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理解生活背後的邏輯,做複雜世界的明白人

最近看了奇葩說,買了一套導師的書,覺得他們很有水平, 現在來說說《薛兆豐經濟學講義》,2018年7月第一版,2019年12月就第19次印刷了,銷量還是可以的。

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理解生活背後的邏輯,做複雜世界的明白人

摘錄下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概念:

1、經濟規律在哪裡都起作用。(所以你要學經濟學)

2、規則應鼓勵人們創造財富,社會才會越來越好。(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符合這個原則,公平公正才能提高效率)

3、看不見不代表不可能。(看見看不見的東西要靠想象力,你看不見只能說明你想象力不夠)

4、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個人如何致富、國家如何富強的學問。

5、經濟學研究的是“事與願違”的規律。

6、供求關係發生變化時,產品價格才會發生較大變化。(與生產成本關係很小,口罩就是最新的例子)

7、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追求的不是最優,而是存活。(比如現在停工一個月,沒有現金的企業,就算你以前資金利用率再高,現在生存是個問題了)

8、《道德情操論》包含了亞當斯密的整個理論框架,而《國富論》只是其中一部分,儘管《國富論》篇幅要更長,也更出名。

9、人有天生的能力,叫“同情心”,但人的同情心是隨著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拉遠而急速減弱的。

10、小圈子靠愛心,大世界靠市場。

11、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朋友圈裡斤斤計較,過分講究市場規則,也不要在市場上強求陌生人表現出不切實際的愛心。

12、地理位置是稀缺的,信任也是稀缺的。

13、造成稀缺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別人也想要,而是人的需求在不斷變化,不斷升級。

14、物資越豐富,需求就越新奇。(需求是可以創造出來的)

15、人的需求是得寸進尺的,即便是物資無限豐富,人類的慾望得到充分滿足的日子也不會到來。

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理解生活背後的邏輯,做複雜世界的明白人

對於經濟學,我的看法是這樣,經濟學研究和經濟學思想的傳播是兩個不同的行檔。研究做得好的人,並不一定能講;懂得傳播的人,不一定會做研究。這個矛盾在美國沒有那麼突出,因為美國的經濟學研究已經有幾十年的積累了,人才輩出,學術天才裡面也有像弗裡德曼、克魯格曼這樣的傳播天才和公共知識分子,還有一大批能寫大眾暢銷書的經濟學大家(如森、薩克斯、羅斯、阿西莫格魯等等),所以非專業的經濟學“大師”就少了。影響大的民科是有的(比如Glenn Beck),但是估計他們是不敢跟克魯格曼們公開辯論的。

回過來看中國,最近二十年經濟學的發展突飛猛進,中國人在頂尖經濟學雜誌上不斷有發表。但是,中國經濟學還有兩個重大缺陷。第一,缺乏特別有原創性思想的人物,沒有森、克魯格曼、羅斯這個級別的大師。追趕起來,可能還要十、二十年。第二,研究做得好的人裡,懂得現實的人不多,懂得傳播的人更少了。即使有幾方面都能做得很好,迫於晉升的壓力和同行的眼光,專欄寫得比較少。

薛兆豐老師對經濟學思想在中國傳播貢獻很大。我自己在唸書時,也深受他和周其仁老師、張五常老師(以及背後的科斯、弗裡德曼、斯蒂格勒、哈耶克)的影響。因為這幾位老師,我對經濟學產生了興趣。但是薛老師的問題是,他對經濟學的認識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更確切地說,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幾個人),因此,對更復雜的經濟問題(比如管制、產業組織、激勵理論、市場設計、政治經濟學,更不用說宏觀經濟學)的理解常常有偏差。而且,恰恰因為七、八十年代的經濟是比較簡潔和意識形態化的,所以特別有力量,比之後更技術化的討論更能打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