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父母之命到自由戀愛:透過門閥制度的盛衰,看士族的婚姻習俗

滾滾歷史如珠簾繾綣。大王朝小王朝,是珠子。而門閥士族與寒門卻是一根根串線。其中的刀光劍影,愛恨糾纏是這些珠子的精神氣。

當這些歷史已經變成了滾滾塵埃,我們今天呼吸的空氣中還有幾千年前的味道,有些東西已經根深蒂固印在了我們的血脈中,門閥的過往隨著階級勢力的粉碎而煙消雲散,但是門閥士族對後世的影響卻越來越深遠,下面筆者就帶各位讀者朋友一起來回顧這段歷史上曾經存在的門閥階級。

從父母之命到自由戀愛:透過門閥制度的盛衰,看士族的婚姻習俗

門閥的作用

門閥制度自古以來就有,晉朝時期到達頂峰。門閥與門閥之間的相互傾軋,也是決定歷史走向的重要原因。

門閥之爭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三國之戰,門閥士族之間互相押注,最終司馬家得到天下。最後晉朝士族又推翻皇權,門閥之間相互消耗資源彼此內鬥,中原勢力分散。導致了晉朝末期發生的五胡亂華。

到了唐朝時期李氏整合了門閥資源,合理的分配了門閥利益,促就了大唐盛事。門閥在唐朝變成了一把得力的工具來為帝王使用。

可以說門閥的存在是依附了皇權,自古以來的皇帝治理天下都會首先拉攏大門閥,以達到實施政令的目的。但是沒有強有力的中央集權,那麼皇權就會對門閥失去控制,從而逐漸變成門閥之間競爭的犧牲品和工具。

門閥的生長環境

門閥的雛形在於王權,“王”出現之後有了完整的治理體系,有了首領和臣屬的階級關係,最早可以追溯到炎帝黃帝之前的部落時代。

可以說,只要是有明確組織架構的政治集體,都會有門閥的身影,每個“王”都是門閥押注的結果,有著非同小可的作用。可以為帝王所用,但是門閥權柄過大王權的力量就會削弱,掌握不住使用方法反而會傷到自身。

目前的印度是比較典型正在處於門閥傾軋的階段,沒有婆羅門沒有神職人員的幫助,將會有政令不出新德里的情況發生。莫迪大仙目前正在針對國內的穆斯林來重新整合國內的門閥勢力,借穆斯林之手來削弱門閥勢力,讓分散的門閥勢力只能上莫迪一條船,不然就會遭到打壓。不得不說,這是一步好棋。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周,周之前就有了“官”這個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前的堯舜時代,堯舜時代出現了一位治水的官員,名字叫鯀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1),鯀之父曰帝顓頊(2),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史記•夏本紀》

夏禹的祖父是顓頊帝,如果按照現代人的眼光來,夏禹就是出生門閥。而且根據史記記載,堯舜時代就有“臣”,“諸侯”等帶有典型的封建階級詞彙出現了。可以說門閥一開始的樣貌就是夏禹一般的名門之後。以及夏禹治水後。出現了九州大地,

隨後有了“諸侯”,這是人類王權早期的治理體系。

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甚修,眾土交正,致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中國賜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史記•夏本紀》

根據史記記載,舜帝死後,舜成全了夏禹,提前安排做接班人,舜帝死後天下諸侯拜夏禹為王。隨後各大勢力家族推舉新王上位,這樣的步驟延續到周朝時被寫入《禮記》中,作為一種必要的程序或者是步驟。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史記•夏本紀》

門閥的消亡

這樣的治理體系一直持續到民國。那時居然還有“衍聖公”這些世襲的官職,在當時最小的門閥就是地主階級。

在蔣家王朝逃亡臺灣的時候帶走了儒釋道三家的傳人,帶走了目前安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文物,也帶走了最後的門閥士族。自以為帶走的是中華文明,其實只是帶走了一個腐爛的階級。

直到今天,我們普通人認為臺灣與大陸只是政黨之間的水火不容,背後的卻是兩個階級的對立,是無產階級與世家名門之間的對立。

在人權平等的原則下,今天的門閥士族徹底的淡出了我們的視野,但是它的再次出現去披上了“精英階級”的外衣。

門閥制度下的婚姻習俗對現代人的影響

道家有一氣化三清一說,門閥所影響的歷史深遠,從古自今,我們今天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這麼一種精神氣,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關於現代人身邊的古代士族精神。

快過年了,婚嫁之事一直是每家每戶在飯桌上津津樂道的話題,為啥長輩們對各家子女找對象的問題好像有著特殊的執念……而我們自己反而卻避而不談,但是心裡特別想有一個合適的對象。我發現不止中國有,韓國日本甚至是東南亞都有這種現象,而且都是混在

儒家文化圈的。也就是說,結婚這事兒儒家摻合進來了。

其實談戀愛到婚嫁之間還有著一系列繁瑣的流程,而且在婚嫁之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些麻煩的步驟就是現代人望而卻步的一部分原因。那麼在古代門閥士族之間,嫁娶對於那時候的年輕人是否有跟現代人一樣的顧慮呢?

從父母之命到自由戀愛:透過門閥制度的盛衰,看士族的婚姻習俗

漢朝以前的門閥之間婚嫁習俗與儒家文化的關係: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時代背景,我們可以先以周朝為背景來觀察,那時的《禮記》明確記載著門閥的婚葬嫁娶所需要的禮儀,臣屬諸侯以及王室成員間等級嚴格,嚴格的等級劃分也就意味著有階級差異的情況下,有些事情兩個家族是不允許一起做的,其中就有找對象這件事。

《禮記》,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十三經之一。是戰國以後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

也就是說,《禮記》就是當時儒家文化在戰國到西漢的傳承,說到底是儒家學者對之前的規定重新做了一個編輯,然後被歷代王朝制定規矩立法時拿來參考。結果影響了整一箇中華文明,以及儒家文化圈。

由此可見,嫁娶兩親家不需要門當戶對,在今天門當戶對也是一種政治正確,門當戶對誰都在追求,偏偏嘴裡不能講。一句話概括之,對現代家庭來說“門當戶對”一種非必要條件,但是在古代是一個必要條件。

但是在《詩經》中庶民男女關係卻是那麼美好,《關雎》《蒹葭》道盡了古代先民最淳樸的男女關係,雖然有王公貴族的徭役,但還是有著自己的男耕女織,採桑務農有自己的日子。同階級男女可以自由的戀愛,男女之間可以大大方方唱曲表達思念。

美好的事物確實是那麼令人羨慕,但是鏡頭轉到當時的門閥士族卻又是那麼現實。按照《禮記》記載門閥士族男性首先需要學習君子六藝,然後到及冠之年,行冠禮,接著是結婚,結婚當然是優先安排家族內部的適齡少女與之結合。

男子生下來的時候父母就已經替他找好了未來的妻子。世襲制度下,長子生兒育女然後接替父親的職位,次子可以謀其他職位,或者是等待家族其他成員的聘用。


漢代以前門閥家族的內部通婚

這裡有一個家族內部的概念,家族的概念來自於姓氏的誕生,這種方式有點像

《冰與火之歌》裡面的蘭尼斯特家族,詹姆蘭尼斯特本來就應該娶她的表妹瑟曦蘭尼斯特來維持家族血脈,最後瑟曦被家族安排嫁給國王了,為了維持門閥家族與王室的關係。

而且凡是是寫在《禮記》中的,上到周朝王族下到庶民百姓都必須遵守,之後這個制度伴隨了整個中華封建時代的文明,也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那麼這個規定是好還是壞呢,按照今天的標準那肯定是壞的。因為這樣一來不是跟今天的印度種姓制度一樣了嗎?開歷史的倒車肯定是不行。

古代的門閥士族的男女婚姻都是自己沒法掌握的,生殺大權掌握在家族手裡。家族利益高於一切,在這個背景下婚姻中的政治利益考量遠遠高於男歡女愛

因此在古代的典籍中,留下的嫁娶的相關信息那麼少,只是留下了美好的愛情故事,還有妻子對丈夫的思念。自己如果選擇結婚對象,在當時社會會有輿論壓力,因為你跳過了家族的安排,等於是打了家族的臉啊,你這是不忠不孝的大帽子就是帶實了。

那時候嫁娶不是自己主觀意識存在的,而是一項來自家族的安排,夫妻感情是後期培養的。甚至寫這些古籍的作者,本身看待自己的婚姻都是平平淡淡


古代的家族關係紐帶

但是家族成員為什麼聯繫的那麼緊密呢,我就不能脫離家族嗎?原因還是在儒家。儒家文化中就有一個字“孝”,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孝道排在所有字之前,真是因為有孝道才有了父母之恩,往大了就是家族之恩,才有了家族的概念。

然後又發明了“忠”,對家族忠誠對帝王忠誠。所以帝王喜歡儒家,因為帝王也是儒家教的,也是儒家文化推廣之後的受益者。

從父母之命到自由戀愛:透過門閥制度的盛衰,看士族的婚姻習俗

當漢地遭到異族入侵婚姻習俗發生了什麼變化?

晉末之後,出現了五胡亂華。打亂了原有的秩序,唐朝結束了內亂,婚姻也因為戰爭後家族對聯姻的反思,思想逐漸變得開放。但僅僅是允許女性離婚後再嫁。其他的習俗還是按照漢時期的傳統,維護建立起來的儒家文化

(一)唐代婚姻制度中,對於婚姻的成立,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維護“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原則,就是維護儒家的文化,因為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捧儒家的態度,也影響到了唐朝的律法制定。認為自己選擇的婚姻是對父母的不孝,不孝之人將會受到處罰。

第二,為儒家文化最重“禮”,“禮”的含義通俗的表達就是辦事的程序,結婚是兩家結兩姓之好的重要組成部分,程序的制定尤為重要。區別於春秋戰國的家族內部婚姻,到了唐朝,兩個門閥之間的往來尚需要一定的章程。庶民百姓之間的婚禮也不能隨意逾矩,門閥之間為了表示尊重,制定了婚書、聘財等代表平等與尊重的元素,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現代。

第三,對婚姻的締結有限制,規定同姓不婚;尊卑有別,不能結婚,也就是不能和自己的長輩或者晚輩結婚,不符合倫理;因為庶民裡也有良藉和賤藉,階級不同不能結婚。

第四,維護“一夫一妻”為基礎的多妾制。唐朝以前是一夫多妻制,妻子之間的順序是按照誰先生兒子來定的,《春秋》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憑母貴,母憑子貴。”說的就是兒子出生後要看母親的地位,才能在亂世之中得到母親的庇佑,才能活下來。母親在兒子生下之後確定了母親的地位,所以後面一步快步步快,生孩子慢的女人在家族中是沒有發言權的。

但在唐朝有了一夫多妾制就規定了“先來後到”大過“長幼尊卑”。就是“順序”排在“禮”前,先有順序才有了“程序”,也維護了家族的穩定。

唐朝時期的結婚禮俗步驟

1.問名

古代士族兩家交好的基礎就是聯姻,但是家族和家族之間比較難以溝通,也不能貿然親自上門提出娶親的建議,這樣比較失禮,所以就有了

中間媒介的職業誕生,就是所謂的媒人或叫紅娘,隨即的就是一個產業鏈的誕生。

基本程序是這樣:男方找到媒人查詢有無配對的適齡少女,媒人就要問男方家裡有什麼,官居何位,然後找到合適的女方家庭進行配對。媒人向男方索要諮詢費去打點女方家庭,其中就有給女方家庭的見面禮、定製名帖、車馬費、去算命先生那裡算八字的一切打點費用。這還不算完,媒婆這一次去只是順利的要回女方的生辰八字。

回來還要看男女雙方的八字合不合適,唐朝時四柱預測學還沒有形成體系,那時候一般用卜卦來預測吉凶。但是這一習俗也催生了四柱預測學的發展,直到目前,四柱預測學也是命相方面最主要的一個學科,現代人合婚就只是看生辰八字了,不單純靠卜卦來斷吉凶。

2.請期

媒人牽上線以後,暫時退出群聊,只留兩家開始用各種方式來討論婚禮日期、雙方家長的要求,比如用書信的方式傳遞信息,最後男方定出了一個結婚時間,派人報知對方家庭並要求索要回帖,回帖的意思就是對方的確收到了消息,知曉了結婚的明確時間和章程。

3、請帖

兩家結婚,雙方的朋友都要來祝賀。也是向周圍的鄰居通報我們家孩子已經結婚了,這時候需要寫請帖廣而告之,親戚朋友知道了以後需要來祝賀,來了也不能空手,所以又有了隨禮的產生

4、迎親

以前新郎是不去女方家裡的,女方家庭將女兒送過來,一路吹吹打打。無比熱鬧

5、宴會後入洞房

唐朝的時候物資匱乏,百姓可以食用的農作物種類不多,也沒有特別高的產量,所以洞房的儀式沒有今天那麼熱鬧。而且那時候重禮法,嬉笑打鬧侮辱家族的舉動,是為無禮

這也是現代婚禮的一個雛形,由於兩個姓氏婚姻的原因,所以婚禮變成了兩個姓氏之間的重要內容,代表著兩個不同的姓氏間的交流與結合。

從父母之命到自由戀愛:透過門閥制度的盛衰,看士族的婚姻習俗

在宋朝經濟發達的背景下,豐富了婚禮習俗

唐朝末期經歷了安史之亂,南唐後主李煜淪為了一介草芥。儒家的文化經歷了一次洗牌,因為宋朝趙家當初的建立就有些歪,因為宋高祖趙匡胤原先是靠背叛起的家,當年儒家提出的“順序”“先後”“忠誠”之說用在這個王朝身上就有些出格,所以儒家對此避而不談,反而極力為趙家開脫,就導致了儒家在北宋時期式微。

原先的門閥勢力也經歷了一個大洗牌,原先的家族已經不復存在了,有了新興門閥

因為儒家的生存不能沒有皇權的幫助,這是儒家第一次向皇權妥協,儒家妥協了之後,法家抬頭了,早在先秦時期,就是法家和儒家在廟堂爭取位置。自古以來禮法的衝突都在不斷磨合,宋朝時儒家迎合了皇權,從此以後儒家話就說不響了,說不響就影響了在廟堂中的地位,於是出了開封府尹包青天這樣一位法家的人物。

儒家噤聲後表現在民間就是婦女和寒門子弟地位的提升,因為儒家已經持身不正了,不能站出來指點江山。所以婦女和寒門的地位上升後,就有了自己的訴求,就有了科舉制度的雛形,科舉制度的出現就有了新型門閥與老門閥的摩擦,在不斷的交融中民間的習俗就多了起來。宋朝時期的花燈文化,猜燈謎,吟詩作對就是其中的一個剪影。

遼金在宋朝時期的衝突,儒家並沒有在其中發揮作用,使得民間對儒家文化很不以為然,社會上出現了輕儒重仕的現象,造就了宋朝時期一大批權臣。權臣的背後是新興門閥與舊門閥的摩擦和博弈。

門閥士族在經歷了大洗牌的過程中,婚禮習俗也變得更加開放。因為商品經濟比較發達,諸子百家的商家在其中如魚得水,宋朝商品經濟的發達來自於民間的需求、充足的資本、手工業的興起。商品滿足了人民的需求,新的門閥之間有了新的交流模式,也可以說新的門閥是因為商家而崛起的,其中就擺脫了儒家的禮,多了商家提出的“益”,所以宋朝的門閥身上的特質就是倆字:“有錢”,有錢了之後就是有權。

那麼情感初期,媒人篩選的時候,對方家裡的資產考量比重大於兩家在社會中的實際地位,因為有錢就是地位。

因為新的門閥摒棄了老門閥士族繁瑣的程序。通俗點說,本身我就是做生意的,那麼我手上的資源肯定比媒婆多,而且我的朋友家正好有一個女兒,我大可以自己去問問我朋友,我朋友還可以幫忙介紹。也就是門閥之間摒棄了媒婆的傳統,媒婆的存在不是為門閥服務而是為了滿足普通人,媒婆的存在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保留了儒家文化中的“禮”

在宋朝的婚俗中就出現了,門閥本就相識但還是要紅娘提親的有趣現象。還有一種是這時候的婚姻不是單純的結兩姓之好,而是一種結盟或是一種利益交流的產物。為了滿足人們的娛樂出現了鬧洞房的雛形。

從父母之命到自由戀愛:透過門閥制度的盛衰,看士族的婚姻習俗

蒙古鐵騎衝擊後,漢族的地位發生了變化

蒙古人入主中原後,漢人變成了二等公民。一等人自然是蒙古人,但是也開始了鮮卑、金人、契丹人與漢人之間的通婚。漢人沒有了門閥,因為沒有了漢族政權,漢人和蒙人不允許通婚也說明了不會有漢人主導的門閥存在,元代開始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大融合。從此漢人的基因裡面存在著異族的血。

婚禮習俗方面也就是這麼簡單怎麼來,漢人已經變成奴了,還有什麼地位可言。所以一切從簡。因此也沒有什麼史料記載那時的婚禮是什麼具體步驟。在戰亂中活下來的人經過異族的統治,大多數已經被改變了習俗。

明朝建立後,封建禮制再度興起

明朝太祖朱元璋出身是一介平民,他坐上皇位,第一件事就是要匡扶儒家的地位,來構建一個框架,然後通過這些規矩來重新分配權力,最著名的就是《藍玉案》,典型的就是儒家定罪,法家做打手。法家開始依附於儒家做事。

明朝的婚俗文化比宋朝更盛,但是更有標準化,添加了祖廟、宗祠等相關信息,維護了當地土著勢力的利益,當地的門閥士族自主的擁護皇權,門閥士族也逐漸成為了土豪鄉紳族老一類的存在,把婚禮變成了一種規定,更是對婦女的一種壓迫。後來清代延續了這一風格,對漢人的律法基本就沒變化,所以清末土豪劣紳鄉約族老就是壓在婦女頭上的幾座大山。

滿清入關後,門閥間婚禮有著嚴格的制度

清朝的婚禮儘量按照原有的封建禮制規定,甚至有甚之而無不及,極大地維護了門閥士族的利益,因此滿漢之治到來。

由於清朝有滿人和漢人,滿漢之間卻又不通婚,皇帝是滿人,為保證皇族血脈的純潔,皇室成員都是滿人。規章制度只為漢人準備,所以直接把明朝的規定搬來使用,在婚禮的步驟上滿清政府基本上不管民間的婚禮習俗。民間繼續按照明朝時留下來的傳統,在權力的高層依舊是漢人依附於滿人,滿人依仗漢人。但是在私下門閥之間,各自沒有任何交集。

在康熙到乾隆時期漢人一直是滿人的幫手,在朝政中雙方力量達到了持平。到了清末滿人執政水平下滑,有了後來的李鴻章、曾國藩等漢人能臣上臺,滿人逐漸依仗漢人。漢人的門閥勢力開始發力,同時中國的租界裡有一種新的力量在興起。

民國時期的新生活運動

中國南方還有一種勢力在悄悄興起,那就是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同盟會就是門閥勢力另一個典型,是南方商人勢力進入了權力的押注階段。

新興的門閥勢力想抬頭,就必須要把舊門閥給撬動。挑戰必須要有名目,所以後來新門閥提出的口號是什麼?就是孫中山先生提出的的三民主義,用新的思想來挑戰舊的思想。孫中山先生加強了女性的地位,女性的地位發生了改變,婚禮習俗自然會發生變化。

所以那時候那時候新門閥之間的婚姻是有著鮮明的性格色彩,用新生活方式的方式來對抗封建階級。

新女性那時候結婚,就很刻意的避開了長輩的印象,有了現代社會把男女朋友帶回家的雛形。但是在民間,在政府勢力接觸不到的北方農村,就有像《白鹿原》那種延續清朝末年的婚禮習俗。

新中國成立後的婚禮習俗

在物資匱乏時期,婚禮習俗依舊是一切從簡。不存在什麼大的排場,沒有門閥士族後,大家都是老百姓,沒什麼可以攀比的地方,門閥之間的婚禮習俗到目前為止就畫上了一個句號

從父母之命到自由戀愛:透過門閥制度的盛衰,看士族的婚姻習俗

古人的夫妻觀念

在古代的典籍中,留下的嫁娶的相關信息那麼少,只是留下了美好的愛情故事,還有妻子對丈夫的思念。自己如果選擇結婚對象,在當時社會會有輿論壓力,因為你跳過了家族的安排,等於是打了家族的臉啊,你這是不忠不孝啊,大帽子就上來了。

那時候嫁娶不是自己主觀意識存在的,而是一項來自家族的安排,夫妻感情是後期培養的。甚至寫這些古籍的作者,本身看待自己的婚姻都是平平淡淡

借古喻今

我們今天來看自己的婚姻,與古人比起來真的已經很自由了,但是自由戀愛面對的問題就是選擇。在古代母親會來問你想娶哪個表妹。但是在現代社會,沒有了階級區分就需要像自然界中的動物求偶那樣,手段盡出來來爭得異性的歡心,特別是目前獨生子女居多,一個人獨慣了,不知道怎麼樣和異性接觸,身邊也沒有異性姊妹出謀劃策。也是目前交流難的一大原因。

我們今天看老一輩的婚姻,很少有自由戀愛的,新中國成立後,門閥士族沒了,沒有家族這個概念了,沒有家族的概念,怎麼樣雙方家庭才能見面,溝通手段又有限,那段時間的婚姻都是通過媒人介紹。媒人介紹的時候,其實就有把門當戶對的因素考慮進去,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家庭條件接近,這樣成功的機會大一點。

那麼問題出現了,門閥士族之間同等級往來,演變到了近代社會變成了包辦婚姻,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全部消除。

在王朔的小說《頑主》中角色趙堯舜就對馬青說:

“我們這一代人的婚姻,就是一個悲劇。”

結語

今天為什麼老一輩這麼逼著我們結婚,是他們自己急啊,要是擱以前早就給安排了,小孩哪有那麼多廢話呢,叫你結婚你就結不就完事了。我挑媳婦是看我喜歡,你喜不喜歡不重要。

而且靠自己找的有幾個是父母喜歡的,所以父母那一輩開始婆媳關係一直是一個問題,為啥?你自己找的家裡人不喜歡唄,但也得捏著鼻子往下過不是。

今天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自由戀愛的背後需要付出自由的代價,老一輩的安排不一定全是壞事。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夏本紀》

西漢•戴聖《禮記》

《詩經》

《唐律疏議》

《宋•刑法志》

《元典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