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承人員出師考核必須記住的知識點之哮病喘證


中醫師承人員出師考核必須記住的知識點之哮病喘證


喘息、氣急、胸悶咳嗽……

是遺傳因素還是環境所致?

哮喘可以根治嗎?如何用中醫治療哮喘?

很多哮喘患者常年有哮喘疾病,尤其老年體弱的患者較多,而今越來越年輕化。中國哮喘人數達近5000萬人,可以說是非常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

作為一名中醫師承(確有專長)學員,哮病的病因病機、喘證的辨證論治是肺系病證的常考病證,我們一定要牢牢掌握,服務好大眾。

哮病和喘證是中醫兩個疾病的範疇。哮病以聲音命名,以喉中有聲、氣喘,可以自行緩解為主要特點。喘證則主要是氣喘,喉嚨一般沒有聲音,不會自行緩解。兩者區別點主要是有沒有喉嚨聲音,能不能自行緩解。哮必有喘,而喘未必有哮。從現代醫學上來劃分,哮病一般指的是支氣管哮喘,喘證則多是指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纖維化等。

傳統師承確有專長考核複習要牢記相關知識點,以下為“中醫師承/確有專長人員考核:哮病的病因病機、理法方藥”相關內容,希望為各位學員提供幫助:

中醫師承人員出師考核必須記住的知識點之哮病喘證


哮病

哮病的病因病機:哮病的發生,為宿痰內伏於肺,每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誘因而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肺氣上逆,痰氣搏擊而發出痰鳴氣喘聲。


哮病發作期辨證論治

1.冷哮

主症: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喘憋氣逆,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發,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劑: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加減。

2.熱哮

主症:喉中痰鳴如吼,喘而氣粗息湧,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黏濁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飲,汗出,面赤,或有身熱,甚至有好發於夏季者,舌苔黃膩,質紅,脈滑數或弦滑。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劑:定喘湯或越婢加半夏湯加減。

3.寒包熱哮證

主症:喉中哮鳴有聲,胸膈煩悶,呼吸急促,喘咳氣逆,咯痰不爽,痰黏色黃,或黃白相兼,煩躁,發熱,惡寒,無汗,身痛,口乾欲飲,大便偏幹,舌苔白膩黃,舌尖邊紅,脈弦緊。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熱。

代表方劑:小青龍加石膏湯或厚朴麻黃湯加減。

4.風痰哮證

主症:喉中痰涎壅盛,聲如拽鋸,或鳴聲如吹哨笛,喘急胸滿,但坐不得臥,咯痰黏膩難出,或為白色泡沫痰液,無明顯寒熱傾向,面色青暗,起病多急,常倏忽來去,發前自覺鼻、咽、眼、耳發癢,噴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隨之迅即發作,舌苔厚濁,脈滑實。

治法:祛風滌痰,降氣平喘。

代表方劑:三子養親湯加減。

5.虛哮

主症:喉中哮鳴如鼾,聲低,氣短息促,動則喘甚,發作頻繁,甚則持續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無力,痰涎清稀或質黏起沫,面色蒼白或顴紅唇紫,口不渴或咽乾口渴,形寒肢冷或煩熱,舌質淡或偏紅,或紫暗,脈沉細或細數。

治法:補肺納腎,降氣化痰。

代表方劑:平喘固本湯加減。

哮病緩解期的辨證論治:

1.肺脾氣虛證

主症:氣短聲低,喉中時有輕度哮鳴,痰多質稀、色白,自汗,惡風,易感受外邪,倦怠無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弱|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治法:健脾益氣,補土生金。

代表方劑:六君子湯加減。

2.肺腎兩虛證

主症:短氣息促,動則尤甚,吸氣不利,痰質略黏起沫,腦轉耳鳴,腰痠腿軟,心慌,不耐勞累。或五心煩熱,顴紅,口乾,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苔淡白,質胖,脈沉細。

治法:補肺益腎。

代表方劑:生脈地黃湯合金水六君煎加減。

中醫師承人員出師考核必須記住的知識點之哮病喘證


喘證

喘證的病因病機:喘證的病因很複雜,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欲久病等均可成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便成為喘病。

喘證的治療原則:實喘治肺,以祛邪利氣為主;虛喘以培補攝納為主。


喘證的理法方藥:

風寒壅肺證—治法:宣肺散寒;

方藥:麻黃湯合華蓋散。


表寒肺熱證—治法:解表清裡,化痰平喘;

方藥:麻杏石甘湯。


痰熱鬱肺證—治法:清熱化痰,宣肺平喘;

方藥:桑白皮湯。


痰濁阻肺證—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


肺氣鬱痺證—治法:開鬱降氣平喘;

方藥:五磨飲子。


肺氣虛耗證—治法:補肺益氣養陰;

方藥:生脈散合補肺湯。


腎虛不納證—治法:補腎納氣;

方藥: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


正虛喘脫證—治法:扶陽固脫,鎮攝腎氣;

方藥:參附湯送服黑錫丹,配合蛤蚧粉。

傳統醫學認為: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當哮喘病發作時,肺道不能主氣,腎虛不能納氣,則氣逆於上,而發於喘急。脾為生化之源,脾虛生痰,痰阻氣道,故見喘咳,氣短。因此,哮喘病是腎、肺、脾,三虛之症。 中藥成分治療支氣管哮喘被國家納入星火計劃項目,目前很多患者採用了中藥治療。

願傳統師承(確有專長)學員學好中醫,提升中醫診治水平,為推動中醫藥文化發展貢獻一技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