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服務到田頭 暖心指導備春耕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天氣乍暖還寒,田壟上還有一層薄薄的雪霜,凍土漸漸消融,春的希望也慢慢探出苗頭。3月3日,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青海省馬鈴薯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首席專家王艦和他的團隊出發前往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初麻鄉灘果村,為當地農民指導春耕種植。眼下正值春耕時節,我省各地已全面進入春耕備耕時期。

灘果村距離化隆縣城45公里,海拔2900米。山高路遠的灘果村是海東市深度貧困地區,全村共有可耕地80公頃,馬鈴薯是村裡的主要農作物之一,種植面積佔26.67公頃,但因氣候條件較差,作物產量均不高,馬鈴薯畝產僅有750公斤,貧瘠的土地讓村民們犯了愁。

王艦一行一到灘果村,村黨支部書記冶木海買和村委會主任馬財雲就圍著專家說個不停,希望專家能幫助他們走出這個困境。“是不是村裡的地太貧瘠了,所以不太適合種土豆?”馬財雲很困惑。

王艦伸手捻了一把地頭的土,肯定地告訴馬財雲:“村裡的地可一點都不貧瘠,是片良田,非常適合種植馬鈴薯,尤其海拔高,是培養種薯的良好基地。”

王艦的這一席話讓馬財雲心中燃起了希望,但也讓他更困惑了。“那為什麼我們村種的土豆產量這麼低?”

王艦在深入瞭解情況後,發現造成當地馬鈴薯產量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當地農作物主導品種選用不恰當,二是脫毒種薯使用率不高,三是栽培技術水平較差。“你們村現在還是人工種植,也沒有采用覆膜。如果能通過機械化大規模種植,並採用覆膜技術,產量保證能翻一番,畝產達到1500公斤應該沒有問題。”王艦表示,他選用青薯9號脫毒種薯作為改良品種,確定主推技術,幫村民制定種植計劃。

“產量不高,村民是沒有動力搞種植。如果我們今年能通過試驗示範對品種、成果進行展示,來提高當地馬鈴薯種植的生產水平,告訴村民通過種植馬鈴薯是有收益的,能讓大家看到盼頭。通過種植馬鈴薯,形成集中連片種植產業,村子也會慢慢發展起來。”王艦告訴馬財雲。

馬財雲立馬錶示願意將自家的土地拿出來做實驗田,給村民們做示範。“今天省上的土豆專家來我們村調研,給我們指點了許多,讓我對今年的土豆產量有了信心。按照專家的方法,科學種植,今年產量肯定會有所提升。”

農業專家來到田頭,在春耕前對灘果村馬鈴薯生產進行指導和服務,切實提高農戶種植技術水平,增強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幫助當地發揮其自然優勢,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做貢獻。”王艦說道。此次春耕指導正是對省委省政府統籌疫情防控工作和全力組織春耕工作的落實,確保不誤農時,保障農業種植面積和產量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