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戰之54:一石三鳥

一艘潛艇的一次攻擊,擊沉一航母一驅逐艦重傷一戰列艦,這樣的戰績是可以載入史冊的。

1942年9月15日,南太平洋,日潛艇I-19一次魚雷齊射將6枚魚雷呈扇形攻向美艦,6發5中擊沉美軍航母胡蜂號(CV-7)跟驅逐艦奧布萊恩號(DD-415),重創戰列艦北卡羅萊納號(BB-55)。不論英美日德,這好像是效率最高的一擊吧?

前一節忘了說,胡蜂號在8月24日離隊加油去了,沒趕上東所羅門海戰。25日下午加完油回到戰場,胡蜂號放了34架戰機搜索/攻擊田中賴三的登陸艦隊,但為時已晚,田中的神通號巡洋艦當天上午被瓜島的仙人掌航空隊重傷之後,整個艦隊撤了。

胡蜂號於是就在所羅門群島南部晃盪,跟以前一樣,保護美澳航線兼顧瓜島。

太平洋海戰之54:一石三鳥


9月15日,胡蜂號跟大黃蜂、北卡號戰列艦正護送陸戰7團前往瓜島增援。當天清晨,胡蜂號是一級戰備狀態,時間1000之後降至二級,只關鍵崗位人員值班。整個艦隊上午都沒遭遇敵情,只在中午擊落一架笨重的水上飛機。

時間1420,胡蜂號放出24架戰機進行護衛/搜索/攻擊,然後收了11架戰機回來加油。效率挺高,一切井然有序,就在這時候,日軍潛艇來了。

I-19跟前一節的I-26一樣,都是帶飛機的B1級,水下排水量3600噸航程11000海里/26000公里,6魚雷發射管備彈17發。

1444,胡蜂號航行在瓜島東南500公里附近,瞭望員突然大叫“右舷前方,三枚魚雷”

但實際上,不是僅僅是三枚而已,I-19這時剛巧也在這晃盪,而且是晃到了胡蜂號大約1000米的地方。機會難得,I-19一氣射出6枚魚雷。

1445,急轉的胡蜂號躲避不及,被三枚魚雷擊中,而且中彈部位相當危險:航空燃油的油庫跟彈藥倉附近。中彈之後,胡蜂號船體內連續發生爆炸。

1452,估計是一枚魚雷定深過大,穿過了吃水6米的胡蜂號,擊中吃水10米的北卡羅萊納號戰列艦。北卡的中彈處位於左舷前部水下6米,艦體被撕開一個6X11米的大口子,這戰列艦隨後在珍珠港的幹船塢裡呆了一個月。

1454,看到胡蜂號的濃煙之後,護衛大黃蜂的奧布萊恩號驅逐艦相當警惕,驚險之中躲過了船尾的一枚魚雷,但可能是注意力都集中到船尾去了,結果是艦艏突然被魚雷擊中。不過還好,沒有人員傷亡,看起來只輕傷而已沒什麼大礙。

嗯,只是看起來,其實,她是中了天下第一陰毒功夫-------絕跡江湖逾三百年的化骨綿掌。

太平洋海戰之54:一石三鳥


胡蜂號的情況非常嚴重,汽油引起的大火將右舷前部各炮塔的彈藥一一燒爆。爆炸之猛烈,甲板上一些戰機被拋起落下之後,起落架都斷了;一座1.1寸的炮塔被直接炸出艦外。

中彈之後半小時,胡蜂號上就發生了三次大爆炸,消防水管破裂無法使用,通信系統故障指揮失靈。中彈後不到一小時,艦長謝爾曼(Forrest Sherman)下令棄船,時間是1520。

雖然傷情嚴重,但胡蜂號上的棄船過程秩序還是很好,傷者先行,40分鐘後,謝爾曼最後一個下船。

然後,美軍的魚雷又出問題了,射向胡蜂號的兩枚魚雷角度完美卻沒爆,後三枚魚雷特地關閉了磁引信,爆了(其實也是僥倖而已,見第24節。)。最終,胡蜂號上兩千餘名官兵,陣亡193人。

北卡號戰列艦上,雖然船體被撕開的裂口很大,但位置並非要害。畢竟是艘4萬噸的大船而且損管得力,幾分鐘內就將6度的左傾調正,問題不大,陣亡人數也不多,5人。

隨後,北卡前往珍珠港維修,在幹船塢裡呆了一個多月。

太平洋海戰之54:一石三鳥


奧布萊恩號驅逐艦比較有意思,當時沒事,但就是渾身不對勁。中彈次日,9月16日她抵達瓦努阿圖維修,一週之後到努美阿再修,都是漏水的問題。10月10日出發,準備越洋前往舊金山。

10月12日抵達蘇瓦,16日出發。18日,航行中的奧布萊恩號漏水情況加重,決定前往帕果帕果緊急停靠,但一路上將船內能扔的東西都扔了還不行,終於在19日早上棄船後沉沒。

這時,距離中彈已經過去了一個月。

幸好,無人傷亡。

這其實是蠻奇怪的,一般來說,1500噸的小船被魚雷擊中的話,不沉也是隻剩半條命。事後推測,是艦艏中彈部位非常靠前,所以無人傷亡--------那地方沒人,但巨大的衝擊力通過龍骨傳遞到船身,整個船體的結構已經被破壞。實際上,船在當時就已經廢了。

不論潛伏時間還是致死機理,真的很像化骨綿掌啊。哈哈

至於I-19,1943年11月25日在中太平洋的馬金島被拉福德號驅逐艦(DD-446)擊沉,跟二戰中的很多潛艇一樣,無人生還。馬金島的具體位置,可見47節《永不言棄》。

這個時候,企業號跟薩拉託加號先後受傷回港維修,現在胡蜂號又沉掉,南太平洋上就只剩了大黃蜂號(CV-8)一艘航母。不過冥冥之中,大黃蜂號也已時日無多,距離自己的終點不過一月之遙。

太平洋海戰確實很殘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