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英國人發現中國有廣闊的四輪馬車市場,為何沒有推廣開?

在乾隆帝退位的前兩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出龐大使團漂洋過海訪問中國。船到通州,使團成員改從陸路進京。清朝官員只供應了4抬轎子,分別給正使、副使、副使的兒子以及翻譯乘坐,其他人只能乘坐兩輪車。

這讓英國貴族們嚐到中國兩輪車的苦頭了——此車既沒有彈簧也沒有座椅,更別說柔軟的墊子或其他防震設施。無奈,他們只能學著中國人的樣子盤著腿坐在車板上,一路上苦不堪言。

18世紀英國人發現中國有廣闊的四輪馬車市場,為何沒有推廣開?

當然,英國人終究是英國人,自從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獨霸海上之後,就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順便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這不,就在坐車顛簸前進、渾身骨頭都快被顛得散架時,英國人的商業頭腦飛速運轉起來了——他們立即想到自己國家四輪華麗馬車的優越性,並計算著若向中國出口這些四輪馬車能賺多少錢,在日記中開始撥拉起算盤珠子:哇,商機來了!我們的馬車既柔軟又舒適,比中國馬車先進不止一點點兒,我們要是回去大量生產馬車賣給中國人,嘿嘿,這個龐大的中華帝國,驚人的人口,哪怕只有一小部分人成為咱的主顧,也能“無邊鈔票蕭蕭下,不盡白銀滾滾來”了嗎?

18世紀英國人發現中國有廣闊的四輪馬車市場,為何沒有推廣開?

機不可失,使團團長馬戛爾尼立即把隨船帶來的一輛華麗舒適的四輪馬車獻給了乾隆,並如願以償地獲得了一個免費做廣告的機會——在被譽為“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展示所有“貢品”,包括這輛馬車。

大清閉關鎖國已久,忽然有了這麼一個大開眼界的機會,自然引來無數好奇的目光。可是,參觀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馬車車伕的座位上。一群官吏圍著車伕的座位轉來轉去,掀掀柔軟的坐墊,摸摸座位的布料,瞧,座椅外套飾有這麼多月牙形花邊,這麼多琢磨成玫瑰花的小鑽石,特別是座椅的位置居高臨下,毫無疑問,只有皇帝本人才有資格坐。那麼馬車裡的座位又是誰的呢?仔細研究了車門、車窗和遮簾之後,得出結論:這隻能是皇后皇妃的座位。可,趕車的人又坐哪兒呢?他們百思不解。

18世紀英國人發現中國有廣闊的四輪馬車市場,為何沒有推廣開?

副使約翰·巴羅忍不住告訴一名老太監:不好意思,你們弄錯了!最前面那個高高的座位,是車伕的;車伕後面車廂裡的位置才是皇上坐的。老太監微微一笑:“您以為皇上能容忍一個人的座位比他的座位高,並把背朝著他嗎?”

果然,東道主只派大臣試著坐了坐,立即將它棄若敝履。他們鄙夷地記載:這些不知禮樂之道的蠻夷,竟然把馬車伕的座位造得比乘車的老爺的座位還高,這不是忤逆犯上嗎?

18世紀英國人發現中國有廣闊的四輪馬車市場,為何沒有推廣開?

就這樣,英國人向中國這個廣闊市場出口四輪華麗馬車的夢想一下子破碎,設想中的第一筆中英官方貿易,夭折在襁褓之中。一年多以後,當荷蘭訪華使團在皇宮的一個角落裡看到這輛被棄置的馬車時,大為欣慰:原來不僅僅我們的大使被乾隆輕蔑地視為來朝貢的蠻夷,那個不可一世的大不列顛,在人家眼裡也不過是牆角的一堆塵埃?

18世紀英國人發現中國有廣闊的四輪馬車市場,為何沒有推廣開?

那麼以“十全老人”自詡、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的乾隆帝呢?他是否能夠順利地向西洋人“出口”天朝上國的威嚴?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英國使團來了,他賜給人家一盒餡兒餅;荷蘭使團來了,他賜給他們一些葡萄乾。他實在難以理解:膚皇恩浩蕩,這些野蠻夷狄何以竟然不像本國臣民一樣感激涕零,甚至連接受御賜食品時必須施行的跪拜大禮也不情不願?他更想不到的是,文化鴻溝竟是和平交流的最大障礙,雙方不但做不成貿易,若干年後甚至兵戎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