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哮病


中醫內科學——哮病

一、概念

哮病是由於宿痰伏肺,遇誘因引觸 ,導致痰阻氣道 ,氣管攣急,肺失肅降,肺氣上逆所致的發作性痰鳴氣喘疾患。發作時,喉中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

二、病因病機

中醫內科學——哮病


三、診斷要點

1.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或唇甲青紫。

2. 呈反覆發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等因素誘發。發作前多有鼻癢、噴嚏、咳嗽、胸悶、情緒不寧等先兆。

3.多有過敏史或家族史。

4.發作時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溼囉音。

5. 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痰液塗片、胸部x線檢查等有助於診斷。

四、鑑別診斷

中醫內科學——哮病


五、辨證要點

1.辨已發未發

發作期: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等為典型臨床表現。重者張口抬肩,目睛脹突,不能平臥,端坐俯伏,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唇甲青紫,額汗淋漓。若能將大量粘痰暢利吐出,呼吸通暢,痰鳴氣憋緩解,似如常人,或感疲勞,納差。發作可持續數分鐘、幾小時,或更長。

緩解期:無典型症狀,若病程日久,反覆發作,導致身體虛弱,平時可有輕度哮證,而以肺、脾、腎虛損為主要表現,平時有輕度哮症者,在大發作時易致持續難平。

2.辨證候虛實

哮病屬邪實正虛之證

(1)發作時以邪實為主

呼吸困難,呼氣延長,伴寒熱,苔膩,脈實。

(2)未發時以正虛為主

肺虛者——氣短聲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輕度哮鳴音,自汗惡風。

脾虛者——食少,便溏,痰多。

腎虛者——平素短氣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腰痠耳鳴。

虛實錯雜,故又當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狀以辨別其主次。虛證應審其陰陽之偏虛,區別臟腑之所屬。

3.辨痰性質

發作期痰有寒痰、熱痰、痰溼、風痰之異。

寒哮——哮鳴如水雞聲,咳痰清稀,或色白如泡沫,口不渴,舌質淡,苔白滑,脈浮緊。

熱哮——喉中痰鳴如吼,胸高氣粗,咳痰黃稠膠粘,咯吐不利,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痰哮——喘咳胸滿,但坐不得臥,痰涎湧盛,喉如曳鋸,咯痰粘膩難出者。

風哮——反覆發作,時發時止,發時喉中哮鳴,止時如常人,或伴惡風、汗出,或咽乾口燥、面色潮紅或萎黃不華者為。

發時——攻邪治標,祛痰利氣

寒痰——溫化宣肺,

熱痰——清化肅肺,

痰濁壅肺——去壅瀉肺,

風痰——祛風化痰,表證明顯者兼以解表;

平時——扶正治本。

陽氣虛者——溫補,

陰虛者——滋養,分別採取補肺、健脾、益腎如寒熱虛實錯雜者,當兼以治之。

七、分證論治

發作期

1.寒哮

主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或清稀呈泡沫狀,口不渴,或渴喜熱飲,面色晦暗帶青,形寒怕冷,或小便清,天冷或受寒易發,或惡寒、無汗、身痛。舌質淡,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藥:射干麻黃湯。

射干、麻黃——開痰結,宣肺氣;

乾薑、細辛——溫肺蠲飲;

紫苑、款冬花、半夏——降氣化痰;

五味子——收斂肺氣;

大棗——和中並調和諸藥。

2.熱哮

主症:氣粗息湧,喉中痰鳴如吼,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咳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咯吐不利,煩悶不安,不惡寒,汗出,面赤, 口苦,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方藥:定喘湯。

麻黃——宣肺定喘;

黃芩、桑白皮——清洩肺熱,止咳平喘;

杏仁、半夏、款冬花、蘇子——降氣平喘,化痰降逆;

白果——斂肺祛痰定喘;

甘草——和中調和諸藥。

3.濁哮

主症:喘咳胸滿,但坐不得臥,痰涎湧盛,喉如曳鋸,咯痰粘膩難出。嘔惡,納呆,口粘不渴,神倦乏力。舌質淡或淡胖,或舌質紫暗或淡紫。脈滑實或弦、澀。

治法:化濁除痰,降氣平喘。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

二陳湯方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理氣化痰,運脾除溼;

三子養親湯方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化痰下氣平喘。

4.風哮

主症:哮喘反覆發作,時發時止,發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不能平臥,止時如常人。或精神抑鬱,情緒不寧;或伴惡風,汗出;或伴形體消瘦,咽乾口燥,面色潮紅或萎黃不華。咳嗽痰少或無痰。舌質淡或舌質紅少津,苔薄白或無苔,脈浮或弦細。

治法:疏風宣肺,化痰平喘。

方藥:華蓋散。

炙麻黃——散風宣肺平喘;

桑白皮——瀉肺平喘;

紫蘇子、杏仁——降氣平喘;

茯苓、陳皮——行氣化痰;

甘草——調和諸藥。

適用於外風引發者。

緩解期

1.肺虛

主症:氣短聲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輕度哮鳴音,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面色恍白,平素自汗,怕風,常易感冒,發作前噴嚏頻作,鼻塞流清涕。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

治法:補肺固衛。

方藥:玉屏風散。

黃芪——補益肺脾,益氣固表;

白朮——健脾益氣,助黃芪益氣固表;

防風——走表祛風,以助黃芪實表固衛。

2.脾虛

主症:氣短不足以息,少氣懶言,每因飲食不當而引發。平素食少脘痞,痰多,便溏,倦怠無力,面色萎黃不華,或食油膩易腹瀉,或泛吐清水,畏寒肢冷,或少腹墜感,脫肛。舌質淡,苔薄膩或白滑。脈細軟。

治法:健脾化痰。

方藥:六君子湯。

黨參、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

陳皮、半夏——燥溼化痰。

3.腎虛

主症:平素短氣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勞累後喘哮易發。腰痠腿軟,腦轉耳鳴。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或顴紅,煩熱,汗出粘手。舌質淡胖嫩,苔白;或舌質紅,苔少。脈沉細或細數。

治法:補腎攝納。

方藥: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

金匱腎氣丸中肉桂、附子——溫補腎陽;

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乃陰中求陽之意;

七味都氣丸——益腎納氣,即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