贪钱还可以剥皮,那么皇室肆意搜刮钱财又有谁能管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的璐王就藩。

璐王朱翊镠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亲弟弟,母亲就是著名的李太后。在朱翊镠两岁的时候被封为璐王,深受李太后的喜爱,甚至有一次年轻的万历皇帝酒后失德,李太后还说出了要废掉他,让璐王继位的话。因为李太后的宠爱,所以璐王在京城里呆了二十年,

上图万历皇帝

在说璐王就藩之前,我们先说一下璐王大婚的事情,因为只有璐王大婚之后,才必须离京就藩。按照皇家惯例,十四岁的璐王该成婚了,正常情况下宗室成婚,金五十两,珍珠十两是标准配置。而璐王成婚用了各色金子四千两,白银十万两,宝石八千多颗,珍珠两万余颗,折成白银又是上百万两。为此万历皇帝挪用了九十多万两边军的军费,就差把江山一起送给璐王了。

上图璐王

后来璐王就藩河南,建造府邸要70万两白银,而当时河南一年的赋税折成银子才100多万两,同时璐王的安家费还要30万两银子,最关键的是,在璐王就藩的时候,正好是各地灾荒,民不聊生,朝廷来赈灾钱都拿不出来,还要凑钱给璐王安家费。但没办法,谁让李太后疼爱这个儿子呢,毕竟在她看来,儿子才是最重要的。最后在大臣们的一致反对下,璐王就藩的费用削减了三分之一,但依然是一笔巨款。璐王离京就藩的时候,光是装财货就用了五百多艘船。

璐王到了封地之后又索要田地,之前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早就丈量完土地,哪还有多余的给璐王,结果万历皇帝最后还是强行让地方拿出4万亩土地给璐王,至于这些土地从何而来,自然是不言而喻了。相对于这些而言,璐王在封地为非作歹的事情反倒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对了,后来璐王修陵又是一大笔钱。

古代的时候,仅仅是一家之私,就能让天下的百姓动荡不安,这真的是让我这个现代人感到不公平,也不能接受的事情。以上所写,可能具体数据有算错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呵笔寻史


明朝题材的电视剧真的不少了,但是,大部分都不能算是历史正剧,《大明风华》也是戏说剧。

明朝历史276年,最后一个汉家封建王朝,内阁制、封藩制、司礼监制等等,故事本来相当多,题材相当丰富。可惜,很少有人认认真真拍一部明朝历史剧,《郑和下西洋》《万历首辅张居正》等少数还算比较靠谱;而《传奇皇帝朱元璋》《大明1566》等多是虚构或野史。

明朝很穷的。大多数时候每年只有400万左右的中央财政收入,这些钱要养军队、养官员、养宗室,开销的地方很多,所以皇太孙朱瞻基结婚不可能花掉270万两银子。朱瞻基的爷爷朱棣在位期间,南征北战、下西洋,花掉了太多的钱,朱棣本身是不善奢华的人,这一点和他的父亲朱元璋很像。所以没那么多钱也不会花那么多钱给孙子结婚。

朱元璋当年对子孙结婚是有规定的,一开始也就是几千两银子的事,到后来变得铺张。到万历皇帝结婚,实际也就花了六万两银子。到天启皇帝结婚,东北危机,他有一次给了东北军费100万两军费,说是他结婚用的钱。


坐看东南了


明朝一年财政才2000万,《大明风华》一场婚礼就用270万,可能吗?

不可能,因为当时明朝全年财政收入也就才2000-3000万两,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粮食和布匹缴纳的实物税收。一次性拿出270万两来办一场皇家婚礼,这不是胡闹吗?

有这种想法的人,很明显忽略了除了财政之外的其他因素。

《大明风华》的时代背景为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永乐时期。当时永乐大帝相当有雄心壮志,北方六次征讨蒙古,南方七次下西洋。这都是足以拖垮一个大帝国的财政消耗大败招,可是明朝怎么就挺过来了呢?

答案只有一个——郑和下西洋,不仅不赔钱,反而是赚大发了!

郑和下西洋的成本估算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总共有200多艘大小船只,按照同时期法国人的数据,一艘大船相当于1000担大米。即便是我们把这些大船和后来增加的大船全部加总在内,也不过就是30万担。如果再算上每年10%的维修保养费用,十年的保养费用加起来,也是30万担米。

再结合明朝的粮食价格,基本可以推算船只建造和维修费用,大约是10万两白银。

郑和下西洋还使用了大量的本钱和中国商品。据《明宣宗实录》记载,一次下西洋取的本钱是10万贯,换算成银子不过1000多两。再加上其他的中国商品,使劲往大了说,恐怕也就是1万两银子吧!

郑和下西洋的成本中,官兵抚恤是很大一部分开支,但是船队本身人数有限,伤亡自然也比不上六征蒙古和三征安南。

《大明风华》中的皇太孙后来当了皇帝,就是明宣宗。明宣宗是亲手废除下西洋行动的皇帝,因为反对者刘大夏说"三宝下西洋花费数十万钱粮,于国家何益?"刘大夏作为反对者,不可能少说下西洋的费用,所以,数十万两的花费,可能只多不少。

这样的话,郑和下西洋的总费用,估计就是在数十万两白银的水平。

而皇太孙的婚礼,相当于郑和下西洋总费用的5-10倍!

郑和下西洋赚了多少钱?这个数字说出来简直吓死人!

据外国史书记载,三佛齐、苏门答腊这些南洋地方的呼叫100斤只要1两白银,回国之后,一斤胡椒能卖5到20两白银。就是说,一两白银的贸易,能拿到500两到2000两的收益!

正是因为如此,明朝中后期的国库依然能够拿出很多胡椒和苏木作为俸禄折价给官员。

从某种程度上说,郑和下西洋的收入,支撑了明朝200年的财政。

进口的胡椒苏木是暴利,出口的瓷器更是暴利!

《明会典》中记载,一个青花瓷盘要500贯。这是出口价。如果郑和下西洋携带的瓷器是百万吨级别的话,轻轻松松能是赚几千万贯。

为啥郑和下西洋携带大量瓷器?这是因为,在中国瓷器真的卖不上价钱,放在船舱里,被当做压舱石,带到南洋和西洋,形成了当地使用中国瓷器的新时尚。

所以,如果单纯以郑和下西洋的收入来看的话,明成祖朱棣给皇太孙办一场270万两白银的世纪婚礼,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历史知事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了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所谓“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明朝的建立有两大贡献,一个是朱元璋灭掉了元朝的统治,实现了恢复中华的梦想;再一个是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改变了后晋以来中原王朝积贫积弱的现象,历史贡献无可估量。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大明的岁入也是很多的,据史料记载,洪武十年,大明的岁入就已经达到了元世祖年间的水平,这也是后来朱棣敢一边修紫禁城一边出海,捎带脚还能打打蒙古人的原因。

当然了,明朝虽然收入不少,但是一次婚礼用掉数百万白银,那还是不靠谱的

其实明朝财政收入虽然有所恢复,但实际上还是百废待兴,其初年的收入不过三四百万两白银,永乐时期尽管有所上涨,也不过七八百万两白银。朱棣每打一次仗就要穷得裤子叮当响,如今给孙子办个婚礼就要花去整个国家将近一半的财政收入?所以啊,小说不能全信,电视剧更不能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最新的一集汉王提到过,大致一年的岁入是7500万。永乐朝主要的财政(国库太仓和皇帝的内帑)来源包含

1.郑和七下夕阳所带来的贸易收入,朝贡收入;

2.明初土地兼并不严重,粮税收入;

3.明初文官集团势力不算强大,当初国都还在应天府,地处江南富庶之地,粮税商税不用途径漕运损耗;

4.北征北元的牛马人口等等。


孤痞痞呀


朱瞻基是作为未来皇帝接班人来培养的,按电视剧中说的国库岁收入7500万两银子,这点钱很低了!太孙大婚不仅是个人结婚的事,更是明帝国对天下昭示帝位传承有序、对外展示国力、博取人心的一次宣传活动!



不抽烟的鱼


朱瞻基和其他皇孙有所不同,他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大明王朝的接班人来培养的,所以他成婚的花费是可以同其他帝王相较的,永乐年是大明王朝的盛世,清光绪时清朝已是暮年,光绪大婚仍花费550万两白银,所以朱瞻基大婚花费270余万两不算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