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讓善良帶有“稜角”,遇小人須有底線

道德經:讓善良帶有“稜角”,遇小人須有底線。

道德經:讓善良帶有“稜角”,遇小人須有底線

古人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仁德之心”,君主以仁德施政天下,平民以仁德修身處事。

好像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一個概念,叫做“以德服人”,所有人教會我們的都是以善良處事,但是後來才發現,善良並不適用於所有狀態,有的時候以惡制惡,比善良更有用。

仁德之心沒有錯,並不是仁德之心不好,而是人生需要有底線,一味的仁德就是軟弱。

在某些時候,一味的寬容別人並不會獲得別人的尊敬,反而會因為你的退縮而讓別人得寸進尺。

所以,遇見惡小人那就以惡之惡,在合乎規範與道德的基礎之上,選擇相對強硬的手段回擊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古人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叫做“方圓並用”。

當方則方,當圓則圓,就好像在現實社會中,無論是身居何位,他們的成功都離不開方圓並用的策略。

道德經:讓善良帶有“稜角”,遇小人須有底線

有一個人問別人是如何擁有廣闊的人脈關係的,這個人回答說:中國古代的銅錢就是最好的答案,銅錢,中間是一個方塊,外在是一個圓形,就好像一個人一樣,內在有著方正的個性,外在也有著圓潤的處事策略,在任何情況下都懂得變通。

《道德經》中說出這樣一句話: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是道家的思想,以不爭的態度處世,不與他人爭奪,天下也沒有事物能與你爭搶,這是一個以“清靜無為”的基礎,去容納天下以德處事的態度。

但是《道德經》的思想是建立在外物沒有觸碰自己原則,沒有侵犯自己利益的基礎上再去容納,如果一個小人不斷的觸碰你的利益時,同樣還去容納,這反而是一種懦弱。

因為容納是一種態度,目的是用另一種方式去尋求愛與和諧,但是如果常用的態度無法達到目的的時候,特殊情況就要以方圓並用之略,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讓自己有原則,讓自己有底線。

就好像有這麼一句通俗的話:沒有底線的善良,就是一種軟弱

道德經:讓善良帶有“稜角”,遇小人須有底線

《道德經》中同樣也有自己的稜角,叫做:“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

一個人,當他勇敢的無所不為時,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就如同小人一樣,做事沒有了底線準則,必然會招來禍患,因為這是不符合天道的行為, 就連天道都不會縱容,所以就有了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句話。

《菜根譚》之中說:

處治世宜方,處亂世當圓,出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當嚴,待庸眾之人宜嚴寬互存。

處於太平盛世應該嚴正剛直,處亂世應該圓潤通達,生活在衰亂將亡時代,為人就要方圓並用。對善良的人要寬容,對惡人要更加嚴格,對待庸碌平凡的眾生,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寬容嚴厲互用,恩威並施。

道德經:讓善良帶有“稜角”,遇小人須有底線

在一部電影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法律這個東西,它不會告訴你什麼可以做,但是它會告訴你什麼事情不能做。

“讓善良帶有底線,處事方圓並用”,就是告訴別人你的利益和底線是什麼,什麼事情在你身上是不能發生的,這個就是方圓並用策略的目的。

這個世界最大的錯誤,就是縱容了小人犯錯,小到一個家庭容納熊孩子的行為,大到一個社會生態容納邪惡小人狀態一樣。

無原則的容納都是一種錯誤,任何時候沒有了剛正的底線,都只會面對被動的人生。

道德經:讓善良帶有“稜角”,遇小人須有底線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