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義務》中被誤導的“語文教育”,已經埋沒了大批青少年

談到我們的語文課,你會想到它教的是什麼?古詩、思想、漢語精華,還是寫字、說話、閱讀理解,沒錯,你能想到的,在語文課中都有涉及。

《九年義務》中被誤導的“語文教育”,已經埋沒了大批青少年

有一些你想不到的,語文課本來是教的,但是卻被一些老師或者培訓機構的教育方式錯誤傳授了,乃至於,毒害了一大批孩子。

現在上網的人,基本是年輕的一代,但是從各類社會熱點上,很輕易的發現,現代的年輕人的“思想病態”。

一個明星被爆出了新聞,千萬名年輕人不分青紅皂白,群情激憤,要死要活,甚至說出很多沒有底線的話。

一個網紅出現,千萬年輕人視為榜樣,網紅“帶頭人”一句話,這些年輕人輕則慷慨解囊,嚴重者偷家裡的錢,更為嚴重者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公眾話題的討論,在網上很流行,但是任何一個公眾話題都會被淪為無意義的互撕口水戰。

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大家,這是一種思維上的病態,基本邏輯常識的缺失。

我們擔心孩子受網絡影響,受明星影響,受各種影響,可曾想過,孩子少了一道“自我認知的防火牆”

我們把話題轉回來,被誤導的“語文教育”,已經埋沒了大批青少年。

《九年義務》中被誤導的“語文教育”,已經埋沒了大批青少年

在語文課上,其實蘊含著基礎的邏輯思維教育

比如:閱讀理解、閱讀分析,就是在信息中找到本質。

比如:作文書寫中的議論文,就是概括論點,逐條分析,得到答案。

然而很不巧的是,鍛鍊青少年邏輯思維的作文,被各類“私人”教學方式扼殺了,埋沒了。

你或許聽過一位老師,一個作文提升班這樣說“按照我的方法,作文拿滿分”。

其實是什麼方法呢?我總結了這所謂的方法(套路):800字的議論文,要有兩個名人事例、三句名人名言、四個論述過程。

沒錯,這就是作文高分速成套路,沒錯,只需要孩子按照這個方式寫,肯定會拿個不錯的分數,分數拿到了,卻缺少了真正的教育意義。(這是教育建模偏差,此公眾號回覆“建模偏差”,可以詳細瞭解當中的含義。)

在這些套路的催化下,作文書寫變得機械,並且充斥了各種詭辯方式:以偏概全、以人為據、訴諸權威、虛假論據、機械對比等等。

《九年義務》中被誤導的“語文教育”,已經埋沒了大批青少年

我舉一個小例子:

一個成功學大師說,馬雲長的醜,但是他成功了,王健林也醜,他也成功了,這位大師羅列了一大堆長得醜,並且成功的人。

然後在長相與成功之間建立了聯繫(雞湯):你的孩子醜沒關係,醜的人更容易成功。

這就是一個很沒有邏輯的詭辯,醜與成功根本沒有聯繫,如果沒有自己的思維,很容易被所謂的成功學大師忽悠。

上學時,你或許對這幾句話有印象

作業都能忘帶?吃飯怎麼沒忘了吃?

他怎麼不打別人只打你呢?

你浪費全班兩分鐘,加起來就是浪費了倆小時

這錢是撿的?你再去撿一個試試看?

他讓你怎麼樣你就怎麼樣啊?他讓你搶劫你怎麼不搶劫呢?

只需要我們稍微一品味,這些話都是沒有絲毫邏輯的,就是耍無賴,這些話也在一點點影響著孩子。

總結下來:不正規的語文授課,耍賴皮式的說話方式,幾乎讓一代人變成了毫無邏輯思維的“白痴”,所以出現了,現在社會上極其容易被蠱惑的“年輕人”。

《九年義務》中被誤導的“語文教育”,已經埋沒了大批青少年

如何“拯救”我們的孩子

我覺得,必須進行邏輯思維培養,很多家長都說這還不如多讀幾本書,然而,孩子讀什麼樣的書?就算有好書,不同書中的東西彼此有矛盾時,孩子沒有邏輯思維,如何判斷理解?

現在,邏輯思維培養大致分為了數學思維、語言思維,我覺得,都是需要同步學習的,數學思維解決不了情感人心、人際關係,語言思維同樣也缺乏精確統計,數據分析。

《九年義務》中被誤導的“語文教育”,已經埋沒了大批青少年

簡略來說,邏輯是一種基礎工具,教人如何正確地思考和表達。科學研究對邏輯的倚重自不必說,人生隨時隨地之言(與人溝通交流)與行(思考、處理問題),都離不開邏輯。說話沒邏輯,即不能有效表達和傳遞自己的想法;做事沒邏輯,就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缺少邏輯常識,很容易淪為被愚弄的對象而不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