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自古紅顏多薄命

英雄和美人是歷史兩個永不過時的熱點話題,也是他們為這冰冷、殘酷、生硬、重複的歷史增添了許多的豪氣和柔情,從而使得歷史變得更加的絢麗多彩、百轉千回。其中,搖曳多姿的美人們更是為人們津津樂道、心向神往。

然而歷史很多時候是冰冷無情的,所以會有“自古紅顏多薄命”和“紅顏禍水”的說法。酒池肉林、烽火戲諸侯、從此君王不早朝、衝冠一怒為紅顏等政治荒唐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美人的身影,遇人不淑、難求有情郎、老大嫁作商人婦、惟願來生共白頭等命運悲劇的背後也往往都是一個美人的註腳

所以,關於歷史上的美人們的命運我們不能沒有更深層次的思考,是什麼讓這些集天地精華、聚世間光彩的美人們在人生的過程中普遍以悲劇結局呢?她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享人間榮耀於一時,可為什麼卻又迅速凋落、零落成泥?

我們無法面面俱到地去探討每一個歷史美人的人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舉一反三地思考某一個典型來把握普遍規律。楊貴妃無疑是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美人之一,其受寵的程度讓人瞠目結舌,其命運的結局也讓人唏噓不已,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是偶然還是必然?古代的美人能否逃脫這樣的宿命?

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來分析楊貴妃的璀璨多變的一生吧!

01、楊家有女初長成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楊玉環的傳奇從美貌開始

公元734年,唐玄宗和武惠妃的親生兒子——壽王李瑁,在洛陽參加公主姐姐的婚禮,偶遇應邀出席的16歲的楊玉環,從而被撥動了娶老婆的心思。

楊玉環,原本是個四川小辣椒,出身官宦之家,是個“官四代”。年幼時,爸爸去世,在洛陽做官的三叔收養了她。

壽王是武惠妃的心頭肉。武惠妃對兒子百依百順。兒子執意要娶楊玉環,她當然不會攔著,何況,楊家與皇室聯姻已久,娶楊家的姑娘,不違反王子皇孫娶妻的規矩。所以,武惠妃自然是不遺餘力地向唐玄宗大吹枕邊風。

武惠妃又是唐玄宗的心頭肉,雖然沒有皇后的名分,卻有皇后的實權。武惠妃跟唐玄宗這麼一嘀咕,唐明皇立馬答應了壽王婚事,下了一道聖旨,封楊玉環為“壽王妃”。

這是楊玉環姑娘的第一次華麗轉身

。但對唐玄宗來說,這不過是不曾在意的萬千聖旨中的一道。壽王李瑁是他的第十八個兒子,你想想,有這麼多兒子的皇帝老子,哪裡在乎一個並不器重的兒子娶了什麼樣的妃子?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偶然的邂逅,然後是無窮的命運安排

但是,從幾個細節我們可以看出楊玉環的命運其實就是身不由己的,只不過這種悲劇性質被楊玉環的表面光環給掩蓋了。

1、年方16的楊玉環為什麼要去參加公主的婚宴?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往上靠,這是女性發揮優勢的一大途徑

雖然的唐朝的風氣比較開放,但是這種公開的慶典或者社交活動,一般還是不鼓勵女性參加的。封建禮教的高峰制約雖然形成於宋朝的程朱理學及其以後,但是,自古以來,

“待字閨中”“出閣”兩種說法都能印證,未出嫁的女子在古代絕大部分時間是被安排在閨房之中的。

一般女性參加社交活動都會伴隨著較強的勢利目的或者政治色彩的。或者說,美人在古代政治中更多的是被當作一種工具和資本,如此想來,楊玉環參加公主的婚禮背後的動機就引人遐思了。

2、16歲的楊玉環為什麼能讓壽王一見鍾情?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李瑁沒有想到自己只是一個“中間商”

李瑁再怎麼不受唐玄宗的重視,他也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皇子。況且他親媽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他又是他媽的心頭肉。但是一個皇子從小生活在鶯鶯燕燕的包圍之中,什麼美女沒見過?楊玉環能夠讓李瑁一見鍾情、非她不娶,除了說明楊玉環確實美不可言之外,難道真的就緣分用丘比特之箭同時射中他們?

筆者抱著比較陰暗的想法,不排除楊玉環參加公主的婚禮,本身就有目的。畢竟古代一個16歲如花似玉的姑娘早已到了出閣的年齡。公主的婚禮上,最不缺的就是王公貴族的公子哥,楊玉環和李瑁這麼驚鴻一瞥,就互生好感了,萬千人中,你選擇了我,我選擇了你,只怕是互相選擇的默契而已。

3、為什麼李瑁看中楊玉環就能娶她?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有權才能任性,沒權只能認命

歷史上一見鍾情的故事很多,兩情相悅的故事也不少,但是像李瑁這種喜歡一個人就可以娶她的事情卻耐人尋味。

男女婚姻之事,自古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李瑁卻只需要徵求自己父母的同意,就可以毫無阻礙地抱得美人歸,從頭到尾都沒有楊家和楊玉環表述意願的空間。這就不得不讓人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在古代,婚姻在政治實力之下,只能淪為一種交換的工具和實現利益的手段,所謂的自由是可遇不可求的。同時也不能排除這就是楊玉環待價而沽的結果。

02、天生麗質難自棄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唐玄宗對武惠妃一往情深也只是表象

楊玉環與壽王結婚三年之後,38歲的武惠妃病死了。

唐玄宗是個情種我有點懷疑,但是武惠妃曾是他的真愛,這一點也不假。廢黜皇后的唐玄宗一直希望封她為皇后,因為她是武則天的侄孫女,唐明皇封她為後的願望廣受抵制,沒有如願。但後宮中,都拿她當皇后待。

武惠妃死了,唐明皇做什麼都不得勁,悲悲慼慼地,過了兩三年。這兩三年,唐明皇情緒不好,動不動就發脾氣。發脾氣原本就是皇帝的特權,也沒什麼不對,大家也不敢覺得有什麼不好。但是高力士卻擔心唐玄宗長此以往會傷了龍體。

於是他要想方設法讓唐玄宗開心,這個“忠心耿耿”的太監也只能墨守陳規地想到了女人這種方式。但唐玄宗對武惠妃已經有點“曾經滄桑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的感覺了,普通的後宮佳麗已經難入他的法眼了。於是,“無計可施”的高力士把注意力放到了楊玉環身上。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現在看來楊玉環進宮細思極恐

有一天,高力士對神情萎靡的唐玄宗說,壽王李瑁娶了一個姓楊的妃子,美得絕世無雙。不得不說高力士這是一個典型的餿主意,荒唐得無與倫比。唐玄宗對舊愛思念過度,高力士居然竟想通過傷害舊愛的兒子,來討主子的歡心。

更重要的是,這是明顯事實地向公公推薦媳婦,於倫理也是不符的呀。

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的就是頹廢了幾年的唐玄宗居然容光煥發、興致勃勃地下旨宣楊玉環進宮。李瑁雖然內心極度不爽,但是一想就在他母親去世的那一年,這位皇帝老子,已經一口氣殺了三個被誣謀反的親兒子了,其中一個,還是太子。李瑁也只能忍氣吞聲

21歲的楊玉環,終於就這樣走近了自己的真命天子一隻鳳凰登上了它期待的枝頭,這原本應該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但是,還是細節決定成敗,幾個細節依然暴露了楊玉環命中註定的悲劇。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高力士如此安排絕對不簡單

1、高力士為什麼會給唐玄宗提那麼不合時宜的建議?

從高力士的行為來看,唐玄宗顯然不是什麼痴情的種子,李瑁這個不得勢的王爺在高力士心目中也確實可以忽略,楊玉環也可以理解為無法選擇的。但高力士舉薦楊貴妃的動機依然存疑。畢竟這是容易把唐玄宗置於道德輿論的風口浪尖上的。長期呆在唐玄宗身邊的高力士不可能不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而且為了選一個美女去取悅皇帝,也根本沒有必要拿一個王妃去應付?參考楊玉環的態度和高力士後來和楊玉環的關係,這其中的貓膩就更耐人尋味了。

即便沒有這一層邏輯疑點,也只能充分說明,權力才是道德的參照物為了取悅權力,任何人尤其是女人都可以成一種工具。

2、唐玄宗為什麼會不顧倫理要霸佔楊玉環呢?

是他親自許的婚,他不會不知道這是他的兒媳婦,不會不知道這樣會傷害他的兒子。只能說,在封建社會,權力才是慾望最大的幫兇,而權力不夠的人只能淪為犧牲品或者陪襯物。

3、李瑁和楊玉環為什麼沒有表達一丁點的反抗或者反對呢?

李瑁或許是因為生在帝王家,深知皇室裡的親情薄如紙,不敢言聲。那麼楊玉環也是因為這樣的政治覺悟嗎?在那個死生事小、名節事大的封建社會,或許結果是楊玉環無法改變的,但是楊玉環這樣的默認與配合顯然不符合常理。要麼說楊玉環是一個城府深沉、慾望強烈的女人,要麼說明那個時代的女人早已適應逆來順受。

但不管是哪一種可能,楊玉懷的悲劇從她進宮時就已經註定,因為他充其量只是取悅唐玄宗的工具而已。

03、從此君王不早朝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唐玄宗的世界從此多了一個楊貴妃

《資治通鑑》裡沒有形容楊貴妃如何光彩照人、貌美如花,只是說她“姿色冠代”,還說 55歲的唐玄宗初見楊玉環“悅之”很開心

接下來的就是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一些不可描繪的事情了,唐玄宗也終於變成了那個“淫而不父”的人。當然,不像一個父親這樣的事情,唐玄宗並不在乎。

但唐玄宗歸根到底也是一個尊儒敬孔的人,也曾接受過儒家禮教的洗禮,不管他身上是流著胡漢雜交的血,還是大唐的先祖們就一直有亂倫的傳統,還是因為唐明皇認為當時時處開元盛世,天下昇平,可以享樂了,開始怠政了,可以胡來了。這麼一件挑戰大眾道德觀的一件事,唐玄宗心裡多少還是有一點顧忌的。

“資質豐豔”的楊玉環固然讓他甘之若飴,但長期佔有,不像偶然私通,不是隨隨便便的事。畢竟,“亂倫”引起的悠悠眾口也不是那麼容易堵住的。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做事不顧後果,但又不能完全不顧後果

這別說是在儒家佔據正統地位的唐朝,即使到了民國,亂倫也要依法治罪。就是今天,也依然不能見容於大眾道德

。請不要相信,唐朝很開放、亂倫亂搞很合理的說法。那只是唐朝的王子皇孫比宋元明清亂,但是,普通老百姓不是那樣的,儒家倫理在唐朝的約束力沒有因為皇族的亂倫而減少多少

於是,腦子活絡的唐明皇借鑑了武則天的歷史,採取了“曲線救國”的方法,先讓楊貴妃主動申請出家,做了幾年道士,再回到他身邊。

楊玉環申請出家的事在《新唐書》《舊唐書》都記載過。唐玄宗賜她“太真”法號,讓她在太真宮修道,而太真宮就在大明宮內。修道時的楊玉環以“資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奉承迎,動移上意”在唐明皇的靈魂深處,燃起了熊熊大火,從此君王不早朝。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楊玉環是主動靠攏還是被動接受呢?

我們可以看出,在這麼一個過程中楊玉環一直都是積極主動地配合,似乎除此之外,她別無選擇,當然,我猜她也不願意反抗。而真正在按照自己意願主觀地推動整個事情的還是唐玄宗,所以回過頭來,我們再來討論唐玄宗所謂的對武惠妃深情一片是多麼荒唐可笑。這也深刻地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在古代政治家的心目中,女人存在的理由只有兩個:要麼迷人,要麼有用。

04、宮內浮華宮外秋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掩人耳目掩蓋不了人心

在修道的時候,心知肚明的宮裡人對待楊玉環就是口中喊她“娘子”,禮儀上卻處處“皆如皇后”了。在楊玉環入住“太真宮”將近五年的時候,唐玄宗終於不願意這樣欲蓋彌彰下去了,迫不及待地拿出了皇帝家的土特產——“封號”來以表愛意而他給楊玉懷的封號就是“貴妃”,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楊貴妃”,就這麼問世了。

“貴妃”的封號,自唐太宗之後,再也沒有封過來,得寵如武惠妃,也只是“惠妃”。唐玄宗因為政治原因不能封她為皇后,貴妃已經是最高榮譽了

楊玉懷終於成了她理想中的“那個女人”了,從此開始了“後宮粉黛無顏色”的獨享榮寵的燦爛時光,也開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炫耀與揮霍。

有人說,楊玉懷與唐玄宗兩人雖然是輩份不符,但的確是真心相愛。但我真的不想這樣騙自己。至少《新唐書》《舊唐書》的《楊玉環傳記》都沒有說,而白居易的八卦《長恨歌》,確實讓人難以相信。白居易比唐玄宗小了幾十歲,道聽途說的藝術加工也難彌補整個事情中的邏輯漏洞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這一切真的是因為愛情嗎?

楊玉環究竟愛唐玄宗什麼?我想也許是權力吧!沒有權力,楊玉環怎麼能參加公主的婚禮,怎麼能成為壽王妃,怎麼能變成楊貴妃,怎麼能讓他死去的爸爸都能得到加封?

那麼 唐玄宗究竟愛楊貴妃什麼呢?首先的確是因為楊貴妃長得美。唐玄宗之所以“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也是因為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但後來,一定不是。畢竟花辭玉樹朱辭鏡,美色是一朵無可奈何終將飄落的花,可一見而不可久玩也

事實上,唐玄宗並不滿足於楊貴妃一個人的美。有一回,唐明皇派人去民間物色美女,惹得楊貴妃醋意大發,“妃以妒悍,不遜”,像個嫉妒的悍婦一樣胡鬧。唐明皇龍顏大怒,派人把楊貴妃送回孃家。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懲罰。

由此可見,楊貴妃的美,並沒有長年累月地征服唐玄宗

又有人說,是因為楊玉環單純,我只能表示呵呵。唐玄宗曾說:朕得楊妃,如獲至寶,此朕生平第一樂事耳如果楊貴妃只是一個傻白甜,能被唐玄宗視為至寶嗎?

我想,民國女作家張愛玲的說法或許是對的。她說,唐明皇愛的不是她的容貌,他愛她的熱鬧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愛情終究不是存在於文學作品裡

參考一下唐玄宗前半生的成就和自身的才華,唐玄宗的內心應該是孤傲而寂寞的。西安碑林博物館裡現在還保存有唐玄宗的字跡,猶如女人的眉毛,飽滿地往上一挑,性感,誇張,好像還有一點兒憂傷。

唐玄宗是一個文藝男,音樂舞蹈詩歌,樣樣精通。文藝男的憂傷寂寞需要特殊的熱鬧來排解,不是打情罵俏,哭哭鬧鬧,哄著他笑。他需要人懂他。

楊貴妃懂他。唐玄宗譜一曲《霓裳羽衣舞》,她能配舞。唐玄宗喜歡詩詞歌賦,她能應和。唐玄宗感到寂寞空虛冷時,她能逗他會心一笑。這對一個越來越老,做了那麼多年皇上的老男人,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呢?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終究不過各取其虛的逢場作戲

唐玄宗的一生成功得太早,早早在政變中獲勝,早早打敗了對手,早早取得了開元盛世。當他甩動日漸老邁的步伐,登上高樓,瞅一眼長安城外迫不及待地墜入黃土高坡的夕陽,眼見那滾燙的圓圓的太陽,消失在地平線,不過一眨眼的功夫,虛無的寂寞會不會把他逼瘋?

那是一個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過了五十又過了六十的唐玄宗,除了熱鬧,還喜歡什麼?他只喜歡楊貴妃的熱鬧,所以對於楊貴妃把比肥豬還胖的安祿山認作乾兒子,用綢緞把他裹起來,當作出生三天的嬰兒,放在襁褓中,在後宮玩“洗三”遊戲,笑聲從宮廷中飄出,老遠就能聽見。唐玄宗也能熟視無睹。

唐玄宗對歷史的起落沉浮,可能有著迥異於先祖李世明等人的理解。於是歷史終於有了給他夢醒時分的時刻,安史之亂爆發了,唐玄宗的熱鬧變成了混亂。

唐玄宗自始至終都只是把楊貴妃當作一個排解寂寞的工具而已,唯獨楊貴妃還沉浸在那種“閃耀一時”的光環中難以自拔。這是那個時代女性弱勢群體無奈的表現,也是女性由於各方面限制而覺醒緩慢的悲哀。但終究,隨著秋天的到來,樹葉飄落,再浮華的夢也要醒了。

05、回看血淚相和流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一縷香魂去,百年爭論起

我相信唐玄宗曾經給予楊貴妃的山盟海誓和榮華富貴,是這一輩子最讓楊貴妃感動和心安的東西了。或許也是這種感動與心安讓楊貴妃覺得自己的人生何其幸運。但是對於楊貴妃來說,悲劇只會遲到,不會缺席。

安史之亂爆發後,就在今天陝西興平縣的馬嵬坡楊貴妃開始迎接自己人生悲劇的大結局了。面對譁變的軍隊,唐玄宗無力去保全楊貴妃的家人,也無法保全自己的性命。權傾朝野的楊國忠死了,芳華絕代的楊貴妃也被賜死了。

儘管楊貴妃臨死之前還不敢或者不願意相信,就是那個曾經把她領進皇宮裡高力士親手把她勒死的,就是那個曾經要與她“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三郎下令將她賜死的。我不知道楊貴妃會不會在臨死之間恍然大悟,

其實她從來都不是唐玄宗生活的必需品,她即便再能排遣唐玄宗內心的寂寞,在更大的利益考量下,她也只能成為隨時可以犧牲或放棄的棄子。

51年後,白居易好像身臨其境地說:“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這也只能是文人們給那個時代或者那段感情可以留下的一個美好的回憶而已。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或許陰陽相隔才能恍然大悟

而事實上,逐漸失去了權力的唐玄宗即便再對楊貴妃多麼的疼愛,也無能為力阻止楊貴妃的香消玉殞。更何況兩年後,已經讓位於太子的唐玄宗,在局勢稍稍安穩情況下,返回已經奪回的長安。返程路上,經過四川劍門,他也只能以太上皇的身份,寫了一首詩,表揚平叛的將士英才,反思勵精圖治實施儒家仁政的重要性。而對於楊貴妃,他只能也只是表示哀嘆和沉默。

我不懷疑晚年跌出政治權力中心的唐玄宗,會在無數個孤苦寂寞的晚上深深地懷念楊貴妃,畢竟在她的身上他曾得到過快樂,但那只是他對現實的一種蒼白無力的滄桑感慨而已,而不是愛。假設還有一個楊貴妃能讓他換回原本的江山和權力,我想唐玄宗還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犧牲楊貴妃。

這就是封建皇帝的愛情,殘酷而又真實,當楊玉環選擇成為楊貴妃的那一刻開始,她的命運已經被註定。

這也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悲劇,除了選擇依附權力,她們始終感覺不到自己掌握命運的安全感。當然,即便選擇了依附權力,她們依然無法擺脫命運的安排。

06、歷史感言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全身富貴氣,半點不由人

一代才女蔡文姬一生被迫改嫁三次;西漢美女王昭君無奈適應兄死嫁弟、父死嫁子的胡族婚俗,東晉才女謝道韞無奈接受家族婚姻,忍受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的墮落與敗亡,孤獨終老;明末名妓陳圓圓也只能成為吳三桂等軍閥爭相搶奪的戰利品,秦淮八豔的柳如是又何嘗能知道自己所仰慕的文壇領袖錢謙益是那麼的弱懦和不堪?……

所以,當我們閱讀歷史的時候,看到古代的女性總喜歡自稱“弱女子”,這真不是一種惺惺作態,而是一種客觀實在的現實。封建體制下,社會、道德、政治、法制給予女性的限制是超乎我們現在的想象的,那個時候根本不存在“女人也頂半邊天”、“男女平等”這樣的說法和思想,即便是在社會風氣最開放的唐代,“五姓女”能夠大受歡迎的原因也是因為其背後的家族政治經濟優勢。

王妃到貴妃再到馬嵬坡之變,從楊貴妃生平來分析其命運的悲劇性

求得鳳凰枝,終是黃土人

楊貴妃的悲劇是她個人的悲劇,也更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尤其是在政治環境下,楊貴妃想要收穫真正的愛情是不可能的,與此同時,我也不相信楊貴妃是一個真正“因為愛情”而“傻白甜”的純粹女性。在一個充滿複雜和不公的時代下,如果我們還不能有最起碼的自知之明,那麼悲劇只能是註定的。

回到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顯然是幸運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更好的時代,時代給予我們更多縱情自我、放飛夢想的機會和條件。但是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而許多人顯然沒有意識到這其中的重要性,盡情地揮霍自己的“天賦”,放肆地作弄自己的生活。我想,不珍惜生活的人,終究不會被生活珍惜。

末了,腦海中,依然會想起楊貴妃,不是她人生那繁花似錦的畫面,而是夕陽西下餘暉中的那一份蒼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