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救助:5萬名志願者在武漢抗疫一線,建起了一座“蟻橋”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節奏,也考驗著整個國家對疫情的應變能力。而在疫情爆發後,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在中國,也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民間救助團隊。

提起民間形式的救助,我們首先會想到“水滴籌”、“輕鬆籌”、紅十字會等,前兩種救助靠著“一人有難,八方支援”的思路盈利,而後一種救助依靠國家財政乃至社會各界的扶持。但在面臨一場殃及全民族的災難時,上述的模式似乎都不怎麼奏效。

在疫情爆發期間,湖北紅十字會曾一度掉入“塔西佗陷阱”,一邊是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匯入的救援物資,一邊是醫院護士醫療資源的告急與求助。作為指定的物資接受機構,湖北紅十字會被批“既沒有大批量、大規模處理各地支援物資的經驗,也沒有對於物資統一調度、儲藏、分發的能力”。而面對網友的批評與質疑,湖北紅十字會只能承認自身的不足。

民間救助:5萬名志願者在武漢抗疫一線,建起了一座“蟻橋”

◎ 湖北紅十字會回應捐贈物資分配問題:痛心自責內疚。/ 湖北省紅十字會官網

但我們也發現,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湖北地區上演了一場場他救與自救的範本。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給了我們一份異常亮眼的成績單。據不完全統計,在總人口約1000萬的武漢已有5萬名志願者,在疫情發生後至今仍然活躍在武漢抗疫第一線。

他們用一個個故事書寫了人間的溫暖。

PART.1 志願者的工作,從沒日沒夜找貨源開始

對抗疫一線的志願者來說,最開始每天的工作就是與物資短缺作鬥爭。

“物資短缺的時候,真的是什麼都缺,從日用到防護,但是沒有柴米油鹽,是真的熬不住。”

90後志願者小趙告訴39深呼吸:“最開始防護服短缺,我們都是自己墊錢給一線買防護服,但總歸不是長久之計。後來就以微信群的形式,發動朋友、社會上的公益組織、社會人士捐款,前期的工作很複雜,從宣傳、找物資、統計捐款數目、做好表格公佈出來,做到每一筆錢公開透明,捐來的錢,不能留在手裡,因為武漢不缺錢,就缺物資。”

和小趙一起的志願者小利,在收到各界捐來的善款之後,就開始整天沒日沒夜地聯繫有物資的商家,口罩、防護服、護目鏡、消毒液都成了緊俏品,他們急需找到……但在找尋物資的過程中,他們也面臨一個現實存在的難題——畢竟志願者不是醫護人員,他們不知道這些物資是否符合醫用標準。於是,這帶來了另一個工作量,在每找到貨源後,必須查看是物資的規格與標準,防護物資會不會存在造假、是否達標。而這都是每個志願者每天需要擔心的事情。

民間救助:5萬名志願者在武漢抗疫一線,建起了一座“蟻橋”

◎ 常見口罩的標準和對比。/ 發現湖北

好在,隨著志願者不斷壯大,一些專業人士的加入,讓這些問題慢慢得到了解決。

“想要把社會捐來的錢變成一線需要的物資,越來越難,索性我們就拒絕接收了社會資金的捐贈,目前只接受從社會各界捐贈的物資。”志願者小利說,在這之後,各界捐贈的物資紛紛湧向武漢,也就有了一批專門對接物資的志願者。

志願者燕妮就是其中一位。為了方便統計、查驗物資,對接到一批醫用護目鏡的燕妮,組建了一個微信群,“有需要的醫院可以通過掃碼進群,在群內提供醫院的名稱、聯繫人、電話、收貨地址、醫護數量、需求量等,統計物資分配名單之後,對接車隊的師傅免費郵寄到各醫院。”她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

一邊,所有志願者的支援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另一邊,紅十字會大宗物資也在陸續發放,各大小企業捐贈的資源不斷湧入,醫護人員的防護問題逐漸得到解決。但這時吃飯也成了問題,“雖說一天也不一定吃上幾口飯,但武漢商戶沒幾家開門的,特別是餐飲行業,這確實給醫護人員的吃飯問題造成了一定的負擔,好在我為醫護人員對接了一家餐飲店。”

凌晨一點多,志願者陳梅又找某一餐飲商戶的老闆要了40份盒飯,主要是給滯留在武漢的流浪者,沒想到老闆沒猶豫就爽快答應了。“迄今為止,這家餐飲店的老闆已對醫護人員免費發放餐盒超過百萬份。”陳梅十分感激大家的熱心支持。

民間救助:5萬名志願者在武漢抗疫一線,建起了一座“蟻橋”

◎ 給流浪者發放餐盒。/ 志願者陳梅供圖

但是,還沒來得及喘口氣,下一階段的任務又來了。面對外界運送到武漢的物資——四川170噸蔬菜、山東173噸消毒液母液、100噸蘿蔔、江西寧都100噸蔬菜、北京20噸土豆、甘肅10噸土豆、湖南3萬件自熱米飯、貴州30噸白菜,另外還有10噸米油,棉被,幾百份素食錦盒,酒精等,都在等待著調度。

這些物資,有的在開往武漢的路上,有的或許還在貴州的田地裡,但提前做好接洽的準備,總不會錯,畢竟這些貨物確實不是小數目。

民間救助:5萬名志願者在武漢抗疫一線,建起了一座“蟻橋”

◎ 志願者正在採摘貴州捐往武漢的30噸蔬菜。/ 志願者白三金供圖

“所以,在一線總是不缺問題,而我們志願者都必須具備三頭六臂,具備隨時可以滅火的能力。我們都是孫悟空,會72變。”在接踵而來的問題面前,志願者們都已經習慣了,他們在短暫的休息時間,總愛如此調侃自己。

PART.2 難題接踵而來,不顧一切盡力而為

在疫情面前,有時候,除了要掌握調派物資的能力,還需要應對隨時會出現的求助信息。

2月28日凌晨1:28分,下著雨,武漢的城內顯得有些寂靜,相比之下,志願者微信群中卻依舊熱鬧著。此刻,在一線志願者群裡,志願者們正在尋找有通行證的司機師傅,“現在有一批從四川過來武漢的84消毒液,車隊人手不夠,需要卸貨援助,地點在東西湖,就是現在,有誰在附近,亟需處理……”有位志願者在微信群裡發佈了求助信息。

經過了多天的工作,陳梅有些疲累。看到這樣的求助信息,她隨手在朋友圈寫了一句牢騷話:為什麼又下雨?接下來,武漢連續幾天都有雨,好煩!

自從來到武漢後,陳梅討厭下雨天,她覺得,下雨天總不會有好事。她永遠不會忘記,同樣是這樣的下雨天,在一個多月前的大年三十晚上,本該和家人團聚吃年夜飯的她不得不和其他志願者一起接送一個父母都感染新冠肺炎的小孩去金銀潭醫院,因為院方表示,只有拿到身份證,孩子父親的屍體才能火化。那天的雨,下得特別大,雨滴打擊著他們每個人的每一寸肌膚,冰涼的雨滴中透著一些疼痛與絕望。

但也正是此刻的武漢,任何事情都風雨無阻。雨中扎帳篷、雨中卸貨、冒雨接送醫護人員,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從2月4日開始,已經持續工作至今的“123車隊”張正師傅,從天沒亮跑到夜幕降臨,“因為防護服資源有限,所以每次出門既然穿上了防護服,就會多跑幾趟。”張正每天不僅需要接送三班倒的醫護人員,在醫護人員上班的時候就運送物資,還需要給一些醫院運送生活物資,包括2.4噸大白菜、南瓜、1000多箱自熱米飯、幾百箱女性衛生用品、上千套防護服、上萬只口罩等。

“幾十箱貨物還好,用7座的麵包車大不了多跑幾趟,但是幾十噸上百噸的貨物,迅速讓這個城市消化掉,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小利如此介紹,他們面臨的就是一批10噸的救援物資,正從邯鄲發往武漢,十幾個小時,絲毫不容耽擱,必須及時送達。

民間救助:5萬名志願者在武漢抗疫一線,建起了一座“蟻橋”

◎ 10噸貨物裝卸。/ 志願者大齊供圖

這批物資是一位獨立導演的朋友聯繫“厚德慈愛”捐贈給武漢困難老人的。“面對這次疫情,確實每個人都很難,特別是獨居老人,他們不會用智能手機,不會在社區微信群裡發自己的需求,他們是真的困難。”志願者大樹說。

“剛開始我和一批志願者一致認為10噸物資發放比較容易,但是我們後來才發現,這件事要比想象中困難。在短時間內,既要找到需要幫助的老人,又要確保信息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挑戰。”提供物資的獨立導演說,“65歲以上腿腳不方便且子女不在身邊無法支援,這類老年人我們把他們歸為需要被緊急協助的老人家庭;家庭成員患有其他疾病、移動電子設備使用不便、殘障、獨居、家庭貧困,生活不便無法順利採購生活物資的家庭,我們把他們歸為重點需要協助的家庭。這也是我們發放物資的目標對象。但這些數據總要去統計,這個任務重要且有意義。”

這位導演深夜在微信群裡發完這個相對棘手的問題之後,一直在等待回覆。他告訴39深呼吸,“這件事哪怕做不到100分,但也是值得為之努力的事。總比那些物資被隨意浪費強很多,每一桶油,每一袋米,都來之不易,我不希望他們成為智商稅。”也是在他的堅持下,這件事最終得到了妥善的解決。3天后,志願者彩虹連夜聯繫了幾位在武漢做志願者的朋友,通過多方的溝通和接洽,最終把10噸物資發給了真正需要物資的747戶家庭。

民間救助:5萬名志願者在武漢抗疫一線,建起了一座“蟻橋”

◎ 10噸貨物分發給了老人。/ 志願者大樹供圖

志願者大樹介紹,他和彩虹在各位志願者、王導、青姐、各小區物業和居委會的合力幫助下,給10幾個小區的獨居老人送去了導演提供的物資。他一邊介紹自己如何每家每戶上門溝通,一邊把照片發給39深呼吸,“這批物資在小區業委的幫助下,免費發放給每家每戶了。”他很是欣慰。

“小區共1400戶,在住900多戶,在上門送物資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難,有住戶看到外人來敲門不敢開門的。”大樹補充說道, “但也有的住戶很是熱心,南湖名都A區的周大哥給我們送來了良心雞蛋,別人賣35元30個,他賣35元60個。一場疫情把人分得很透徹!”

民間救助:5萬名志願者在武漢抗疫一線,建起了一座“蟻橋”

◎ 物資送給需要的老人。/ 志願者大齊供圖

在疫情面前,有人發著“國難財”,有人借權牟利,有人卻不顧一切想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大樹是一個熱心、直接的小夥子,每天他都想著如何給需要幫助的人提供自己的服務。在疫情面前,他也不例外。他的口罩早已不夠了,“口罩不多,裡面戴著一次性口罩,外面加一層棉口罩,塑料袋製作的防護帽,我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消毒。”整天在外面跑的大樹憨憨地說道。

在和大樹對話的時候,39深呼吸多少感覺到有些心酸,大樹一直在強調,自己所做的工作有限,在他的認知裡,幫助新冠肺炎患者實現治癒、在定點救治點奮戰的醫生才是最辛苦的人,他們才算一線,“最好的物資應該優先留給醫生,他們才是最辛苦、最需要給予支持和幫助的人。”

PART.3 疫情背後的眾志成城 民間救助強有力的補充

抗疫期間,哪裡需要志願者,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

據39深呼吸了解,在志願者的幫助下,武漢城內一群需要幫助的人的生活狀態正日益得到改善。以微博上發起的武漢求助者微話為例,一線記者援助小組和清華大學雷火團隊合作聯合建立了“武漢求助者地圖”,只需要進入鏈接就可以登記求助者的信息,表明自己需要尋求的具體幫助,在接收到這些求助信息後,志願者會統一開著車,根據地圖上的求助信息配送;

民間救助:5萬名志願者在武漢抗疫一線,建起了一座“蟻橋”

◎ 日常工作之餘,雷火志願者團隊協助完善武漢救助者地圖。/ 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網絡中心

在微博上,有位名為梁鈺的網友提出:武漢女性醫護人員也需要備受關注。隨後,一線的志願者通過各個渠道尋找女性用品;目前,武漢城內的老年人正有專門的志願者排查信息,以便在第一時間給真正需要幫助的空巢老人提供物資供給;被滯留在武漢流浪者,經一線記者曝光後,志願者已經連夜給他們送去棉被和餐盒,並會同民政、公安部門等政府部門,連夜積極參與武漢市流浪者人員的大排查,將流浪者送往民政部門救助站或臨時救助點。

據一線志願者的最新消息,目前找到的流浪者已經被安排到賓館住宿,並爭取在兩天內將沒有定所的武漢流浪者數量歸零。

民間救助:5萬名志願者在武漢抗疫一線,建起了一座“蟻橋”

◎ 此前媒體報道,有部分流浪者棲居在武漢協和醫院急診大廳,靠愛心盒飯度日。/ 澎湃新聞

“此次疫情下,民間救助的力量有目共睹。如果這次的民間救助算是一個成功範本的話,那麼之後的水滴籌等官方組織或是盈利性的機構,民間信譽或盈利能力都可能面臨挑戰。”面對此次民間志願者提供的幫助,某業內人士對39深呼吸直言。

如果沒有這次深入瞭解,許多人根本體會不到志願者真正的含義。有人說,志願者除了無私奉獻之外,似乎又多了一份責任與擔當。志願者是螺絲釘,但少了他們,機器的運轉或許會遭遇卡殼。

疫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國家的力量,看到了什麼叫眾志成城。

上述業內人士對39深呼吸表示,民間志願者確實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樣的作用好比人們對於行軍蟻的描述:對於人類來說,在非洲的某些原始部落裡,行軍蟻被看作十分有效的治癒手段。為了促進身上傷口的癒合,人們會捏住螞蟻的身子,讓行軍蟻強壯的顎穿過傷口邊緣的皮膚,再將其的身子拔掉。這就像用針線將傷口進行縫合,傷口的兩邊因為顎而連接在一起,傷口便能夠更好地癒合。

大自然是如此奇妙,只有尊重自然,人類才能夠長久地發展下去。不要忽視自然之中的任何物種,即便是螞蟻這樣細小的身軀,聚合起來都能帶來無盡的力量。

民間救助:5萬名志願者在武漢抗疫一線,建起了一座“蟻橋”

◎ 身軀細小的螞蟻靠集體的力量生存,繁衍。/ quanjing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武漢的志願者約五萬人,不管是90後,還是幾十歲退休的老大爺,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盡一份力。這些人像是螞蟻,看起來都相似,也似曾相識,他們每個人的名字,或許不被他人知曉,但卻在各司其職,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保護“蟻王”——武漢。

而在39深呼吸看來,志願者團隊這樣的民間自發組織正在我國各地的基層和公共衛生、健康防控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對我國相關的領域建設和完善很可能會產生足夠大的助力和影響,對疫情後的公共衛生體系、疾病防控體系乃至健康社區、城市體系建設或都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最後,我們需要向這群了不起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姓名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