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家族墓地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其中都埋葬著誰?


紀曉嵐墓地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坐落在滄縣崔爾莊鎮北村村南約300米處。墳墓1194座,墓碑136塊。 紀曉嵐雖為科舉人仕,可他不是紀氏家族中唯一做官的,更不是最早進入官場的,他家早已 是河間望族,所以紀氏墓地也不僅此一處。

紀曉嵐為清代官宦文人,滄縣景城紀氏後裔。紀曉嵐基所在紀氏家族墓地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南北300米,東西100米,共有墓1194座,墓碑136塊。墓地在“文革”中遭嚴重破壞,現僅存殘碑十餘塊,新出土有紀曉嵐本人生前撰文,由劉墉、董浩、翁方綱等著名書法家書寫的墓誌銘三塊。紀曉嵐墓地坐西朝東,墓碑下贔屓頭東尾西。

墓地東、南、西南側是茂密的棗林,北、西北側是打穀場。數株高大的椿、榆、槐樹下有一丘封土,即為紀曉嵐墳塋。墳塋向口朝東,往東約3米處豎立墓碑。墓碑為紀曉嵐下葬時所立原物。墓碑上刻有嘉慶皇帝御製碑文。據資料考證,埋於地下的墓誌銘還有若干。


當年紀曉嵐為選擇築墓之處,特地從南方請來風水先生,遍尋紀氏莊園,最後確定北村新阡。當時墓地佔地數十畝。按老人們記憶,民國九年所立的那通神道碑,原來的位置距紀曉嵐墳丘約150米,立於墓地東方一條南北通道的路邊,俗稱“下馬碑”,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之意。此碑為重立之碑,原碑毀於何年已無人知曉。

墓碑再往東15.6米處豎一通神道碑。神道碑為紀曉嵐六代孫紀鉅臣於民國九年重立。墓碑東面為1989年修復按原碑文重刻,由滄州書法家劉文源先生書寫。在墓碑北側2.56米處,立一文保碑,上刻“滄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字樣。

墓碑立於青石碑座上。原馱碑贔屓已損壞,碑高268釐米,寬109.5釐米,厚38釐米。頂部蛟龍碑冠,為1989年重新刻配,冠高120釐米,長、寬各大於碑身,碑身中間有一條不規則裂縫。碑身正背兩面,四周都有精細的雲龍浮雕。分別雕有12條游龍,上、下邊各2條,左右邊各4條。墓碑西為原刻御製碑文,約有一半字跡撫摩可辨,一半漫漶不清。神道碑碑文是:“皇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紀文達公神道碑”。


神道碑高195釐米,寬66釐米,厚20.5釐米。碑身正面刻楷書大字“皇清太子少保協辦大字士禮部尚書紀文達公神道碑”。碑陰刻紀事碑文。神道碑碑冠高63釐米,寬77釐米,厚24.5釐米,上有蛟龍圖案、篆額為“永垂不朽”。 墓地還散落一些斷石殘碑,其中兩塊雕有花紋的殘石,據說是原墓碑下石龜的殘塊。

紀曉嵐在他續修的《景城紀氏家譜·塋墓圖》中記載:“第一塋在景城南半里,始祖椒坡公卜葬於此,墓壬山丙向”。子孫從葬於此,形成了一處紀氏祖塋墓地。此處墓地至今仍在景城村南,成為一處古墓葬群。鼎時期,佔地七十餘畝的墓地中曾矗立有大大小小一百多通石碑,向世人無聲地顯示著景城紀氏的社會地位和人文傳統。

明初大移民中,滄州絕大多數居民是從外地遷來,而第一代遷入者墳墓猶存的為數不多。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後人顯赫,追述祖德,在譜牒中有了記載;二是家族興盛未斷祭掃。至今景城仍有紀氏族人700餘口。


近年在這一處墓地中陸續出土了紀曉嵐家人的三合墓誌,分別為紀曉嵐長兄紀晫、堂兄紀昭和侄兒紀汝備的。在紀氏後人紀峰的倡導下,遠近紀氏族人又集資再刻重立了始祖椒坡公的墓碑,使海內外廣大紀氏宗親景仰有憑,緬懷有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