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人生需学会放下

天下熙熙列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总是有许多人为了追逐名利为了获得声望等不停的喊苦喊累,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其实人之所以痛苦,往往不在于我们所得的太少,而在于我们想要拥有的太多。

人生如瓶,将珍重之物放入瓶中,这些物品便会占据一定的空间,等到在意的物品多了,那么我们剩下的空间就越来越少,这时我们就要开始学会抛弃一些东西,如若紧握住不放,那么这瓶子内的物体就会溢出,甚至导致瓶子破裂。

曾国藩: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人生需学会放下

想要获得真正的自在,就要学会放下。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放下那些令你生厌与悲伤的事情、放下执念于怨念,为自己减重。如此我们才会在前行的路上步态轻盈,走得更快。

可是说得轻巧,如何做到才是更重要的问题,早在清朝时期,著名的大臣曾国潘就给了我们答案。他曾言: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曾国藩: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人生需学会放下

这句话分别告诉我们对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同态度。

第一部分:既往不恋。

意思就是对于已经过去的事,我们不要再留恋,因为这些事情已经无法改变,我们哪怕整日沉浸在其中,过去的事情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见一些人因为过去某些沉重的经历,就一蹶不振开始逐渐颓废,不论别人如何相劝,他们都不愿意走出。其实那些过去的不好的事情,就好比我们买到的烂苹果,哪怕我们将烂掉的苹果吃掉了,那买苹果的钱也不会回来。并且吃掉烂苹果的做法我们不仅损失了钱财还吃坏了自己的身体。对于已知的坏事物,何不选择遗忘,选择丢掉。

曾国藩: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人生需学会放下

第二部分:当下不杂。

是指当下的事情才是我们人生中最珍贵的,活在当下我们做事时不要思前想后, 保持心绪平静不杂乱。

前些年来一句:且行且珍惜道出了多少人们的苦涩心声,年轻时容易好高骛远,心急赶路,等到时间匆匆流逝,到头来我们又喜欢回头看过去发生的点点滴滴。殊不知在这一前一后中,我们却丢掉了最为珍贵的当下。脚踏实地的我们才有资格仰望星空,去追求自己的所爱的事情。

曾国藩: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人生需学会放下

最后一部分:未来不迎。

是告诉我们对于未来的事情,变化莫测,没有人可以预测,我们不要刻意的去迎合它。对于未来,我们可以拥有计划,为了完成向自己的计划,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为之努力,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更加的富有动力。

对于我们所追求的事,曾国藩用一句话表明了其想法: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意义是君子只关心自己的耕耘,为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尽全力,不问收获,不去计较天意。

曾国藩: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人生需学会放下

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为了自己的想要的努力争取了,不论未来如何,都无愧于心。曾国藩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离不开放得下的人生态度,众所周知,曾国藩并不算聪明,在仕途之初他考了多次才中举,年轻时做事急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缺点在曾国藩身上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稳重谦逊。

他官职丛一品,身为清朝最高级别的封疆大臣之一,更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他知道过刚易折的道理,拿得起放得下的态度使他在官场中如鱼得水,最后成为清朝支柱,名留青史。

曾国藩: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人生需学会放下

自古以来,为官也好,经商也罢,“富不过三代,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和富裕人家难以打破的魔咒。

但有这样一个传奇——曾国藩的家族。曾国藩家训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曾氏后代子孙则没出一个“败家子”,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两百多年来,曾氏后裔有成就的多达200余人,大多成为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

曾国藩: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人生需学会放下

他们就是一直秉承着这样一个家训,实现了曾氏子孙绵延十代,至今没有出现过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

这本家书的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政治从军等好几个方面

以书信的格式在平淡的家常中向大家传扬一个家庭走向成功的秘籍。

曾国藩: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人生需学会放下

读此家书,感觉就像自己的兄长孜孜不倦,谆谆教导一样。言语亲切,苦口婆心般提醒做人,做事,学习的方法。

此书也被教育部收录在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中,可见《曾国藩家书》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曾国藩: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人生需学会放下

闲来无事读一读,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在家出不了门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汲取智慧!

仅需不到50元,几顿饭的钱,开卷有益!家财不过身外之物,而智慧福济子孙,绵延后代万世!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给孩子和自己一个掌握未来的机会

请上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