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官方代號】“哨兵”計劃

【英文名稱】Sentinel program

【媒體稱呼】彈道導彈防禦系統

【密級】機密

【發起者】美國

【運作進程】1967年9月18日-1970年4月

【目的】應對洲際彈道導彈的全面攻擊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洲際彈道導彈

【概要】

“哨兵”計劃是一種美國陸軍反彈道導彈系統,旨在為整個美國提供一層輕保護,能夠抵禦來自中國的小型洲際彈道導彈襲擊,或來自蘇聯或其他國家的意外發射。“哨兵”系統有17個基地,每個基地都以導彈基地雷達為中心,下面還有一個計算機化的指揮中心。“哨兵”由6個在美國/加拿大邊境地區和阿拉斯加部署遠程外緣探測雷達組成,主要武器是“斯巴達”遠程導彈(Spartan missile)和“斯普林特”短程導彈(Sprint missiles)在美國洲際彈道導彈領域和遠程外緣探測雷達站點附近提供額外的保護。“哨兵”系統最初計劃部署480枚“斯巴達”導彈和192枚“斯普林特”導彈。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遠程外緣探測雷達

“哨兵”是對早期“尼刻-X”(香港一般譯作“耐克”,希臘神話中的勝利女神)概念的迅速上漲的成本的回應。“尼刻-X”的設計是為了應對20世紀60年代末蘇聯洲際彈道導彈部隊的全面攻擊。隨著蘇聯洲際彈道導彈數量的增加,維持防禦所需的攔截導彈數量激增。

計算表明,防禦蘇聯導彈的成本是製造成本的20倍,因此蘇聯可以輕易地通過製造更多的導彈來壓倒反導系統。分導式多彈頭導彈會使這種成本交換率更糟。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斯特蘭奇·麥克納馬拉認為,這將促使蘇聯生產更多的導彈,從而增加意外戰爭的可能性。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斯特蘭奇·麥克納馬拉

儘管這些問題眾所周知,但林登·貝恩斯·約翰遜政府面臨著部署反導系統的巨大政治壓力,特別是眾所周知,蘇聯正在建設自己的反導系統。麥克納馬拉曾幾次公開發言,解釋為什麼“尼刻-X”不值得部署,但壓力繼續加大,國會投票決定為他提供部署資金。

當中國在1967年爆炸第一枚氫彈時,麥克納馬拉提議建立一個有限的部署,主要是一個防禦中國攻擊的系統。這緩解了部署更大系統的壓力,同時也控制了他一直懷疑的系統的成本。1967年9月18日,“哨兵”計劃宣佈,1968年開始在波士頓郊外建造第一個“哨兵”基地。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美國總統林登·貝恩斯·約翰遜

理查德·尼克松贏得大選,導致1969年初對這一制度進行了又一次審查。這時,公眾輿論強烈反對反彈道導彈。受保護城市的居民抗議說,這隻會讓他們成為更多蘇聯炸彈的目標,還有一些針對該系統的公開示威。審查建議對系統進行徹底的修改,“哨兵”計劃在僅僅18個月的存在後被取消。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尼刻-宙斯”計劃系統圖解

【背景】

“尼刻-宙斯”計劃(Nike Zeus program,“宙斯”是希臘神話的主神)是基於“尼刻-阿賈克斯”(Nike Ajax,“阿賈克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希臘第二勇士)和“尼刻-赫拉克勒斯”(Nike Hercules,“赫拉克勒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防空導彈開發的概念。它的獨立雷達不具備同時處理幾個彈頭的能力。

美國陸軍在貝爾實驗室的一份報告得出結論,現代計算機、雷達和導彈系統已經改進到有可能攻擊洲際彈道導彈再入飛行器之後,於1955年開始進行反彈道導彈研究。這項任務並不簡單;再入飛行器的速度約為每秒5英里(8.0公里),雷達截面很小,可能只有0.1平方米(1.1平方英尺)。貝爾的結論是,首要問題是儘早探測到再入飛行器,以便為導彈爬升到其高度留出時間。陸軍開始研究一個名為“尼刻-II” 的系統,但後來改名為“尼刻-宙斯” 。

當尼基塔·赫魯曉夫聲稱正在建造洲際彈道導彈“像香腸一樣”時,美國擔心在一段時間內會形成導彈缺口,蘇聯將有足夠的導彈攻擊美國空軍的轟炸機基地,而美國自己的導彈部隊本身並不是威懾力量。《蓋瑟報告》指出,防止此類襲擊是當務之急,並建議部署“宙斯”,以儘快保護轟炸機。1958年1月,“宙斯”加速了發展,並被授予國家發展的最高優先權。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尼基塔·赫魯曉夫

到1961年,當約翰·F·肯尼迪就職時,該系統正在測試中,計劃於1963年部署。這時,“宙斯”身上的一些嚴重技術問題已經明朗化。其中一個原因是“宙斯”雷達無法區分再入飛行器和一起飛行的雷達誘餌。軍方預測,要攻擊隱藏在誘餌中的再入飛行器,需要發射多達20枚“宙斯”導彈。然而,“宙斯”實際上並不能做到這一點;“宙斯”每臺雷達只能跟蹤一個目標,大多數地點只有2-4臺雷達。4枚洲際彈道導彈齊射,或者一枚帶有4枚可靠誘餌的洲際彈道導彈,幾乎可以肯定會摧毀“宙斯”基地。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約翰·F·肯尼迪

“尼刻-X”部署概念,將建在靠近城市的地方,因為他們的短程導彈射程很短。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兩個“斯普林特”啟動站點保護著一個小城市

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一些技術評論都認為,“宙斯”對大規模攻擊幾乎沒有保護作用。麥克納馬拉要求達帕(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研究這個系統,他們概述了一些潛在的發展道路。麥克納馬拉於1963年1月5日取消了“宙斯”的開發,並宣佈將把資金用於開發一個新的概念——“尼刻-X”。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達帕辦公大樓

在“尼刻-X”設計中有兩個基本概念:

第一個是用一個有源電子掃描陣列取代“宙斯”的機械雷達系統,這樣它可以同時跟蹤數百個目標,包括來襲的洲際彈道導彈和出動的攔截導彈;

為了對付誘餌,“尼刻-X”會等到再入飛行器開始重新進入低層大氣,這時較輕的誘餌會迅速減速,露出隱藏在其中的再入飛行器。一枚非常高速的導彈會在這個分離裝置和再入飛行器觸發之間的幾秒鐘內攻擊它們,高度低至20000英尺(6.1公里)。

到1965年,“尼刻-X”系統本身已經進入測試階段,當時實施任何合理保護的成本成為一個嚴重問題。這個基線系統需要7000枚短程導彈,耗資400億美元(約等於今天3080億美元,大約是年度軍事預算的一半)。然而,即使有了這個系統,預計多達30%的美國人口將在一次全面交換中死亡。麥克納馬拉指出,保護70%的人口也可以通過建造放射性塵埃掩體來實現,而且這項工作的成本遠遠低於“尼刻-X”。他拒絕部署,除非也為掩體提供資金。

在“尼刻-X”系統中,每一個導彈基地都將圍繞著一個極為強大的雷達系統“瑪爾”。“瑪爾”可以探測到很長距離的來襲軌跡,並使用精密的波束成形和數據處理,以便能夠快速識別目標。“尼刻-X”依靠大氣分離技術,在誘餌中挑出彈頭,並向它們發射短跑導彈,戰鬥持續幾秒鐘。由於“瑪爾”將保衛一個大的大都會地區,“斯普林特”的射程只有幾十英里,導彈將被安置在城市周圍的一些地點。這就留下了一個問題,即“瑪爾”在發射後無法立即看到它們,因此一個更小、更簡單的雷達導彈基地雷達將位於這些基地,然後隨著導彈的爬升而停止發射。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斯普林特”

隨著“尼刻-X”的發展,有壓力要部署覆蓋較小城市的系統,但“瑪爾”的生產成本太高,無法滿足這一需求。最初考慮的是“瑪爾”的縮減版本,但後來被導彈基地雷達的擴展版本“塔克姆斯”(TACMSR)所取代。使用導彈基地雷達的問題是它的射程相對較短,而增加它處理整個攔截的能力,比如“瑪爾”,會使它的價格回升。相反,貝爾建議使用第二個專用於早期探測角色的雷達,遠程外緣探測雷達,它將把信息轉發給火星。在“尼刻-X”下,遠程外緣探測雷達將基本上是一次性的;在他們被攻擊的時候,可以很好地理解突襲,“瑪爾”和“塔克姆斯”系統將控制戰鬥。

“尼刻-X”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蘇聯自己的反導系統。蘇聯的系統大體上與“宙斯”相似,因此空軍的反應是在他們的“民兵”導彈上增加分導式多彈頭導彈彈頭來壓倒它。美國空軍指出,蘇聯也可以對“尼刻-X”採取同樣的措施;與製造蘇聯導彈相比,防禦更多的蘇聯導彈的成本要高得多。麥克納馬拉擔心,部署任何反導導彈都會導致另一場軍備競賽,這將增加意外戰爭的可能性。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美國的鎮國大殺器——“民兵”導彈

1962年,美國進行了一系列的高空核試驗,特別是“海星精華”(Starfish Prime),這表明彈頭釋放的x射線的爆發可以傳播很遠的距離。在低層大氣中,它們在與空氣相互作用之前僅行進幾米,而空氣是在爆炸周圍形成火球的主要機制之一。當x射線擊中固體材料時,會使其迅速升溫,從而形成衝擊波。它們的威力足以摧毀房車的隔熱板或使其與機身分離。1965年3月,貝爾獲得了開發基於這一概念的新“宙斯”設計的許可,並於10月進入詳細規劃階段。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海星精華”的主要核試驗產生了一個巨大的電離空氣區域,在冷卻之前對雷達是不透明的

最初的“宙斯”必須在大約800英尺(240米)的範圍內機動,以確保其中子加熱機制能夠安全地確保敵方彈頭失效。由於雷達角度分辨率的限制,這將交戰範圍限制在大約75英里(121公里)內,儘管導彈本身的射程遠大於200英里(320公里)。

隨著新彈頭概念的提出,殺傷半徑大大擴展,可能達到幾公里。由於再入飛行器和誘餌的威脅直徑可能只有1公里,這意味著即使彈頭完全被誘餌和箔條包圍,1枚導彈也可能擊毀彈頭,儘管可能需要不止一枚導彈來覆蓋的長度。由於所需的精度降低了一個數量級,雷達可以在更大的範圍內提供製導,可能超出雷達視界。然而,為了滿足儘快開發新設計的願望,“宙斯-EX”被設計為提供大約450英里(720公里)範圍,關於可以用現有組件提供的極限。其中一部分是通過使用三級發動機(最初用於最後第二次機動)作為附加助推器提供的。

在“尼刻-X”系統的整個開發過程中,陸軍、空軍和達帕反覆檢查了目標更為有限的小型部署。一個最初由達帕提出的概念是一個小型的“尼刻-X”系統,放置在美國空軍導彈基地附近。這個想法是為了保護他們不受任何形式的有限攻擊;蘇聯可以壓倒整個系統,但只能通過耗盡他們的大部分兵力。空軍和陸軍最初對“硬巖”(Hardsite)這個名字很感興趣,並在後續研究中進行了合作。隨著時間的推移,空軍對賦予陸軍任何戰略角色的想法越來越反感,並提議將資金用於在“硬巖”中建造導彈發射井,這將在保護導彈方面產生同樣的效果但要花更少的錢。

另一個出現的問題是“尼刻-X”忽視了小城市的防禦,他們的政客們隨後抱怨說,這些城市將成為蘇聯的主要目標。達帕通過引入小城市防禦概念做出了回應。與“尼刻-X”不同的是,小城市防禦概念雷達不具備遠距離探測彈頭的能力,因此需要一些其他預警系統。這導致了低成本遠程外緣探測雷達的發展,它的功能是在幾分鐘後測量威脅,確定它們的目標,並警告適當的小城市防禦系統。

1965年2月,陸軍要求貝爾考慮一個非常輕的“尼刻-X”版本,其目的是僅在較小的核武裝國家的有限攻擊下提供保護,即所謂的“第N國家”概念。貝爾將小城市防禦概念概念的雷達和計算機與升級後的“宙斯-EX”結合起來,將交戰範圍擴大到數百英里。這使得一個單一的基地能夠覆蓋多個州,儘管它失去了“斯普林特”在避免核停電方面的優勢。對於一個僅限於最基本攻擊的系統,新的設計可以以合理的成本為所有國家提供防禦。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大衛·迪安·拉斯克,林登·約翰遜和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於1968年2月在內閣會議室開會

到1966年,美國反彈道導彈的發展已經是10年來的一個高度優先項目,並且與改進洲際彈道導彈相比一直處於劣勢。儘管技術上有了巨大的進步,“尼刻-X”仍然無法像20世紀50年代的“宙斯”那樣保護美國人民,儘管這些問題廣為人知,但在政治上有巨大的壓力來部署一個系統。麥克納馬拉一直反對部署。1966年,麥克納馬拉再次拒絕動工,但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還是提供了1.679億美元(今天為12.2億美元)的資金

麥克納馬拉和約翰遜總統於1966年11月3日就這個問題舉行了會晤,麥克納馬拉再次使約翰遜相信,這個系統根本不值得部署。下個月的一次後續會議最初似乎導致他們被迫進行部署,但麥克納馬拉設法說服總統、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其他人相信,這個系統根本不起作用。相反,他建議總統與蘇聯就軍備限制問題展開談判。總統要求大衛·迪安·魯斯克開始談判。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大衛·迪安·魯斯克

麥克納馬拉隨後以前蘇聯反導為主題召開記者會,並稱新的“民兵”Ⅲ和“波塞冬”反導將確保任何可能的蘇聯系統都將不堪重負,進而表示,考慮到反導系統的成本,反導系統通常不是很有用。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波塞冬”

這並沒有轉移人們對美國缺乏反導系統的持續批評,尤其是在蘇聯顯然正在建立自己的反導系統之際。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蘇聯總理阿列克謝·科西金在格拉斯博羅首腦會議上會見了約翰遜

在1967年1月的預算演講中,約翰遜表示,如果蘇聯願意討論反導系統的限制,他願意“現在就不採取行動”。

3月,約翰遜寫信給蘇聯領導人,提議舉行正式會談。阿列克謝·科西金總理回信說,他願意就此問題會晤。麥克納馬拉和兩位領導人於1967年6月在新澤西州格拉斯博羅舉行的格拉斯博羅峰會上會晤。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阿列克謝·科西金總理

麥克納馬拉在開場白中說,顯然,洲際彈道導彈的軍備競賽導致兩國“超越一切理由”,科西金欣然同意這一立場。他接著說,他擔心防禦性武器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但在這一點上,科西金不同意,引用麥克納馬拉就成本交換率發表的一次演講,並建議將你的軍事政策建立在這樣一個概念的基礎上,在道德上是破產的。麥克納馬拉自己的故事版本更加誇張:“他完全爆炸了。血漲到他的臉上,他的血管腫脹,他捶打著桌子,他說……他幾乎不能說話,他是如此情緒化……他說“防禦是道德的,進攻是不道德的!”

然而,包括出席會議的沃爾特·羅斯特羅在內的其他人認為,麥克納馬拉講述這個故事是“胡說八道”,並回憶說,直到科西金提議為“只有防禦才是好的”祝酒時,這個故事才浮出水面。

“哪些武器應被視為緊張因素—進攻性武器或防禦性武器?我認為,防止攻擊的防禦系統不是軍備競賽的原因,而是防止人員死亡的因素。有些人這樣想:哪一種更便宜,是擁有能夠摧毀城市和整個國家的進攻性武器,還是擁有能夠防止這種破壞的武器?... 反導系統的成本可能超過進攻性系統,但其目的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拯救人類的生命。

蘇聯人還講述了麥克納馬拉在會議上的行為;鮑里斯·塞多夫後來告訴雷·加特霍夫,麥克納馬拉開始了長達1小時的戰略理論討論,包括幻燈片和數學,當約翰遜和科西金都想休息吃午飯時,麥克納馬拉“把他的手放在科西金和總統的肩膀上,幾乎是真的按住他們。”

1967年6月17日,作為第6次試驗的一部分,中國人引爆了第一枚氫彈。麥克納馬拉認為,這是解決部署反導系統問題的一個辦法;“第N國家”的反導系統將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為中國的攻擊提供可靠的防禦,同時仍然是一個相對便宜的系統,這將減弱進一步要求更大規模部署反導系統的呼聲。

無論如何,這兩個國家顯然沒有讓科西金相信反導是一個擴散問題,到了夏天,蘇聯顯然沒有在這項協議上取得進展。1967年9月8日,迪安·拉斯克給蘇聯人發了一張紙條,建議他們重返大氣層,否則美國將開始部署反導系統。當8天內沒有得到答覆時,這一進程就被認為是停滯的。隨著國會繼續施壓,要求部署,以及蘇聯沒有一個系統的政治責任,這一問題顯然將是即將到來的選舉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到秋天,約翰遜和麥克納馬拉已經決定要進行某種部署。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行動經過】

1967年9月18日,麥克納馬拉在訪問舊金山時宣佈,美國將開始部署“面向中國”的系統。在長時間的演講中,他解釋了建立一個對抗蘇聯的“厚”系統的困難之後,他這樣介紹了“薄”系統:“此外,以中國為導向的反導系統將使我們能夠同時為我們的“民兵”系統提供防禦。而且代價不高。最後,這樣的反彈道導彈系統可以防止意外發射……任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這樣的意外發射是極不可能的,但也並非不可想象。在對所有這些考慮進行了詳細審查之後,我們決定繼續推進這一面向中國的反導系統。”

“哨兵”本質上是來自“尼刻-X”系統的“塔克姆斯”和遠程外緣探測雷達部分。然而,它們的用途和用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導彈基地雷達在短距離範圍內填補了遠程外緣探測雷達的角色,但它遠沒有足夠的能力來處理早期檢測,如果沒有遠程外緣探測雷達,它將是無用的。這意味著遠程外緣探測雷達不再是一次性的;如果它被摧毀,在其區域接近的彈頭將出現在導彈基地雷達太晚,無法被“斯巴達”導彈攔截。這就要求遠程外緣探測雷達對核攻擊有很大的抵抗力,因此它會受到附近導彈基地雷達的保護。“斯普林特”導彈將被添加到任何網站的遠程外緣探測雷達,以幫助確保遠程外緣探測雷達將生存。

“哨兵”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包含遠程外緣探測雷達及其相關遠程外緣探測雷達數據處理器,導彈基地雷達(“TAC”已經被這一點丟棄)和他們的導彈基地雷達數據處理器,和總共480枚“斯巴達”和192枚“斯普林特”導彈。它還包括在未來擴展時,如果需要,為民兵陣地提供額外保護的能力。這將允許再增加208枚短跑導彈,對附近的基地稍加修改。

根據最初的“尼刻-X”計劃,“斯普林特”導彈將被部署在分佈在該地區的幾個基地進行防禦。這不僅在直接攻擊的情況下提供了冗餘,而且使導彈更接近其目標,考慮到相對較短的射程和非常短的反應時間,這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為了驗證這一概念,第二個發射場建在麥克島西北17.5英里(28.2公里)的里根尼島上,有兩個“斯普林特”和兩個“斯巴達”發射器。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麥克島發射場

“斯普林特”導彈於1965年11月17日開始在白沙導彈靶場進行試驗,使用“宙斯”雷達進行跟蹤和制導。最終,在1965年至1970年間,共有42個測試在白沙進行。測試隨後轉移到誇賈林,但此時“哨兵”已經讓位保護。“宙斯”前導彈是早期“尼刻-宙斯”武器的升級版本,開發起來更簡單。1967年1月,更名為“斯巴達”,1970年4月開始在麥克島進行測試,再次作為安全措施的一部分。

“哨兵”部隊共有17個基地。這些城市大多靠近城市:費爾班克斯、檀香山、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鹽湖城、達拉斯、芝加哥、底特律、波士頓、紐約、華盛頓特區和喬治亞州奧爾巴尼。此外,位於中西部的四個基地主要是為了保護美國在馬爾姆斯特羅姆、格蘭德福克斯、沃倫和懷特曼的導彈陣地。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哨兵”計劃部署,覆蓋了整個美國

每一個基地都是基於其導彈基地雷達,並在其下安置導彈基地數據處理器,共同組成導彈基地控制大樓。根據它們的位置,導彈基地雷達將被裝備成朝幾個方向看。例如,洛杉磯的導彈基地雷達只設計成向北看,而西雅圖的導彈基地雷達則設計成向北和向西看。那些位於美國導彈場附近的導彈朝5個方向看去,預計它們將受到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的攻擊,它們可能來自任何方向。夏威夷也有類似的情況,因為沒有明顯的攻擊方向。

雖然“哨兵”系統中的主要武器是“斯巴達”,但在一個遠程外緣探測雷達或導彈場附近的任何基地也都擁有“斯普林特”。夏威夷基地是例外;缺少一個遠程外緣探測雷達,遠程“斯巴達”將沒有足夠的警告時間來使用。因此,這個網站完全是基於“斯普林特”的。“斯巴達”的網站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區域保護;惠特曼基地的足跡,大致位於美國大陸,覆蓋了從芝加哥南部到墨西哥灣的區域,從東伊利諾斯的中部到西部的德克薩斯潘德爾。有限的北向程度主要是由於探測範圍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攔截彈頭攻擊北方目標。

整個戰鬥由彈道導彈防禦中心控制,該中心與底特律(區域控制中心1)、沃倫空軍基地(區域控制中心2)和西雅圖(區域控制中心3)的3個區域控制中心協調控制。每個空管中心直接控制著4-6個導彈指揮中心,位於每一個導彈基地雷達雷達的下面。每個區域控制中心都位於自己的導彈指揮中心中,並在其區域內分配第二個可利用的偽裝通信作為其備份。如果主區域控制中心發生故障或損壞,則會啟動到備用站點的第二組線路。雖然只有區域控制中心和備份與彈道導彈防禦中心有連接,但區域控制中心區域內的所有站點都通過兩組地理上獨立的專用線路相互連接,以傳遞語音和數據。

“斯巴達”攔截在區域控制中心的控制下,從其區域中的遠程外緣探測雷達數據轉發到區域控制中心,其中跟蹤信息在幾秒的時間內被開發。然後選擇網絡中最合適的啟動站點,並向該導彈指揮中心發送啟動命令。導彈指揮中心隨後追蹤了“斯巴達”的導彈基地雷達,而區域控制中心從遠程外緣探測雷達中發送了更新的信息。在某些情況下,導彈基地雷達還將用於開發目標的跟蹤信息,特別是在攔截的最後階段,它將用於減少脫靶距離。對於“斯普林特”的行動,區域控制中心的遠程外緣探測雷達數據被用來向目標發出導彈基地雷達,然後移動交換中心將完成自己的攔截。

對於“尼刻-X”,貝爾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以確定導彈基地雷達的最佳位置,使其具有足夠的功能,在攻擊的不同階段發揮作用,這是一個初步的建議,提出了一個S波段系統的初步建議,提出了一個S波段系統使用被動掃描,這是在1963年10月發出的。在7個方案收到後,雷西昂公司(Raytheon Company,也譯作“雷神”公司)贏得了1963年12月的開發合同,瓦里安公司提供用於發射的高功率速調管。1964年1月至5月期間,開發了初始原型設計。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雷西昂公司

當與“瑪爾”一起使用時,導彈基地雷達只需要很短的射程,足以發射“斯普林特”導彈。這導致了一種輻射功率有限的設計。對於小型城市防禦系統和I-67,這將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在合理的射程內獲得彈頭,而當導彈基地雷達負責跟蹤遠程“斯巴達”時,這些要求進一步提高。這導致了一種升級設計,其發射功率是雷西昂公司1965年5月的5倍。1966年5月的進一步升級包括作戰控制計算機和“塔克姆斯”系統的其他功能。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斯巴達”導彈

每一個導彈基地雷達都被建成一個截斷的4面金字塔,4面的夾角為51.5度。4個面的中心是一個圓形的孔,穿過混凝土表面進入後面的中心空腔。移相模塊被插入孔中,並連接到電源和計算機控制。在空腔的另一邊是一個非常大功率的發射器和接收器。基本概念有時被稱為凝視陣列,允許其他相對多方向的發射器和接收器通過在雷達表面的每個出口點應用不同的延遲而被聚焦成窄波束。在導彈基地雷達的情況下,單個電源和接收器系統串聯到每個有源面上。

與有源電子掃描陣列“瑪爾”相比,這種設計的優點是雙重的。一個是它的建造成本要低得多,因為在大規模構建的唯一組件是移相器,相比於“瑪爾”的有源模塊,它相對便宜。另一個是,當移位器以垂直行而不是單獨佈線時,它極大地降低了佈線複雜度。缺點是該系統不能再產生多個波束,這使得“瑪爾”能夠處理多個跟蹤和識別功能。相比之下,導彈基地雷達只對短程跟蹤有用。

遠程外緣探測雷達最初被設計為一種低成本的遠程系統,它將被用於小城市防禦概念中,以便允許“塔克姆斯”站點有足夠的警告時間來鎖定其本地雷達到目標上。火星也能提供這種數據,但是遠程外緣探測雷達會增加射程(因此警告時間)以及卸載“瑪爾”以允許他們花更多的時間在自己的目標上。該系統只在攻擊的早期階段使用,沒有受到任何限制以降低成本。最初的研究開始於1965年10月,1966年收到了一些建議,導致通用電氣在1966年12月被選中。

作為“尼刻-宙斯”計劃的一部分,軍隊在誇賈林島上建造了一個完整的“宙斯”系統,並在誇賈林島和環礁的其他島嶼上建造了一系列跟蹤儀器。改名為誇賈林導彈射程,這是“尼刻-X”測試的明顯位置,但“宙斯”基地幾乎佔據了誇賈林上所有可用的土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島的西端建造了一個大型擴建工程,在取消“尼刻-X”的時候,“瑪爾”-II原型正在建造中。導彈基地雷達和發射器被放置在梅克島,以北大約20英里(32公里)。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誇賈林島和環礁

麥克發射場的建設始於1967年底。由於該島離海平面只有幾英尺高,因此決定不以部署系統的形式建造導彈基地雷達,在部署系統中,計算機和操作將在地下進行。取而代之的是,該系統的大部分是建在地面上的單層矩形建築。導彈基地雷達是在屋頂西北角的一個方形延伸部分建造的,兩側向後傾斜,形成一個半金字塔形狀,天線安裝在那裡。北面和西北面建有小的雜物圍欄,西面對著離大樓只有幾十米遠的水面。

根據“第N國家”的概念,“哨兵”號要求有17個地點,15個在美國大陸,一個在阿拉斯加和夏威夷。每個基地將包括一個導彈基地雷達和一個或多個面孔,這取決於威脅可能來自何處,一個主要的“斯巴達”導彈電池,和一個或多個可選的遠程基地與衝刺導彈。位於加拿大邊境附近的5個基地也將擁有一個遠程外緣探測雷達,還有一個位於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市。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斯巴達”是“哨兵”系統的骨幹,南太平洋梅克島發射的兩枚導彈成功攔截一枚從范登堡發射的飛行器

1967年11月3日,宣佈了前10個地點,波士頓是名單上的第一個。1968年4月簽署了“哨兵”生產合同,這是美國反導系統的第一份生產合同。當時,該系統的成本估計為40至60億美元(今天為28至42美元),如果要擴大該系統以應對蘇聯的任何威脅,則成本高達200至600億美元。

一個變得嚴重的問題是場地位置的問題。“哨兵”主要依靠遠程“斯巴達”,因此導彈發射點可能位於離城市相當遠的地方。只有當系統依賴短程衝刺時,才需要將基地選址在離城市更近的地方,短程衝刺的射程非常短,以至於必須使用幾個基地來覆蓋整個郊區。當軍方最初宣佈這些計劃時,暗示這些導彈基地將保護某些城市,但沒有跡象表明它們實際上將駐紮在這些城市內。正如西德尼·耶茨在1969年1月13日芝加哥會議上所指出的那樣,陸軍關於基地的聲明是“國防部今天確定了前10個被調查的地理區域,作為“哨兵”系統的可能地點……”,“地理區域”一詞被視為大區域。這在當時幾乎沒有引起什麼爭議。

然而,五角大樓官員決定選擇城市附近的基地,以便將來擴展到一個重型系統會更簡單。這個誤入歧途的決定將被證明是致命的;當他們被告知核導彈將被放置在他們的街區時,他們根本沒有考慮到“老美國人對房地產的好感”。約翰遜和麥克納馬拉說,向重型系統擴張是不可能的,因此,沒有理由說明基地位於城市附近。軍隊在這個問題上缺乏答案,引起了相當大的懷疑,參議員理查德·拉塞爾總結說,相信這一系統是“導彈防禦系統的基石,以保護我們免受蘇聯的導彈襲擊”。阿爾弗雷德·多德·斯塔伯德中將進一步混淆了問題,解釋說指定55億美元的“哨兵”只會保護中國。到了20世紀70年代,他預計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擴張。

國會於10月休會,舉行1968年總統選舉,反導系統在競選期間成為一個政治問題。一段時間以來,尼克松一直在說,民主黨在反導問題上故意拖拖拉拉,而在早期的競選中,反導問題一直沒有爭議。但到11月大選結束時,當地反對派組織的規模和人氣都有所增長,幾乎所有基地所在城市都成立了反對派組織。

波士頓的選址是在1968年初進行的,在考慮了多個地點後,美國陸軍工程兵團挑選了國民警衛隊的營地柯蒂斯公會,在波士頓市中心以北12英里(19公里)處的導彈基地雷達和導彈筒倉,而夏普納池塘(夏普納池塘反彈道導彈基地位於馬薩諸塞州安多弗北部,設計用於哨兵系統周邊捕獲雷達的基地。它包括雷達的挖掘和一個地下發電廠,現在是一個池塘),約6英里(9.7公里),再往前開。到了秋天,芝加哥和西雅圖的高級選址工作已經開始。

1968年秋天,芝加哥郊外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向媒體通報了“哨兵”的到來,並解釋了圍繞“哨兵”系統的爭議。在約翰·厄斯金和大衛·英格利斯的領導下,他們把自己塑造成了西郊關注的科學家,在整個秋冬期間,他們一直把這個問題刊登在新聞上。一些政界人士和公民團體呼籲就此議題舉行公開會議,但國防部卻為當地政界人士舉行了閉門會議。當時,公眾的反應相當沉默。1967年11月,當工程兵團開始在芝加哥周邊的5個潛在地點進行鑽探測試時,這個問題在媒體上曝光,到12月,當地民調顯示,公眾堅決反對這一制度。

類似的組織在其他被選為“哨兵”的城市出現。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生紐厄爾·麥克組織了一個以學生為主導的公民團體,在底特律由物理學家阿爾文·薩珀斯坦領導成立了一個類似的組織。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成為這一問題的信息中心,發表了許多立場論文。這與一系列公開發表的文章不謀而合一些受人尊敬的科學家發表了文章,他們概述了反導概念的整體問題,並指出這種系統可能對力量平衡產生的破壞穩定的影響。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科學美國人》中有3篇大的文章對這一主題進行了相當深入的報道。

1968年底和1969年初,公眾輿論的迅速變化,可以通過比較軍隊舉行的兩次有關波士頓地區制度的會議來最好地看出。第一次會議於1968年9月25日在北安多佛舉行,約100名公民參加了會議,只有很少的報紙做了報道。在會議之前進行的“氣候評估”沒有發現有組織的反對意見。但隨著問題變得更加公開,附近的林恩菲爾德村委員會接到了當地15%人口的電話,要求搬遷該地點。他們擔心導彈基地會降低財產價值,而事故意味著“一眨眼工夫,林恩菲爾德就可能從地圖上消失。”陸軍的反應是保證他們會盡最大努力減少雷達對電視信號的干擾。

陸軍宣佈於1969年1月29日在雷丁舉行第二次會議。在前幾天,它似乎變成了一個潛在的令人擔憂的局面,據當地警方估計,可能出現多達5000人,佔當地人口的很大一部分。一場暴風雪使許多人停住了腳步,但有1100到1800人參加,他們的人數從禮堂溢出,湧入了自助餐廳。觀眾們“不安、懷疑、直言不諱”,並多次以“一系列針對主持人的喊叫、長時間的掌聲和貓叫聲”打斷了演講。

會議在新聞中得到了全國性的報道,第二天《波士頓環球報》報道說,500名觀眾在演講結束後留下來為了協調當地的反對意見,國防部的一位官員在閱讀會議上發表了一份備忘錄,寫給負責研究和工程的助理國防部長小約翰·S·福斯特,聲明他認為民眾“非常瞭解情況”,並表達了他的觀點,如果這種反應是典型的,“國會很有可能不得不採取行動取消這一制度”。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1972年,福斯特(右)與國防部長梅文·萊爾德

3位前總統顧問——喬治·拉特根斯、傑羅姆·威斯納和理查德·古德溫出席了閱讀會議。會議結束後,他們立即寫信給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敦促他處理這個問題。肯尼迪寫信給尼克松新任國防部長梅文·萊爾德,對這項計劃提出質疑。2月4日,肯尼迪的信在國會引發了一場關於這一話題的大辯論。

萊爾德最初忽略了這一問題,但國會的反對聲音很快增加,他們很快就提出計劃,除非做出改變,否則將取消為該計劃購買土地的資金。1969年2月6日,萊爾德向反對派鞠躬,同意重新審查該計劃,並同時停止了夏普納池塘的建設。審查持續了5周,結果由尼克松總統在3月14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哨兵”部署將進行修改,新的重點是保護美國的“民兵”導彈陣地。

尼克松回應了約翰遜政府在過去6年裡幾乎連續不斷的重複,他指出:“當你著眼於城市防禦時,它需要是一個完美或近乎完美的系統,因為當我考察了城市防禦的可能性時,我發現即使是最樂觀的預測,考慮到藝術的最高發展,也意味著我們仍將失去3000萬到4000萬人的生命……”

相反,新系統旨在:“……防止中國共產黨人在今後10年內發動任何我們可以預見的攻擊。這是對我們威懾系統的一種保障,由於蘇聯自1967年“哨兵”計劃首次提出以來所取得的進展,威懾系統越來越脆弱。它也是防止任何非理性或意外攻擊的一種保護措施,這種攻擊的規模可能小於蘇聯可能發動的大規模攻擊。”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大衛·帕卡德站在一幅名為“改良哨兵”(Modified SENTINEL)的大地圖前,描述了該系統的變化。新的安排仍將在全國範圍內覆蓋輕型攻擊,但這些基地的位置遠遠超出了主要城市,其主要目的至少最初是為了保護美國的導彈陣地。為了應對分數軌道轟擊系統和改進的潛射彈道導彈的新威脅,遠程外緣探測雷達將被重新佈置以在南部提供覆蓋。不同於“哨兵”,新系統將分階段建造,從中西部的主要民兵導彈場開始。

以尼克松為例,當新聞界宣佈這一制度時,他們開始將其稱為保障措施,軍隊於3月25日正式改名。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理查德·尼克松總統


【後續】

雖然“哨兵”最終被取消,但測試階段暴露了一個關鍵問題,在接下來的保障措施開發過程中,這個問題將被證明是無價的。這個問題與以前單獨的事態發展彙集在一起並證明不起作用時遇到的問題有關。

對於軟件系統來說尤其如此,因為軟件系統曾多次嚴重延遲程序的運行。這導致了為解決這些問題而對“保障”計劃進行的一些修改。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反導系統實際就是盾牌


【關聯性】

“哨兵”計劃屬於軍事發展行動計劃,前文已經基本勾畫出其序列體系:

源於“尼刻”計劃及其子行動計劃——“尼刻-宙斯”計劃、“尼刻-阿賈克斯”和“尼刻-赫拉克勒斯”等計劃;

“哨兵”計劃取消後,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輕的系統,主要用於防禦美國空軍的導彈基地,即“保障”計劃(Safeguard Program)。

美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類似並且更加高技術的計劃——“戰略防禦”計劃(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也就是大名鼎鼎的 ,與“哨兵”計劃具有一定的延續性。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星球大戰”

【影響】

在美國以外,對“哨兵”的反應是普遍敵對的。

作為1967年1月的I-67研究的一部分,導致了“哨兵”、“瑪爾”被取消,留下了更關鍵的系統的成功。這意味著遠程外緣探測雷達建築必須硬化以抵禦攻擊和電磁脈衝的影響。通用電氣開始進行新的設計,並在4月份提交了第一階段的初步結果。然而,隨後的第二階段設計工作暫停了,而團隊根據國防分析研究所1966年夏天進行的研究重新評估了整個概念。

考慮到核停電的影響,國際開發協會注意到,這種影響與頻率密切相關;在甚高頻範圍內,這種影響持續幾分鐘,而在微波區,這種影響在幾十秒內就會消失。這些研究導致軍隊切換到超高頻頻段以減少這種影響。甚高頻頻段已被特別選擇,以降低建造所需功率發射機的成本,並轉移到超高頻是一個問題。儘管如此,在“尼刻-X”的“瑪爾”上使用的經驗,超高頻遠程外緣探測雷達被認為主要由現成的部分組成,並且團隊相信第一個例子在不建立以前的原型的情況下是可行的。因此,夏普納池塘地點將既是開發系統,也是活躍的基地。當“哨兵”讓位保衛時,開發地點搬到了北達科他州。

1972年,拉斯克、約翰遜和麥克納馬拉制定了導致反導條約的計劃。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反導系統

【評論】

“哨兵”計劃在美國戰略家及戰爭販子心裡,狂妄地認為能夠在20世紀70年代徹底粉碎中國的任何攻擊,並挫敗蘇聯的任何有限攻擊。

在中國的理解中,尚沒有適合的載具能夠利用核武器對美國發起進攻,卻引起美國人的如此激烈反應,實在無法理喻。

歐洲的共產主義列強毫不奇怪地反對這個制度,嘲笑它是“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個例子”。

但是,也許令人驚訝的是,盟國也被證明有嚴重的擔憂。加拿大,也許是受益於美國北部城市周圍基地提供的保護,拒絕與它有任何關係,儘管它是北美防空司令部的一部分。英國對沒有得到磋商感到不安,特別是因為他們已經在幕後工作了一段時間,把美國和蘇聯召集在一起進行軍備限制談判。

在美國國內,各方反應不一。在政界內部,支持率甚至在黨派之間也出現了分歧,參議員斯坦尼斯、安德森、塔爾和希肯洛普明顯支持,而丘奇、克拉克和富布賴特則反對。此時,越南戰爭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一系列更大規模的戰爭,如越南戰爭攻勢,正逐漸影響著公眾輿論。各種各樣的軍事問題正在成為公眾辯論的話題,而民眾對任何形式的進一步軍費開支的反應也越來越強烈。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紐約時報》諷刺了“哨兵”

《紐約時報》對“哨兵”毫不留情,展示了其中1枚導彈被備份到一個郊區家庭的院子裡,並用當代人對種族融合的恐懼的流行語來形容。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哨兵”計劃標誌

【代號說明】

“哨兵”,是一個非常直接而又比較含蓄代號,即表明了計劃的軍事用途,又點明瞭防守的性質,可謂不得罪任何人。

為了與以往“尼刻”計劃的主題保持一致,“哨兵”製作了新的標誌,以羅馬士兵為特色——當然,這位羅馬鬥士必定是一位“哨兵”。


“哨兵”計劃:帝國主義戰爭販子的又一歷史巨惡

如果感到本文有些意思,請勞動您寶貴的小手指,或關注、或評論、互收藏、或轉發,這將成為堅定“歷史脈動”為您地提供各類行動計劃不竭的強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