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並非辛棄疾登贛州鬱孤臺所作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並非辛棄疾登贛州鬱孤臺所作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很多人將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解釋為作者登上鬱孤臺遠望,借水怨山,抒發國家興亡的感慨。其實,這首詞是作者在吉安市萬安縣一個叫造口的地方有感而作的,只不過開篇點到了鬱孤臺,而被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是作者登鬱孤臺而作的。理由如下:

一、詞作標題和內容指出了創作地點

1.詞的標題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顧名思義,是作者在江西一個叫造口的地方題寫的詞。類似的還有蘇軾在廬山西林寺寫的《題西林壁》。造口,現位於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沙坪鎮長橋村,自古是贛江上有名的一個節點,因為有著名的贛江十八灘,是贛江上最驚險的一段。造口自古是江西北部南下贛州、嶺南必經的路段。1129年,金人再度南侵,南宋小朝廷被金兵追打,孟太后由浙江向江西南部逃亡,一行人在萬安縣造口利用險要地勢避開金兵追擊,成功脫險。

2.詞的內容

“山深聞鷓鴣”一句,直接告訴了我們,作者所處環境是在深山中,這與造口所處地理位置吻合,而鬱孤臺所處的賀蘭山,只不過是一座海拔100米左右的城區小山崗,並不是深山!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並非辛棄疾登贛州鬱孤臺所作

造口離鬱孤臺百餘里

二、詞作內容實際與鬱孤臺關係不大

辛棄疾在江西為官,經常南來北往,路過萬安造口,知曉孟太后在造口脫險的故事,觸景生情、由感而發,結合當時時局,故在造口某牆壁或石壁上一揮而就,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名篇《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詞作由贛江水(古時贛江不叫贛江,而是不同地段不同的稱呼)聯想到當年逃難人民的血淚,想到淪陷的中原,禁不住產生了江山易主卻無法收復的悲痛,表達了一代詩人辛棄疾對錯誤政策不滿,以及他關心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三、 鬱孤臺只是作者借用的一個可感意象

鬱孤臺位於贛州城區西北部賀蘭山(別名:田螺嶺)頂,離萬安造口百餘里,作者為何要在造口提到百里外的“鬱孤臺”?辛棄疾高就高明在這裡。他利用漢字形、聲、義具有的可感特質,借用“鬱孤”二字(“鬱”有沉鬱之意,“孤”有獨立之感),以“鬱孤臺下清江水”起筆,直接將“鬱孤”二字直呈讀者面前,並以“鬱孤臺”三字打頭陣,有意形成一座鬱然孤峙之高臺的可感意象,是刻意借用鬱孤這個意象來表達滿腔磅礴之激憤。不然,為何不將首句寫成“賀蘭山下清江水”,或者是“某某某下清江水”。

不管從標題還是詞作內容分析,這首詞的創作地點是在萬安造口無疑!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並非辛棄疾登贛州鬱孤臺所作

贛州賀蘭山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並非辛棄疾登贛州鬱孤臺所作

鬱孤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