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長安十二時辰》播出以來好評如潮,但感覺在收視方面不盡人意甚至被嘲“撲街”?

體育快遞員


《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優酷獨播的古裝懸疑電視劇,以其精良的製作獲得豆瓣8.6的高分。

如何評價此劇的收視呢?這恐怕要看是以什麼樣的標準,畢竟豆瓣高分不代表高收視,甚至個人覺得豆瓣高分的電影電視劇拉出來肯定都不會特別能打。那我們先看看某網站統計的網絡點播量數據:

前十名都沒有《長安十二時辰》,意外不意外、驚喜不驚喜。當然這裡邊有劇集數量的原因,畢竟《長安》目前免費的只有11集,會員可看16集。當然也與上映時間有關。不過我身邊的家人朋友也有很多不喜歡這部劇的,下面我冒昧總結一下我收到的反饋的點:

1.歷史知識硬核

作者馬親王試圖把一個緊張的故事還原到真實的唐朝長安的環境中,劇集也沿用了這個思路。問題就在於,他們幾乎做到了。上來就是什麼不良人、狼衛、各種坊、案牘術、司丞、聖人,還各種背詩。如果沒有一點歷史知識或是對歷史不感興趣的人,第一感覺就是,不知道這是些啥人、他們要幹啥事。這就沒有帶入感了,也就讓人失去了看下去的興趣。絕不是說沒看明白的人低級,實際我身邊就有真正的精英牛人,也愛看劇,但是跟我一起看了第一集就再也不看了,就是被這些不明所謂的古代稱謂整迷糊了。如果跟他們說,一個犯了錯誤的公安局長,還是退伍軍人。現在新成立了一個國安部門,把他從監獄裡撈出來讓他查一起恐怖襲擊案件。事件可能針對皇上,背後還有複雜的政治鬥爭,說不定他們會看下去。

2.劇情不緊湊

對比美劇中創意類似《24小時》。《24小時》一集代表現實中一個小時,幾乎給人以實時感。劇中的主角傑克似乎從一開始就在疲於奔命,讓觀眾不由自主的對其關心且擔心;大量平行剪輯的運用,使得觀眾被飛逝的時間壓得喘不過氣。而《長安》中,為了還原當時長安盛景與市井生活的側面,主人公張小敬查案的節奏就慢多了。一會扯扯淡,一會吃吃飯,狼衛也還得悠然的修個面。這樣的好處就是讓我們可以好好看看那時的長安,不是經常夢迴唐朝嗎,這回不用夢了,看劇就行了。人家咋稱呼,人家咋吃飯,人家唱歌跳舞要過節,但是人家不安全。悠哉悠哉,緊張的氣氛大幅度下降,甚至可以說削弱了主線情節的衝擊力,也使一部分只關注故事的人沒有一直追下去。

3.故事內核老套,強行加入道德困境、人性考驗

超級英雄拯救世界,自己也帶著一堆問題,同時拯救自己。如果抽出這個故事內核,可能真的沒有太大吸引力了。不是故事不好,而是看太多了,已經激不起我們心中太多漣漪。反正英雄不會死,百姓會得救,壞人不得好。壞人在自己的世界裡也是英雄,但還是不得好。可能我們這批人過了看見英雄就受不了的年齡。尤其是有人性有瑕疵的英雄,反正世界會得救,招你自己想吧。再有就是道德困境,是否犧牲一個人救全城人。這事多少哲學家都整不明白,某大學公開課還講電車困境呢,看起來累啊。剛累完又來個人性大考驗,幹啥啊,人性就那麼回事,非得揭穿。看透不說透,還能作朋友。有句話說得好,現在中國不缺深刻,就缺覺(睡覺)。大家加完班回家,就想看個讓自己啥也不想,哈哈一樂,然後睡個好覺的。白天夠累了,晚上不想再累。我身邊一個棄劇的朋友就是這個理由。

總結

以上都是我根據身邊人反饋和自己感受所寫的胡言亂語,歡迎討論。我個人肯定會追下去,因為我想看看那時的長安,看看我中華強盛之時的萬千氣象。夢迴唐朝!


熊貓讀冰火


我只看了一集,就停下來了,原因有幾點,第一:我家看劇必定是夫妻一起,但是我家娘子文言理解和歷史知識限制了她觀劇的感受……我幾乎在第一集裡暫停了至少5次在回答她的例如什麼是司丞,什麼是不良人……第二:在點開劇時候,我留意到這個劇有四十八集……我腦子裡第一反應是十二時辰拆成半個小時一集了?(心裡不由自主的那他和《24小時》比較了,就第一集而言,我理解他想要帶出主線,人物出場等……但比較之下我會覺得不夠緊湊,有點碎……第三:我覺得更新中的片看著還是有些累,等多更新些有機會再看看後面如何吧……對了!畫面和服道還是很中我意的!


丸子蜀黍22671081


不知別人怎樣我出去旅遊回來,一天看了十集,我家電腦屏幕特大和電視差不多看起來真有大片的感覺超爽結果就是把自己腰椎病看犯了,今天剛去做的椎管治療疼起來直出汗,主任醫生把我罵了一頓一天看兩集就行了還沒完沒了了,我說太好看停不下來,主任臨走前問了我一句哪個臺放?


莎莎Gs


《長安十二時辰》先說說為何好評如潮

一:場面宏大,畫面精美

二:考究的服裝
現今這個年代,古裝的電視劇,能拍出這樣的畫面質感,服裝無論是配色還是樣式都追求到極致!確實是場視覺盛宴!不得不好評如潮!

在說說《長安十二時辰》被嘲“撲街”的原因吧

劇情銜接,和劇情本身都存在太多瑕疵 :

一 : 崔器,是劇里長安旅賁軍的旅帥,在軍中地位也算可以了,我想問,他表情咋滴了?誰欠他錢嗎?還是他爸是李剛?總擺出看誰都不順眼的表情給誰看?有一場是帶士兵去火藥庫,拖延時間不說,還不顧男主的提醒,直接踢門而入,結果被炸了!軍人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嗎?他可是旅帥阿!這編劇花五毛錢請的?這能不被嘲“撲街”嘛!



二 : 王韞秀,守關大將軍王宗汜的千金,大將軍的女兒竟然跟個二愣子似的,智商負數,讓人給拐了!被拐之後就知道哭,反覆說“阿爺救我”...拜託,虎父無犬子好吧!不能做到冷靜面對,再不濟也不能演的像個白痴吧!救出來以後也不回家,竟然跟陌生人回家了!大姐,又不是給你拐新疆去了!離家不遠吶,為啥不回將軍府呢?不是阿爺阿爺的叫嘛!這會倒不找爹了!編劇我再問一遍,你咋想的?這能不被嘲“撲街”嘛!


三 : 長安城裡發生了大案,有本事的人多了,可誰都不用!就非得派死囚張小敬去調查!咋地?他會飛天遁地,無所不能阿!我忍著繼續看,到後面給我氣樂了,還真讓我猜著了,飛簷走壁,上天入地,捅不死,打不到,炸不爛!編劇,跟我這拍抗日神劇吶?你咋想的?這能不被嘲“撲街”嘛!四 : 有一場是馬車裡點著的伏火雷,已經掉出去挺多了,張小敬把車開到河裡,一切就挺好的了,不知道編劇咋想的,車竟然在河裡爆炸了,還把岸上的建築也給捎帶炸了!先不說火藥在水裡能不能炸,這個存在爭議點,但最起碼已經泡在水裡了,根本不可能發生那麼大的爆炸好嗎!編劇編成這樣,能不被嘲“撲街”嘛!


讓人嘲“撲街”的點太多了太多了,不一一列舉,又是一部讓人期待卻讓人遺憾的劇!


遲到小姐姐影視推薦


開播以來,《長安十二時辰》好評不斷。無論是劇中主演們高超的演技,還是精巧的故事構思,抑或是對服化道的精益求精,都成為了值得誇獎的典範。觀劇後讓人直呼相見太晚,每週只更新四集實在不夠看。可就是這樣一部難得的好劇,收看的人卻並不多,收視率也遠沒有預期火爆。細想一下,《長安十二時辰》會出現戲好收視低的情況並不奇怪。

播出前零宣傳無預熱,流失了一批不知道開播消息的忠實原著粉,丟掉了本該有的開播收視紅利。

《長安十二時辰》在播出之前,曾被寄予厚望,基於馬伯庸小說改編的本劇擁有一大批想要觀劇的原著粉絲。前期放出的宣傳片也足夠震撼他們的視聽感官,讓不少人產生想追劇的衝動。可經歷過《九州縹緲錄》開播前撤檔的事件後,觀眾看到預告就衝會員的現象減少了很多。不少原著粉都對播出時間持觀望態度,不到正式開播他們是不會為《長安》買單的。

大批的原著粉已經拿出了不開播就不掏錢的態度,偏巧又受到限古令和《九州》撤檔的餘波影響,《長安十二時辰》只好低調做人,零宣傳開播,導致開播幾天後都還有不少原著粉矇在鼓裡,絲毫不知道自己一心盼著的好劇一口氣就播出了12集。待到消息被傳開,各路劇透,免費的視頻剪輯等又紛紛登場,想要補辦會員追劇的觀眾也被打消了積極性。開播的收視紅利就這樣完美的被《長安十二時辰》規避掉了。

未能取得上星資格,僅靠優酷網會員獨播,限制了收看人群的年齡層,同時排除了大量非會員觀眾,從而導致收視率偏低。

網絡雖然已經普及,但使用移動端看劇的觀眾相對都比較年輕。對於年紀較大的觀眾來說,看部電視劇還要花會員費的事情讓他們難以接受,收看電視才是他們首選的觀劇方式。播什麼就追什麼已經成為了很多年長觀眾的觀劇習慣。正是這樣的習慣,導致大部分的上星劇在中老年觀眾的推動下,收視率要好於網劇。剛剛收官的《我的真朋友》,儘管劇情和人設被全網嘲,可收視還是不錯,就是沾了上星播出的光。

《長安十二時辰》定位偏正劇向,歷史韻味十足,年長觀眾更偏愛這種有歷史積澱的片子,但本劇的播出方式卻跟他們的追劇習慣相左,因而這部分基數很大的觀眾也無法為收視率貢獻出應有的力量了。

由於種種原因只能在優酷網播出的本劇,其他的網絡平臺也沒有同步播出,導致已經擁有其他平臺會員的年輕觀眾也無法看到。每週只更新四集的頻率,讓人們覺得會員費花的不值。與其花錢買一份追劇的權利,每週也提前更新不了多少,還不如干脆棄劇,或者養肥了再說。這樣一來,不少願意掏錢的年輕觀眾也打了退堂鼓。

臺詞古風濃郁,唐代的歷史背景涉及太多,劇情節奏又快又燒腦。一心只想靠追劇解壓,不想動太多腦筋的觀眾也被踢出了觀看群體。

在播出彈幕中,隨處可見會員們自我調侃古文功底不夠,追劇都成了負擔的內容。為了還原盛唐時期的風土人情,本劇採用了違和感很弱的方式來組織臺詞,人物的對話都是半文半白的形式,儘量呈現出唐代百姓真實的生活狀態。可惜觀眾裡平時願意研究唐代歷史和語言文化的還是少數,大多數人追劇都圖個簡單易懂,不想脫離了中高考還得一邊追劇一邊做文言文閱讀理解。本來不錯的臺詞,便因理解費力,成了不少人放棄追劇的又一個理由。

環環相扣的劇情設計,頻繁曝出的反轉線索,火劫大案不僅沒有水落石出,反而是越加撲朔迷離。比狼人殺更緊張的背景設置,使得觀眾猜出的正反派人設一再顛覆。燒腦過度的情況下,不少觀眾開始看不懂劇情的走向。再加上大量真實還原的大唐風物,給觀眾的記憶力也帶來了不小的考驗,觀劇的輕鬆心情被不想要的緊張刺激所取代,看不懂劇情的發展,自信心屢屢受挫,一部分已經充值的會員也只好棄劇了。

但不論收視率如何,僅就目前的狀況看,《長安十二時辰》只要後期不崩劇情,穩住人設,本年度口碑好劇的保證算是坐穩了。至於收視率稍低的問題也不用太擔心,後面的劇集還有不少,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向身邊人安利本劇了,開播收視堪憂,不代表收官時依然低迷。以前的精品好劇在播出的過程中漸漸熱起來的也不少,《長安十二時辰》也很可能複製這樣的走紅方式。


萌萌小笑笑


播出過半了,回來答一波。核心原因只有一個:

《長安十二時辰》的目標受眾面太窄,撐不起收視率。

當我試著用“大案牘術”看了一下數據,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據阿里大數據:

觀眾男女佔比4/6,18~29歲觀眾超過48%,30歲及以上觀眾也將近50%,峰值在30~35歲區間,曲線平緩。

用人話說,《長》存在某種觀看門檻,這種門檻與年齡關係不大。

可惜我不是徐賓,沒法定位更深層次的原因。換個方向,從劇集差評入手,看看大家為什麼認為《長》不好看。

更多圖就不放了,有興趣的可以用爬蟲深挖一下,相信會更全面。就上面這些差評來看,主要觀點有三個:

臺詞看不懂/聽不清,劇情沒重點/看不懂,過於著重服化道

這樣一看,上面說的觀看門檻似乎浮出水面了。換個說法:

臺詞艱澀難懂,信息密度過高(水分少),服化道復古導致審美隔離

一個一個來。

1.臺詞半白不白,既不像現代人說話,也不像古籍書面語。再加上收音問題,有些地方不看字母真的不知道在說啥。導演本意是以此營造年代感,但年代感越強,現代觀眾理解起來就越費勁。

遠的不說,如果拍一部民國劇,全部角色嚴格按當時的語言習慣說話,誰聽了都頭大。

2.少看幾句臺詞,後面的劇情可能就搞不懂了——這麼高的信息密度,適合坐在電視機前專心觀看,不適合忙裡偷閒快速刷劇。

有些觀眾快進看了五分鐘就打差評說看不懂,導演也很無奈。你要注水吧,把好好一個IP搞黃了會被罵死;不勾不兌吧,直接喝原漿又有點上頭。

3.和第一點一樣,《長》的服化道是怎麼復古怎麼來,不太考慮現代審美的。“美女”們的妝容乍看一下有點醜,狼衛們油膩邋遢不修邊幅,李必前面還是乾淨素雅小天才,被龍波炸窩後也“形象崩壞”了。

這樣的設定甚至勸退了部分衝著四字弟弟來的顏粉,那些想看精裝古偶劇的觀眾也被趕跑了。導演玩得一手洗粉高招。

綜上,結論如文首所示。


虎皮青貓的小窩


因為,他其實是一部紀錄片。

劇情精彩卻節奏緩慢,並沒有做到一個電視劇的本分。

說句不恰當的比喻,在古代一個媳婦孝順勤儉美麗端莊,可是不和老公行房,這是不是有問題呢?

雖然十二時辰劇情不錯,可是有效的劇情塞進了無數的設定。

大家看美劇就算是冰火,我也不需要學習歐洲中世紀的故事。我靠英劇都鐸王朝,宮廷規矩就是戲劇本身。

可是十二時辰,是反恐。可是我看懂這個反恐,卻需要學習整個長安政治管理格局。

這就讓整個體驗變的偏離了。道具考究,設定考究,可是他們終究是陪襯。你要讓觀眾專注到劇情上,而不是什麼大荒落等等!

但當紀錄片講,又沒有真的講好每一個設定,畢竟還是個電視劇。

所以他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借鑑,下次再做誠意大作,尊重觀眾感受。裝逼放在劇情上,別都靠道具和設定。

崔器第三集就能死,這就是神劇,超越冰火!


奧特視野


《長安十二時辰》之所以好評如潮,是因為值得細品,將所有想表達的觀點,採用隱喻的手法表現出來。每一個知識與細節點,唯有仔細回味,方能拍手叫好

那麼這麼好的一部電視劇為什麼在收視方面不盡人意並被嘲“撲街”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節奏快,沒時間靜下來細品這部劇

如今工作生活節奏快,你有多長時間沒有靜下來,去細品一杯茶;你又有多長時間沒有靜靜地沉下心來,去細看一部劇?很久了吧!

記得曾經出現這樣一部劇,還是多年前由胡歌主演的《琅琊榜》,但《長安十二時辰》與之相比又有以下幾點不同:

A,沒有像胡歌、劉濤這樣的明星大拿加持,單憑雷佳音很難達到這樣的高度,而易璽千烊雖然有廣大的粉絲基礎,但他的粉絲估計不喜歡這類型的劇,他們愛看的是“爽劇”;

B,《長安十二時辰》的同名改編小說裡每個人物都能在歷史中找到對應:改的過好,會讓人覺得篡改歷史;改得太差,又會少了幾分想要表達的味道

。稍有不慎很容易遭到吐槽“撲街”。畢竟歷史劇,真相才是最重要的

2,只在網上播出,沒有衛視的助推

《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的風格其實和前幾年大火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挺像的,前者屬於借歷史暗喻,後者是用今朝明示


《人民的名義》之所以能收視爆表,首先是得益於這部劇本身的精彩程度,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藉助了湖南金鷹劇場的東風,然後一下子就火了。

而《長安十二時辰》只在優酷獨播,像九零猴一樣的農村小夥,沒有網怎麼知道?再加上每週更新四集,沒有VIP又怎麼看?

完全不知道這部劇,所以評價不了,缺乏觀眾基礎,收視效果自然

一般!

3,電視劇信息量大,觀眾知識面缺乏

就像前面說的那樣,《長安十二時辰》大多采用的都是暗喻,只有思考、並且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才能看懂其中的奧妙。否則就會覺得這只是一場拯救長安的鐵血鬧劇!

而這十二個時辰真的僅僅是一場鬧劇嗎?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部不一樣的《長安十二時辰》。


至少在我心中這是通過揭開張小敬身世,反映腐敗問題。

無論是通過強拆造成聞無忌之死,還是烽燧堡戰役指揮失當,造成全軍覆沒,這都能看出這個主題。

還有小人物的命運與抉擇。

面對不公,有的人選擇隱忍,最後成了聞無忌;有的人走了極端,所以成了龍波;而有的人面對不公,極力反抗,面對無辜群眾,賣力拯救,因此成了張小敬。

一部劇是不是好劇,並不在於其是否火爆,也不在於收視口碑,而在於自己的內心,你覺得好那就去看。生活做事已經受夠了指引與評價,如果連休閒娛樂還跟著大眾走,那還有什麼意思。你覺得呢?

點贊【關注】九零猴,分享最新的影視情節、打撈忽略的影視片段、不定期書寫普通人的觀影體驗


九零猴影視


很少有一部劇讓我有不捨得一次看完的感覺。今天中午看了上週四更新那四集中的前兩集,後兩集要留著晚上喝著小酒慢慢品味。你說這劇收視低迷,我沒做調查不好亂說,但可以肯定跟整部劇的質量沒有關係。也許是跟這部劇門檻太高,又要會員,更新又慢有關。至於被嘲收視“撲街”,我不知道是哪位大俠品味如此之高,連這麼良心的一部劇也要“嘲”上一“嘲”。

做人要厚道,這部《長安十二時辰》的製作水準啥樣大家心知肚明。如果連這樣也要被“嘲”,那就別怪電視整天被各種“抗日神劇”霸佔了。


當然,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在主觀上,確實有觀眾不喜歡這種題材或類型的片子,比如我老婆,用她的話說“看得太累”。但在客觀上,人家劇組既然用了心,我覺得大家就有義務去肯定這部劇的服裝、道具、稱謂、禮儀等等。或許這種正面的回應能一點點的改變中國電視劇裡各種“粗製濫造”的現象。



在中國,每年有成百上千集的電視劇被製作出來。有的來時“氣勢洶洶”,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過後沒有留下一絲痕跡。而這部《長安十二時辰》,即使現在收視偏低,即使真的被嘲“撲街”,但我相信這股“闕勒霍多”會在每一位喜愛它的觀眾心底熊熊燃燒,並照亮今後中國電視劇將要前行的方向。

我是英年早肥,不定期更新影視,娛樂及遊戲資訊。有喜歡的朋友,歡迎大家點擊關注!


英年早肥的影音世界


《長安十二時辰》 播出以後,網上出現了非常兩極的評論,好評把它誇上天,而差評卻把它貶為爛劇。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其實很好理解,就是因為易烊千璽的死忠粉和他的黑粉造成的。


拋開這樣的場外因素影響,這部劇應該算得上良心製作。但是這部劇在收視率方面其實並沒有大爆,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易烊千璽一把雙刃劍

易烊千璽這些年非常的火,有非常多的死忠粉絲,那麼這部劇播出後就自帶流量。我相信無論投資方還是導演都考慮到了這個方面,這也是為了保證這部劇的話題度,顯然他們做到了。

但是從另一方面講的話,易烊千璽畢竟太年輕,他還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作品,尤其是在影視方面,這不免就會讓很多人對他產生質疑。我相信有很多人在看到由易烊千璽主演後,果斷的選擇了不看這部劇。

衛視未播出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部劇只在網上播出,並沒有在哪個衛視播出,那麼又缺少了一定的傳播度,畢竟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只坐在家裡面看電視的。之前大火的很多電視劇大部分都是上過衛視的,就如《琅琊榜》、《人民的名義》等。反觀在網絡上火的劇,比如《白夜追兇》這樣大火的劇,也是不能和前兩部上過衛視的劇相比的。

一部電視劇的好壞不能僅僅以收視率來判斷,《長安十二時辰》無論在製作方面還是在劇情方面都稱得上算是一部值得觀看的電視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