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统治终结后,末代将军德川庆喜为何活到了1913年?

ruboliang


德川幕府末代将军庆喜,是德川幕府中活的最长的将军 ,活了七十七岁。

作为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能够安享天年寿终正寝,除了基因好之外,主要在于他政治漩涡他做出了识时务的选择,使得免去了日后被清算。

在日本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德川庆喜做出了有利于日本的正确选择。

德川庆喜作为末代将军,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放弃权力,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这番选择有很多不得已的地方,但无疑使日本免于进一步的内乱,为明治维新的开始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德川庆喜至少在三个方面为自己加分不少,在百姓、公卿和天皇心中留下了好印象,是他日后免遭清算。

一、改革幕府政治,开始西化

德川庆喜接任幕府将军后,刷新幕政,给暮气沉沉且摇摇欲坠的幕府统治带来了新的气象。

这番改革中,尤其是向西方学习方面,可见他是一个开明的人。

比如改革军制。学习法国军制,编练步、骑、炮兵,并采购西式军舰,振兴军备;同时派遣人才留学海外,学习西方军事思想。

又如改革学制,设置“藩书调所”(今东京大学前身),培养外交和西学人才。

他的改革也赢得的了维新人士的欣赏与赞誉。

二、大政奉还

在倒幕派掀起的倒幕运动中,德川庆喜觉察到倒幕派武装倒幕,尤其是要“珍戮贼臣庆喜”的企图,他先发制人,上书表示“大政奉还”,使得倒幕派失去了讨伐他的理由。

尽管大政奉还仅是德川庆喜的权宜之计,但最终大政奉还得以完成,天皇得以重新掌握政权,这使得天皇对德川庆喜多少是有些好感的。

三、无血开城

大政奉还之后,倒幕派和幕府还是发生了战争,德川庆喜在鸟羽、伏见之战中大败,逃回大本营江户。此时幕府的实力依旧是很强的,幕府的主战派主张坚决反抗,并借助法国进行反攻。

此时的德川庆喜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战是和,德川庆喜都可以坚持一番。

最终德川庆喜放弃与新政府死战到底的想法,选择绝对恭顺政策,使得政府军兵不血刃地解放江户(后来的东京),日本人称之为“无血开城”,江户得以免于战火的浩劫。

基于这些事情,新政府的领导实行宽大政策,保全了德川庆喜的性命,也保全了德川家族。

德川庆喜在明治政府给的封地静冈开始几十年的隐居生活。期间他决口不问政治,热衷摄影、狩猎、民谣歌曲,生活安逸得趣。

明治天皇很满意,在德川庆喜晚年的时候召见他,册封他为公爵,给与华族身份。直到1913年以七十七岁高龄去世。

所以德川庆喜能够寿终正寝,主要是由于他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使得他免去了日后的清算,他从此也彻底绝缘政治,让明治政府很放心。


微史春秋


德川庆喜是幕府时代的最后一任将军,如果把幕府体制比作一个政权,那他该算亡国之君。按说,亡国之君一向没有好结果。可是,他和明治天皇的政府兵打了一仗后,居然还得到明治天皇的厚遇,得以善终。这是怎么回事呢?

(德川庆喜)

德川庆喜生于江户末期,是德川家昭和正室登美宫吉子的第7个孩子。

说起来,德川家昭这一支属于德川旁系分支。

按道理,德川庆喜是没有继承幕府将军的资格的。

不过,他9岁时,由于德川一桥绝嗣,在第12代幕府将军德川家庆的指示下,他被过继给了一桥家,成为家督。这样一来,他不仅得到了德川一桥丰厚的家业,还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幕府将军。

其实,早在过继之前,德川庆喜受老师泽下治斋的影响,对维新运动是有所了解和支持的。

毕竟当时在时局面前,幕府体制的种种弊端,已经引得人们对它非常不满,一些维新人士认识到,只有改革,才能使日本发展起来,不至于挨打。

在这种背景下,泽下治斋第一个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他的一些见解和著作,得到了维新派的欢迎。而受到影响的德川庆喜也并不反对倒幕。

可是,当德川庆喜被过继给一桥后,他的身份就让他不得不站到了维新派的对立面。

在熬过两代将军去世后,德川庆喜终于成为第15代幕府将军。

(改革军队)

此时的日本,由于闭关锁国。在被洋人用炮火轰开后,因不能取胜,只得接受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这让国人对幕府体制非常不满,转而支持天皇。

因此,对于德川庆喜而言,他面临的是改制还是顺应潮流,这就成了大问题,毕竟此时的幕府已经是风雨飘摇,民心已失。

起初,德川庆喜为了巩固政权,他在行政、军事和教育上都做了大量的改革。比如仿照法国军制编练新军,再比如设置藩书调所,支持西学等。

同时为了得民心,他还建立行政机构等,便政府和幕府统一。

不过,由于他的所做所为,都是想继续巩固政权,因此还是有不少大名和武士公开反对,要求他把政权还给天皇。

眼看一场内战在所难免,德川庆喜深知,如果引发内战,洋人一定会有利可图。于是他辞掉了将军一职,将大权交还给了天皇。这就意味着,延续了200多年的幕府机制就此画上了句号。

然而,维新派却并不满足,他们要求德川庆喜把领地和臣民都还给朝廷。

这让德川庆喜非常为难,毕竟同意了维新派的要求就等于向维新政府投降。

当时幕府势力还算强大。眼见维新派步步紧逼,支持幕府的藩国提出,应该让庆喜将军出任新政府高官,并能商议国事。

(日本维新派)

维新派不仅拒绝了这个请求,还让浪人们四处造谣生事。

不光在幕府领地大肆烧杀抢掠,甚至还伪造了天皇的诏书,表示一定要诛杀反贼庆喜,他们还在将军府邸外对着将军府随意放枪,行为极为恶劣。

德川庆喜被逼无奈,只得率领军队前往京都,打算面见天皇。

谁知维新派探得情报后,在明治天皇面前说德川庆喜要谋反。于是明治天皇派出政府军埋伏在途中,袭击了德川庆喜一行人。

经过四天的战斗,德川庆喜的军队被打得四散而逃,德川庆喜也只得逃回江户。

当时,许多藩主还是非常拥护代表幕府体制的德川庆喜的,他们纷纷要求在北海道重新建国,并组建军队,和政府军决一高低。

一些国家也表示支持德川庆喜,愿意调遣军队过来帮助他。

但是,大家的好意都被德川庆喜拒绝了,他为了表示绝不对抗明治天皇。住进了上野宽永寺,过起了隐者生活。

随后,德川庆喜在和维新政府达成共识后,将领地和臣民都交给了明治天皇。就连武器,也都交给了维新政府。这样一来,一场全面内战,消于无形。

维新政府掌权后,开始实行维新运动。从军事和现代化等方面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和技术等,这让日本得以在短时间内,经济和军事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至于德川庆喜,则在远离江户都城的静冈过起了隐居生活,从此再也没有过问过政治。

1898年,明治天皇的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后,他召见了德川庆喜,并进行了愉快的谈话。

1902年,德川庆喜被晋封为公爵,并担任贵族院议员。

1913年,时年77岁的德川庆喜因病去世,明治天皇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参考史料:《德川庆喜》)


张生全精彩历史


德川庆喜虽然是末代将军,却是德川幕府里面少有的英明果断的将军。

德川庆喜实际只当了一年多的将军,致力于在幕府主导下的开国改革。最终因为风云际会,加上幕府里面顽固僵化分子太多,德川庆喜在鸟羽伏见之败后,主动让出了权力。

德川庆喜因此保全了身家性命,比明治天皇晚去世一年,虚岁享年七十七岁,也避免了让日本陷入旷日持久的内战。

1,电影《凭神》中的德川庆喜。

幕末时期,别所彦四郎是一名下级武士,出身于充当将军替身的日本武士家庭。可惜别所彦四郎是次子,不能继承家业,入赘他家后霉运连连,失魂落魄。

彦四郎喝醉了酒,错拜三巡稻荷祠,引来穷神、病神、死神附体。彦四郎想尽办法都无法摆脱三位衰神,最后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与可爱的死神小女孩成了好朋友。

胜海舟也来拉彦四郎入伙。

最后幕府派和倒幕派发生了战争,德川庆喜将军逃走,遇到彦四郎。彦四郎发现自己跟德川庆喜长得一模一样。

彦四郎决心给将军当替身,救了德川庆喜一命,和仆人、旧时代一起死在硝烟弥漫的炮火中。

2,德川庆喜的改革。

1853年的黑船事件,幕府已经知道无法继续锁国,只能开国。

当时的孝明天皇却是一个坚定的攘夷派,并且反对倒墓,可见是一个十足的顽固派。

相反,幕府将军却相对开明。

只是幕府顽固派大老井伊直弼为了自己的利益,反对立贤明的德川庆喜,而在1859年拥立了年幼的德川家茂,使幕府的改革失去了十年,最终导致幕府不可收拾。

德川庆喜担任了将军后见职(将军辅佐),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设立近代军队,设置京都守护职维持京都治安,设置“藩书调所”(东京大学前身)。

1866年12月5日,德川庆喜正式担任幕府将军。

德川庆喜依靠法国的支持,开始大规模改革,但因倒幕派的战争激化,大部分政策未来得及实施。

反对倒幕的孝明天皇突然病死,形势对德川庆喜非常不利。

3,大政奉还和无血开城。

德川庆喜觉察到倒幕派要诛杀将军的阴谋,决定先发制人。

1867年10月14日,德川庆喜主动还权给明治天皇,称为大政奉还。先行一步堵住了倒幕派的嘴。

目瞪口呆的倒幕派岩仓具视发动宫廷政变,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要求德川庆喜辞官纳地,交出所有的权力。

德川庆喜认为倒幕派得寸进尺。

1868年1月,德川庆喜的幕府军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失败,德川庆喜逃回东京江户。

权衡利弊后,德川庆喜放弃了在东京继续抵抗,委托胜海舟负责与倒幕派善后,待罪上野东叡山宽永寺大慈院,实现了无血开城。

因为德川庆喜的明智决定,倒幕派没有对德川庆喜赶尽杀绝。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明治天皇封德川庆喜为公爵。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德川庆喜是江户幕府的末代将军,他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在他执政期间也曾试图过让日本全面西化,但是日本社会矛盾剧烈,阻碍重重,他从小受到会泽正志斋的影响,也赞成尊王攘夷,但是又因为身份限制,走上了和天皇敌对的道路。按理说倒幕运动成功后,德川庆喜这个末代幕府将军应该难逃清算,但是最后他却躲过了一劫,也算是得到了善终。

德川庆喜

政治明星德川庆喜是如何成为幕府将军的

公元1859年,美日签订了《日美修好通商条约》,这时的德川庆喜还在叫做一桥庆喜,他开始逐渐在政治上崭露头角,他痛斥了当时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井伊直弼,不久之后井伊直弼被刺杀,一桥庆喜的父亲德川齐昭业去世之后,很多人开始追随一桥庆喜,认为只有他在内忧外患的时候,才能力挽狂澜,不久一桥庆喜被孝明天皇任命为将军后见职,但是一桥庆喜受到幕府将军德川家茂限制较多,只能尽力加强幕府的统治。

井伊直弼

日本在西方势力的不断入侵之下,朝廷决定尊王攘夷,但是一桥庆喜并不支持攘夷活动,所以孝明天皇不断给一桥庆喜施加压力,德川庆喜被迫参与了攘夷战争。这个时期的一桥庆喜已经成为了德川幕府的代言人,虽然幕府势力还在很强大,但是在黑船事件后,日本天皇的权威也逐渐恢复,在这个时候幕府和日本朝廷,幕府内部的政治斗争异常的激烈,

而攘夷战争也逐渐演变成日本各派系是否支持开国的争论,一桥庆喜更加倾向于闭国,而当时日本大多数藩主是主张开国的,因为分歧越来越严重,暗杀活动极为活跃,而革新派在得到了多数藩主的支持后,公开和幕府叫板,一桥庆喜为了巩固幕府的统治地位,开始征讨主张尊王的长州藩,而就在这时幕府将军德川家茂病逝了,为了稳定局面大名们拥立一桥庆喜继承幕府将军,一桥庆喜这才改名为德川庆喜。

孝明天皇

德川庆喜推动幕府改革,内战失败后隐退骏府城

这时德川庆喜完全掌控了幕府,他开始积极寻求外部的支持,他开始和法国人合作,从经济,军事,政治,教育等方面推动全盘西化,希望能够尽快的实现改革,但是在一切开始有条不紊的推动时,孝明天皇死了,孝明天皇在这之前不支持倒幕,也给德川庆喜有机会施行改革,他一死倒幕派立刻开始活跃起来,明治天皇继位后,长州藩,萨摩藩和倒幕派走到了一起,开始谋划倒幕运动。

明治天皇

德川庆喜并不希望在发生大规模冲突,只想加快日本的西化改革,所以在知道倒幕派的行动后,提前上奏朝廷,进行大政奉还,也就让倒幕派没有理由再发动战争,但是幕府手上还掌握着实权,兵力也十分强盛,幕府和藩主之间的战争最后还是没能避免,1868年幕府军队和倒幕派军队在京都决战后,幕府战败了。德川庆喜放弃了反击的机会,宣布隐退。

这个决定也让德川庆喜免于一死。日本政府将骏府城给了德川家,德川幕府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德川庆喜也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1898年德川庆喜去皇居参觐明治天皇,两人这次见面也算是了结了之前的恩怨,1902年日本天皇将其册封为公爵,在1913年德川庆喜病逝。

大政奉还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德川庆喜

德川庆喜,日本德川幕府第15代征夷大将军,也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位幕府将军,可以说是倒幕运动中要打倒的最大“反派”。但就是这样的德川庆喜居然一直活到了1913年,还成为明治政府的公爵,受到明治天皇接见,得以继续享受荣华,不得不让人奇怪。

德川庆喜

德川庆喜出身于德川家族旁系,是水户藩藩主德川齐昭的第七个儿子,从小受到著名学者会泽正志斋的教导。而会泽正志斋是日本“尊王攘夷理论”的提出者,他的著作受到大量后来维新志士的追捧,从小接受他教导的德川庆喜自然也是大受影响。按照正常轨迹德川庆喜是和幕府将军这个职位无缘的,他很可能成为一位维新志士,可惜命运啊!

1847年,拥有幕府将军继承权的“御三卿”之首一桥德川家绝嗣,少年聪慧的德川庆喜被第十二代幕府将军德川家庆相中,让其过继到一桥德川家,德川庆喜得以继承一桥藩的家业,成为未来最可能担任幕府将军的人之一,也让他走上了和维新派对立的道路。

黑船事件

1853年黑船事件,美国人马修·佩里的舰队轰开了日本国门,此后俄、英、荷等国相继逼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就是在这种风云际会的时候,德川庆喜开始走上政治舞台,成为德川幕府的实权人物,于1862年担任将军辅佐,1866年成为末代幕府将军。不论是出于早年间受到的教育,还是自己的思考,德川庆喜明白只有改革才能够救日本。

德川庆喜掌权后对幕府进行改革,比如参照法国军制编练新军;设置藩书调所,也就是现在东京大学的前身,培养西学人才等等;改革幕府老中制度,学习西方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政府机构;推动公武合体,以实现幕府和政府的统一,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大部分被后来的明治政府继承推广,可见德川庆喜还是很有能力的。

倒幕战争

可惜德川庆喜毕竟是德川幕府的当家人,屁股决定脑袋,他必须要为德川幕府的统治出力奔走。在改革的过程中,德川庆喜表面上将大权还给天皇,实际上还是由自己操控,这激起了民众的不满,再加上德川幕府内部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后来倒幕战争的主力长州藩、萨摩藩各有想法,德川庆喜的改革不可能成功。

1867年1月30日,反对倒幕的孝明天皇突然病死,德川庆喜失去了自己的最大支持者。1867年2月,年仅15岁的明治天皇继位,宫廷倒幕派首领岩仓具视以明治天皇的名义联络长州藩、萨摩藩共同武装推翻幕府统治,宣布“王政复古”,废除幕府统治,成立新政府。德川庆喜自然不甘心失败,率兵与倒幕派进行决战,最终于鸟羽伏见战役中幕府军全线溃败,德川庆喜连夜逃回老巢江户。此时德川幕府内分成主战、主和两派,最终德川庆喜主动放弃权利,前往寺庙待罪自省。

江户城图画

按说幕府将军和倒幕派已经势成水火,德川庆喜身为失败者下场好不了,为什么最后得以善终呢?首先德川庆喜从小深受会泽正志斋的教导,他和很多维新派的人都是有壮大日本这一志向的朋友、同学,只不过后来立场不同分道扬镳了,这些人自然会保他的性命;

其次德川庆喜主动让出了江户城(也就是后来的东京),使得作为日本政治、经济中心的江户免于战火,让后来的明治政府得以很容易迁都,有财力将各项改革措施进行下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倒幕战争有欧美列强参与,英国支持明治政府,法国支持德川幕府,明治政府没能力在短时间内消灭幕府势力,一旦长时间内战,英法两国博弈必定使日本分裂。为了日本的国家统一,明治政府必须善待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以快速结束内战。

明治天皇

德川庆喜下野后在静冈过上了长时间的隐居生活,即使他的很多家臣在明治政府中担任要职,比如担任过兵部省兵部大丞的胜海舟、“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等,但是德川庆喜再也没关心过政治,与这帮旧家臣也少有联系,每日寄情于摄影、狩猎等活动,最牛的是有了21个子女。

1898年,德川庆喜受到明治天皇召见,算是彻底了结了倒幕运动中的恩恩怨怨;1902年,明治天皇特旨授封德川庆喜为公爵(从明治维新到二战战败,日本获封的公爵只有20个),并让德川庆喜进入日本贵族院担任议员;1913年,77岁的德川庆喜因肺炎去世,躲过了日本疯狂的军国主义时代,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当狗容易做人难


首先,作为幕府中相对开明的人物,德川庆喜在失去法国支持、一向主张“公武合体”(公指天皇及朝廷,武指幕府即其机构)的孝明天皇1867年1月30日暴毙后,至少在表面上他一直是唱着“奉还大政”、“王道复古”的高调的,并且真的在1868年10月抢在倒幕派正式出兵前,于京都二条城举行了“大政奉还”仪式,将权力主动交还给16岁的明治天皇,但三藩(萨摩、长洲、广岛)倒幕派为了争取明治时代的权力主导权,仍然根据“大政奉还”前得到的密诏宣布讨伐幕府,并由此引发了短暂的伏见-鸟羽之战。事实上这场战役的导火索是萨摩藩江户进邸被焚烧——而这场造成幕府决议进兵京都的大火,其实是萨摩藩200名藩兵在西乡隆盛策划下自己点的,目的就是制造混乱,激幕府动手,给倒幕派用兵制造口实。因为准备充分,倒幕派兵力虽少,但装备精良,京都附近的倒幕军共有大炮583门,以至于找不到足够的炮手,而兵力还要更多一些的幕府军却只有区区94门炮。

尽管在伏见-鸟羽之战中德川庆喜迫于幕府群臣和家人的压力亲自上阵,但败退回江户后就着手妥协,并提出了不追究幕臣责任、不破坏东照神宫(德川家康的家庙)等条件。这些条件在1868年3月13-14日由幕府重臣胜海舟和西乡隆盛在池上本门寺会谈中商定,江户无血开城,胜海舟成为明治朝重要官员,而德川庆喜则根据池上本门寺协议,获得了静冈65万石俸禄,并没有被进一步追究。

胜海舟是倒幕派许多骨干的老师和偶像,本人是著名的维新派人士,且和西乡隆盛有交情,而倒幕派要的是权力,既然权力已经收回也就不为已甚,

不仅如此,退居静冈后的德川庆喜从此远离政治,成为一个热心而蹩脚的摄影发烧友,连德川家督都让给了养子德川家达,更以“我是乱臣贼子”为由长期避见明治天皇。此时倒幕派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西南战争,原本作为幕府支柱抵抗到最后才投降的东北诸藩的军队反倒作为最坚决平定造反的西乡隆盛的力量,为明治朝出力,这样一来,追究德川庆喜的责任就显得更加没必要。

德川庆喜直到明治三十年即1897年才重返江户(东京),第二年才谒见明治天皇,1902年作为华族被正式册封为公爵。此时日本内部权力分配基本已成形,胜利者需要尽量稳定的权利架构和社会局面,不但庆喜,连李熙和琉球尚氏也照样封爵,获得世袭爵位的基本是各派都有,可以说,平安活到此时此刻的德川庆喜,已经没有半点生命危险了。


李厚何


该放手时就放手。时代变了,过去的永远过去了。


用户5059873820628


懂得放权,看的长远,这跟日本人的民族特性有关,都是为了让日本更强大,德川庆喜懂得德川家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了。跟满清末年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满人统治者始终不放权,还在分满汉之分,愣是被外族统治者巧取豪夺,百般凌辱还是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给国家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