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氣候優於長安的洛陽,為何淪落為陪都?唐朝如何"定位"洛陽

洛陽作為陪都,其實際地位第二次超越首都是在唐朝。大業四年五月,唐高祖李淵在長安接受隋恭帝遜位,建立唐朝。唐因循隋制,仍定都大興城,但改名為長安城。長安經唐二百多年的營修,成為中外聞名的一代國際大都市。

同時,隨著國家的日益昌盛,統治重心逐漸東移,沿用隋東都城為陪都,用以輔佐長安城,實行東西平衡型的兩京制都城制度,但其重心也曾發生過搖擺與轉移。洛陽能夠達到曾經的實力是什麼因素形成的呢?

經濟、氣候優於長安的洛陽,為何淪落為陪都?唐朝如何

一、陪都洛陽“搖擺不定”的地位

隋代時洛陽作為陪都在某些時間裡實際地位超越了首都大興。而到了唐代,洛陽的地位依然尊崇。儘管唐朝曾實行五都制、三都制等多都制,但在所有陪都中洛陽無疑是最重要的,其地位與國都長安相差無幾,兩京制是唐朝都城制度的主要體制。

而且,在唐朝,甚至有時長安與洛陽主客倒置,洛陽在唐代達到了它最強的存在感。

唐初期,廢東都為洛州,降為洛陽都督府。貞觀六年,正式改稱洛陽宮,這個是唐開始經營唐東都的第一個階段。這也是中國古代陪都發展史上一個特殊階段,非都而宮,只是有行宮,還不是標準的陪都,但已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陪都含義,其地位和功能並不同於普通的中心城市。

唐代洛陽正式成為陪都,並且地位漸漸超越都城長安,是從唐高宗開始的。顯慶二年,由於戰事頻繁,高宗下令把洛州升格為東都。龍朔以後,逐漸修繕洛陽宮。並在洛陽增建宿羽、高山、上陽等宮。高宗時與則天皇后往來於長安和洛陽之間,駐蹕洛陽的時間累計達十餘年。

經濟、氣候優於長安的洛陽,為何淪落為陪都?唐朝如何

而武則天在洛陽的時間則長達三四十年。武則天時期的東都洛陽地理形勢優越、交通更為便利,“北通琢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成為全國的水陸交通中心。置身於伊洛河盆地廣大的空間,使洛陽獲得了成為世界大都市的條件。

高宗死後,武則天臨朝稱制,對洛陽寄託了自己的厚望。公元684 年武則天當時已經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她為了神化自己,也是為了給改朝換代做準備,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到成立武周前,洛陽已成為國家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和文化思想中心。

這時的神都雖名義上仍是陪都,但它的地位已經遠遠超越了長安,正所謂“則天大聖”者也。此時習慣上仍稱長安為“京師”,但此時所謂的“京師”長安已不是全國政治中樞,實際地位早已低於神都。

洛陽能夠擁有與長安比肩的地位絕不是空穴來風,洛陽的地理位置以及怡人的氣候是絕佳的優勢,這也促成了洛陽成為了陪都的最好選擇。

經濟、氣候優於長安的洛陽,為何淪落為陪都?唐朝如何

二、得天獨厚的位置與經濟

1、四方交匯之處

神龍元年,唐中宗李顯發動政變,復辟成功,他排除了武則天的政治干擾,把神都又改回為東都,洛陽恢復為正常意義的陪都。在唐朝以前長安作為了四個朝代的都城,經歷了千年的沉澱無疑是政治的中心,但與它不相上下的洛陽也是唐代的經濟中心。

唐朝為了維持長安的百萬人口的生活所需,每年需要從東部輸入大量糧食。

長安的糧食價格遠遠高於別的城市,之所以有很高的價格是因為運輸成本較高。唐朝時每年的糧食至少要400萬石才足夠,但是糧船在運往長安的路上,卻受到了三門峽這道天然屏障的阻攔。

在古代峽谷一直是船運的最大難題,因為黃河流到這裡後進入了狹窄的峽谷,水中佈滿了難以看見的暗礁和巨大漩渦,對船的運行非常不利。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洛陽還位於中心位置,是名副其實的中原地區,不僅陸路水路縱橫交錯,《史記·貨殖列傳》中還記載了洛陽在春秋戰國時期更是“東賈齊、魯,南賈梁、楚”,這決定了洛陽成為中原地區最重要的人員聚集地,乃至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

開通大運河後,洛陽雖為陪都卻作為全國的中心城市以及絲綢之路的起點,彰顯了它不可或缺的地位。

《漢書·孝安帝紀》中說洛陽“當關口,天下嚥喉”,洛陽處於平潭的要塞之處,自然不具備防禦力,因此當國家快速發展時,洛陽會依據地理優勢而快速崛起,成為經濟中心;當國家遭受外敵入侵時,若叛軍想要向長安進攻,最先受到打擊的將會是洛陽。

冷兵器時代變化無常,危險難以預料。所以對於在長安養尊處優已久的歷代統治者而言,往往為了更加的保險,傾向於將洛陽作為陪都。

經濟、氣候優於長安的洛陽,為何淪落為陪都?唐朝如何

2、糧食充裕

所以遇到長安糧食不足的時候,隋朝唐代的皇帝們,常常要攜宮廷從長安跑到洛陽“就食”。

682年關中地區饑荒,高宗讓太子留守長安,自己率宮廷大幾千人到洛陽“就食”。到了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就直接遷到洛陽了。所以隋唐時代,與長安隔峽谷相望的洛陽就開始體現出它的優勢了。

洛陽的優勢在於隋朝時期開通的大運河,不論從哪裡都可以由水路向長安輸送糧食。但是每當冬季嚴寒的天氣使北方不再利於農業生產,所以大量的人都遷移到了富饒的南方地區,北方農業生產急劇衰退。

而當北方的公民前去江南等地時,帶去了先進的農具與生產技術,南方自己就適合很多農作物的種植且又遠離政治中心,較為平穩。以至於到了宋朝,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方成為了糧食作物的主要生產地。

經濟、氣候優於長安的洛陽,為何淪落為陪都?唐朝如何

三、唐朝如何"定位"洛陽?

1、環境溫暖

洛陽倍受重視和它的氣候有很大的聯繫,氣候對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北方的天氣相對複雜很多,作為唐朝政權地點,北方因天氣轉寒導致的農業生產成長受阻,糧食產量急劇下降,從而導致國庫虧空。國家財務有了危機,導致錢糧加重,統治者治下怨聲載道,公民難以維持生計。

甚至出現了節度使發動兵變、農民起義,流民四散,戰亂頻發。安史之亂之後局勢更是無法控制,不光是對西域的掌握,唐朝對治下部門區域的掌握也遠不如初期了。

有專家從氣候方面分析了中國歷史的興衰,研究表明氣候與朝代的興衰有很明顯的關係。比如全球氣候達到小冰河期時,北方高山上的遊牧民族會頻繁向南邊 生活的資源,就如同元滅宋。清滅明一樣受到了氣候的影響。

相反,當全球平均氣溫高的時候,北方遊牧民族生活有所保障就不會到南方來侵佔,這一時期就會出現較多的太平盛世,唐朝就是這樣的情況。洛陽的好環境是成為陪都的要素之一

2、物產豐饒

古籍中的很多記載都表明了唐朝存在的三百多年裡洛陽遇上大雪的年數極少,甚至冬天時無雪的年數都達十九年,是中國曆朝歷代中氣候最熱的時候,屬於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溫暖期。

唐朝天氣和現在比起來是較炎熱的,在唐朝時期中原地區不僅盛產竹林和柑橘,就連洛河、渭河都很少有結冰的時候,中原地區的冬天氣候溫暖常年無雪。

唐朝時的四川眉山以南以及山南涪陵都有荔枝分佈,而現在就沒有這樣的現象了。洛陽位於伊洛盆地的北部,環境適宜,土地富饒肥沃,這是天然的優勢。另外洛陽還掌握著發達的桑蠶業和種植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處於全國領先地位,正是氣候優渥的證明。

這樣的氣候既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也適合人們在此居住,因此唐朝統治者將洛陽定為陪都,方便了來往長安與洛陽的交流,帶動了洛陽的經濟更加快速的發展。

而唐末時氣候已不再像以前那樣溫暖了,寒冷的長安和洛陽冬天經常下雪,南方的作物很多已經無法再生長。預示氣候變冷,受到寒冷的影響有時春秋兩季的莊稼會被霜雪凍壞。逐漸寒冷的氣候更是給北方少數民族如契丹等民族帶來了很大的麻煩,《資治通鑑》記載唐末的一次大雨連下了長達六十餘日。

反常的氣候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十分大,為了生存,他們只有南下尋求生機,因此對中原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由此可見,洛陽的處境取決於氣候的變化。氣候溫暖之時,洛陽才能高枕無憂的作為陪都發展經濟。

經濟、氣候優於長安的洛陽,為何淪落為陪都?唐朝如何

結語

雖然在唐朝時期長安和洛陽的經濟地位經常變換,但洛陽得天獨厚的氣候對於唐朝來說如虎添翼,無論是富有的經濟還是肥沃的土地都是洛陽能夠成為陪都的重要因素,這就是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的重要組成。洛陽作為陪都的特殊存在就是唐朝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的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