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統治終結後,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為何活到了1913年?

ruboliang


德川幕府末代將軍慶喜,是德川幕府中活的最長的將軍 ,活了七十七歲。

作為末代將軍,德川慶喜能夠安享天年壽終正寢,除了基因好之外,主要在於他政治漩渦他做出了識時務的選擇,使得免去了日後被清算。

在日本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德川慶喜做出了有利於日本的正確選擇。

德川慶喜作為末代將軍,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放棄權力,退出歷史舞臺,雖然這番選擇有很多不得已的地方,但無疑使日本免於進一步的內亂,為明治維新的開始創造了較好的環境。

德川慶喜至少在三個方面為自己加分不少,在百姓、公卿和天皇心中留下了好印象,是他日後免遭清算。

一、改革幕府政治,開始西化

德川慶喜接任幕府將軍後,刷新幕政,給暮氣沉沉且搖搖欲墜的幕府統治帶來了新的氣象。

這番改革中,尤其是向西方學習方面,可見他是一個開明的人。

比如改革軍制。學習法國軍制,編練步、騎、炮兵,並採購西式軍艦,振興軍備;同時派遣人才留學海外,學習西方軍事思想。

又如改革學制,設置“藩書調所”(今東京大學前身),培養外交和西學人才。

他的改革也贏得的了維新人士的欣賞與讚譽。

二、大政奉還

在倒幕派掀起的倒幕運動中,德川慶喜覺察到倒幕派武裝倒幕,尤其是要“珍戮賊臣慶喜”的企圖,他先發制人,上書表示“大政奉還”,使得倒幕派失去了討伐他的理由。

儘管大政奉還僅是德川慶喜的權宜之計,但最終大政奉還得以完成,天皇得以重新掌握政權,這使得天皇對德川慶喜多少是有些好感的。

三、無血開城

大政奉還之後,倒幕派和幕府還是發生了戰爭,德川慶喜在鳥羽、伏見之戰中大敗,逃回大本營江戶。此時幕府的實力依舊是很強的,幕府的主戰派主張堅決反抗,並藉助法國進行反攻。

此時的德川慶喜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戰是和,德川慶喜都可以堅持一番。

最終德川慶喜放棄與新政府死戰到底的想法,選擇絕對恭順政策,使得政府軍兵不血刃地解放江戶(後來的東京),日本人稱之為“無血開城”,江戶得以免於戰火的浩劫。

基於這些事情,新政府的領導實行寬大政策,保全了德川慶喜的性命,也保全了德川家族。

德川慶喜在明治政府給的封地靜岡開始幾十年的隱居生活。期間他決口不問政治,熱衷攝影、狩獵、民謠歌曲,生活安逸得趣。

明治天皇很滿意,在德川慶喜晚年的時候召見他,冊封他為公爵,給與華族身份。直到1913年以七十七歲高齡去世。

所以德川慶喜能夠壽終正寢,主要是由於他做出了明智的選擇,使得他免去了日後的清算,他從此也徹底絕緣政治,讓明治政府很放心。


微史春秋


德川慶喜是幕府時代的最後一任將軍,如果把幕府體制比作一個政權,那他該算亡國之君。按說,亡國之君一向沒有好結果。可是,他和明治天皇的政府兵打了一仗後,居然還得到明治天皇的厚遇,得以善終。這是怎麼回事呢?

(德川慶喜)

德川慶喜生於江戶末期,是德川家昭和正室登美宮吉子的第7個孩子。

說起來,德川家昭這一支屬於德川旁系分支。

按道理,德川慶喜是沒有繼承幕府將軍的資格的。

不過,他9歲時,由於德川一橋絕嗣,在第12代幕府將軍德川家慶的指示下,他被過繼給了一橋家,成為家督。這樣一來,他不僅得到了德川一橋豐厚的家業,還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幕府將軍。

其實,早在過繼之前,德川慶喜受老師澤下治齋的影響,對維新運動是有所瞭解和支持的。

畢竟當時在時局面前,幕府體制的種種弊端,已經引得人們對它非常不滿,一些維新人士認識到,只有改革,才能使日本發展起來,不至於捱打。

在這種背景下,澤下治齋第一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他的一些見解和著作,得到了維新派的歡迎。而受到影響的德川慶喜也並不反對倒幕。

可是,當德川慶喜被過繼給一橋後,他的身份就讓他不得不站到了維新派的對立面。

在熬過兩代將軍去世後,德川慶喜終於成為第15代幕府將軍。

(改革軍隊)

此時的日本,由於閉關鎖國。在被洋人用炮火轟開後,因不能取勝,只得接受一個又一個的不平等條約。這讓國人對幕府體制非常不滿,轉而支持天皇。

因此,對於德川慶喜而言,他面臨的是改制還是順應潮流,這就成了大問題,畢竟此時的幕府已經是風雨飄搖,民心已失。

起初,德川慶喜為了鞏固政權,他在行政、軍事和教育上都做了大量的改革。比如仿照法國軍制編練新軍,再比如設置藩書調所,支持西學等。

同時為了得民心,他還建立行政機構等,便政府和幕府統一。

不過,由於他的所做所為,都是想繼續鞏固政權,因此還是有不少大名和武士公開反對,要求他把政權還給天皇。

眼看一場內戰在所難免,德川慶喜深知,如果引發內戰,洋人一定會有利可圖。於是他辭掉了將軍一職,將大權交還給了天皇。這就意味著,延續了200多年的幕府機制就此畫上了句號。

然而,維新派卻並不滿足,他們要求德川慶喜把領地和臣民都還給朝廷。

這讓德川慶喜非常為難,畢竟同意了維新派的要求就等於向維新政府投降。

當時幕府勢力還算強大。眼見維新派步步緊逼,支持幕府的藩國提出,應該讓慶喜將軍出任新政府高官,並能商議國事。

(日本維新派)

維新派不僅拒絕了這個請求,還讓浪人們四處造謠生事。

不光在幕府領地大肆燒殺搶掠,甚至還偽造了天皇的詔書,表示一定要誅殺反賊慶喜,他們還在將軍府邸外對著將軍府隨意放槍,行為極為惡劣。

德川慶喜被逼無奈,只得率領軍隊前往京都,打算面見天皇。

誰知維新派探得情報後,在明治天皇面前說德川慶喜要謀反。於是明治天皇派出政府軍埋伏在途中,襲擊了德川慶喜一行人。

經過四天的戰鬥,德川慶喜的軍隊被打得四散而逃,德川慶喜也只得逃回江戶。

當時,許多藩主還是非常擁護代表幕府體制的德川慶喜的,他們紛紛要求在北海道重新建國,並組建軍隊,和政府軍決一高低。

一些國家也表示支持德川慶喜,願意調遣軍隊過來幫助他。

但是,大家的好意都被德川慶喜拒絕了,他為了表示絕不對抗明治天皇。住進了上野寬永寺,過起了隱者生活。

隨後,德川慶喜在和維新政府達成共識後,將領地和臣民都交給了明治天皇。就連武器,也都交給了維新政府。這樣一來,一場全面內戰,消於無形。

維新政府掌權後,開始實行維新運動。從軍事和現代化等方面學習西方的先進管理和技術等,這讓日本得以在短時間內,經濟和軍事都有了飛速的發展。

至於德川慶喜,則在遠離江戶都城的靜岡過起了隱居生活,從此再也沒有過問過政治。

1898年,明治天皇的政權進一步得到鞏固後,他召見了德川慶喜,並進行了愉快的談話。

1902年,德川慶喜被晉封為公爵,並擔任貴族院議員。

1913年,時年77歲的德川慶喜因病去世,明治天皇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參考史料:《德川慶喜》)


張生全精彩歷史


德川慶喜雖然是末代將軍,卻是德川幕府裡面少有的英明果斷的將軍。

德川慶喜實際只當了一年多的將軍,致力於在幕府主導下的開國改革。最終因為風雲際會,加上幕府裡面頑固僵化分子太多,德川慶喜在鳥羽伏見之敗後,主動讓出了權力。

德川慶喜因此保全了身家性命,比明治天皇晚去世一年,虛歲享年七十七歲,也避免了讓日本陷入曠日持久的內戰。

1,電影《憑神》中的德川慶喜。

幕末時期,別所彥四郎是一名下級武士,出身於充當將軍替身的日本武士家庭。可惜別所彥四郎是次子,不能繼承家業,入贅他家後黴運連連,失魂落魄。

彥四郎喝醉了酒,錯拜三巡稻荷祠,引來窮神、病神、死神附體。彥四郎想盡辦法都無法擺脫三位衰神,最後平靜地接受了自己的命運,與可愛的死神小女孩成了好朋友。

勝海舟也來拉彥四郎入夥。

最後幕府派和倒幕派發生了戰爭,德川慶喜將軍逃走,遇到彥四郎。彥四郎發現自己跟德川慶喜長得一模一樣。

彥四郎決心給將軍當替身,救了德川慶喜一命,和僕人、舊時代一起死在硝煙瀰漫的炮火中。

2,德川慶喜的改革。

1853年的黑船事件,幕府已經知道無法繼續鎖國,只能開國。

當時的孝明天皇卻是一個堅定的攘夷派,並且反對倒墓,可見是一個十足的頑固派。

相反,幕府將軍卻相對開明。

只是幕府頑固派大老井伊直弼為了自己的利益,反對立賢明的德川慶喜,而在1859年擁立了年幼的德川家茂,使幕府的改革失去了十年,最終導致幕府不可收拾。

德川慶喜擔任了將軍後見職(將軍輔佐),進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設立近代軍隊,設置京都守護職維持京都治安,設置“藩書調所”(東京大學前身)。

1866年12月5日,德川慶喜正式擔任幕府將軍。

德川慶喜依靠法國的支持,開始大規模改革,但因倒幕派的戰爭激化,大部分政策未來得及實施。

反對倒幕的孝明天皇突然病死,形勢對德川慶喜非常不利。

3,大政奉還和無血開城。

德川慶喜覺察到倒幕派要誅殺將軍的陰謀,決定先發制人。

1867年10月14日,德川慶喜主動還權給明治天皇,稱為大政奉還。先行一步堵住了倒幕派的嘴。

目瞪口呆的倒幕派巖倉具視發動宮廷政變,發佈《王政復古大號令》,要求德川慶喜辭官納地,交出所有的權力。

德川慶喜認為倒幕派得寸進尺。

1868年1月,德川慶喜的幕府軍在京都南郊的鳥羽、伏見失敗,德川慶喜逃回東京江戶。

權衡利弊後,德川慶喜放棄了在東京繼續抵抗,委託勝海舟負責與倒幕派善後,待罪上野東叡山寬永寺大慈院,實現了無血開城。

因為德川慶喜的明智決定,倒幕派沒有對德川慶喜趕盡殺絕。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明治天皇封德川慶喜為公爵。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德川慶喜是江戶幕府的末代將軍,他是個非常有能力的人,在他執政期間也曾試圖過讓日本全面西化,但是日本社會矛盾劇烈,阻礙重重,他從小受到會澤正志齋的影響,也贊成尊王攘夷,但是又因為身份限制,走上了和天皇敵對的道路。按理說倒幕運動成功後,德川慶喜這個末代幕府將軍應該難逃清算,但是最後他卻躲過了一劫,也算是得到了善終。

德川慶喜

政治明星德川慶喜是如何成為幕府將軍的

公元1859年,美日簽訂了《日美修好通商條約》,這時的德川慶喜還在叫做一橋慶喜,他開始逐漸在政治上嶄露頭角,他痛斥了當時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井伊直弼,不久之後井伊直弼被刺殺,一橋慶喜的父親德川齊昭業去世之後,很多人開始追隨一橋慶喜,認為只有他在內憂外患的時候,才能力挽狂瀾,不久一橋慶喜被孝明天皇任命為將軍後見職,但是一橋慶喜受到幕府將軍德川家茂限制較多,只能盡力加強幕府的統治。

井伊直弼

日本在西方勢力的不斷入侵之下,朝廷決定尊王攘夷,但是一橋慶喜並不支持攘夷活動,所以孝明天皇不斷給一橋慶喜施加壓力,德川慶喜被迫參與了攘夷戰爭。這個時期的一橋慶喜已經成為了德川幕府的代言人,雖然幕府勢力還在很強大,但是在黑船事件後,日本天皇的權威也逐漸恢復,在這個時候幕府和日本朝廷,幕府內部的政治鬥爭異常的激烈,

而攘夷戰爭也逐漸演變成日本各派系是否支持開國的爭論,一橋慶喜更加傾向於閉國,而當時日本大多數藩主是主張開國的,因為分歧越來越嚴重,暗殺活動極為活躍,而革新派在得到了多數藩主的支持後,公開和幕府叫板,一橋慶喜為了鞏固幕府的統治地位,開始征討主張尊王的長州藩,而就在這時幕府將軍德川家茂病逝了,為了穩定局面大名們擁立一橋慶喜繼承幕府將軍,一橋慶喜這才改名為德川慶喜。

孝明天皇

德川慶喜推動幕府改革,內戰失敗後隱退駿府城

這時德川慶喜完全掌控了幕府,他開始積極尋求外部的支持,他開始和法國人合作,從經濟,軍事,政治,教育等方面推動全盤西化,希望能夠儘快的實現改革,但是在一切開始有條不紊的推動時,孝明天皇死了,孝明天皇在這之前不支持倒幕,也給德川慶喜有機會施行改革,他一死倒幕派立刻開始活躍起來,明治天皇繼位後,長州藩,薩摩藩和倒幕派走到了一起,開始謀劃倒幕運動。

明治天皇

德川慶喜並不希望在發生大規模衝突,只想加快日本的西化改革,所以在知道倒幕派的行動後,提前上奏朝廷,進行大政奉還,也就讓倒幕派沒有理由再發動戰爭,但是幕府手上還掌握著實權,兵力也十分強盛,幕府和藩主之間的戰爭最後還是沒能避免,1868年幕府軍隊和倒幕派軍隊在京都決戰後,幕府戰敗了。德川慶喜放棄了反擊的機會,宣佈隱退。

這個決定也讓德川慶喜免於一死。日本政府將駿府城給了德川家,德川幕府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德川慶喜也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1898年德川慶喜去皇居參覲明治天皇,兩人這次見面也算是了結了之前的恩怨,1902年日本天皇將其冊封為公爵,在1913年德川慶喜病逝。

大政奉還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德川慶喜

德川慶喜,日本德川幕府第15代徵夷大將軍,也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位幕府將軍,可以說是倒幕運動中要打倒的最大“反派”。但就是這樣的德川慶喜居然一直活到了1913年,還成為明治政府的公爵,受到明治天皇接見,得以繼續享受榮華,不得不讓人奇怪。

德川慶喜

德川慶喜出身於德川家族旁系,是水戶藩藩主德川齊昭的第七個兒子,從小受到著名學者會澤正志齋的教導。而會澤正志齋是日本“尊王攘夷理論”的提出者,他的著作受到大量後來維新志士的追捧,從小接受他教導的德川慶喜自然也是大受影響。按照正常軌跡德川慶喜是和幕府將軍這個職位無緣的,他很可能成為一位維新志士,可惜命運啊!

1847年,擁有幕府將軍繼承權的“御三卿”之首一橋德川家絕嗣,少年聰慧的德川慶喜被第十二代幕府將軍德川家慶相中,讓其過繼到一橋德川家,德川慶喜得以繼承一橋藩的家業,成為未來最可能擔任幕府將軍的人之一,也讓他走上了和維新派對立的道路。

黑船事件

1853年黑船事件,美國人馬修·佩裡的艦隊轟開了日本國門,此後俄、英、荷等國相繼逼迫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就是在這種風雲際會的時候,德川慶喜開始走上政治舞臺,成為德川幕府的實權人物,於1862年擔任將軍輔佐,1866年成為末代幕府將軍。不論是出於早年間受到的教育,還是自己的思考,德川慶喜明白只有改革才能夠救日本。

德川慶喜掌權後對幕府進行改革,比如參照法國軍制編練新軍;設置藩書調所,也就是現在東京大學的前身,培養西學人才等等;改革幕府老中制度,學習西方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政府機構;推動公武合體,以實現幕府和政府的統一,等等。這些改革措施大部分被後來的明治政府繼承推廣,可見德川慶喜還是很有能力的。

倒幕戰爭

可惜德川慶喜畢竟是德川幕府的當家人,屁股決定腦袋,他必須要為德川幕府的統治出力奔走。在改革的過程中,德川慶喜表面上將大權還給天皇,實際上還是由自己操控,這激起了民眾的不滿,再加上德川幕府內部反對改革的保守勢力、後來倒幕戰爭的主力長州藩、薩摩藩各有想法,德川慶喜的改革不可能成功。

1867年1月30日,反對倒幕的孝明天皇突然病死,德川慶喜失去了自己的最大支持者。1867年2月,年僅15歲的明治天皇繼位,宮廷倒幕派首領巖倉具視以明治天皇的名義聯絡長州藩、薩摩藩共同武裝推翻幕府統治,宣佈“王政復古”,廢除幕府統治,成立新政府。德川慶喜自然不甘心失敗,率兵與倒幕派進行決戰,最終於鳥羽伏見戰役中幕府軍全線潰敗,德川慶喜連夜逃回老巢江戶。此時德川幕府內分成主戰、主和兩派,最終德川慶喜主動放棄權利,前往寺廟待罪自省。

江戶城圖畫

按說幕府將軍和倒幕派已經勢成水火,德川慶喜身為失敗者下場好不了,為什麼最後得以善終呢?首先德川慶喜從小深受會澤正志齋的教導,他和很多維新派的人都是有壯大日本這一志向的朋友、同學,只不過後來立場不同分道揚鑣了,這些人自然會保他的性命;

其次德川慶喜主動讓出了江戶城(也就是後來的東京),使得作為日本政治、經濟中心的江戶免於戰火,讓後來的明治政府得以很容易遷都,有財力將各項改革措施進行下去;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倒幕戰爭有歐美列強參與,英國支持明治政府,法國支持德川幕府,明治政府沒能力在短時間內消滅幕府勢力,一旦長時間內戰,英法兩國博弈必定使日本分裂。為了日本的國家統一,明治政府必須善待末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以快速結束內戰。

明治天皇

德川慶喜下野後在靜岡過上了長時間的隱居生活,即使他的很多家臣在明治政府中擔任要職,比如擔任過兵部省兵部大丞的勝海舟、“日本企業之父”澀澤榮一等,但是德川慶喜再也沒關心過政治,與這幫舊家臣也少有聯繫,每日寄情於攝影、狩獵等活動,最牛的是有了21個子女。

1898年,德川慶喜受到明治天皇召見,算是徹底了結了倒幕運動中的恩恩怨怨;1902年,明治天皇特旨授封德川慶喜為公爵(從明治維新到二戰戰敗,日本獲封的公爵只有20個),並讓德川慶喜進入日本貴族院擔任議員;1913年,77歲的德川慶喜因肺炎去世,躲過了日本瘋狂的軍國主義時代,也算是一種幸運吧。


當狗容易做人難


首先,作為幕府中相對開明的人物,德川慶喜在失去法國支持、一向主張“公武合體”(公指天皇及朝廷,武指幕府即其機構)的孝明天皇1867年1月30日暴斃後,至少在表面上他一直是唱著“奉還大政”、“王道復古”的高調的,並且真的在1868年10月搶在倒幕派正式出兵前,於京都二條城舉行了“大政奉還”儀式,將權力主動交還給16歲的明治天皇,但三藩(薩摩、長洲、廣島)倒幕派為了爭取明治時代的權力主導權,仍然根據“大政奉還”前得到的密詔宣佈討伐幕府,並由此引發了短暫的伏見-鳥羽之戰。事實上這場戰役的導火索是薩摩藩江戶進邸被焚燒——而這場造成幕府決議進兵京都的大火,其實是薩摩藩200名藩兵在西鄉隆盛策劃下自己點的,目的就是製造混亂,激幕府動手,給倒幕派用兵制造口實。因為準備充分,倒幕派兵力雖少,但裝備精良,京都附近的倒幕軍共有大炮583門,以至於找不到足夠的炮手,而兵力還要更多一些的幕府軍卻只有區區94門炮。

儘管在伏見-鳥羽之戰中德川慶喜迫於幕府群臣和家人的壓力親自上陣,但敗退回江戶後就著手妥協,並提出了不追究幕臣責任、不破壞東照神宮(德川家康的家廟)等條件。這些條件在1868年3月13-14日由幕府重臣勝海舟和西鄉隆盛在池上本門寺會談中商定,江戶無血開城,勝海舟成為明治朝重要官員,而德川慶喜則根據池上本門寺協議,獲得了靜岡65萬石俸祿,並沒有被進一步追究。

勝海舟是倒幕派許多骨幹的老師和偶像,本人是著名的維新派人士,且和西鄉隆盛有交情,而倒幕派要的是權力,既然權力已經收回也就不為已甚,

不僅如此,退居靜岡後的德川慶喜從此遠離政治,成為一個熱心而蹩腳的攝影發燒友,連德川家督都讓給了養子德川家達,更以“我是亂臣賊子”為由長期避見明治天皇。此時倒幕派內部矛盾激化,最終引發了西南戰爭,原本作為幕府支柱抵抗到最後才投降的東北諸藩的軍隊反倒作為最堅決平定造反的西鄉隆盛的力量,為明治朝出力,這樣一來,追究德川慶喜的責任就顯得更加沒必要。

德川慶喜直到明治三十年即1897年才重返江戶(東京),第二年才謁見明治天皇,1902年作為華族被正式冊封為公爵。此時日本內部權力分配基本已成形,勝利者需要儘量穩定的權利架構和社會局面,不但慶喜,連李熙和琉球尚氏也照樣封爵,獲得世襲爵位的基本是各派都有,可以說,平安活到此時此刻的德川慶喜,已經沒有半點生命危險了。


李厚何


該放手時就放手。時代變了,過去的永遠過去了。


用戶5059873820628


懂得放權,看的長遠,這跟日本人的民族特性有關,都是為了讓日本更強大,德川慶喜懂得德川家的歷史使命已經結束了。跟滿清末年就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滿人統治者始終不放權,還在分滿漢之分,愣是被外族統治者巧取豪奪,百般凌辱還是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給國家民族帶來了空前的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