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鄭州》第八篇:英才寄情之山水

豫尚風行│380期

重讀鄭州----一座由考古發現的中國創世王都

第八篇:英才寄情之山水

《重讀鄭州》第八篇:英才寄情之山水

《重讀鄭州》第八篇:英才寄情之山水

  • 依名山中嶽,傍大川黃河,秉“天地之中”之靈氣,仰深厚歷史文明之積澱,鄭州自古英才輩出,他們曾長期引領中國文明之先河,譜寫了亮麗的時代華章。這方聖土也引無數時代豪傑在此展示非凡的智慧和能力,創造並留下絢麗的歷史光彩。

《重讀鄭州》第八篇:英才寄情之山水

巍巍嵩山鑄就了鄭州人剛毅不屈的品格

  • 這裡是思想家催生理想宏論的天國。生於鄭州圃田的列子隱於鄉僻數十載,致力道德學問,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與老子、莊子併為道家先祖,其存世著作,篇篇睿智,句句珠玉,蘊含哲理,雋永味長,《愚公移山》更成為鼓舞人們不怕險阻、堅忍不拔的精神召喚。身為鄭國貴族的子產理政二十載,使鄭國 “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其豐富的 “寬猛相濟” 的治世理念被後人推為 “春秋第一人” 。他將刑法鑄於銅鼎昭示於人,首開中國成文法之先,被譽為法家先驅。鄧析雖為鄭國大夫,卻代表新興階層的利益,他第一個提出反對 “禮治” 的思想,反對 “法先王”,首倡 “名辯之學”,首開助人訴訟之業,成為今日律師之鼻祖。生於鄭州滎陽出身微賤的申不害深感亡國之痛,因此悉心研究治國之道,主張以 “法” 治國,以 “術” 理政,深得韓王厚愛,委以重任,終使韓國走向國治兵強,貴為 “七雄” 。申不害也成為行政管理學之始作俑。先秦法家學說之集大成者韓非,生逢韓國走向衰亡,身為國君之子,心憂如焚,他總結先人理政之經驗,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等一系列治國主張,尤其是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之論,反映了新興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提出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都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在此基礎上創立的中央集權封建制度,更是影響中國兩千餘年。在韓非降世之前,鄭州鞏義還誕生了一位名垂千古的縱橫家蘇秦,其出身農家,胸懷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頭懸樑,錐刺股” ,終成大器,以一己之力促成山東六國合縱,使強秦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貴配六國相印,叱吒風雲。與蘇秦同為鞏義之人,漢代桑弘羊可謂理財大師。他總管西漢國家財政20餘年,強調工商富國,實施鹽鐵官營等一系列財經政策,為漢武帝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北宋以降,發軔於鄭州的程朱理學屢遭金元戰亂襲擾,幾近荒蕪,生於鄭州新鄭的許衡卻矢志窮究,終成理學生成之後第一大儒,對理學的解讀和闡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此外,他在曆法、文學、醫學、數學、歷史、經濟、民俗等方面皆有頗深的造詣和卓越的建樹,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通儒和學術大師。

《重讀鄭州》第八篇:英才寄情之山水

波瀾壯闊而又蜿蜒舒緩的黃河哺育了鄭州人豪放而又細膩的情感

  • 這裡是科學家追尋夢想的星空。生於鄭州的鄭國,以其卓越智慧修建鄭國渠,利用地勢特點,將乾渠分佈在灌溉區地勢最高的地帶,不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統。鄭國渠與都江堰被譽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兩項水利工程。生於鞏義的嵇含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植物學家,他在軍旅生涯中,每到一處,悉心諮訪當地風土習俗,將見到的奇花異草,巨木修竹,筆記下來,整理編輯成《南方草木狀》一書。此書是世界現存最早的區系植物誌,所錄或命名的許多植物名稱,至今仍被沿用。鄭州管城人李誡則是一位世界級的建築大師。他長年主持北宋將作監,修築了朱雀門、太廟、尚書省、九城殿、開封府廨等一系列重要建築,特別是他嘔心瀝血梳理前人之經驗,總結當朝之實踐編纂《營造法式》一書,以36卷、357篇,3555條之鴻篇鉅製,圖文並茂規範詳述建築類別之釋名、制度、功限、料例、圖樣等,集千餘載建築碩果之大成,創域內外建築技藝之高峰,贏中國古代建築典籍 “黃鐘大呂” 之美譽,享中國古代建築宗師之殊榮。

《重讀鄭州》第八篇:英才寄情之山水

鄭州新鄭黃帝故里

《重讀鄭州》第八篇:英才寄情之山水

鄭州鞏義杜甫故里

  • 這裡是政治家實現宏圖抱負的舞臺。出生和建都於斯的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在這裡奠定了華夏文明,中華文明從這裡起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夏之大禹在這裡治水,終使夏部落在眾邦國中先執牛耳,成為大邦。夏王朝的建立使中華文明從邦國時代邁向王國曆史,開啟中華文明大門。商湯順應歷史潮流,結束夏桀統治,將王國文明推向高峰,所建範圍達25平方千米的巍巍三重鄭州商城依然讓今人驚歎殷商社會的宏大與輝煌。鄭武公、鄭莊公在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亂之際,選擇鄭州立國建都,會盟諸侯,征伐拓疆,施政愛民,繁榮經濟,使鄭國迅速從諸侯國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集農、工、商為一體的富強國家,有 “春秋小霸” 之稱。戰國之際,韓國在實現了 “三家分晉” 的野心之後,深諳 “得中原者得天下” 之理,將國都先遷宜陽,再遷陽翟,最後建都於鄭州新鄭,韓哀侯在這裡開始演繹 “戰國七雄” 的悲歡人生。秦漢之際,鄭州陽城人陳勝不堪秦王朝殘酷統治,一聲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的召喚,使天下反秦力量揭竿而起。劉邦與項羽多年鏖戰於此,滎陽之戰,劉邦誑楚脫生。鴻溝再決,劉邦終使項羽難逾 “楚河” “漢界” ,不勝的霸王羞見江東父老,烏江自刎。劉邦遂在鄭州汜水之陽登上帝位,定鼎開啟大漢江山。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曹操引兵兩萬,與袁紹十萬精兵對峙鄭州官渡,巧用奇襲,大敗袁軍,曹操以此決定一役統一河北,打下獨霸北方基礎,形成三國鼎立之局。唐太宗李世民幼年隨在鄭州做刺史的父親生活,成年則率軍轉戰於此,先戰竇建德於牛口峪巧用地利之勢,譜寫了中國戰爭史上圍點打援的著名戰列,後得少林寺僧兵相助打開洛陽門戶。牛口峪一戰和洛陽一役奠定唐王朝基業,也成就了李世民大唐王朝之太宗英名。明末農民大起義在步入困境之際,13家義軍首領雲集鄭州滎陽,會議確定和實施李自成提出的聯合作戰,分兵迎敵的戰略方針,調整了農民起義軍的方向,迅速扭轉戰局,成為推翻明王朝統治戰爭的轉折點。鄭州為政治家們成就大業創造了舞臺,政治家們也分外戀眷這方終身難忘的故土。在鄭州多姿多彩的山山水水間,如今仍分佈著鄭國、韓國、魏國、北周、北宋君王們的宏大陵墓,長眠著鄭武公、鄭莊公、韓哀侯、梁惠王、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等數十位叱吒風雲的歷史名君,在他們的陵墓周邊,陪伴安葬著子產、列子、蘇秦、紀信、桑弘羊、嵇含、潘安、杜甫、裴度、劉禹錫、李商隱、趙普、曹彬、高懷德、包拯、楊延昭、寇準、蔡齊、王彥章、歐陽修、王德用、李誡、王博文、呂公著、高拱等一千多位宗親重臣,形成了國內不多見的歷史名人園區。

《重讀鄭州》第八篇:英才寄情之山水

鄭州歷史名人故里一覽表

<table><tbody>

編號

名稱

位置

時代

1

黃帝故里

新鄭市新建路辦事處北關街

史前

2

許由故里

登封市東金店鄉劉莊村箕山頂北側

史前

3

大禹故里

登封市祖家莊

4

鄭莊公故里

新鄭市老城

春秋

5

管仲故里

登封市西部潁水上游

春秋

6

子產故里

新鄭市老城

春秋

7

鄧析故里

新鄭市老城

春秋

8

列子故里

鄭州市管城區圃田鄉圃田村

戰國

9

申不害故里

滎陽市豫龍鎮京襄城

戰國

10

蘇秦故里

鞏義市魯莊鎮蘇家莊村

戰國

11

韓非故里

新鄭市老城

戰國

12

鄭國故里

新鄭市老城

戰國

13

陳勝故里

登封市告成鎮告成村

14

張良故里

新鄭市老城

西漢

15

桑弘羊故里

鞏義市魯莊鎮桑家溝村

西漢

16

潘安故里

中牟縣老城大潘莊村

西晉

17

嵇含故里

鞏義市魯莊鎮魯莊村

西晉

18

杜審言故里

鞏義市站街鎮南瑤灣村

19

李頎故里

登封市潁陽鎮潁陽北

20

杜甫故里

鞏義市站街鎮南瑤灣村

21

劉禹錫故里

滎陽市老城

22

白居易故里

新鄭市城關鄉東郭寺村

23

李商隱故里

鄭州市管城區

24

王博文故里

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馬固村

北宋

25

楊樸故里

新鄭市老城

北宋

26

王德用故里

鄭州市管城區

北宋

27

蔡齊故里

鞏義市芝田鎮蔡莊村

北宋

28

李誡故里

鄭州市管城區

北宋

29

周必大故里

鄭州市管城區

南宋

30

許衡故里

新鄭市辛店鎮許崗村

31

高拱故里

新鄭市和莊鎮河東高老莊村

32

史可法故里

中牟縣狼城崗鎮後史莊村

33

李際遇故里

登封市唐莊鄉磨溝村

34

耿介故里

登封市嵩陽辦事處

35

景日昣故里

登封市大冶鎮大冶村

36

沙春元故里

鄭州市管城區

37

魏巍故里

鄭州市管城區

當代

38

常香玉故里

鞏義市河洛鎮董溝村

當代

/<tbody>/<table>

《重讀鄭州》第八篇:英才寄情之山水

鄭州市歷史名人墓祠一覽表

<table><tbody>

編號

名稱

位置

時代

級別

1

巢父墓

登封市南箕山頂

史前

未定級

2

許由墓

登封市東金店鄉劉莊村箕山頂北側

史前

市保

3

伯夷、叔齊墓

新鄭市孟莊鎮寺西王村西南

縣保

4

鄭武公陵

新鄭市城關鄉杜莊村西北

春秋

縣保

5

鄭莊公陵

新密市曲梁鄉大樊莊村

春秋

市保

6

潁考叔墓

登封市君召鄉翟峪溝村

春秋

縣保

7

鄭昭公陵

新密市曲梁鄉五虎廟村東

春秋

市保

8

狐偃墓

滎陽市王村鎮胡固村南

春秋

市保

9

子產墓

新鄭市觀音寺鎮南陘山上

春秋

市保

10

列子墓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圃田鄉大孫莊村西北部

戰國

未定級

11

白起墓

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曹村坡村東

戰國

未定級

12

蘇秦墓

鞏義市魯莊鎮蘇家莊村

戰國

市保

13

斜裡谷墓

魯莊鎮斜裡莊村西南約300米處

戰國

縣保

14

梁惠王墓

中牟縣官渡鎮韓莊村西南

戰國

市保

15

王行莊韓王陵

新鄭市觀音寺鎮王行莊村北

戰國

國保

16

西亞斯韓王陵

新鄭市新煙街辦事處裴大戶寨村西亞斯院內

戰國

國保

17

七里井韓王陵

新鄭市新村鎮七里井村西北

戰國

國保

18

柳莊韓王陵

新鄭市觀音寺鎮柳莊村北

戰國

國保

19

冢崗韓王陵

新鄭市辛店鎮冢崗村南

戰國

國保

20

許崗韓王陵

新鄭市辛店鎮許崗村東

戰國

國保

21

馮莊韓王陵

新鄭市梨河鎮馮莊村新鄭監獄內

戰國

國保

22

宋莊韓王陵

新鄭市梨河鎮宋莊村東

戰國

國保

23

暴莊韓王陵

新鄭市城關鄉暴莊村西

戰國

國保

24

苗莊韓王陵

新鄭市城關鄉苗莊村南

戰國

國保

25

紀信墓

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紀公廟村

西漢

省保

26

周苛墓

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紀公廟村東

西漢

未定級

27

樅公墓

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紀公廟村東

西漢

未定級

28

桑弘羊墓

鞏義市魯莊鎮桑家溝村窯頭

西漢

未定級

29

漢光武帝左夫人墓

鞏義市小關鎮馮寨村

東漢

縣保

30

卓茂墓

新密市大隗鎮河屯村西

東漢

未定級

31

鄧禹墓

鄭州市上街區中心路街道辦事處聶寨村鴻元小區西門

東漢

未定級

32

顏良墓

鞏義市魯莊鎮四合村顏良寨

東漢

未定級

33

文丑墓

鞏義市魯莊鎮四合村

東漢

未定級

34

王祥冢

滎陽市高村鄉高村東南

西晉

縣保

35

潘岳、潘茈墓

鞏義市芝田鎮北石村

西晉

市保

36

嵇含墓

鞏義市魯莊鎮魯莊村北

西晉

市保

37

京兆王墓

鞏義市夾津口鎮臥龍村

北魏

市保

38

竇建德墓

滎陽市汜水鎮廖峪村西北

未定級

39

白鍠墓

新鄭市辛店鎮辛店街

縣保

40

杜甫墓

鞏義市康店鎮山頭村

市保

41

裴度墓

新鄭市龍湖鎮林錦店東南

市保

42

劉禹錫墓

滎陽市豫龍鎮狼窩劉村

市保

43

李商隱墓

滎陽市豫龍鎮苜蓿灣村南

市保

44

尹元微墓

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嶺軍峪村上河王自然村村東

未定級

45

郭威墓

新鄭市郭店鎮高孟村北

五代

國保

46

柴榮墓

新鄭市郭店鎮陵上村西側

五代

國保

47

柴宗訓墓

新鄭市郭店鎮陵上村東北

五代

國保

48

符皇后墓

新鄭市郭店鎮陵上村中部

五代

國保

49

索長官墓

新密市城關鎮南街村

五代

縣保

50

王彥章墓

新密市苟堂鎮南方溝村劉莊

五代

縣保

51

宋宣祖永安陵

鞏義市西村鎮常封村西北

北宋

國保

52

宋太祖永昌陵

鞏義市西村鎮常封村西北

北宋

國保

53

宋太宗永熙陵

鞏義市西村鎮滹沱村北

北宋

國保

54

宋真宗永定陵

鞏義市芝田鎮蔡莊村北嶺上

北宋

國保

55

宋仁宗永昭陵

鞏義市杜甫街道辦事處外溝村

北宋

國保

56

宋英宗永厚陵

鞏義市杜甫街道辦事處二十里村東南

北宋

國保

57

宋神宗永裕陵

鞏義市芝田鎮八陵村西南

北宋

國保

58

宋哲宗永泰陵

鞏義市芝田鎮八陵村西南

北宋

國保

59

寇準墓

鞏義市杜甫街道辦黑石關村東南

北宋

國保

60

趙普墓

鞏義市北山口鎮鐵匠爐村

北宋

國保

61

高懷德墓

鞏義市芝田鎮蔡莊村東南

北宋

國保

62

蔡齊墓

鞏義市芝田鎮蔡莊村西南

北宋

國保

63

包拯墓

鞏義市永安街道辦事處後泉溝村東北

北宋

國保

64

周王墓

鞏義市芝田鎮芝田村永熙陵區

北宋

國保

65

羅彥瓌墓

鞏義市魯莊鎮羅彥莊村

北宋

未定級

66

曹彬墓

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沙固村西北

北宋

市保

67

陳氏三宰相墓

新鄭市郭店鎮宰相陳村南

北宋

省保

68

王博文墓

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四所樓村東50米

北宋

市保

69

楊樸墓

新鄭市龍湖鎮袁堡村東

北宋

縣保

70

呂夷簡墓

新鄭市郭店鎮李墳村東

北宋

縣保

71

王德用墓

新鄭市龍湖鎮荊王村東南

北宋

未定級

72

曾公亮墓

新鄭市八千鄉香爐朱村東

北宋

縣保

73

歐陽修墓

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

北宋

國保

74

呂公著墓

新鄭市郭店鎮武崗村南

北宋

縣保

75

馮京墓

新密市曲梁鄉五虎廟村南

北宋

市保

76

李誡墓

新鄭市龍湖鎮於寨村西

北宋

國保

77

嶽大王墓

新密市嶽村鎮嶽村村南

北宋

未定級

78

馮宣墓

新密市曲梁鄉黃臺村西北

縣保

79

孫顯墓

登封市盧店鎮盧店村

市保

80

曹鐸墓

鞏義市河洛鎮魯村西南

未定級

81

周簡王之徐妃墓

滎陽市賈峪鎮周垌行政村小寨自然村西南

未定級

82

周靖王陵

滎陽市賈峪鎮龍臥凹村

縣保

83

周懿王陵

滎陽市賈峪鎮槐林村東

縣保

84

周惠王陵

滎陽市賈峪鎮楚村

縣保

85

周悼王陵

鄭州市二七區馬寨鎮墳上村北部100米

市保

86

南陵王陵

鄭州市金水區大石橋街道辦事處王府墳村西南角

未定級

87

周康王次妃陸氏墓

滎陽市賈峪鎮雙樓郭行政村呂莊自然村南

未定級

88

周莊王陵

滎陽市賈峪鎮槐林村蔣莊

縣保

89

周敬王陵

滎陽市賈峪鎮槐林村

縣保

90

原武溫穆王陵

滎陽市豫龍鎮瓦屋孫村東

省保

91

鄢陵王陵

滎陽市賈峪鎮武莊村南

縣保

92

沈丘王陵

滎陽市賈峪鎮路崗村

縣保

93

高拱墓

新鄭市鄭韓路中段閣老墳村南

省保

94

高魁墓

新鄭市和莊鎮西高老莊村東

縣保

95

趙春亭墓

鞏義市芝田鎮官莊村西

市保

96

劉先墓

新密市大隗鎮進化村

縣保

97

劉景耀墓

登封市東華鎮東金店村

縣保

98

韓太極墓

中牟縣雁鳴湖鄉韓寨村西南

未定級

99

子產祠

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東大街街道辦事處塔灣社區東大街北側

未定級

100

司鼐墓

新鄭市龍湖鎮大司村北

未定級

101

山海默穆都哈墓

鄭州市二七區解放路街道辦事處民主路社區解放路北側

區保

102

趙迎墓

鞏義市芝田鎮益家窩村

未定級

103

張閣老墓

鞏義市北山口鎮白窯村

未定級

104

劉士隆墓

鞏義市站街鎮小黃冶村西墳

未定級

105

魏允吉墓

鞏義市西村鎮塢羅村樓院

未定級

106

伏羲祠

鞏義市河洛鎮洛口村東

未定級

107

杜忠墓

滎陽市廣武鎮廣武村南

未定級

108

陳原墓

滎陽市汜水鎮汜水行政村北門溝自然村東北

未定級

109

北楚樓巴巴墓

滎陽市金寨鄉北楚樓村

未定級

110

梁山伯祝英臺墓

新密市大隗鎮桃園村張固寺組

未定級

111

列子祠

鄭州市管城區圃田鄉圃田村北部

明清

市保

112

錢九韶墓

新密市超化鎮杏樹崗村

縣保

113

景日昣墓

登封市唐莊鄉陳村西南部

縣保

114

耿介墓

登封市大金店鎮老墳窪村

縣保

115

巴巴墓

滎陽市金寨鄉金寨村西北

縣保

116

倉翰林墓

中牟縣官渡鎮倉寨村西

縣保

117

魯公祠

中牟縣劉集鄉魯廟村

縣保

118

嶽忠王祠

新鄭市辛店鎮嶽莊村東

未定級

119

杜工部祠

鞏義市站街鎮東站鎮村西北

未定級

120

東郭巴巴墓

滎陽市喬樓鎮東郭村西南

未定級

121

韓文公祠

滎陽市高村鄉韓常村

未定級

122

講武山黃帝祠

新密市苟堂鎮玉皇廟村

未定級

123

楊業祠

新密市來集鎮蘇寨村

未定級

124

冉鼎墓

中牟縣三官廟鄉土牆村南

縣保

125

樂天祠

新鄭市辛店鎮辛店街

未定級

126

彭公祠

鄭州市二七區銘功路人民公園西門

1925年

市保

127

胡公祠

鄭州市二七區西太康路人民公園南門

1936年

市保

128

吉鴻昌烈士墓

鄭州市二七區黃崗寺北烈士陵園內

1964年

市保

129

王化雲墓

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黃河橋村黃河遊覽區五龍峰

現代

未定級

130

常香玉墓

登封市嵩陽辦事處連天公墓

現代

未定級

131

魏巍墓

新鄭市龍湖鎮河南福壽園陵園

現代

未定級

132

柏楊墓

新鄭市龍湖鎮河南福壽園陵園

現代

未定級

/<tbody>/<tab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