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故里——觀音山村


將軍故里——觀音山村

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黃漢標將軍的故里觀音山村,是揭陽北部最大的黃姓鄉村。村落山清水秀,綠意盎然,生態顏值甚高,是一處宜耕宜居、地靈人傑的風水寶地。

創建於明朝嘉靖二十二年的觀音山村,歷經無數黃姓先祖的開疆拓土、披荊斬棘,而後逐漸形成規模。至於村名,因村背有靠山一座,遠眺貌似坐蓮觀音,故名。

古時境內有一觀音堂。觀音堂建設,流傳著一個美麗故事:傳說東海龍王曾做客南海觀音處時,路經蓮花山,發現此山風景秀麗,但因近時風雨不調而缺靈氣,決定派其孫子濁龍前來幫助解決。殊不知濁龍平時養尊處優,驕奢成性,到此之後,即駐龍齋,挖龍洞,臥龍崬,戲龍潭,而對風雨調和之事不聞不問。有好心婆婆對其規勸,卻反招一番羞辱。民怨沸騰,商議上訴上帝。龍王得知後決定大義滅親,隨即命令龍姑清風公主帶上屠龍寶劍前往蓮花山觀察,相機行事。時值元宵佳節,清風公主親見濁龍張牙舞爪正在調戲民女,頓時火從中升,降下雲頭,揮起屠龍寶劍,把濁龍斬成幾段,並把龍尾丟在白塔後面,龍身丟在埔寨,龍頸丟在五經富,割下龍頭回東海覆命。南海觀音素以慈悲為懷,眼見清風公主持劍下凡,怕有殺生之事,尾追而至,可惜遲走幾步,她到達觀音崬時,只能望龍段興嘆。由此後人編了一句俗話,叫做“神仙也無變(沒有辦法)”。此後,為感念觀音救難的精神,便在飛龍巖的地方(今隸豐順埔寨)建了觀音堂,並在其附近即觀音當日降雲處也建造了一座。現在觀音山崬一側有一天然石洞,叫賊鼻崆,深不可測,怪石嶙峋,凡人無法進入。傳說就是當年濁龍享受之處,宋代名將楊文廣平南蠻十八洞之一,現存將軍樹仍傲然挺立於洞口。

將軍故里——觀音山村

觀音山村屬丘陵地帶,地形西高東低,沃野廣袤,地表鬆軟,土質肥沃,氣候適中。西面為山地,有觀音山、茅坪、冷水坷、大崬等峰嶺。山勢陡峭,但植被良好,綠化率極高。有西新溝河及大崬水庫,可供村民飲用及農田灌溉。

落籍觀音山的黃氏有著客家人頑強堅韌的意志,愛國愛家的情懷,流淌著勤勞刻苦的汗水,發揮了非凡的聰明才智。他們利用山地種植茶葉、水果和松、杉、竹等建築用材,利用平洋種植水稻、番薯、小麥等糧食作物與花生、甘蔗、蘿蔔等經濟作物。同時擅長制紅糖、踏菜脯,其自產的紅糖、菜脯(蘿蔔乾)遠近聞名。同時,利用適合的土料生產燒製水缸、缽仔等陶瓷製品。早在清乾隆五十年村人黃竹(裕興)便在楊厝地創辦缸窯,聘請興寧人為燒缸師傅,成為揭陽早期從事燒缸業之一。其生產的“大水缸”外型美觀,耐酸鹼,不漏水,堅固耐用,很受用戶青睞,美譽度高。此業從清中期興起,至改革開放初期,因社會上儲水器具日益多元、先進,而偃旗息鼓。

歷史上,觀音山人啟扣山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能夠利用的資源、條件養家餬口,創造提升美好生活。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時任大隊黨總支書記的黃金重,眼看家鄉肥沃的土地,卻因大搞“農業學大寨”政治運動而使社員陷入困頓。於是大膽地頂著政治評工分的壓力,授意大隊內各生產隊採取巧妙的方法包產到戶,以解決糧食嚴重不足。其方法是由生產隊統一播種地瓜、木薯、蘿蔔、黃豆等作物,然後分給社員自行管理,收穫直接歸農戶。為遮人耳目,要求收成時各農戶務必統一行動。雖下鄉來“抓革命、促生產”的縣、社工作隊心知肚明,但無人願意挑破,終於保障了社員得以渡過生活寒冬。這一事蹟,可惜當時未能上達中央,否則觀音山的歷史或被改寫。後來才有人撰文提到“中國包產到戶第一人,應是廣東揭陽觀音山大隊書記黃金重,而不是安徽鳳陽小崗生產隊長嚴俊昌”。緣因小崗村遲至1978年11月24日才實行包產到戶,且大部分收成產量還要歸集體。而觀音山的做法更徹底,收成產量直接歸農戶,包產到戶比小崗村還要早行六七年。由此可以見證觀音山人尚於因地制宜,窮則思變的頑強奮鬥精神,也給後人治史留下了寶貴歷史資料。

將軍故里——觀音山村

經濟上勇於拼搏的觀音山人,在精神文明建設上也一直有著高度的重視。而熾昌堂這座舉一鄉之力建成的大型宗祠,體現觀音山人對於崇宗報本,慎終追遠的虔誠。祠堂位於村裡中心地段大坪附近,主體坐西南朝東北,佔地26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五開間三進結構格局。大門上鐫“乾元”兩字,內懸“熾昌堂”牌匾。正廳後壁安置有金碧燦然的神龕,供奉著列祖列宗的神位。主體建築前有一圈圍牆,圍牆前是一方池,總體上呈現恢宏大氣、莊嚴美觀的氣勢,為族人祖宗信仰中心。村裡各房系所建的公廳、供應鄉人子弟讀書的私塾、以及傳統民居民舍,典雅玲瓏,反映了觀音山人的經濟能力和審美趣味。這些傳統建築,都無一例外地體現了潮汕地區民居(圍厝)集居住、祭祀和讀書於一體的功能。而民國時期所建的黃叔培故居“博士第”,則從另一角度反映了近現代吸收西方元素進行民宅建設的情況。該建築物雖然只有三間兩進,250平方米,但飛簷斗拱,雕樑畫棟,工藝特別精妙,既富地方特色,也具時代精神,是觀音山村的一處重要文化遺產。

將軍故里——觀音山村

觀音山是揭陽著名僑鄉之一,大量鄉人於清代末造起因各種原因,陸續遷居國外尤其是東南亞一帶創業。他們人在異域,心懷故國,只要手頭稍為寬裕,立即返鄉營建以學校、路橋為主體的公益建築,以方便鄉人,培育後代。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即建起潮汕第一座僑建學校。改革開放後,更先後建起南洋橋、盧碧橋、清蘭亭、達能小學、寧化中學等一批交通、教育設施與場所。1989年由旅泰僑胞黃就德獨資興建的達能小學,佔地1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4881平方米,其中分為教學樓一座、綜合樓一座、學生宿舍樓二座,教師宿舍樓一座,配置了標準教室,並有圖書館、科學教室、音樂室、美術室等專用教室。1992年落成使用的寧化中學,是旅泰僑領黃繼蘆帶頭捐資倡建,學校佔地50畝,由馬蹄形教學樓、功能樓、教師宿舍樓、學生宿舍樓、辦公樓、蘆碧堂、食堂及一個面積近20畝的足球場構成,可容1000多名學生就讀。兩所學校的建設,極為有效地提高了觀音山的教育條件,為其後來得以榮膺各種榮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將軍故里——觀音山村

重視教育是觀音山人的優良傳統,因而歷來人文鼎盛,英才迭出。如清代的黃新春累官廣西潯州營副將,獲賞花翎鋒勇巴圖魯封號;黃順任江西袁州營都司,以御賊軍功加賞遊擊銜;黃繼秀、黃和秀分別中府批文秀才(庠生)。民國黃叔平歷任廣東省海康縣長、江蘇省沛縣縣長兼南京一軍三師少校副官;黃天賜任國民黨三青團中央委員、中央外事辦主任。還有獲得機械工程博士,對中國汽車設計生產做出重大貢獻的黃叔培;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黃漢標中將;福建省廈門市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黃廣林;榮獲“解放華中南紀念章”和“全國解放60週年紀念章”的黃金城;榮獲“國家推進農業科學技術”的離休幹部黃遠模;為志願軍戰鬥英雄李玉安主刀治傷使其復活的黃仰隆教授;為國家深海採油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黃少華等等。

將軍故里——觀音山村


如今,寬闊平坦的水泥鄉道,錯落有致的民居民舍,花紅草綠的公園廣場,敦厚朴實的民風民俗,突顯著觀音山的鄉村顏值。而由黃漢標將軍題額的“泰和門”牌坊巍巍佇立於進村鄉道,展示著這個古老嶄新山村的歷史文脈,也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

將軍故里——觀音山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