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海戰全靠導彈,為什麼不建導彈航母?

夢想一枕


為什麼不用導彈艦替代航母,其實這個問題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人考慮過了。當時,在美國海軍制定“21世紀戰艦”計劃時,曾經考慮過建造一種配備多達500單元以上的導彈垂直髮射裝置、但自身配備的傳感器極其簡單、幾乎完全依靠其他戰艦提供目標信息和制導的大型戰艦,即俗稱的“武庫艦”。

從概念上來說,武庫艦可以說就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導彈航母”,這種戰艦除了作為火力平臺以外沒有任何其他用途,設計上相當“純粹”。武庫艦的火力相當強大,但這反而成為了它最終流產的原因:這種戰艦除了作戰毫無其他用途。這句話聽起來或許相當費解,但這正牽扯出了海軍的任務屬性問題。

海軍作為一種任務相當廣泛的軍種,其任務範疇遠不止作戰。事實上,海軍在平時所發揮的作用,包括維護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保護海上交通線、武力威懾、進行海外干涉、外交和國家形象展示等等,範疇遠比戰時更為廣泛。由此可見,武庫艦作為一種沒有獨立作戰能力的艦船(它可以把導彈發射出去,但沒有其他艦船配合就沒法命中任何目標),事實上在平時不具有任何威懾性,因此其即便建造出來也效費比極低。相反,航空母艦不但在戰時能發揮其他艦船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平時也因能夠攜帶大量的艦載機而適合各類任務,故在經濟性上遠比武庫艦更划算。

所以,武庫艦在任務性和經濟性上無法與航母相比,自然也不可能用來替代航母。


軍機圖


導彈航母這個東西,最早是由美國提出來的,但當時叫武庫艦。其主要思路是將大型海上艦隻改裝成能搭載500枚以上導彈的移動式海上發射平臺。但隨造船計劃的破產,武庫艦便毫不留情的被下馬了。不過雖然自己研製導彈航母的計劃失敗了,滿肚子壞水的美國人卻成功的誤導了蘇聯,甚至差點誤導了當時還在海軍萌芽期的中國。

圖為武庫艦的設想圖

由於現代水面艦艇的作戰任務複雜,除了要攜帶一部分反艦導彈外,還要攜帶大量的防空導彈。這樣一來,對於大多數只有64個發射單元的軍艦來說,留給對地攻擊導彈的數量就很少了。而武庫艦的設計思路則恰恰相反,其90%以上的發射單元都計劃用來搭載對地攻擊導彈,以達到對遠距離目標進行飽和的精確打擊的目的,從而最大程度摧毀敵方有生力量。

圖為俄羅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我們都知道,現代海軍中的對地精確打擊大部分都是依靠航母艦載機來完成的,如果武庫艦一旦入列,必將會與航母的任務重疊,甚至導致航母資源的嚴重浪費。除此之外,武庫艦一旦建成,戰時必將是敵軍的重點打擊目標,而為了保護專門對地攻擊的武庫艦,則又要為其配備一套完整的保障體系,這無疑是個賠本買賣。

圖為遼寧艦前身“瓦良格號”

目前世界上真正完成建造的準武庫艦,大概就是蘇聯在美國誤導下建造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了,其擁有多達400個發射單元。而中國遼寧艦的前身瓦良格號,也曾經在前甲板處安裝過導彈發射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時的武庫艦思想,對於蘇聯海軍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區域拒止


正如樓上館主所說,題主問題中的導彈航母,應該是武庫艦的意思。

那麼我們就來說說為什麼不建純導彈武庫艦?

首先,武庫艦上只能裝導彈,數量可能很多,但是不能搭載作戰飛,作戰費效比太差。

因此這樣的武庫艦如果想要擴大供給範圍,就只能依靠增加導彈射程了。眾所周知,導彈的射程是靠燃料與氧化劑(有些巡航導彈不用自帶氧化劑)堆起來的,因此導彈的射程是很寶貴的。純粹用導彈攻擊遠程目標,其實費效比很差,划不來。導彈的彈頭載荷其實很小,比如B610導彈(又稱M-7/CSS-8/8610)射程50~150 km,彈頭重190或250 kg,導彈全重2.65噸。這也說明純粹導彈打擊目標費效比很差,因為彈頭載荷太小了。而換成飛機投制導炸彈的話,美軍的GBU-32,戰鬥部為1000磅(454千克),全彈重500千克,B52一次可以攜帶60枚這種炸彈。

其次,現在的世界格局是,有能力或者需求使用航母級軍艦的國家,不光要保持強大的打擊能力,而且還要保持強大的戰略威懾力。

那麼航母搭載飛機就是不二之選了。航母船體夠大夠高夠威武,能夠全球航行,戰機可以起飛巡邏而不實戰投彈,宣耀武力再合適不過了。你要是導彈就不行了,不可能拉著導彈全球跑,然後動不動打兩發,打了就沒了哦!

最後一點,現代各國海軍的驅逐艦護衛艦,有很多都安裝了導彈垂直髮射裝置,搭載導彈的能力有很大提高,這樣的導彈驅逐艦,也和武庫艦的作用差不多了。

而且因為比較小,一個艦隊可以有很多艘驅逐艦護衛艦,總共搭載的導彈也不少,而且使用更加靈活。但是導彈艦無論如何也不會取代航母在艦隊中的位置,所以航母仍然是需要的。


步步小贏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雖然海戰是靠導彈,比如空對艦,艦對空,艦對艦導彈。但現代海戰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制空權,取得了制空權基本就贏得了現代海戰。

為什麼說制空權非常重要呢,因為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做了一項實驗,發現戰艦根本躲避不了戰機的飽和轟炸。而戰艦對空作戰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現代海戰首先就是制空權的爭奪,而制空權重要體現就在於戰機,雖然現代空戰也是靠導彈。但在海面上,必須有地方給戰機提供起落、維護、補充彈藥的地方。而這個地方最佳提供者就是航空母艦。

而建立導彈航母的戰術,是完全靠水面戰艦對付人家的艦隊。這種戰術依然不可能躲避對方的飽和空中攻擊。而對付別人空中戰機,最好的就是自己戰機升空作戰。這也是二戰戰列艦被淘汰的原因,而導彈航母理念和戰列艦一樣,只不過炮換成了導彈,其實效果不會很好。所以現在海戰首先就是奪取制空權,奪取制空權,首先要靠航母起飛的戰機。


光的塵埃


首先我們必需清楚對於現代海戰,什麼才是最關鍵最核心的?

現代海戰首先是要爭奪制空權,制空權的爭奪離不開海軍航空兵,航母攜帶戰鬥機的數量多少往往就決定了其爭奪制空權能力的大小。

由於現代海戰並不是航母一個人在戰鬥,航母編隊裡眾多導彈護衛艦、導彈驅逐艦以及巡洋艦等等都攜帶有大量的導彈,可以說整個艦艇編隊都是圍繞航母的安全而存在的。而圍繞航母的核心就是幫助艦載機先爭奪制空權,繼而再爭奪制海權。

通常現代海戰中艦載機有三大職責,一是航母編隊的對空對潛防禦、電子對抗;二是海上戰場制空權的爭奪;三是對敵方艦艇編隊的攻擊。

除了艦載戰鬥機負責制空權爭奪外,其他艦載機各司其職,做好預警、反潛、攻擊等各項作戰任務。所以對於航母來說,攜帶大量導彈的任務完全可以交給導彈護衛艦和驅逐艦完成。航母本身只需要攜帶一部分自衛用的導彈,而不需要額外攜帶更多的導彈。將寶貴的航母內部空間留給艦載機。

在英阿海戰和美國當年攻打伊拉克的時候,正是由於航母的存在,幫助英美兩國迅速掌握了制空權,從而確保自身海面各類艦艇編隊的安全,為大量軍事裝備、人員可以順利運抵作戰區域提供了條件。航母自身搭載的艦載機聯隊為爭奪制空權取得了決定性的作用,反而是導彈護衛艦、導彈驅逐艦等一干艦艇攜帶的導彈承擔很多對地對空打擊任務。


水鏡曉先生


首先要明白,航母又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奪取制空權,這點導彈做得到嗎?

也許你會說防空導彈可以打飛機啊,但是,現代戰機的反艦作戰大多都是在防區外發射反艦導彈來完成的,你也許飛機打下來了,但是人家反艦導彈也發射了,這就又給你送了一個概率學問題,讓你方戰艦被擊毀的可能性更大。

但如果讓己方戰機在防區外就已經將來襲戰機擊落了,後面的這個概率學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而且,現如今海軍的驅護艦,美俄還有巡洋艦,這些都能夠攜帶足夠的導彈,組隊刷怪導彈管夠,因此也就沒必要再單獨建一艘所謂的“導彈航母”了。

如果發射洲際彈道導彈,那還有海面之下的核潛艇呢,陸基發射的彈道導彈也能“全球必達”,而且相對於水面艦艇發射,這二者更為隱蔽,不用擔心被敵人發現。

題主說現代海戰全靠導彈,這還是比較片面,至少艦隊防空、反潛、偵察、奪取制空權依舊需要用到艦載機,而且艦載機有時比導彈更管用。

畢竟是人在駕駛,飛行路徑不可預判,而且一旦任務目標發生變更可以及時修正,導彈可做不到這些。因此,就目前來看,導彈依舊無法淘汰艦載機。


軍事帝


當然有導彈航母,任何航空母艦都會裝備導彈,但絕大多數航空母艦隻是裝備自身防禦性質的防空導彈,不過前蘇聯的幾型準航母和航母都裝備了強大的對海攻擊導彈。

前蘇聯時代研製的幾型準航母和航母都裝備了非常完備的對空防禦導彈和對海攻擊導彈。基輔級航空母艦,裝備了8做SS-N-12“玄武岩”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可以馬赫數2.5的速度攻擊500公里外的海上目標。還裝備有多達96枚的SA-N-3區域防空導彈和40枚SA-N-4近程防空導彈,可以說是武裝到牙齒。而後研製的“第比利斯”級航母延續了這個傳統,在飛行甲板處安裝了12枚“花崗岩”遠程反艦導彈,以及192枚SA-N-9防空導彈,加上卡什坦系統的近程防空導彈,這型航空母艦的導彈裝載量可以說是喪心病狂,武裝到牙齒。

對比這些航空母艦,美國的航母自身導彈裝載量就少的多得多,排水量10萬噸級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隻裝備3座8連裝海麻雀防空導彈發射系統,而到了最新式的福特級航母,也只有兩座改進型“海麻雀”導彈發射系統和兩座“拉姆”防空導彈發射系統,僅僅滿足最低限度的自身防禦需求。

造成這種局面,還是因為前蘇聯的海軍不成體系,航空母艦在作戰使用中缺少其它種類的戰艦支持,可能經常需要獨自面對對方的飽和攻擊,所以必須自身具備強大的對海打擊能力併為編隊的其它艦隻提供防空火力傘。而且蘇聯和俄羅斯在艦載機放面存在較大短板,缺乏艦載機的遠程打擊能力,也需要自己裝備遠程武器和對方抗衡。反觀美國,艦隊建設完備,各種艦船職能清晰且規模龐大,艦載機種類多質量強,航空母艦僅僅做好自身防禦即可。其它海上力量能夠突破美國航母編隊防禦圈,攻擊航母本身,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

純粹使用大量導彈的“武庫艦”概念以前也出現過,但因為造價和性能的原因,很快就不了了之了。


航空君


現在海戰全靠導彈,為什麼不建導彈航母?下面,我來解答這個問題。

現代戰爭最有效的打擊手段是導彈,尤其是海戰更是全部使用導彈進行攻擊。因此,有人發出疑問,航母上為什麼只放飛機而不放導彈?航母的甲板這麼大,起碼可以放幾十個洲際彈道發射口,儲存幾千枚核彈頭,將航母建立成一個移動導彈發射平臺不是更厲害嗎?飛機幾分鐘才起飛一架。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航母的用途。航母即航空母艦,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可以供艦載機起飛和降落。它通常擁有巨大的飛行甲板和艦島,艦島大多坐落於右舷。航空母艦是世界上最龐大、最複雜、威力最強的武器之一,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航母的造價很貴,之所以要花那麼多錢來造航母,是因為航母能完成別的艦艇完成不了的事情,就是起降飛機,爭奪海面和沿海陸地的制空權。

而其他艦艇都能夠完成放導彈的任務,如驅逐艦和潛艇都能完成,所以就不需要航母來完成了。但驅逐艦能起飛飛機麼?潛艇能起飛飛機麼?都不能,所以航母不裝導彈,專門用於起降飛機。如果要裝導彈,飛機就必須少裝。飛行甲板下方是機庫,飛機平時是裝在機庫裡的,在起飛之前才通過升降機升到甲板上。如果做成發射平臺,那就不能有機庫了,飛機攜帶數量大大折扣。另外,洲際導彈是遠程打擊利器,在陸地上也能發射的,沒有必要用艦隊開到對方海上發射。一般艦隊發射的導彈最多的是巡航導彈,比如著名的戰斧式導彈,但是戰斧式用驅逐艦、潛艇和戰機發射就夠了。而巡航導彈是由戰機來導航的。戰機確定了目標的GPS座標,導彈才知道要打什麼。沒有航母沒有制空權,導彈的使用效率都會大大折扣。

歷史上也有過不成功的導彈航母案例。前蘇聯的戈爾什科夫上將號就是這樣一艘航母,但是經過實踐證明這是一件失敗的作。第一這樣會影響航母的航速和重量,第二對於導彈打擊他國的任務現在各國都是交給路基導彈部隊或者潛艇部隊來完成,航母只是作為一個遠洋作戰的大型機動平臺進行地區性干預(包括封鎖海峽、海域、獲取局部戰區制空權、制海權、威懾等等)的武。如美國一般將航母編為單航母(必要時編為雙航母、三航母)編隊進行地區作戰任務,這些載有大量戰機且戰鬥力十分強大的航母編隊是其他艦艇編隊是無法完成的。


懷疑探索者


很簡單啊,這玩意在美國叫武庫艦,一艘兩三億,可以買驅逐艦4到5艘了,基於這個價格,只有兩個原因:

1,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裡還是幾個籃子?

2,偵搜制導,一艘軍艦無論如何也比不過一支艦隊。

以上


大概是神


美國曾經想過造武庫艦,裝500枚攻擊導彈,主要負責對陸攻擊,但是後來不了了之,可能是費效比太低吧。至於別的國家,還是算了吧,海面上雷達只能看400公里,火控距離有300公里就不錯了,碰上美國航母人家有預警機能看1200多公里,指引攻擊600公里內目標,只有配備了航母和預警機,武庫艦才有作用,有人保護你也有人為你鎖定遠處目標,進行超視距攻擊,不然你一個只有導彈的平臺能幹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